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书法大师?政治家?慈善家?居士楷模——苏东坡与慈善事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46:48

苏东坡(1036~1101)名辙,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57年宋仁宋嘉佑年进士,曾任徐州、杭州等多处太守,官至兵部尚书等职。

       苏东坡出生在佛化的小康之家,自幼聪颖慧敏,博览群书,爱好广泛。在家庭良好的教育和薰陶下养成善良仁慈、宽容达观、嫉恶如仇的性格。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无论是在春风得意的仕途,还是遭贬谪后身陷尴尬的艰难处境中,一直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和疾苦寄予同情和关怀,并想方设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掩埋无主尸体,抚养数十孤儿

       早在任密州太守期间,在那个只长麻枣桑树的贫穷县里,他经常绕城郊而过,热泪盈眶地埋葬无主尸体,还曾救了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在自己家里抚养。

       后来任杭州太守时,不顾与朝廷和浙江邻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投入救济劳苦大众的工作。

       他利用太后的恩宠,请求特别拨款实行重要的改革方案。在忙乱的生活中,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豪,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无暇看书。

公布“官才”验方,设立公立医院

       杭州位于钱塘江口,海陆行旋,辐臻云集,往往有疾疫流行。

       若有药方经验证确实有效,他就作为“官才”公布在外。这些药方价钱便宜,大凡患者都消费得起。

       但他对这些零星无组织帮助病人的办法颇不满意,于是从公款里拨出千缗,自己又捐了五十两黄金,
设立了一家公立医院,三年内救治了近千个病人。

治理杭州水道,善巧降服淤泥

       不过,苏东坡更关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还有杭州城内的淤泥。

       当时,杭州有两条四、五里长的运河,南北方向穿过市区,直接在闸口连接钱塘湾,河水与钱塘江水相混合,所以,有好多淤泥。每四五年就要清淤疏浚一次,费用很大,且妨碍河运,影响市容。

       问题是,那两条运河需要海水才能保持运河上的交通,但海水则带进了淤泥。

       经专家考察认为,海水应从别处流入茅山运河,因茅山运河是流经入口稀少的城东郊区,另在钱塘江南部建水闸,海潮高时,将闸关起,潮低时再放水,两条运河在城北相会,等钱塘湾的水经过郊区运河之后,已流了三四里地,泥沙当然已沉淀下来,清理起来自然就方便多了。

       为保持城内运河的水位,他又在城北余杭门外开了一条新运河与西湖相通,这样,水之供给不虞匮乏——疏浚城内监桥河的花费及麻烦,也就可以避免了。

       这项工程,始于他到任三个月后的十月,于次年四月竣工。

治理西湖美景,苏堤有口皆碑

       接着,又用坚强的胶泥烧成的陶瓦管子,代替竹管,把城中六个分散的水库连接起来。

       又把湖水引到城南的另两个新水库,解决了军民用水。

       六个小水库供给杭州用水工程成功之后,苏东坡又进而整治了另一个大水库——西湖。

       这项工程浩大,费资颇巨。在经朝廷批准后,苏东坡与数千工人和船夫一起活动起来,费时四个月,耗资三万四仟贯,才使工程完毕。

       更值得一提的是,
他独具匠心,把没法处理的淤泥建成了一条二里之遥的湖上直堤——苏堤,除供人步行之外,更增添了湖的美丽,成为闻名于世的浏览景点。
       正当他雄心勃勃,计划完成另一项更雄伟庞大的工程时——把通过杭州的船运,移到计划建成的新水道——因为钱塘湾的江口有一岛,每年在那里船毁人亡损失惨重,可惜,因他奉调徐州,这项宏伟的计划未得实施。

       况且,他这时正为另一项迫切的问题忙得要命,就是苏杭地区阴雨连绵酿成的大水灾而导致的饥饿威胁即将来临,怎样设法救助百姓于困危艰险,是当务之急,为此,他在赴京途中,顺便察看了苏州及邻近各地的水灾,以便会同各省同僚会商办法,采取相应的救助措施。

颁法控制杀婴,拯救婴儿无数

       黄州,这个汉口下游的小镇,是苏东坡第一次遭贬谪的地方。

       当时,岳(岳阳)鄂(湖北南部一代)地区的田野山人,有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以致民间少女多有鳏夫。

       苏东坡在给鄂州太守朱康叔的信函中,阐述了此癖:“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闭目背向,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

       他建议太守储“劝诱米”,专以收养“弃儿”,并对今后故杀子孙者判以“徒二年”之刑罚,对其告发检举者予以奖赏,其资以犯人及邻人财产充当。要录条款于粉壁,晓示百姓贯彻之。

        之外,他还身体力行,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古某担任会长,请安国寺里一名和尚当会计,负责向乐善好施的富人募捐,请每年捐钱十缗,多捐随意。用此善款,买米、买布、买棉被。

       他也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予以资助。

      “救儿会”常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若应允养育多胎婴儿,则赠与金钱、食物、衣裳等。

       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矣!

慈悲菩萨心肠,挂怀底层民生

       苏东坡平生总是怀着副菩萨心肠,关注着社会的福利事业。

        在晚年贬谪惠州时,他对当地普利众生的善事,仍视为己任,倘若发现什么非法越理之事,总要带头义正辞严地据理力争,替百姓说话。

       绍圣三年正月元旦,博罗发生大火,全城付之一炬,使他大为震惊。

        灾民们只好搭蓬居住,官家衙署完全焚毁,需要重建。

        他怕官家在重建此城镇时,又乘机剥削百姓,于是向皇廷派来的督察官员建议:命令当地政府重建城池时,对所需要的物资公开购买,严禁征集民间物资、征集民工。

       他指出:“否则,害民又甚于火灾。”

       后来,为方便行人,他又和几位太守县令会商,在惠州建了两座桥。

       为此,他的弟媳——子由的夫人——捐出了不少朝廷当年赐给他的金币。

无主野坟合葬,放生利生千年


        在忙于进行这项工程的同时,他又做了一件特别受地方居民敬仰的事情——把那些无主的野坟骸骨,重建一大塚,葬之。

       重新埋葬之后,又写了篇祭文,安慰那些无名死者。

       另外,还在城西修建了一口“苏东坡放生池”,一直延续到清末,当地士绅百姓,还保持在节庆之日去买鱼虾放生的风俗。

舍己为人利众,浩然正气长存

        苏东坡通晓医术。

       他在第二次遇赧,从海南岛返回内地,途经广东大庚岭赣县,一家人在那里等船,停留了七十天。期间,好几个孩子生病,六个仆人死于瘟疫。

       这时,他自己患有严重的痔疮病,身体衰弱到了极点,但每天除了忙着给人写字之外,仍忘不了给市镇上的人配药,给病人看病。

       这种济世救贫的博大精神,广为人们传颂,一直流传到现在。

       按一般世俗的看法,苏东坡毕生多舛,而他的浩然之气、慈悲胸怀、菩萨精神,更加宝贵地凸显了出来!

       正如他在潮州《韩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东坡居士,堪称后世居士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