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业青年的捆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1:08

无业青年的捆扰

一、基本资料

朱某,男,1981年8月出生,未婚,技校毕业,现住徐汇区某街道,无业。与父母住在一起,还有一位祖父另居别处。

二、背景资料

朱某的父母都患有精神病,并时常发作。父亲发起病来便会向窗外乱扔东西,常常惊扰邻居,母亲病情相对较轻。由于经济原因,朱某父母均在家没有接受治疗。家庭经济较拮据,经济来源主要是朱某父母微薄的退休金及朱某自己的低保收入。

朱某技校毕业后曾在一家机修厂做工,由于被歧视而辞职。目前在居委的关心下,正在一家学校接受免费的手机维修培训课程。在学习之余,朱某还在一家咨询公司兼职做调查员。

三、主要问题

父母的病时常发作对案主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案主长期生活在此环境中,使其产生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因此导致其社会人际关系不佳,这也使他对社会产生了敌视的情绪。

案主的家庭经济较困难。目前案主无正式工作,生活来源主要是父母病退的微薄工资和低保收入。然而,由于学历低等各种原因,工作迟迟未能落实,案主急切盼望有份工作以解决经济问题。

四、问题分析

个人成长受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三个因素也相互影响。案主所受到的困扰主要来自环境的压力。

父母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异常,造成了朱某很强的自卑感,对周围情况比较敏感,使他不能以很好的心态面对社会和周围的人。父母的精神异常,也使案主较少有机会得到家庭成员间良好的沟通,缺少与家人的沟通,使案主在人格上存在某些缺陷。

思想上,案主极度想摆脱家庭给他造成的影响;行为上,当碰到挫折时会很快泄气、自责,内心十分矛盾。在这种认知与行为的模式下,以及缺少必要的沟通训练,形成了他比较孤僻、敏感、冲动、暴躁的性格,使他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加上较低的学历使寻找合适的工作变得更加的困难。

五、服务模式:任务中心模式

理论假设:案主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通过专业的服务,可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能够面对类似的问题或新问题,同时使他们学习有效解决问题的新技巧。

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与社会的问题,即问题存在包括个人生活中内在的心理因素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除了案主本身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案主的社会生活层面。

六、服务计划

(一)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二)介定任务。首先要明确任务与问题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朱某的问题是不良家庭环境下案主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还面临就业问题。目标之一是培养沟通技巧。社工以其真诚、接纳的态度,逐步培养案主的沟通技巧,逐步改变案主的思想和行为偏差。目标之二是提供各种资源,为案主就业和改变案主父母的状况提供尽可能的资源。

(三)服务效果的评估。包括服务前后问题改变情况的对比,以及制订未来的计划。

七、服务推行

(一)专业关系的建立。社工向案主解释了拜访目的、工作职责和性质。

(二)与案主共同完成所设定的任务。社工首先从提高案主自信心入手,考虑其正在接受手机维修培训课程,建议他不要给自己设定太多目标,而要确定可行的短期目标,排除杂念,好好复习,争取通过。随后,社工记录下案主的主要情况后上报有关部门,为其建立就业档案,并告之若有就业信息会及时通知他;为案主实现就业提供多种资源的支持。在了解到案主与居委关系比较密切后,社工建议居委工作人员时时对其进行帮助和关心,给予他鼓励和帮助。社工与他的父母也做了一些沟通,建议他们多与儿子沟通;为案主学习沟通技巧提供良好的环境及途径。此外,社工邀请案主参加新春联谊活动,为他提供更广阔的社会交往空间。

八、效果评估

经过面谈,朱某心情逐渐好转,性格开朗起来。通过参加迎新联谊会,朱某和几个同龄人结下了友谊,这更使得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朱某的家庭状况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而社工目前所掌握的资源又十分有限,不能为其父母提供就医的帮助,使其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