恰似杨柳摆春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10:14
在太极拳要领上找感觉----赵幼斌先生谈练拳体会
练太极拳,若能姿势正确,心静体松,长期坚持,自会有中正安舒,轻灵稳健,心旷神怡,欲罢不能之感,正如赵斌老师所描述的:
意趣环生味无穷       恰似杨柳摆春风
练到柔和优美处       行云流水一般同
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这是已故太极拳大师赵斌先生生前写的一首诗,以形容太极拳之妙境。人们也常形容观赏打太极拳就像在欣赏一尊活的雕塑,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的确,久练太极拳的人们不但能身手灵活,获得健康,而且还能陶冶情操,享尽其中妙不可言的情趣。
那么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呢?我认为作为太极拳爱好者,需要在长期的演练中不断研究、体会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比如杨澄甫宗师对太极拳要领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心静体松」和「用意不用力」。「心静」就是要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凝心于太极拳动作的故法和要领的运用,用心感受劲法、理法等诸多要素的融合贯通。由「心静」进而「用意」,能心静则能用意。比如太极拳的预备式,就要先静下心来,用「意」去检查两足平行同肩宽、两臂自然下垂、头正直和身体端正的姿势要求;接_要用「意」检查两足踏实,两腿的直中寓虚、胯沉和头上领,脊椎骨拔、松肩肘、胸背肌肉松落、臀微收、腰眼微后突,使之形成身体重心落于两足中间,上下对拉而中正,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寓动于静之中等诸般要领在这个动作的存在,然后才可进行下一动作。而不能因为动简单就忽视对这些要领的检查。
「体松」是说练拳时周身骨节、肌肉要放松放开。凡运动骨节之处不可扭曲,而要处处顺遂;凡用力之处,不着意于肌肉的紧缩或奋张,勿使经络血脉自缚自闭,也就是说不要用拙力,要在松柔中使内劲徐徐贯注,久久练之则自然能使劲力轻灵而沉厚,即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里的「极柔软」,指彻底的放松,它的感觉好像在举手抬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己落下来。「极柔软」不是练太极拳的目的,而是要达到「极坚刚」的必要条件和过程。因为只有通过「极柔软」的训练,才能去掉自己身上的拙劲使之产生轻灵圆活,能随能化的身体机能,这时「换劲」的条件也就具备了。所谓「换劲」,就是「积柔成刚」。这里的「积」,或者是「运柔成刚」,就是指在放松的情况下,经过经年累月的练习,才能达到「坚刚」的目的,这种「坚刚」就是听劲极灵敏、反应极迅速、接极坚厚、出劲极沉重,而又能柔能刚,达到「刚柔相济」的运动效果。其二,要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和「松腰胯」,「分虚实」的要求,这些要领都包括了对头、身躯和四肢的具体规范。
所谓「虚灵顶劲」,就是头要正直,项背椎骨徐徐上领松_,使神贯于顶,则精神自然提起,它就像衣架一样,提起了衣领,则衣肩、衣袖、衣身和下摆自然端正下垂,有提网挈领之意。
「沉肩坠肘」,沉肩者,两肩宜松开下垂,勿使肩头端起;坠肘者,两肘宜下坠,勿使肘尖翻起,但也不能夹肋。特别是在做两臂屈回和上举动作时,勿使肩起肘悬,否则气易上浮,劲亦不整,身亦不活。「沉肩坠肘」「尾闾中正」和「松腰胯」指的是身法的中正安舒,对胸背而言,胸不挺而平为之「含胸」,背不弯而直为之「拔背」。切不可误认为胸凹背弓,更不能挺胸不顶背。「含胸拔背」有使脊椎骨上拔,胸背肌肉松落之感,同时做到「松腰沉胯」,也就有了气沉丹田,再做尾闾微内敛,也就是「敛臀」,两「腰眼」微后突,这样人体的S 曲线得到了适当的调直,也就做到了「身法中正」。
应当强调的是「身法中正」要在动态中掌握得当,比如说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转变之间,两腿虚实转换之机,勿使身体前俯后仰,也不能理解为身体总是「挺直」的,比如搂膝拗步式身体既不能过于前俯,也不可以挺直,身形向前的幅度应以脚、腰,手劲力顺达的感觉去把握。
「分虚实」在太极拳中为第一要义,如全身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还要进一步做到「实中寓虚」和「虚中有实」的要领。比如「手挥琵琶」式,身体坐在右腿上,则重心落于右腿脚下,此时右脚腕、膝关节和跨关节要有松活之意,不可强劲自缚,即所谓「实中寓虚」;左脚在前,脚跟着地,其左腿骨节肌肉均须放松,为虚,而脚跟要_实在地,为实,切不可使脚跟轻浮于地面。在演练套路时,对整体的要求,应在「松柔中显示形象美,在凝重中展现大气魄」,而不是着意于「表演」或「表现」甚么。要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和动中求静」等要领。从动作上来讲,要做到一处动,处处俱动;一处静,处处都静,从劲力上讲;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腰、脚、手、乃至眼神都协调完整一致,即为「上下相随」。
每一势都要做到势势相连,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在劲力上也要「运劲如抽丝」,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演练拳架时,要求动作缓慢而_意于「内外相合」,内指心意,外指形体,动作开时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动作合进,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相合,则能浑然无间。在开合之中要做开而不散,合而不缩,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即「动中求静」,能做到静,松、正、慢、匀、稳,则能呼吸深长,内气匀盈,自然无血脉偾张之弊,如此日积月累,则自能功力增长,保健益寿,意趣环生,达到性命双修之目的。
另外赵斌老师还长期运用下面的顺口溜,来帮助学员记忆和掌握要领:
姿势正确意集中,    进退转换虚实明。
动作协调体放松,    前后连贯上下应。
速度均匀像抽丝,    举止轻灵似猫行。
呼吸一任顺自然,    治疗保健太极功。
摘自 太极牛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f68f60100e8j7.html
太极拳
太极拳之动作,与吾人日常习惯,或所运用者,多有不同或相反之地方,吾人须要留心矫正,先从外表之姿态言,应要依照下列四项:
一、虚领顶颈,顶颈是指头容正直,仿佛有颈贯顶之意,头为一身之主宰,头容正直,精神方能振作,不过正直之中,宜含虚灵(即不用力之意,方为合法,十三势歌云:满身轻利顶头悬。),若意外遇到跌仆时。而头部不致触地受伤,即此“顶头悬”之功。
二、涵胸拔背,涵胸是胸部向内微凹,使横膈下降,以为气沉丹田之助,拔背是背部向外微凸,使脊柱垂直,力发于背,阅者不可误会如此姿势,会影响肺部发育或呼吸,若然,恐是过犹不及之误,此姿势如同僧人合计,复放下双手时之姿势无异,纯任自然,安舒毫不勉强。
三、松腰垂臀,松腰即使腰部轻松之意,太极拳之转动变化,皆系于腰,故日: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部舒展,不但气易下沉,运转灵敏,而且下部得力,不致有上重下轻之弊。垂臀是使臀部下垂,不向外突,凡蹲身时宜注意,方不致为松腰之障碍,若突臀,必至连带发生挺胸、气促、身浮与腰硬之毛病,使得身体变成刚整,最易失去重心。
四、沉肩坠肘,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气向上逆,肘不垂,则劲不能长,而两肋亦失其保护,尤要者,欲求其松,非沉肩坠肘不为功也。
以上四项,均为着重吾人生理上自然之姿势,力避矜持之态度,使得全身松沉然后方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至于涉及精神方面之准备,则有下列二项:
一、纯以意行。太极拳最忌用力,对于各种动作,须以意贯之,如导引家之运气无异,譬如两手上举,并非手白行向上,而是意使之向上,意不停则手不停,意一断,则手即不动,日久自能养成一种想像力,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为吾人心理支配生理之妙用。初学之人,能知此理,能知不妄用力,对于平淡无奇之练法,便易于渐入佳境,而不致有厌倦之意。一套太极拳,练数十年而不辍而不厌者,盖以其非使运动身体,作姿势之表现,而实运用心意,内蕴无穷变化,意味深长,有如弈棋及书法,九而弥精,永无止境。
二、形神合一。太极拳所练在神,故盘架子时,精神必须内敛,使与肢体之运动,合而为一,然后方能感觉敏锐,举动轻灵。《行功心解》云:全身意在精神。苟神不在。意亦无存,虽手足舞动,可谓全无意思。  此外,就气之方面言,最要气沉丹田,但必须呼吸自然,初学者切不可自作聪明,误解用气,关于此点,家父言之确切。家父云:凡人喝茶用饭之际,从不注意到呼吸,亦未闻有人因喝茶用饭而坏者,苟喝茶用饭时,亦要研究何时为呼?何时为吸?如何如何用气?如是而不坏者几希,此为最简而明之解释。
外表姿态,与内在之意、气神方面,既已清楚,吾人可以开始练习矣。练习太极拳,通称“练架子”,亦称“盘架子”,但不如吾人日常所惯称之“打拳”为简便,打拳只须有方丈之地,便够应用。在一般事务纷繁之人,早晚最好练习两次,每次约费一刻钟或半点钟,即可得到祛病延年之奇效,饭后或过饱,最好稍事休息,然后开始。如精神疲倦,练一趟拳,可以振作精神;若心神恍惚,意无所属之时,不如不练。练时之环境以静为佳,空气清新固好,惟有时偶然紧闭窗户,练完可能出一身汗,亦未尝无益处。打拳后如觉腿部过强,可略微散步,藉作调剂。饱食足睡,为运动之根本,如机器之有充足燃料。以言炼丹修道,又当别论。
太极拳之规则,凡拳所有拳之经、论、十三势歌等等,其中之每一句、每一字,均为规则。顾此失彼,初学者实无须虑许多,其大要为慢与不用力,神凝,以意行之。《基础八要》日: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最为赅简。如体弱有病者,尤不可心急,须缓进;体魄壮健者,不妨多练,先求形之相似,次求式之正确,末以意运用之。拳为推手与器械之基础,最要留意。
练拳之快慢,亦须加以解释。初学时,动作生疏,当然要慢,况太极拳是以慢为原则,此时一套拳约不超过十五分钟,姿势纯熟后,可以再慢,至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或超过之。意之所至,不可勉强。慢既练有成绩,快亦要练,快是求身手敏捷,意气灵活——此为由慢训练而来——能练到真慢与真快之境界,可谓有相当成绩。何以言之?初学之慢,非真慢,乃断续、凸凹、姿势不正确之慢;初学之快,非真快,因非全体之快,手动而腰未动,腰动而腿未发,使全身皆陕,意不能快,亦系徒然。形活意灵,内外相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练拳须有“三多”,一日:多打,勤而行之,进境自速;二日:多看,导师教人时要多看,可以增加领悟,别人打拳时要看,藉以观摩,并考验一己之观察、判断好坏之能力;三日:多想,好学深思,经云:默识揣摩,暇时对于此中之经论或学理,多加研究,以为体验。练习既有成绩,尚须教授别人,教学可以相长也。
要之:练太极拳首重信仰心与兴趣,既有信仰心与兴趣,方能在任何环境之下,而继续练习,持之以恒。不然,一暴十寒,亦难收伟大之效果。不过,太极拳所练,劲入于骨,练后功夫不易丢失;倘不辍研求,老而弥精,不比其他只注重肌肉或气力之运动,年纪长大,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感。
十三势歌日:“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因为功夫无息,学无止境,故成为一种艺术。深愿学者,力加研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陈鑫太极拳研究推广中心http://www.cxtaiji.cn
陈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9世陈王廷根据家传拳术,博采诸家拳法之精华。参考《易经》,结合中医经络学和导引吐纳之理创编的。此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使内气随经络运行于人体各部。以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螺旋缠绕,粘沾连随,周身一家,松活弹抖,技击性强等独有的特点,博得人们的喜爱。
学太极拳须有恒心。
陈氏太极拳如何练“意” 陈氏太极拳无论盘架子还是推手,在用意方面都十分精细。在练习时,首先要摒除杂念、神态自然,用意不用力,使内气充实。继而再将内在的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外表动作之中,虚实开合全凭意气转换,做到空松圆活、旋转自如,待体柔气顺后,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同时每一动作都要逐势逐动究其攻防实战之意。发劲时心静意专、沉着松净,才能放得远,体现出方法明确,运行合度,不多动、妄动,无过之、无不及。拳诀所说的“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就是这个意思。此外,在练意过程中,要注意避 免三种倾向:着意、着想、执着。因为练意的诀窍在 “轻’’。而这三种倾向均是用意过重的表现。正确的应是:若有意、若无意,勿忘勿助。用意太过便为用力。至于意、力之间如何掌握,要多多体会。古人说:不可用心、不可无意,用心则着想,无意则顽空,有意无意为功夫。初学太极拳的人,很容易忽视这个“用意”的要求,经过长期锻炼,动作熟练以后,就可意动身随, 手到劲发,意念自然地与动作密切配合。
陈氏太极拳如何练“气”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练的拳术。其内功主要特点在于调整呼吸,气沉丹田。通过丹田内转发出来的气运化于四肢百骸,达于四梢,再返回丹田,来达到完整一气的。只要能气沉丹田,把四梢劲练好,何有虚而不实,头而乃虚之弊乎!所谓“气 沉丹田”的方法,是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呼吸要匀细、深 长、有力,而达到气血通融。并应与动作协调一致。其方法是在动作熟练以后,以意识引导呼吸,使其更好地适应劲力与动作要求,其一般规律是:盘架子时,开、发、沉、打、伸为呼;合、蓄、提、化、屈为吸。推手时,棚捋为吸;挤按为呼:练刀、剑等器械时,与盘架子的呼吸原则一样。照此练习,无需故意用力,日久自能得到“气沉丹田’’。但有一点须、、主意.就是练拳时,千万不能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横气填胸、呼吸急促,甚至还会伤气。所以拳谱中又说: “练理不练气,练气则滞,滞而不灵;练理,理直而气壮’’。练理,就是暗指由丹田发出随经络运行体内之先天自然之气,而不是练体内随血脉运行于全身之后天之气。因此,掌握正确的练气方法对练陈氏太极拳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陈氏太极拳如何练“身” 身法是拳术的根本,本固而枝荣。如果身法散乱.不合规矩,是很难学好太极拳的。具体要求是:头宜正直、自然,以意徐徐上顶,虚若顶物.但不可用力.此为虚领顶劲。二目平视,以一手为主,眼神随身体的转动注视其手中指。嘴唇要合。舌尖轻顶上腭:耳听身后。精神集中,使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遥遥相对,以利任、督二脉相通。因为要气沉丹田,所以首先应保持脊柱自然直立、“沉肩坠肘", 并同时配合“塌腰”。腰是上、下肢转动的关键。拳论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主宰于腰’’、“腰为车轴’’等等,足以说明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陈氏太极拳的内劲运转是通过腰脊带动来实现的。腰力运用得当,可加强发力,提高发劲速度。练习时,无论是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沉,以助气的下沉。注意腰腹不可用力前挺,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这样既能增加两腿力量,使下盘稳固、沉实,也使动作更完整、圆活。拳论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说明了太极拳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主要在于腿部。腿部的姿势直接关系着周身姿势的正确与否。对于腿部的要求是:圆裆、开胯。这样的姿势不但可以保证进退灵活,且对沉气也很有帮助。再则,膝盖应微屈,与脚跟对照,不能外露,不要东倒西歪,不然就会像房子的顶梁柱不正,房子就有倒塌之虞。脚趾、脚跟抓稳地,这样才算是达到了“由脚而腿而腰, 总须完整一气”的太极拳身法要求。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所 独有的。劲走缠丝,称为缠丝劲。陈氏太极拳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肌肤毫毛,五脏百骸,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拨之意,没有平面、直线;没有缺陷、凹凸处,没有断续,连绵贯串,混然一圆,全身犹如一根直的刚丝螺旋绕成的弹簧,所以发出来的劲为缠丝劲。“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衍溢于四肢之内,浸润在百骸之中,达四梢,通九窍,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通会、督,练带、冲,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果.其表现在上肢为旋腕转膀,于手指;下肢为旋踝转膝,达于趾端。缠丝劲分上、下,左、右,内、外,大、小,正、倒及百般缠法,皆不外蓄气于丹田,以意行气,达到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不过,在教人时,却不必指出哪部分是何缠法,不然则远于练拳之道.只需分出什么是倒缠、正缠就行了。如像拳架中,云手是正缠劲;倒念肱是倒缠劲;丹变左半身是正缠劲、右半身是倒缠劲……其它的缠法在练拳时,有什么身法,便有什么缠丝劲的表现。拳谱 讲:“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由此可见,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学者千万不可忽视。
陈氏太极拳的“阶段”拳论“练太极拳循序渐进,不可躐等”明确了太极拳应由浅入深;由大圈到中圈,再到小圈;由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一层一层地练习。陈氏太极拳是根据‘‘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 “神明”来分段练习的。第一阶段“着熟”,就是盘架子,是太极拳的基本功。要求身法正确,按照心静、体松、头正、竖项、壮面、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塌腰、松脊、提肛、泛臀、圆档、开胯、屈膝、抓地等一系列动作要领,通过无极站桩、太极跑步和盘架子的练习,初步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此阶段,开始会有猛打、猛冲、猛起、猛落、猛甩,有断劲、僵劲、顶劲、丢劲,系正常现象。事实上,不如此则周身骨节便松不开,内气便引不动,这正是陈氏太极拳以外形引内气的独特锻炼内劲法,是拳术入门的必经之路。这个阶段最好能练五年的好功夫,才能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懂劲”,就是配合推手 练内劲,就是须练到上虚下实、外柔内刚,外如处女,内似金刚,也就是以气摧形的方法。要求做到气不到形不到,气到形才到,使外形与内气相结合。运动时无暇思索,不犯迟疑,不其而然,心到意随,完全出于自然。并通过推手不断校正拳架,掌握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拥、棚、挤、按、活十三字的含义和用法,再辅以二路炮捶及刀、枪、剑、杆等器械的练习。这样 “千回万转多多演,功到熟时巧自生’’。经过数年好功夫,此阶段才可告完。第三阶段“阶及神明’’,就是练到天人合一,混元一气,刚柔无迹可寻的地步。纯以内 劲为统驭,在外形上使人无法捉摸,人所不知,独我自明。拳架表现为练时愈慢,用时愈快。静如山岳,急似闪电。姿势大方好看,美观自然。这层功夫是无穷无味、终身练之不尽的。将来发人时“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学到好处时,只可神会,不能言传,即便说出来,傍人也不易领会,陈氏太极拳法到此即为登 峰造极之境。这一阶段纵然是不易练到的,但我认为:学习陈氏太极拳,只要具有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扎扎实实从基本功练起,明规矩、懂呼吸,详参劲功,循序渐进,要达到“阶及神明”的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u15472726/d104915588.htm
心静意动,意动形随。。
我学了两年太极拳,可老师都说我放不松,请问怎样才可以放松?
(1)
不要太在意放松,只要自己打起来顺手没有别扭的感觉就行了不松自松了。在开始打是时最好先调整呼吸,太极用意不用力所以别用僵劲,太极无非是画弧打圈一定要避免动作路线直来直往。
总之别老想者如何放松只要把动作打顺了(没有断劲)其实就已经放松了。
(2)
学好太极拳
首先,学太极拳要有“五心”。即敬心、信心、恒心、虚心、耐心。
古人说:“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身不敛束,何能学艺。”只有坚信太极拳能起到击敌防身、祛病延年、嫩肤美容的神奇效果,从内心深处产生敬意,才能激发“我要学、挤着学,钻进学”的强烈愿望,才会花毕生的精力去追求、研究。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而且是一门科学,因此学太极拳需要信心,相信世界上没有我学不会的东西,关键是忘掉自己的年龄,练拳会使自己永远年轻。同时要虚心求教,潜心钻研。《学拳须知》中说:“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是非……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太极拳技术和健身效果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需要日积月累,是零存整取,是一个层层渐进、逐级递增的过程。初学太极拳者往往因健身功效不显著,导致练拳兴趣不浓;孰不知,随着动作的熟练、正确,功夫的加深,健身效果才越来越好,练拳兴趣自然渐浓。所以学太极拳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恒心,长期修练,学精钻深,才能领会其奥妙,获得理想的健身抗衰老效果。
第二,学太极拳需要有良好的环境。
一是找一个好老师。有些人十年苦功而不见长进,甚至练出毛病,这是没有好的老师指导之故。健身要转变观念,认为随便找个能打拳的学几招练练就行的想法,会害了自己。要健康长寿就要找好老师,就要舍得投入。当然,这里的投入包括资金、时间、精力和汗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愿投入就会付出健康代价。二是练拳要有好伙伴。好的伙伴不仅能使你心情愉快舒畅,而且能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心得,促进太极拳技术的提高。三是找一个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的地方练拳。
第三,要学好太极拳必须学习太极拳理论知识,懂得拳理拳法。
历代太极拳名家都十分重视理论修养,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武术界在过去有 “宁传十手、不传一口” 的话,可见对拳理拳法的看重。太极拳谱中说:“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这里的“门”、“路”主要是指拳术理法,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练拳者千千万,有成者实寥寥无几,其不成者多为不明理法之故。这里主要有三点必须明白:(1)明白太极拳的内涵和性质、理论依据、基本要求及运动规律。陈式太极拳是明末战将陈王庭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的。其他各式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都是从陈式太极拳中学习、演化过来的。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双修的内功拳术。《阴阳学》、《中医学》、《力学》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圆活松沉,虚实分明,中正不偏,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刚柔相济,快慢得当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意导引,腰带动,身领先,走弧线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运动规律;意念、内气、姿势、技击、内劲、神韵是太极拳的基本技术要素。(2)明白太极拳的每一招式为什么要这样练。做到技击含义明确,动作才会准确到位,健身效果自然就好。(3)明白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第四,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1、思想集中,心神专一,做到心静意动,意动形随。要用意念去引导动作,意不中断,动作也不中断。例如,手向前推进,先要有向前推的想象,动作即行跟着前去;意欲沉气,就要有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动不仅是指某个单式动作,而是贯串于拳架套路的整个过程。意动还要注意带动眼神的变化移动,做到“眼随意动,身随眼动”。初学太极拳时,由于边想边做,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精神容易紧张,经过一段时间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思想就容易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而且会越练越静。有些人把“心静”练成闭目养神半睡眠状态,动作松懈随便,没精打采,这与练太极拳“静中触动动犹静”,精神饱满鼓荡,一气呵成等要求是相违背的。
2、动作要圆活、松沉、和顺、舒展。太极拳的动作非圆即弧,圆是太极拳最基本运动路线。动作的转换要走弧线,如裆走下弧等,动作定势和身体各部位的规范要求也呈“圆”形。如臂要撑圆,“圆裆”等。练拳时,不可用拙力,不可努,不可挺胸、收腹、突臀。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展,致全身拘谨四肢不活。努则力刚易折,且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挺胸、收腹、突臀则气逆行而上,不能归入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心肾不交,阴阳不和而万法不至。我的师傅陈正雷先生说:太极拳要练到整套拳没有直线,没有平面,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才算合格。
3、时刻注意腰的旋转。做到以脊柱为中轴的腰胯公转(源动腰脊、旋腰转胯),来带动上下肢自身的自转(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腿),即所谓的螺旋运动。《十三势歌》中开篇便说:“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可见腰的重要。练拳时,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要形成一条垂直线,以脊柱为轴左右旋转。二是每个动作均要以腰带动,做到腰不动手不动,手要动腰先动。三是上肢以手掌的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翻转与手臂前后伸缩旋转相配合为标志,始终进行螺旋运动,而不是无变化的直来直去。四是以脊柱为中轴的旋转要与上下肢的转动相配合,相一致。
有人说,学太极拳就像学书法,这种比谓很恰当。学太极拳要多看、多问、多思、多练。多看书、看名家表演、看身边人打拳,看后要进行比较、鉴别、思考、分析,能看出别人动作的精妙所在和失漏之处也是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