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心灯》:超越梦想的彼岸(下)(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20:23


作者:矢戈

  小说中另一个关键人物在梦想这一主题上的命运刚好又与唐旻宇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个人物就是萧盼。萧盼原本是不在“心灯远征队”四人之列的,也就是说他没有通过龙井茶山上泷隐居士的甄选,是“当事情发生的时候还没有做好接受考验的准备”的人。但是萧盼却并没有理会这些,而是偷偷地跟着唐旻宇他们一起进入了仙域。

  萧盼的出现给小说带来了多方面的亮点,首先一点是萧盼的出现可以说是体现着人的能动性的不受约束。这一行为体现了生命个体对自身“宿命”的抗争,虽然这一抗争最终还是依照其客观规律回归到了其“宿命”,但那是另一个层面的消极回归,并不能磨灭这种抗争的积极意义。其次在萧盼这个胖男孩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人的惰性还有享乐主义的东西,虽然这些很多时候都成为我们批判的目标,但也不可否认与责任与道德相比,这些东西是更符合人性的。所以萧盼这个人物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不少乐趣以及人性的关怀。而在“迷途”这一章中萧盼性格的弱点也最终得到了体现,由于胆小和意志力的不够坚定,再加上身体条件的因素,萧盼在长时间的奔跑逃命中不但与同伴跑散了,而且身体还出现了严重的虚脱,萧盼已经不能凭意志力控制自己的身体,而且意识也开始模糊。因此当他失足堕入悬崖中挂在一棵枯树上时,那些代表着黑暗势力,破坏一切梦想的九头鬼车鸟就乘虚而入。最终,萧盼在妈妈的怀抱与同伴们的援手之间还是选择了投入妈妈的怀抱,因此松开了双手,放弃了他曾经为之奋斗的梦想。梦醒后,萧盼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而且是一场噩梦。

  巫镇是一个没有梦想的城市,虽然它总是那样繁华与忙碌,但在华丽的外壳之下却是一片茫然与空洞,以至于当隐山仙人无情地批判着巫镇的时候,孩子们也都找不出话语来为这个他们曾经非常向往的巫师之城来做半点辩解。一个人没有梦想,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而一座城市若没有梦想,那里的人们的内心也肯定是空虚的,那里的天空也肯定是灰暗的。谁要是对此还有点疑虑,不妨对比一下小说“青平寨”和“巫镇”两个地方,感受一下生活在青平寨的人们的内心世界,然后再对比一下生活在巫镇的巫师们,或许就能看得更真切了。

  《心灯》这部小说虽以“心灯”为名,但整部小说里心灯却只出现过四次。第一次是唐旻宇使用心灯解除了试卷让家长签名的困惑;第二次是在青平寨为巴布一家祈愿阿爸早日回家;第三次和第四次都是在临近幽都的地方,孩子们为当地百姓祈福所放的水灯和天灯。而这四次当中却只有第一次是获得了兑现,难怪巫镇的老猴子要说心灯太无常,太不可靠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的心愿那么难以实现,难道真的是因为心灯的“不可靠”吗?在小说第二章中泷隐居士曾对孩子们说过其中的奥妙:“可能是因为他们心不诚,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有一天把自己许下的愿望给忘记了。再有就是一些谁也无法知道的原因了。”至于那些“无法知道的原因”是些怎样的原因,老人没有再说了,小说后面也没有刻意地提到过。但我们只需仔细地分析一下,大概还是能够知道些许的。

  先来说说已知的原因。首先是心诚,我们知道如果一个愿望能够成其为梦想,必定是日思夜念、朝思暮想的,总想有朝一日能够实现的一个很大的夙愿。如果心不诚,那半路上极有可能会受到别的东西的干扰,最后跑去干其它的事情,而把原先的梦想抛之脑后了。这样这个梦想多半是不大可能能够实现的了。所以诚心还意味着持之以恒,具有一定的耐性,能够经受得起考验。这些道理虽简单,但真要做起来大家扪心自问,有几个是能够真正做到的呢?

  除去自身的问题,那么还有来自外部的压力。有舆论压力,也有社会压力、生存压力等。具体来说就是旁人的眼光、言语、社会形势、社会待遇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的压力最终还是作用到一处,那就是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拥有隐山仙人那三昧真火炼就的心气,不为世俗欲念所动,自我完全超脱于一切观念的羁绊,视人生追求高于一切,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那么还有什么会阻碍你的梦想的实现呢?

  虽然我们视内在因素为梦想实现的主要因素,但我们却依然不能忽略一些外在的形势对梦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外在形势和上面提到的外部压力是不同的,主要是一些不由得我们意志所改变的外部力量。回到书中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三次放心灯最终事与愿违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外在形势的破坏。巴布阿爸最终被乱石击毙,而未能回到青平寨的原因是他们破坏了另外一些人的“美梦”,虽然在我们看来这些人是获得了解救,是孩子们把他们从幽都魔头的魔爪下解救了出来,但是这些纸醉金迷的人早已失去了真伪的辨别能力,对他们而言虚幻的东西已经比真实更真实、更有意义。所以,当一切幻梦消失后,盲目的人们就找到巴布阿爸作为泄愤的对象。至于孩子们在即将进入幽都时所放的两盏心灯,那其实就是明目张胆地与现实的利益集团相抗衡,所以即便幽都要冒违抗天庭禁令之大不违,也要截停这两盏心灯。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梦想的实现不单要有良好的内在素质,也要有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内在因素我们尚且还能依靠自身努力来使之完善,但外部环境却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说梦想实现的几率为50%,很多时候这应该还是乐观的估计了,我们虽然不能精确地计算梦想的成功率,但起码有一件事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梦想越大实现起来就越困难,但如果越多人共同努力,这样无形中又改善了其外部环境,自然也就增加了实现的可能。明白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理解“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中国古老的谚语时,更多的应该是看到一种积极的超脱,一种人的能动性的最大体现,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心灯》是一部重燃人们梦想信念的书,它给我们以自信,更让我们相信每一个个人的努力都将是有意义的。这也就是一种对“成功”与“失败”的更有意义的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