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导师与弟子的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16:58
:印顺导师;辜隐生)

:我观察许多学佛的人,他们可以研读、谈论艰难、深奥的理论,可是跟他们实际接触以后,却发现在行為表现上,不像是一个有修行的人。怎麼会这么矛盾? 

: 你觉得自己有修行吗? 

: 虽然很想努力修行,可是还是差得远! 

: 為什麼会这样? 

: 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解和行是有差距的,修行的功夫太浅也有关系! 

: 如果知见正确,也努力修行,却不得力,那是因為不得要领!对於自己身心没有真实的觉知,对于法也没有切身的体会,所以无法确实得到佛法的受用! 

: 那么,真正说来,复杂、艰深的佛学理论未必有用?! 

: 修行本身并不复杂,所有的修行都在于内心的净化!佛学理论的发展是后代学佛者為了探讨或解决思想问题而发展出来的。现代人面对累积了两千五百年的庞大经典、论着和分歧的思想,為了厘清佛法的究竟本质和方便适应,而以客观的方法和虚心的态度来作研究,这对於正见的确立是有帮助的!至於理论的复杂、艰深并不是必然的,它是哲学化的结果,我想这是较為中肯的看法! 

:修行的要领是什麼? 

:世尊在世时,以四圣諦、十二缘起為说法核心,以叁十七道品為修行準则。后代佛教徒发展出很多的修行法门:中观、唯识、禪宗、净土、天台、华严、密宗等,都不应离开根本教法。 

:依照根本佛法的修行能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吗? 

:虽不能说立竿见影,因為因缘的成熟需要时间,至少效果是明显的!

例如五根、五力、四念住的修持是循序渐进、步骤明确的,如法用功,自然可以增强觉察力、稳定性、清晰度!

当您了了分明六根对六尘生六识,起受、想、思的过程,真切澈悟整个过程的无常、无我、寂灭,不再执取根、尘、识和受、想、思,就会体验到身心自在、毫无负担的自由和轻鬆,这是可以自己验证的!

如果没有这种受用,就表示修持不得力,或是觉知力不够,或是智慧不足,没有照破内心的盲点,修行的效果就显现不出来! 

:盲点在哪裡? 

:譬如说:虽然知道自己有烦恼,却没有看见自己的嫉妒、自负或迷恋等,所以没有机会对治、改善,这是缺少返观自照而形成的盲点!

再者,知道自己脾气暴躁或多愁善感,却无力对治、改善,不自觉地把遭遇到的情境看成不变的、自我的、绝对的,这是对事物认知错误所形成的盲点!

由於这些内心的阴暗和扭曲,虽然修行,却得不到明显的效果,原因很清楚,就是没有针对内心束缚的癥结去解开它,总是隔靴搔痒! 

:要怎样才能照破内心的盲点? 

:要勇敢、诚实地面对自己,自我发现,随时挑战自己的既定观点和立场,放下面子,虚心倾听善友的諍言!

如果发现自己居然也跟别人一样地嫉妒、自负或迷恋,仔细观照它的缘起空性,终会发现自己為了一个虚幻的影子在那里嫉妒、自负或迷恋,根本毫无意义,实在有够笨!能这样看清自己的盲点,就能得到心灵自在的受用! 

: 除了内心的自在之外,有没有其他的受用? 

:只要循序渐进修持佛法,那麼信心的坚定、戒律的清净、禪定的寂静、智慧的明利,慈悲喜捨的温暖、悲悯、喜悦、清凉,这些都是可以真实感受到的!

佛法就好像宝藏,经典就像是寻宝图,信心、道心、毅力就是装备,善知识就如向导。要得到宝藏,就看自己能不能循着正确的道路寻找到它,把它发掘出来,好好享用。

                                                           ( 印顺导师与弟子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