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的哲学观角度分析文化大革命的起因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40:14
推荐本文
□ 何 斌
[摘要]作者将结合文革发动之前的历史背景,从毛泽东的哲学观角度来深入探讨文革起因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思想;文化大革命;起因
1981年6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这个全局性的、长期的严重‘左’倾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同时,《决议》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毛泽东,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而作为形成一个人看待世界、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出发点的哲学观,在毛泽东与文革的发动的关系中又处于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起了怎样的促进作用呢?
1 过分强调针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之间的阶级斗争
1957年,中共中央面对国际风云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决定加强党的建设,以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修正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但在1957年开门整风后,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进攻,形成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反击右派的斗争中,由于毛泽东夸大了阶级斗争的形势,出现了反右扩大化现象。1957年10月9日,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自此,党内、国内关于两个阶级、两条路线及其相互斗争的“左”的政治空气逐渐浓厚起来。
同时,毛泽东在对待按劳分配中等量交换原则方面,引入了马恩著名的“资产阶级权利”说,认为按劳分配本身就带有资产阶级性的权利,并始终担心按劳分配会带来劳动报酬的差别,会导致贫富悬殊,甚至产生特权阶级。毛泽东说:他们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以不平等态度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他在有的讲话中,又把三风五气(三风指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五气指害气、暮气、阔气、骄气、娇气)、猫鼠关系(不平等的上下级)、老爷态度、官僚主义、军衔制等等,也说成为“资产阶级权利”。并在1958年10月中旬的一次谈话中,开始提出了“对于资产阶级法权,应该采取逐步破的方针。”
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虽然强调和坚持“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但对这—命题解释却反映了他的人学观念:“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破坏旧的社会关系。……劳动者手里有工具,没有工具的可以拿石头,石头都没有,有两个拳头。”理论前提是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经过逻辑推导,结论就变成了突出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毛泽东在其《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中说:“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同时毛泽东指出“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
出于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能动促进作用的认识,当时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在生产关系层面、政策制度层面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集中指导。
经济问题上过分注重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巨大能动作用,希望通过在制度和意识层面的抓紧来高速发展生产力的偏“左”的思想,是那个时代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的特定产物。它必然影响到政治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经济方面的思想基础,并推动了政治思想,促进了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端思想的发展。
推荐本文
□ 何 斌
[摘要]作者将结合文革发动之前的历史背景,从毛泽东的哲学观角度来深入探讨文革起因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思想;文化大革命;起因
1981年6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这个全局性的、长期的严重‘左’倾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同时,《决议》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毛泽东,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而作为形成一个人看待世界、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出发点的哲学观,在毛泽东与文革的发动的关系中又处于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起了怎样的促进作用呢?
1 过分强调针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之间的阶级斗争
1957年,中共中央面对国际风云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决定加强党的建设,以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修正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但在1957年开门整风后,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进攻,形成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反击右派的斗争中,由于毛泽东夸大了阶级斗争的形势,出现了反右扩大化现象。1957年10月9日,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自此,党内、国内关于两个阶级、两条路线及其相互斗争的“左”的政治空气逐渐浓厚起来。
同时,毛泽东在对待按劳分配中等量交换原则方面,引入了马恩著名的“资产阶级权利”说,认为按劳分配本身就带有资产阶级性的权利,并始终担心按劳分配会带来劳动报酬的差别,会导致贫富悬殊,甚至产生特权阶级。毛泽东说:他们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以不平等态度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他在有的讲话中,又把三风五气(三风指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五气指害气、暮气、阔气、骄气、娇气)、猫鼠关系(不平等的上下级)、老爷态度、官僚主义、军衔制等等,也说成为“资产阶级权利”。并在1958年10月中旬的一次谈话中,开始提出了“对于资产阶级法权,应该采取逐步破的方针。”
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虽然强调和坚持“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但对这—命题解释却反映了他的人学观念:“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破坏旧的社会关系。……劳动者手里有工具,没有工具的可以拿石头,石头都没有,有两个拳头。”理论前提是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经过逻辑推导,结论就变成了突出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毛泽东在其《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中说:“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同时毛泽东指出“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
出于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能动促进作用的认识,当时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在生产关系层面、政策制度层面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集中指导。
经济问题上过分注重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巨大能动作用,希望通过在制度和意识层面的抓紧来高速发展生产力的偏“左”的思想,是那个时代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的特定产物。它必然影响到政治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经济方面的思想基础,并推动了政治思想,促进了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端思想的发展。
推荐本文
□ 何 斌
[摘要]作者将结合文革发动之前的历史背景,从毛泽东的哲学观角度来深入探讨文革起因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思想;文化大革命;起因
1981年6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这个全局性的、长期的严重‘左’倾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同时,《决议》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毛泽东,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而作为形成一个人看待世界、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出发点的哲学观,在毛泽东与文革的发动的关系中又处于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起了怎样的促进作用呢?
1 过分强调针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之间的阶级斗争
1957年,中共中央面对国际风云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决定加强党的建设,以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修正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但在1957年开门整风后,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进攻,形成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反击右派的斗争中,由于毛泽东夸大了阶级斗争的形势,出现了反右扩大化现象。1957年10月9日,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自此,党内、国内关于两个阶级、两条路线及其相互斗争的“左”的政治空气逐渐浓厚起来。
同时,毛泽东在对待按劳分配中等量交换原则方面,引入了马恩著名的“资产阶级权利”说,认为按劳分配本身就带有资产阶级性的权利,并始终担心按劳分配会带来劳动报酬的差别,会导致贫富悬殊,甚至产生特权阶级。毛泽东说:他们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以不平等态度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他在有的讲话中,又把三风五气(三风指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五气指害气、暮气、阔气、骄气、娇气)、猫鼠关系(不平等的上下级)、老爷态度、官僚主义、军衔制等等,也说成为“资产阶级权利”。并在1958年10月中旬的一次谈话中,开始提出了“对于资产阶级法权,应该采取逐步破的方针。”
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虽然强调和坚持“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但对这—命题解释却反映了他的人学观念:“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破坏旧的社会关系。……劳动者手里有工具,没有工具的可以拿石头,石头都没有,有两个拳头。”理论前提是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经过逻辑推导,结论就变成了突出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毛泽东在其《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中说:“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同时毛泽东指出“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
出于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能动促进作用的认识,当时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在生产关系层面、政策制度层面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集中指导。
经济问题上过分注重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巨大能动作用,希望通过在制度和意识层面的抓紧来高速发展生产力的偏“左”的思想,是那个时代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的特定产物。它必然影响到政治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经济方面的思想基础,并推动了政治思想,促进了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端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