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空业:不研制大飞机 就无真正的军事独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34:58
2010年09月02日 14:46中国航空报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8条

日本三菱重工厂房前的F-86,以此纪念日本航空工业的崛起。(资料图)
编者按:与欧美地区相比,亚洲的航空工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相对较低,亚洲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追赶欧美国家的过程。在这个追赶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特色,如日本、印度、韩国、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家,它们在发展航空工业的过程中,或在他国卵翼之下瞅准时机崛起,或依靠大量资金投入购买国外技术转化为己用,或积极谋求国外合作全盘推进,或在某个领域单骑突进,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逐渐建立了其自己的航空工业体系,并在航空的第二个百年中,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国际航空》版从本期开始陆续将它们的故事一一呈现给大家,一方面有助于读者了解我国周边一些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情况,同时也期望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纵观世界各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历程,日本的经历最具特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航空强国,到二战之中航空工业几近被完全毁灭,再到在二战后从零开始一步一步重新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航空工业强国。这个发展过程当然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但是二战之后日本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产业,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好的发展机遇、技术的长期积累是航空工业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二战期间,日本航空工业在鼎盛时期的从业人员超过了100万,飞机年产量达到近3万架。发动机年产量近4万台,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前苏联、德国和英国,位列世界第五,在亚洲则是一国独大。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禁止从事航空工业的科研和生产,美国颁布了一系列肢解、消除日本航空工业的禁令,日本航空企业纷纷解散、倒闭,设备被拆除,人员也四处流散,日本的整个航空工业体系基本土崩瓦解,为军国主义扩展战略服务的日本航空工业,在短短数年内经历了悲喜两重天。
然而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处于自身战略的需要,开始有意让日本企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前线受损战机的维修和保养等工作中。随着朝鲜战争的发展,日本企业承担的工作逐渐由保养、简单维修过渡到大规模维修、零部件供应等,美国也开始在技术和人员上给予日本企业以支持。日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重整本国航空业的机会。在日本政府的努力和公关下,美国于1952年同意日本重建航空工业,日本政府在随后的几年里多次立法,对航空工业的发展给予支持。
195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航空工业振兴法》,这是对日本航空工业有着巨大影响的一部法规,奠定了日本政府发展航空工业的总步调。此后,日本的航空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一阶段日本虽然通过多年的仿制在生产上掌握了一些先进制造技术,工业基础也得到了极大恢复,但新机(飞机和发动机)研制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尤其在集成和综合管理、市场预测、售后服务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里,日本政府将航空业列为新兴产业,其国内的航空工业企业积累了大量与国外航空工业企业合作开发的经验,开始寻求独立研制民用和军用飞机;第三阶段是90年代中期到现在,在这一阶段,日本修改了国内的航空工业振兴政策,在立足国产化的前提下积极展开国际合作,而通过这些合作,日本在飞机、发动机的零部件生产技术上取得了飞速进步,为其研制自己的飞机和发动机奠定了基础,开始向世界航空工业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