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画集》中的佛教生态伦理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32:24
惜福布施,素食简朴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受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而“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所以,弘一指出即使我们比较富裕,也要注意素食俭朴。

“口腹贪饕岂有穷,咽喉一过总成空,何如惜福留余地,养得清虚乐在中。”(《咬得菜根百事成》)淡味素食不仅是惜福延寿之道,而且并不影响人们对美味的追求:“买蔬须买鲜,用水须用泉,切笋须切嫩,选蕈须选圆,豆腐宜久煮,萝卜宜加甜,生油重重用,炭火慢慢燃,不须杀生命,味美胜琼筵。”(《亲摘园中蔬,敬奉君子宴》)配合画中的农家自然风光,分明给人一种恬淡、清虚的超脱之感。
相反,食肉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声与无声莫浪听,无声隐痛转惺惺,请君下箸睁睛看,血肉团中有性灵”(《血肉团中有性灵》)。更有甚者,一些贪婪之人把本是动物体内的污秽之物诸如肾肠、膀胱等也作为美味佳肴,并为之起了似乎十分艺术的名字:“有肴名腰花,猪猡之肾肠;有肴名羊尾,绵羊之膀胱;有肴名猪脑,猪猡之脑浆”(《兽相食》),其恶毒之心简直连禽兽也不如了。同为天下有情众生,略有不忍之心的人哪里还能做此杀生之业。“顾名思义时,投箸不能尝”,为了保护人类的仁慈之心,就不能再为了口腹之欲而造就诸多杀生之业。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出家后的弘一大师一直是衣衫褴褛,脚穿草鞋的。即使如此,他还是唯恐造成杀生之业。“养蚕作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所以《护生画集》中有《蚕的刑具》:残杀百千命,完成一袭衣,唯知求适体,岂毋伤仁慈? 言教与力行是弘一大师劝人惜福的不可互相分离的两个方面。
在佛教中,布施也是惜福的方式之一。通过布施,不但可以救助众生,还可以破除贪心,长养慈悲心,最终成就佛果。因此,布施既摽六度之初,又题四摄之首。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其中,佛说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所以,弘一大师主张出家之佛法,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编绘《护生画集》来同发菩提,共生极乐国,在国难当头之时,“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可以说就是弘一等人基于“法施最妙”的理念而毅然做出的选择。弘一法师未出家时,即以中国近代艺术的先驱驰誉当世。出家以后,除书法和韵语,诸艺皆废。而法师之所以仍然撰作韵语,主要是为《护生画集》题诗或题偈,以及书写《华严集联三百》等。优婆塞戒经云:“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可见弘一翰墨正是为了化教世人信奉佛理佛法的法施。就《护生画集》本身而言,两次《杨枝净水》的巧意安排足以表明法施的重要性,这与护生画的主导理念——护生者,护心也——是不谋而合的。
当然,法施胜过财施,并不是要众生都学法施,不行财施。“如来设教意存解行。若唯解无行,解则便虚。若唯行无解,行则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而且,从护生的层面上看,“但益色身”的财施更具有直接意义。所以,《护生画集》中有《散抛残食饲神鸦》:“门前春水白苹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以及《大丹一粒掷溪水,禽鱼草木皆长生》:“好生之德本乎天,物物贪生乐自全,我要长年千岁祝,不教物命一朝延”等。财施并不一定都是有钱人的事情,贫贱之人也有食分,“勿谓善小,不乐为之,惠而不费,亦曰仁慈”(《惠而不费》)。同时,以菩提心布施时,应包括一切有情众生,不应考虑受者自身是否是善知识等,均应常行施而无有断绝:曲巷高檐避网罗,朝来饱啄陇头禾,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但令四海长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今天,这种不论能力大小,不以人类的好恶取舍去关心一切有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生态伦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护生画集》虽然主要是就动物的保护而言,但是根据佛教依正不二的原理,心净则佛土净。虽然,由于战争的原因,《护生画集》中的依报主要针对人类生存的社会政治环境,而非今日和平年代的自然生态环境,但它其中蕴含的依正不二,自然和谐的思想可以说已经具有当今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建设的雏形。
依正不二,净心净土
佛门在法界缘起无碍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正不二”的命题。其中“正”即“正报”,也就是各种生命主体;“依”即“依报”,就是指自然环境。这就是说人类社会是同自然界共荣共存的。以这些佛教理论为依据,《护生画集》讲“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慈心感物,有如韶武,龙翔凤集,百兽率舞。”(《老牛亦是知音者,横笛声中缓步行》)这样就很明显,世间众生要求得和平得生存环境,就得避免一切杀生之业,既便是无心而为之。所以,题偈讲“举足下足,常须留意。既勿故杀,亦勿误伤,长我慈心,存我天良”。实际上,弘一大师在生活中也正是这么严格律己、解行并进的,为防伤害小虫而将食用水用“滤水囊”滤水,走路时也时时注意脚下唯恐踩死了蚂蚁。这也促成了他以“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而闻名于世。
依报作为共业,净土的形成,不是佛一人大悲愿力能成,亦无众生某一人之愿力能成,而是汇集菩萨的愿力与无数众生清净业力共同成就。抛弃往生西方净土的宗教内容后,我们可以发现依正果报的思想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提倡民权在精神上相通的。 祇有所有众生都为净业,当下的世界才能成为人间净土。
《护生画集》通过依正果报理论强调近代杀机炽盛、国土遭遇刀兵劫的现实都是众生行为带来的报应,宣扬了净心净土以改善现实的的思想。尽管《护生画集》中的依报由于时代的局限特指当时的社会环境而非现代生态伦理意义上的自然,但其中包含的主体与环境不可分离、人心的善恶最终导致生存状态的好坏等思想,与当代“心灵环保与人间净土”的思潮有内在关联。
现时代的道德是理性的道德。古代宗教因其非理性特征已经逐渐不被人们所接受。但“我们必须在宗教概念的核心之中寻找出那些丢失了的,被掩盖其中的道德实在。”文化有其不可割裂的延续性,当代生态伦理建设不可能是舍弃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空中楼阁,《护生画集》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就其内容本身都为当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建设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