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随想——汪精卫是曲线救国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2:02
最近看了《色戒》,用咱们政治书里的话,感觉就是表达了小资产阶级骨子里的软弱性。一个热血女青年对汉奸由恨生爱的过程彻底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所以说,李安同学虽然生在台湾长在美国,喝着狼奶长大,但是思想教育毫不松懈,对主旋律的理解已经大大超过我们的冯小刚、张艺谋等等土人了,可喜可贺啊!更加值得表扬的是,为了进入大陆市场,为文化宣传尽一份力,李安兄更是将腐朽堕落的反动文人张爱玲奶奶的原著主动做了删改,可谓是用心良苦啊!特别是情节的高潮,女青年王佳芝在即将发动刺杀前夕向汪伪的汉奸易先生透露了行动计划,使其仓皇而逃,台词由本来的“赶紧走”改为了“走吧”,这表明了女青年的态度不坚决,在革命与不革命之间艰难的抉择着,更加强烈地证明了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的道理。
就此打住,我今天本来不想讲这些的,有点罗嗦,各位见谅。
我感兴趣的是,邝裕民(王力宏饰)在其中引用了一句汪精卫的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句台词不能说不是一种反讽,诗很有豪气,但当真践行了它的,不是诗作者汪精卫,也不是引用这句诗的邝裕民,而是小女子王佳芝。这不可悲吗?
而想到这里,我也想梳理梳理汪精卫的心路历程,看看他到底是怎么从一个万人敬仰的爱国志士变成了众人唾骂的走狗汉奸的。
汪精卫的名字叫汪兆伦,字才是精卫,予以精卫填海之意。(不过现在的小朋友好像以为填海就是汪精卫干的,悲哀啊。。。。精卫鸟啊,对不住你啊)汪精卫是个大帅哥,位列民国四大帅男之首,第二才是我们的周总理(这是民间的排行,与我无关)
汪精卫最早成名是缘于刺杀摄政王载沣,摄政王是啥意思?用英文就是prince regent,即代替或代表出国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通常由君主的亲族或戚族担任。而当时的摄政王载沣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由于溥仪3岁登基,大权其实都是把持在他的手里,清朝实质上的皇帝也正是这个摄政王载沣。因此行刺载沣使汪精卫成为名噪一时的志士。
至于后来行刺败露,汪精卫等人被捕入狱。他在狱中供词长达数千言,痛斥清廷侈谈立宪的极端虚伪,指出“其宗旨在于巩固君权”。汪精卫自料必死,故吟诗言志,在狱中成《被逮口占》四首,其中一首是: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豪气冲天,一副少年英雄的样子。这也是汪精卫被引的最多的一句话,王力宏的台词就是后半句。
后来汪精卫又作为孙中山逝世前“总理遗瞩”起草人而赢得国民党内的普遍尊敬;大革命时期,他是国民党“左派”领袖;抗日战争初期当上国民党副总裁。叫嚷“革命的往左边来,不革命的快走开去”的是他,高喊“人人抗战、处处抗战”,甚至不惜焦土抗战的还是他。到那是为止汪精卫的形象一直都是不错的。
这样看来汪精卫不是贪生怕死之辈,那为何要与小日本媾和呢?
有人以为这是曲线救国,有个台湾人说,汪精衛以攻為守或以守為攻的和平運動打亂了日本的速戰速決制勝戰略,而且與汪精衛相比,重慶政府其實更像漢奸政府。
我以为汪精卫不是所谓的曲线救国,也不是天生做汉奸的命,而是与蒋介石争夺国民党总裁的党内之争,蒋介石有美国人撑腰,而汪精卫一无所有,国民党右派不理他,共产党也不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需要有人扶植,有政治资源,而这时候小日本急需找到中国的代理人,于是汪精卫与小日本一拍即合。于是才有了之后一系列的为人不齿的汉奸行为。
个人都只是政治中的棋子,他们的许多行为都不是自己可以操纵的了的,汪精卫最大的悲剧也就在于此,他明知道自己这样做要遗臭万年,可是他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就不可能回头了。而且汪精卫错在对这种大是大非的民族大义问题上有极端错误的判断,难道说你给个曲线救国的托词,大家就能原谅你吗?这其实也是政治上幼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