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公信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33:22

  
  一直有种说法,网上信息不可信。持此论者大概认为,网络言论芜杂不堪、无从甄别,不能像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那样有专人采访确证,所以缺乏公信力。这其实是一种偏见,不足为凭。
  
  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降低了发言的门槛。只要会打字,就可以借助网络,发表信息,传播观点。这样一来难免各种信息满天飞,乃至于真伪莫辨,但这是让信息自由传播的前提和特征,也是追求言论自由的一个“代价”。
  
  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垄断,使社会从此进入一个信息开放的年代。与此相应,个人应当提高对信息的判别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去芜存菁、有效吸收。这也就是说,一个信息开放社会对个人的判断和认识水平是有所要求的,它把辨别真伪是非的问题更多地交给了个人,而不再过度依赖于传统媒体或政府机构。
  
  更何况,网络本身也有自净功能,并非就是谣言的天堂,虚假信息的乐土。理论上,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网上畅通无阻,但并不是什么样的信息都可以获得受众信任。借助网络的开放性,比如通过搜索等手段,各种虚假消息反倒更容易被识破;而有些信息即便只在网络上传播,却也能够凭借不可推翻的证据获得公众认可。当然,在这过程中,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往往相互作用,构成一种合作与牵制的关系。
  
  譬如,发生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的“9·10拆迁事件”,形象地阐释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公信力问题。在这起事件中,县政府由一名副县长带队,率领上百人对客运车站边的钟家楼房实施拆迁,导致这户人家三名人员自焚,其中一名医治无效死亡。随后,这场拆迁引发自焚的现场录像和照片被传上网,引起了舆论强烈关注。9月16日早上,钟家姐妹到机场登机准备前往北京,被县委书记带人截访,两女被逼进机场厕所。这一幕截访大戏,几乎同时经由现场记者的微博进行了直播,并从微博迅速扩散到整个中文网络。
  
  9月17日,当事人之一的钟如九、钟如田等人在新浪、腾讯开通了微博,实时发布拆迁事件最新动态。9月18日凌晨,自焚事件伤员之一的叶忠诚死亡,县委书记、县长亲自赶到医院抢尸体;同日下午,钟如九被政府人员追逐,并给强行带走,这些情况都通过微博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公诸于众。9月18日,抚州市作出决定,对县委书记、县长等8名政府官员进行追责,拆迁当日率队的副县长被免职。与此同时,网络上关于此事的帖子纷纷解封,有些文章并且获得网站推荐,相关过程在传统媒体上也得到了充分报道。这一事件由此暂告段落。
  
  在这起事件中,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及其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借用网络流传的一句话:无图无真相。在文字、图像、视频以及当事人现身说法等多种传播形式的共同作用下,几乎不再会有人怀疑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事件后续过程几乎同步上网,这也令人无可辩驳。由此可见,有些时候网络信息传播甚至比传统媒体更具公信力,所谓网络信息不可信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等特征,也决定了如果有人发布不实信息,同样很容易被人揭穿。例如,江西“9·10拆迁事件”曝光之初,宜黄县政府立即在网上发布了一则“情况介绍”,指称钟家对拆迁赔偿索价太高,令政府无法接受,而自焚原因是由于风力作用,不慎误伤自己。这种种说法在强大的事实面前不仅遭到强烈质疑,当地政府的所作所为因此更加引起舆论愤慨,相关当事人成为众矢之的。这进而说明,不管是网络信息、传统媒体报道还是政府消息,关键并不在于信息传播渠道本身,同样都要经过真相的考验,才能获得被公众所信任和接受。
  
  公信力的来源在于真实,而不在于传播渠道或者是否经过“权威认证”。透过“9·10拆迁事件”,不仅让人看到了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也让人更加了解网络在追求真相与正义上所具有的潜力。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网络舆论的公信力必然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