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看差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1:45
有一位名人说过:“硬件项目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细节的管理,细节到每个设计、每次改动、每天操作。”坐过上海地铁的人,一定都知道上海地铁二号线的故事。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的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一号线中有那么多的细节在设计二号线时被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请看以下事例:
1.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地铁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烦吗?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吗?当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你每月多付的电费。想想看,一条地铁增加点转弯出口,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
3.每个坐过地铁的人都知道,当你距离轨道太近的时候,机车一来,你就会有一种危险感,在北京、广州地铁都发生过乘客掉下站台的危险事件。德国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停在安全线以内;而二号线的设计师们就没想到这一点,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此外一号线的站台设计宽阔,上下车都很方便,而当你转入二号线后,就感到窄窄的让人难受,尤其遇到上下班高峰期,二号线站台显得非常拥挤。德国设计师在设计一号线时,一是为了让乘客免于掉下站台,二是为了节省站台的热量,每处都设计了相应的站台门,车来打开,车走关上。而中方的施工单位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居然没安装站台门,当然,更不可能理解德国设计师的用心了。
说中国的设计者没有德国人聪明?我想未必。中国人决不缺乏聪明才智,缺的就是对“精细”的执着。想想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的工程留下了多少遗憾。请问:我们城市的道路有多少条没有被“开膛破肚”过?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者有谁想到了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通道(现在好像仍然没有)?我们城市中的立交桥有多少刚刚“胜利完工”就成为新的拥堵点,不得不进行一遍遍的改造?我们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中,真正有创意的有多少?火柴盒楼、四方塔楼,一片片地被克隆着……
忽视细节的代价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随即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的来历。
企业中的各种“小问题”其实就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个小的蚁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多少先富起来的风云人物,多少企业辉煌一时,又在企业界演绎了多少“大败局”的故事:秦池、飞龙、巨人、三株、太阳神、银广厦、荣华鸡……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悲剧在企业界上演呢?看看那些企业当年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哪家不是“千里之堤”,倒下之时,不过三五个月。三株,曾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销售额提高了64倍,达到80亿元,打造出了无比辉煌的保健品帝国,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但是一个常德事件,一篇“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的报道,便使拥有15万员工的三株这座庞然大物轰然倒下,企业界多少人为之长嗟短叹,唏嘘不已。
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岁~50岁,美国每年新生50万家企业,10年后仅剩4%,日本存活10年的企业比例亦不过18.3%,而中国大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岁~8岁,中小民营企业平均寿命是2.9岁。这的确是一个很严酷的现实。现在,企业界都在谈论如何做大、做强,也就是企业如何长大的问题。我这里想谈的就是企业的心态问题,是否能够沉下心来,去研究市场,去研究产品,去搞科技创新,去研究企业制度、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而拒绝浮躁的心态。
由于浮躁,某种产品刚一兴起,同类企业一哄而上,搞得谁都没有利润;由于浮躁,假冒伪劣产品到处都是;由于浮躁,当年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之争让多少企业为之痴迷疯狂。不努力把每一件事做细、做透,而去豪赌广告,结果是怎样的呢?一篇新闻追踪,就可以搞得秦池倒地不起……
西方有句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我们是否可说“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垒成的”?不论是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还是中国制造业旗舰的海尔集团,都是在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中长大的;浮躁被扎实所代替,冲动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长大的硬道理。
细节决定未来企业竞争的成败
中国经济在经历WTO、APEC、申奥成功等一系列大事件以后,国际化进程大大提速,国内大、小企业也都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市场格局。
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企业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保证基业长青。
一个公司在产品或服务上有某种细节上的改进,也许只给用户增加了l%的方便,然而在市场占有的比例上,这1%的细节会引出几倍的市场差别。原因很简单,当用户对两个产品做比较之时,相同的功能都被抵消了,对决策起作用的就是那1%的细节。对于用户的购买选择来讲,是1%的细节优势决定那100%的购买行为。这样,微小的细节差距往往是市场占有率的决定因素。
日本SONY与JVC在进行录像带标准大战时,双方技术不相上下,SONY推出的录像机还要早些,两者的差别仅仅是JVC一盘带是2小时,SONY一盘带是1小时,其影响是看一部电影经常需要换一次带,仅此小小的不便就导致SONY的录像带全部被淘汰。
微软公司,这个企业界的神话,它的管理理念也就像它的名字“微中见大,软中寓刚”。“微”,即小中之小,但它又是大中之大,产品一出,风行全球。“软”,即柔,但它以柔克刚,击败众多竞争对手,成为业界老大。对于每一套产品,微软为什么每年都要投入几十亿美元来改进开发每一个新版本?就是要确保多方面的优势,不给竞争者以可乘之机。
这是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
● 国际名牌POLO皮包凭着“一英寸之间一定缝满八针”的细致规格,20多年立于不败之地;
● 德国西门子2118手机靠着附加一个小小的F4彩壳而使自己也像F4一样成了万人迷……
● 宁波市一位副市长在飞机上因帮助一位香港客商捡眼镜而引进巨额投资。
我们已经生活在“细节经济”时代,细节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机会隐藏在细节之中
一把椅子的问候
一个阴云密布的午后,由于瞬间的倾盆大雨,行人们纷纷进入就近的店铺躲雨。一位老妇也蹒跚地走进费城百货商店避雨。面对她略显狼狈的姿容和简朴的装束,所有的售货员都对她心不在焉,视而不见。这时,一个年轻人诚恳走过来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人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儿雨,马上就走。”老妇人随即心神不定了,不买东西,却借用人家的屋檐躲雨,似乎不近情理,于是,她开始在百货店里转起来,哪怕买个头发上的小饰物呢,也算给自己的躲雨找个心安理得的理由。
正当她犹豫徘徊时,那个小伙子又走过来说:“夫人,您不必为难,我给您搬了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就是了。”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谢,并向他要了张名片,就颤巍巍地走出了商店。
几个月后,费城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将这位年轻人派往苏格兰收取一份装潢整个城堡的订单,并让他承包自己家族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下一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订单。詹姆斯惊喜不已,匆匆一算,这一封信所带来的利益,相当于他们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
他在迅速与写信人取得联系后,方才知道,这封信出自一位老妇人之手,而这位老妇人正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詹姆斯马上把这位叫菲利的年轻人推荐到公司董事会上。当菲利打起行装飞往苏格兰时,他已经成为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那年,菲利22岁。
随后的几年中,菲利以他一贯的忠实和诚恳,成为“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左膀右臂,事业扶摇直上,成为美国钢铁行业仅次于卡内基的富可敌国的重量级人物。
“三碗茶”成就一代名将
日本历史上的名将石田三成未成名之前在观音寺谋生。有一天,幕府将军丰臣秀吉口渴到寺中求茶,石田热情地接待了他。在倒茶时,石田奉上的第一杯茶是大碗的温茶;第二杯是中碗稍热的茶;当丰臣秀吉要第三杯时,他却奉上一小碗热茶。
丰臣秀吉不解其意,石田解释说:这第一杯大碗温茶是为解渴的,所以温度要适当,量也要大;第二杯用中碗的热茶,是因为已经喝了一大碗不会太渴了,稍带有品茗之意,所以温度要稍热,量也要小些;第三杯,则不为解渴,纯粹是为了品茗,所以要奉上小碗的热茶。
丰臣被石田的体贴入微深深打动,于是将其选在自己幕下,使得石田成为一代名将。
菲利和石田的故事告诉我们:机会隐藏在细节之中。当然,你做好了这些细节,未必能够遇到如此平步青云的机会;但如果你不做,你就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本栏各篇均由君君摘自《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汪中求著,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