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师生比的合理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16:44
连续3 年的大学扩招,大学教学质量已引起国人严重关注。教育主管部门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教学质量。其中的一条就是师生比达标要求,规定师生比达到 1:14的为优秀,1:16的为良好,1:18的为合格,超过这一比例的就要给予黄牌警告,限制其招生等。措施一出,立即引起了教育人才市场的极大变动,博士生炙手可热,硕士生在所不拒,连本科生也有了从事高等教育的机会,对教师的需求成为孔雀东南飞又一重大诱因。教育行政部门出台这一政策的良好动机是无庸置疑的,对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一比例是否合理,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等问题还有讨论的必要。师生比1:14的比例,据说是按文革前规定的高校教师每周上课6小时确定的,但这一工作量的规定是难以经得起推敲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不讲效率的高教体制势必难以实现高教大众化的目标。从笔者在欧洲大学的经历看,要求教授上课的时间最低为 8节,最高为12节,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师生比起码能提高1/4;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无疑为大班上课提供了物质条件,而基础段采用大班教学并不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欧洲大学中200~300人的大班教学已是司空见惯,这显然也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外已经有人预测高校将成为今后失业的主要领域;最后,从我国的近邻韩国看,据刚任韩国总理的梨花女子大学校长张裳介绍,梨花女子大学是韩国的一流大学,现有教师700人,学生 21000人,师生比高达1: 30,大致与欧洲的状况接近。显然,按我国的标准,这样的大学起码应给予黄牌警告。
国外大学的高师生比是以一定的体制作保证的,是建立在分工合作的效率基础上的。在国外大学中,为教授配备秘书是惯例;其次,国外大学中均有一定的经费拨给教授,使其能雇一定数量的研究生等作为助教,从事教育辅导,批改作业等,使教授不必从事相对简单的劳动,也使一些优秀学生不致为衣食所误;最后,正是在这样的分工合作基础上,教授上讲台是国外大学的基本要求,即使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也必须从事教学。这也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当然,一些研究型的大学保持一个低师生比还是有必要的,这既是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象征,也是其财力使然。但要推而广之,惠及所有高校,那就像列宁所说的:真理走过了一步,就会变成谬误。中国的高校水平差距很大,政府的财力支持更是不同。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师生比就应该高,用一个简单的尺度来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并不利于高教事业的发展。一些缺乏政府财力支持的大学通过提高师生比,提高教育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以高薪引进高水平教师,提高教育质量,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竞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
我们的大学校长们可能也更懂得,一个大学的成败关键不在教师的量,而在于教师的质。一个教师讲10节课并不必然比讲6节课的要少搞科研、降低讲课质量。进一步说,以一个简单的尺度来要求不同类型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剥夺了一些大学的竞争权;同时,即使是研究型大学也存在提高效率问题。而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办教学,不重视效率最终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导致高教大众化的目标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