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长作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8:01
本文摘编的主要内容分作上下两篇,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面对竞争挑战要充满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报网融合 新闻改革以保障公民的“四权”
(三)努力做到公开透明 及时准确地引导舆论
(四)促进以人为本 社会和谐是党报的优势及职责所在
(五)人民日报人民网 时刻注重替人民说话
(六)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网络的全面建设
(七)张社长对强国论坛的关注与看法
(八)人民日报重在继续发挥政论的品牌优势
(九)关于宣传报道的文风问题
(十)党报一把手最重要的素质是使命感和责任感
-----------------------
主持人说,首先欢迎您(张社长)的光临。其实您无数次地来过人民网,但是做嘉宾(嘉宾简介参见文后附注)还是头一次。我感觉,网友一方面非常关心人民日报社的发展,非常期待着跟您交流,另一方面他们也提了很多尖锐的问题,就看您敢不敢接招了......
(一)面对竞争挑战要充满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张研农:各位人民网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有机会一起和强国论坛的“坛主”、网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上网以后,看了一些提问,也促进我学习、思考。我最近悟出了一条道理:网民允许也原谅说错话,但是不能容忍说假话。所以我今天本着讲心里话,不讲假话的态度,来求教于网民,这样我的不安的心理也打消了很多。......对于一个传统的媒体来说,我们人民日报社不少同志,包括我自己在内,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网络、手机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新时代下报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有的时候有一种失落感。......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产生失落感是正常的,但不能因失落而没落,要奋发求索。......失落不可怕,关键是把失落感化为危机感、紧迫感,化为一种改革和变革的动力。......我们既有应对挑战不进则退的压力,更有不辱使命、不输人后的动力。因此要时刻充满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有激昂的创新冲动,也要有强烈的本领恐慌。
人民日报曾经无比辉煌,地位显赫,作用显著。如今,无论是媒体的形态,还是媒体的生态,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报业受到严峻的挑战。进入新世纪后,人民日报更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党中央对我们的新要求,也源于广大读者的新期待。当时,我们讨论的时候感到,舆论格局在变化,人民日报不变不行。围绕新世纪变革,我们一直强调以“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突破口,强调坚定不移地抓新闻,增强报纸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亲和力。
人民日报社长 张研农同志
(二)报网融合 新闻改革以保障公民的“四权”
在本报发展战略设计中,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是一体的,我们正在走向相互融合,队伍也在融合。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现在本报的选题线索很多都来自人民网。我们也依靠这个渠道,一方面做好舆情分析,另一方面了解网友对人民日报报道的评价。我是天天看网民对本报的报道评价,每天都点击......所以,应该说人民日报、人民网是一致的.....报网融合,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是人民网追求的目标,也是人民日报的目标。
报纸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要搞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在人民日报、人民网都是很受重视的。本报有一个专门的“读者来信”版,主要刊登的都是群众反映情况的稿件,还有专门处理群众来信的一些编辑记者。人民日报社大门口,还设有一个“读者接待室”。......人民网的舆论监督力度,现在应该说越来越大。从“人民时评”这样的网上评论栏目到地方频道的热点关注,有“领导干部留言板”的设置,还包括“人民议事厅”、“E政广场”这样的栏目,其实都是让老百姓有反映情况的渠道。
去年年底,我们还专门推出了一个“舆情”频道,对社会热点事件及时反应,邀请专家分析建言。人民网还出版了反映网上民意和热点的《网络舆情》杂志,就是把这些舆情集中起来,让它更好地去发挥作用。本报的许多舆论监督报道,也是从舆情频道获得线索的。
这次人民日报7月1日扩版,每天增加了一块社会建设的新闻版,刊发与民生有关的新闻;此外又专门开设了一个“人民观察”栏目,力图侧重于对改革开放的一些全局性问题、对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的实施情况做出深度分析;还创办了一个全新的《民生周刊》,关注就业、关注健康,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这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十七大提出的,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的保障与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有直接密切的关系,是我们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一个指向,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个“四权”。......所以人民日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政策解读、言论分析,以此来彰显本报(网)的优势。像网友们讲的那样,我们要出思想、出见解、出观点,在这方面加强人民日报在舆论场上的作用。
(三)努力做到公开透明 及时准确地引导舆论
引导舆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首先应当是公开、透明、及时、准确。社会上发生了一些事件以后,要本着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去报道它。......这样的话,就可以很好地回应社会的关切,使人们认识这件事情,最终能够在最起码的问题上形成共识,在事实基础上达到对这个事情的正确认识。......本报这次扩版,就是在指导思想上、想法子在“三贴近”和办出特色上下功夫,不仅增加容量,更重要的是提升质量,不仅优化内容,而且要改进文风。我们将努力丰富报道内容,大幅度地增加新闻信息、政策解读、深度报道、重大典型、各类评论、理论和文艺宣传,也包括国际报道和图片新闻,重点关注国内和国际热点,加强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述评,及时在国内外重大问题上发出声音。“以人为本”,不仅是宏大叙事的一个概念,而更是润物无声的一个细节,它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广泛,也非常深远的。
现在,世界的舆论还是西强我弱。西方几个主要媒体,垄断了世界绝大多数的新闻信息的发布。所以,加强我国的传播能力建设,打破西方媒体垄断的格局和话语的权力,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和重大的战略课题。......我觉得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人民日报的讲话里面,把我党的主张和新闻规律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他在讲话中有这么三句话,就是要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党的主张,在同人民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我感到这是我们理解何为舆论引导,以及怎样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的基点。.....这种引导不是生硬的单向宣传,也不是一味地发号施令,而是要求同存异、要尊重事实、尊重规律,不回避现实的矛盾,也不漠视各方的利益,在同群众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形成共识,形成合力。我觉得,要通过民主的方法来求得最大的共识——能够被各方面所接受的一些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合力。
(四)促进以人为本 社会和谐是党报的优势及职责所在
从时代的发展来看,人民日报长期有一个定位,就是要高出一筹。这是新中国的新闻宣传体制对本报的一贯要求,是党中央的要求。......这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毛主席曾经说过,党报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它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从而也使它具备了独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政策解读和宣传,至今仍然是本报的权威性和职责所在、使命所在。......人民日报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形象,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个“晴雨表”,就是说,人民日报的话语份量非同一般。改革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利益多元化、观点多元化、诉求多元化、传播媒介多元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凝聚社会共识,凝聚人心,弘扬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人民日报可以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回应各方面的关切,对各种多元的,甚至是莫衷一是的议题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正面的解读。我觉得这些方面有大量的工作可做。......以后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要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更好地发挥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我们社会的进步。
(五)人民日报人民网 时刻注重替人民说话
人民网做一个有关网络问政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网友认可网络的监督作用,对网络问政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可以说,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和谐社会,推动领导机关的决策科学、民主化,网络确是个好东西。......但如果我们在报道中说的主题,群众不感兴趣;而民间、群众热议的话题,我们要么保持沉默、要么自说自话,这恐怕就没有办法取得传播实效,也更不用说提高引导力了。我们感到,主要的问题是,群众不会疏远报纸,关键是报纸不能疏远群众。这位网民的意见很尖锐,但是我也希望他看看我们最近的人民日报,是否在不疏远群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我们在抓新闻上,还突出强调了两条,一条是要新闻提速,一条是要进行新闻分析。以速度激励深度,以深度弥补速度。所以,我们推出了“热点解读”、“人民时评”、“国际论坛”等一批热点解读类,包括新闻事件评论类的栏目,来满足读者了解事件真相和深层原因的需求。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前不久,针对郑州市规划局一位副局长的雷语,我们在“人民时评”栏目发表了评论《替谁说话与为谁执政》,被网络广为转载,影响很大。再比如去年的“华南虎”事件,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报在八个多月的时间里,在“人民时评”栏目先后发出了《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虎照,一个无言的结局》、《峰回路转的不止是虎照事件》和《华南虎何以跑不过藏羚羊》等好几篇评论文章,对这起事件进行了连续的报道。在这样一个群众热议的问题上,人民日报并没有失语。我社有一位写评论的同志还被网上评为“打虎英雄”,这说明我们还是非常关注社会事件的。.....这些年来,与人民群众相关的新事物、新创造,始终是我们选题的方向;也不回避敏感问题,包括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困惑、公众参与的推进和壮大、网络时代如何发言、各级政府如何学会在舆论监督中工作等话题,我们都进行反映,进行探讨,也进行碰撞。我们的一个说法就是,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敢说话、早说话、会说话,不失语、不乱语。失语就会失落,乱语也会添乱。所以说,失语、乱语都是失职。我们体会到,只要出于公心、报道公平、评论公正,面对敏感的舆情、群众的诉求,完全可以也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增强报纸的公信力,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还是希望网友们多看看人民日报,可以从网上去看本报的电子版、PDF版(PDF版就在人民网主页显著的位置,您在那里可以打分、可以写评论,可以提建议,张社长都能看到,而且每天都在看——主持人特告)。希望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您的支持,也期待着听到您的批评;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给我们写信,也可以给人民网发邮件,我们都会及时收到的。
(六)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网络的全面建设
有个小故事: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年度人物。是它,一个普通网民——“you”,战胜了当年的美国总统布什、伊朗总统内贾德等赫赫有名的政要,当选为年度人物。......当时的时代周刊说,正是千千万万的网民浏览网站、创建博客、视频,共享网站和交友网站,才使网络信息爆炸性地增长,推动了传媒进入大众唱主角的时代。
总书记去年在人民日报时强调,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成为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本报还提出,要强化人民日报国内版、海外版和人民网这三个“人”字头中央媒体的主体地位,在全报社整合资源,推进融合,举全社之力,办好人民网......在各位网友的共同努力下,要千方百计让人民网成为汇集民意、反映民生的话语渠道;成为传播主流舆论、放大党的声音的信息平台;成为凝聚时代精神、打造社会共识的舆论阵地;在舆论引导这样的格局中,推进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的交流汇聚,形成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使之在我们时代的飞速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社长与强国论坛网友进行在线交谈
(七)张社长对强国论坛的看法与关注
强国论坛是人民网最重要的一个栏目之一,到今年已经开办整整十年了。实际上我们的评价是次要的,网友对它的评价才是最权威的。我经常看到网友对强国论坛有很多很精彩的评价。有一位网友说,这里是小人物的大舞台,人人都是发言人;还有的说,这里没有刀光剑影,却有逆耳忠言。这里文风辛辣尖锐,敢于直面腐朽,这里是人生的大学,民间智慧的海洋。还有的说,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强国梦想的尽情释放,没有爱国先后之别,只有论道强国的思想闪光。这些话说得都很好。当然,也有一些同志对强国论坛感到还不满意、不满足,希望办得更好。有的同志还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意见。.....强国论坛怎么发展,恐怕还是要围绕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强国,一个是论坛。这是两个主题词。......主要还在于论坛的管理者对于互联网传播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网络互动性的特点,给各种不同的声音提供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的环境,也给了网民一个充分表达的空间。另一方面,强国论坛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爱国主义是最深厚、最有凝聚力的,要以爱国主义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强国论坛才能在网民中形成影响力和公信力。......今后无论技术怎么创新、形态怎么改变,强国论坛恐怕都要围绕强国这条主线,促进社会各方面不同意见的均衡表达和对话协商,将广大网民的爱国热情、强国之智,凝聚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力量,像网友所期待的那样,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历史的前列,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互联网引航员。......我身在媒体,也非常关注网络,尤其是关注网友的发言和观点。强国论坛我经常是要看一看,我可以说是人民网的忠实网民,几乎每天都要看一看,一般是晚上时间,几乎都在半个小时左右。
(八)人民日报重在继续发挥政论的品牌优势
人民日报是舆论机构,是一个新闻单位,但是,它也是党的思想言论机关。所以,发挥思想言论机关这样一个作用,是人民日报的特殊点。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媒体生态变化后的一个认识。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人民日报靠什么立足?如上所说,论速度,和广播电视、网络没法比;论容量和通讯社没法比;相比之下,评论才是本报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所在。所以,一旦国内外发生什么大事时,人民日报及时组织的评论就成为国内外读者解读事件、判断局势和分析问题的参考。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感到,未来本报的发展战略有一条,政论优势无论如何不能丢,这是保持人民日报发挥作用的关键。
总书记在2003年对本报一篇任仲平的文章有一个批示,引入了一个品牌建设的概念,提出了争创政论优势的要求。本报的品牌有任仲平,这是大家所知道的。“任仲平”是一个谐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所以取了一个“任仲平”;还有社论等评论员文章,也都是品牌。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评论部主持的重点栏目“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这些也比较传统、有很长时间了。其他部门都有重点评论栏目,像国际部有国际评论——“国纪平”;文艺部有一个文艺评论品牌“仲言”;政治新闻版有“声音”,经济新闻版有“感言”,文化新闻版有“新语”;不同的评论栏目有不同的定位,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综合形成了人民日报的评论格局。
人民日报的评论要发挥优势,就必须改变表达、创新表达方式,要入耳、入心。......而在文风和语言方面,我们力求深度贴近,特别是不要像上面所讲过的,从头到尾那么多的“必须要”“一定要”,不以势压人,不虚张声势,尽量用读者乐于接受的平等的、谈心的表达方式,增强说服力,改进文风,创新表达,才能谈得上产生影响,发挥优势。
前不久,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了中国影响力最强的500个品牌,人民日报这些年的位次在逐步提升,这一次发布已进入了前100名,在平面媒体当中名列第一。我们的《环球时报》、《京华时报》、《中国汽车报》都进入了500强。当然,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和壮大人民日报的事业,还是我们需要直面和应对的时代课题。在这方面,我们的思想还需要更加解放,思路需要更加打开,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
(九)关于宣传报道的文风问题
上个月,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同志来到本社和记者、编辑交流。谈到文风时他说:文风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文风的好坏、表达能力的优劣,也是执政能力的体现。他这句话讲得很好。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积极的文风,短小的文风、创新的文风、生动的文风。......我觉得,我们自己也应该设身处地,如果每天都让读者生活在一个“必须”、“一定要”之中,读者肯定会常感郁闷,用一句小孩的话讲,就是“烦不烦啊”!如果有人整天跟我说,你必须怎么怎么样,一定要怎么怎么样,我也会感到非常郁闷......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必然随着思想的进步而发展。有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说过,政治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流行用语或至少对再没有人感兴趣、民众已经不能容忍其旧名称的事物保持警觉。.....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报道,要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洞悉时代的主题、关注时代的热点、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推进时代发展,赢得读者、获得尊重、产生影响。最重要的还是要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喜欢说的话,去讲事情、去做报道。.....在与网友通过在线接触后,感到多数网友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接受新生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强,对各种社会现象表达看法的意愿也比较强,他们对很多问题的分析和见解独到、有水平,而且还犀利,网上很多言论写得相当漂亮,有见地,而且有的很有文采。这也促使我们要多倾听网友的声音,多刊登网友的言论。但也应当承认,我们转载网友言论这件事目前做得还不太够,需要常态化、机制化,要进一步加强报纸和网友的联系。
(十)党报一把手最重要的素质是使命感和责任感
主持人:访谈时间已经到了,还有很多网友的问题没有回答。咱们最后回答一个网友的问题。
网友“强国一派”问:作为党报的一把手,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是不是听话,您有没有接到过中央批评的电话?
张研农:作为党报一把手,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我觉得这个素质可以概括为很多方面,我自己认为还不称职。但是我觉得有一个最基本的愿望,就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要想办法,遵循科学发展的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推动报社的发展。我这个人比较急躁,批评同志也比较多,但是大家好像都能原谅我;就是有这么一种迫切的心情,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危机意识,要有改革意识、创新意识,要有全局的战略思维。同时,还要贯彻以人为本,使报社的事业兴旺。最重要的还是靠使命感、责任感去推动报社的发展。这恐怕是最重要的素质。
经常听到批评,但是我觉得批评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思考问题、帮助改进工作。无论是来自中央领导同志的批评,还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我觉得批评确实对于改进工作,对于提高工作水平是大有好处的。从内心讲,我不太怕批评,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强。
在结束访谈的时候,也由衷地欢迎网民们对人民日报社、对我本人的工作,多给予批评,多给予帮助!我们热切期待读者和网友对人民日报改革的关注、支持和帮助,欢迎大家在这方面多提意见和建议。
主持人:访谈就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访谈,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当前我们所处的新闻舆论环境发生变化的形势下,人民日报社的危机感、紧迫感以及奋发求索的决心、勇气、探索和尝试,以前我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到,通过今天的访谈我感受到了。我相信人民日报通过这次的扩版和机构调整,一定会有新的发展和变化。
(续完)
(本资料来源于 人民网视频 张研农:“求教于网民,讲心里话不讲假话”的访谈全文)
附注 嘉宾简介:
张研农,2008年3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全国记协副主席,中共十七大代表;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48年11月出生,少年时代生活在湖南。曾在北京101中学就读初中、高中。参加工作后,读完了大专、哲学研究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