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基础看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58:24
后乐斋
斋名“后乐”,其意有三,一:后天下之乐而乐;二:为了后世的安乐;三:笑到最后。 从经济基础看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后乐居士
摘要
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基本性质。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该从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去寻找。苏联实行的是由管理者代表全体劳动者行使生产资料所有权的“ 代管式”公有制。实际上是“社会所有,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体制。这种体制本身固有的劳动者与管理者权利的不平等,加上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实现对劳动的客观计量,这两大弊病共同作用,导致整个生产关系都包含着足以使社会主义制度发生蜕变的先天缺陷。最终导致管理者由社会公仆蜕变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僚阶层,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

对于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人们提出了各种观点。有人认为主要是由于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有人认为主要是由于苏联社会官僚体制所产生的腐败。
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确实对苏联的解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仅仅是事物变化的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所以,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应该从苏联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身去寻找。
苏联社会的官僚体制的确产生了严重的腐败,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但是,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而且,苏联的政治体制原来并不存在腐败和官僚统治,官僚体制和腐败的产生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导致苏联产生官僚统治和腐败的原因应该从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中去寻找。
所以,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也应该从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去寻找。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在当时还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强国。而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并没有产生官僚统治和腐败,而是迅速地推进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官僚统治的形成和腐败的蔓延反而是在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以后产生的,说明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这说明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是导致官僚统治的形成和腐败蔓延的原因,也不是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那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就只能从生产关系方面去寻找,只能从具体分析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结构中去寻找。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三、产品的分配方式。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方式,也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由它所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产品分配关系才能得到实现。
所以,分析苏联的生产关系就必须重点分析苏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但是,苏联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是与以往的一切社会制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与一种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在另一种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中产生不同,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在旧的社会制度里自发产生。社会主义不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她是人类第一次凭借理性,即凭借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能力,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有意识地对社会从根本上(即从生产关系这一层次上,特别是所有制关系上)进行改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参阅:求是论坛 ? 面对面(倒数22页)后乐居士:2010.02.07;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之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二):社会主义是什么?)
在所有旧的私有制社会制度里,每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的生产关系中产生的,而作为决定这种生产关系本质特征的所有制关系一旦确立,就会在生产关系中发挥作用,就会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中的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这种所有制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就能够通过由它所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得到实现。
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则不同,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特征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是在旧的生产关系中自发产生的,公有制确立之后也不能自发地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中的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不能自发的形成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都需要在人类理性指导下,经过人们的努力才能建成和完善。
所以,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之后,还需要在人类理性的指导下,根据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内在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生产资料公有制需要经过人们的努力才能在整个生产关系中得到实现。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理性认识是否能够完全符合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内在要求;我们所建立的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能否全面完善的体现我们的认识和设计目的。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错误,都会影响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全面实现,都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第一次凭借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改造社会的尝试。由于历史实践经验的局限和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不可能苛求这第一次的尝试,在任何一个环节上都不发生错误。所以,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实现方式,几乎不可能是完善的,不可能是没有错误的。

苏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劳动者共同所有;集体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归所在集体的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
但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生产资料的应用,必须有统一的计划和调度。苏联的体制采取的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集体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则由所在集体的领导机构统一经营管理。
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实质上是由国家或集体的管理者代表生产资料所有者(即全体劳动者)行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种体制可以称之为“ 代管式”。
在“代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体制下,国家和集体的领导者作为社会的公仆,代表生产资料所有者(即全体劳动者)行使生产资料的管理、调配、处置的权利;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行使产品分配的权利。而劳动者享有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就业权)、对社会公仆的监督权和根据付出的劳动量取得报酬的权利。
这样的体制,从一开始就隐藏着一些弊病,正是这些弊病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代管式”公有制实现方式,是由各级管理者代表广大劳动者行使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劳动者只享有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就业权)、对社会公仆的监督权和部分选举权、以及根据付出的劳动量取得报酬的权利。
但各级管理者都是由上而下逐级任命。劳动者只能凭借对人民代表的选举,实现对国家各级领导集体有限的选举权,对社会各级管理者只有监督的权力,而没有直接管理和任免的权利。这种监督的结果就必须由被监督者的上级认可才能有效。所以,除了一个“铁饭碗”,劳动者实际上对生产资料没有任何可以行使的权利。
对于各级管理者,虽然有权代表劳动者对生产资料进行管理、经营、处置、调配,但在法律上没有对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且,他们的职务是可以被上级调动和罢免的。他们只是相当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的各级经理或主管,也只是一个高级雇员。他们的利益和他们所管理的生产资料的经营状况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
这些所谓公有的生产资料的增加或减少,无论是和管理者还是和劳动者都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劳动者都可以不对这些生产资料负责。
这就造成了一些学者所说的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无人负责状态,或“无人所有制”。在这种状态下,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实际上只是属于“社会”(包括国家、集体)这个抽象的或者虚拟的所有者所有。而不属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广大劳动者所有,在这种体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仍然没有实现直接结合,公有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
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广大劳动者都只是“社会”这个资本家的终身雇员,即雇佣劳动者。与资本主义不同的是,“社会”这个资本家格外的仁慈和大方,他很少追求自己的利润。在保证正常的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下,他把各项合理扣除之后剩余的利润也分给了劳动者。
这种体制,实际上是“社会所有,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体制。从上讲,所有的人都是“社会”这个资本家的终身雇员,大家都是平等的,但都不是生产的主人。只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人们从意识形态上误认为这就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大家都是社会的主人。 各级干部大多都能正确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劳动者对社会公仆也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人的权利能够得到承认和尊重,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是劳动者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劳动者在为社会付出了一定量的劳动之后,减去各项必要扣除,可以从社会领取到与自己所付出劳动大致等量的产品。“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基本得到了实现,分配制度上已经消灭了剥削,所以极大的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虽然在“代管式”公有制实现方式下, “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基本得到了实现,分配制度上消灭了剥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逐渐感觉到了这种体制的本质。
首先,从所有制层面, “代管式”公有制实现方式下,公有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只是实现了“社会所有,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社会所有制”或者“社会虚拟所有制”。由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仍然没有实现直接结合,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广大劳动者都只是“社会”这个资本家的终身雇员,即雇佣劳动者,而没有真正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当劳动者在实践中长期不能体会到自己对于社会和生产的权利时,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就渐渐的淡化了。人民群众参与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就不能持久。最终形成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无人负责的状态,使得贪污腐败侵占公共利益有了可趁之机。为官僚腐败阶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代管式”公有制实现方式,并没有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理想。虽然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广大劳动者都不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但在实际上两者的权利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地位却有很大的差别。
劳动者虽然有权对管理者实施监督,但这种监督的结果必须由被监督者的上级认可了,才能有效。因为劳动者对管理者没有直接的管理、奖惩和任免的权利,所以,如果上级领导对劳动者发现的问题不认可,对这些有问题的管理者不作处理,劳动者的监督权就是无效的。
这样,劳动者真正的权利就只剩下一个“铁饭碗”了。
而管理者却有比劳动者更多的权利,他们有代表生产资料所有者(即社会)行使生产资料的管理、调配、处置的权利;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行使产品分配的权利。组织生产和劳动力的调配的权利。也就是说,管理者除了有权管生产,还有权管分配;除了有权管物(生产资料),还有权管人(劳动力的调配)。而地位较高的管理者除了有权管劳动者,还有权管下级的管理者。
也就是说,从生产到分配整个生产过程的所有权利都掌握在管理者手中。
但所有这些管理者都只接受上级的管理、任免和奖惩,下级管理者和劳动者只有监督的权利,而这种监督的权利,又可以因上级管理者的不作为而失去效力。失去效力的监督也就等于没有监督。
而一旦失去有效的监督,任何权力都可能产生腐败!
管理者的权利很多,而受到的制约很少;劳动者的权利少,且大多不是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
正是劳动者与管理者这种权利的不平等,最终导致劳动者与管理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不平等。导致管理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人, 由社会公仆蜕变为官僚阶层,为了自己的特殊利益不断进一步侵害劳动者的各项权利,最终形成骑在劳动者头上作威作福的压迫者。把原来的平等合作关系变成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不能体会到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在生产过程中与管理者地位的不平等,都极大的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就成了维持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最后一个条件。
但是,从分配方式层面上看,真正落实“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也存在很大的障碍。
一方面,“代管式”公有制实现方式下,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行使产品分配的权利掌握在管理者手中。管理者都只接受上级的管理、任免和奖惩,下级管理者和劳动者只有随时可能失去效力的监督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采用腐蚀收买上级领导等各种手段,逐渐的蚕食和削弱劳动者的各种权利,最终导致劳动者对管理者监管的彻底失效,导致社会公仆逐步蜕变为社会主人,导致官僚阶层的产生。
腐败的官僚阶层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国家和集体利益,把国家、集体的财产和劳动者的劳动成果非法占为己有,造成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平,严重损害了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当劳动者付出劳动而不能再得到等量报酬的时候,原来的“按劳取酬”已经蜕变成“按权力侵占”。
另一方面,苏联实行的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也成为实现“按劳取酬”的障碍。
因为,要实现“按劳取酬”,首先就得对劳动进行计量。才能实现付出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
在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人们在生产中的分工还不复杂,要分配的产品种类也有限。人们彼此都了解各种职业的劳动,以及各类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对于劳动和各种产品,即便不通过市场交换,人们也可以大致折算出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所以,在这一阶段,由管理者根据人为估计评定各类劳动的计量,还可以与实际情况大致相当。劳动者在为社会付出了一定量的劳动之后,减去各项必要扣除,可以从社会领取到与自己所付出劳动大致等量的产品。“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可以基本得到实现,
但是,当生产进一步发展以后,当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产品种类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上述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不经过市场交换,人们就不能了解各种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在这种情况下,由管理者根据主观估计评定的劳动计量,就会越来越偏离产品中实际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最终导致部分行业或岗位报酬过高或过低,分配差距过大;或者变成大锅饭,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官僚阶层侵占劳动者应得的报酬变得更为隐蔽。所以,这种与完全计划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代管式”公有制的“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很难长期保持下去。
综上所述,苏联实行的“代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体制,公有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只是实现了“社会所有,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社会所有制”或者“社会虚拟所有制”。劳动者并没有真正当家作主。这种体制本身固有的劳动者与管理者权利的不平等,最终导致管理者由社会公仆蜕变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僚阶层。加上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实现对劳动客观计量的弊端,导致“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能实现。
所以,这种体制本身固有的劳动者与管理者权利的不平等,和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实现对劳动客观计量,这两大弊病共同作用,导致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到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整个生产关系都包含着足以使社会主义制度发生蜕变的先天缺陷。
由于管理者由社会公仆蜕变为腐败的官僚阶层,他们为了自己的特殊利益,不断侵害劳动者的各项权利,最终形成骑在劳动者头上作威作福的压迫者。把原来平等合作的关系变成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腐败的官僚阶层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国家和集体利益,把国家和集体的财产非法占为己有,把劳动者的劳动成果非法占为己有,造成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平,严重损害了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当劳动者付出劳动而不能再得到等量报酬的时候,原来的按劳分配已经蜕变成按权力分配,原来平等的合作关系,现在已经蜕变成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
这时的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已经变得徒有其名,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权利只剩下在生产中的使用权,即就业权或称之为“铁饭碗”还形式上存在。而官僚阶层可以依据手中的权力大小,对“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拥有任意占有的权利,但却可以基本不需要负任何责任。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成了官僚特权阶层可以任意宰割,却无人对之负责的“唐僧肉”。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所谓的社会主义在人民的心中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于是,苏联的失败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
苏联失败了,我们可以说这是苏联共产党的失败;也可以说这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严重的失败。但绝不能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因为,这种失败的社会制度除了名称之外,已经和社会主义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了。

最先看到苏联社会制度存在弊病的是毛主席。从赫鲁晓夫上台后,毛主席就发现,苏联已经产生了一个与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相矛盾的官僚阶层。毛主席分析了这个官僚阶层产生的原因,发现了苏联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劳动者与管理者权利的不平等,并认识到这种制度上的缺陷必然导致官僚特权阶层(或者称为党内资产阶级)的产生,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复辟,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失败。而避免这种结果的方法就是通过改革旧的政治体制,加强劳动人民的权利,加强劳动人民对管理者的监督和直接管理。毛主席的主张正是针对“代管式公有制”这种劳动者与管理者权利的不平等采取的有效措施。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当初苏联的体制下,如果广大人民群众可以直接选举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奖励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管理者,可以处罚或罢免不称职的官员,就可以使管理者对劳动者心存畏惧,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就不敢滥用权利,不敢不尽职尽责。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就不敢装聋作哑,推诿懈怠。就不敢侵占公共利益,不敢损害人民利益,更不敢腐败。劳动者与管理者就能以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为社会劳动,并从社会领取相应的报酬。保证按劳取酬的分配方式,在一定时期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
毛主席当初设想的也许还不尽完善,依靠“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的群众运动的方式未必就是最好的或有效的方式。具体的措施必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但大方向是正确的。只要按照这个方向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加强人民对各级干部的管理权力,中国也可以在这种与苏联模式大同小异的“代管式公有制”体制下,在一定时期内平稳的建设社会主义,积累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断改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人能跟得上毛主席的思想进程,这位伟大的思想先知只能孤独的忧虑着、呼号着、焦灼着、探索着。
他批评他的战友们“好行小惠,言不及义”。说:好行小惠就是只想着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眼前的物质需求,言不及义就是言不及社会主义,不能为人民谋划长久的根本利益。 他发动“四清”、“社会主义教育”等一个接一个的运动;他组织倡导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选拔了许多优秀的工人、农民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
而他的战友们,大多不能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听不懂他的忧虑和设想。有的出于信任,跟着他摇旗呐喊,却不知所云;有的认为他错了,变着法子的反对、抵制甚至捣乱。更有一些怀着个人的私利,混水摸鱼。最终,他没有完成他的第二件大事。“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发现社会主义可以引进市场经济,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项重大贡献。如果他当时能把毛主席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张继承下来,坚持下去。加上他提出的用不同比例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互调解,正好可以弥补“代管式公有制”的劳动者与管理者权利不平等和完全计划经济对劳动不能客观计量这两项缺陷。使“社会所有,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正常运行,避免官僚腐败阶层的产生。遗憾的是,当他对毛主席的主张刚刚开始有了一定理解,看到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和“十个如果”时,已经把历史给他的时间使用的所剩无几了。
研究历史是为了指导未来,研究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胜利。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代管式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只要通过劳动者对管理者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消除劳动者与管理者权利不平等的弊病,通过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保证按劳取酬的落实,就有可能实现“社会所有,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社会主义制度。
与“代管式公有制”相对应的还有另一种可以称为“直管式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目前能看到的有姚树和后乐居士的观点。虽然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二人意见不尽相同,但共同的特点是:在保证公有制不发生蜕变的前提下,把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或部分权利落实到每个劳动者,由劳动者直接使用和管理公有的生产资料,联合起来开展社会化的大生产。由劳动者任命的企业管理者根据国家计划的指导和市场的调节来组织生产。劳动成果在各项必要扣除之后按各人的劳动分配。(相关的资料请参阅:1、 姚树:机会主义的李融荣先生上当受骗了 ;求是论坛 ? 面对面 ? 2010-3-25 10:54; 2、后乐居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求是论坛 ? 面对面 ? 2010-5-16; 11:46(倒数2页) | 3、后乐居士: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求是论坛 ? 面对面(倒数33页): 2009-8-23 21:36 )
但无论是“代管式公有制”还是“直管式公有制”,的原则永远要与具体的客观条件相结合。要根据客观实际,设计制定可操作的具体制度、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无论是“代管式公有制”还是“直管式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都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1、都必须有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指导;都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都必须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的保障。(相关资料请参阅:后乐居士: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之四): 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低条件,求是论坛 ? 面对面倒数22页:2010.02.07 )所以,必须理直气壮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立国之本。
2、都必须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必须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停止国有经济的资本化,已经资本化的要逐步赎回大部股权,然后按照“劳资合作制”的形式,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逐渐过渡到按劳分配。须知,按照资本主义的规则永远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资本化了的国有企业中不可能实现按劳分配。(相关的资料请参阅:
后乐居士: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之五) 从雇佣劳动制到劳动力与资本合作制,求是论坛 ? 面对面:2010.02.12(求是论坛 >> 观点商榷台,末页)
后乐居士: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之六) 按生产要素分配 2010.2.20: 16:59 求是论坛 ? 面对面:倒数22页)
3、都必须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对管理者的直接监督、奖惩和任免制度,保证劳动者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不被逐渐蚕食。才能保证公有制的性质不发生蜕变。(相关的资料请参阅:后乐居士:改革基层单位管理体制,反腐将不再艰难(二) ,求是论坛 ? 面对面 (倒数2页)2010-04-24 :16:25 )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我们才能建设成功社会主义;只要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我们就能成功的建设社会主义!2010.6.14于后乐斋。 博客:网易博客:后乐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