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敢闯敢试精神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6:13:04

 发扬敢闯敢试精神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 2010-10-14 17:09:44
●要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四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完善教育法规体系,优化教育执法机制,依法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需要打造“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文化高地”,这都离不开教育   ●要强化政府举办教育的职责,提高政府统筹教育科学发展的水平,以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以有力的监督考核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要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深圳教育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跨越,为特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教育决定深圳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统一部署与要求,结合深圳实际,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印发了《深圳市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这是未来10年推动深圳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实的举措,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基础作用,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立足新高度新视角,全面谋划深圳教育改革与发展   深圳要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激烈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加快发展,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必须要适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飞跃。我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需要打造“人才高地”。过去人才汇聚的方式主要是靠引进,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单靠引进已无法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必须在继续抓好人才引进的同时,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快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资源新优势,构筑深圳的“人才高地”。我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需要打造“产业高地”。深圳需要更有竞争力、更先进的产业来支撑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互联网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圳必须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无论是发展新兴产业,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是关键,科技是主角,人才是根本,教育则是基础。我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需要打造“文化高地”。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积累和传播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借鉴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先进文化,都离不开教育。世界文化名城,首先是教育之都。纵览当今国际大都市,无不散发着诱人的文化魅力,无不凸显出发达的教育对城市形象的标志性作用、对城市品格的塑造作用、对城市文化的引领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市民素质全面提高,为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发展水平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要求相比,教育发展规模与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教育体系与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相适应,教育水平与深圳经济发展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不相适应。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深圳教育具备了乘势而上的基础和条件,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现在的关键是,我们必须以宽广的全球视野,更高的目标追求,清晰的改革思路,有力的政策措施,大手笔规划教育发展,大气魄推进教育创新,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教育强市的建设水平,努力开创特区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和《规划纲要》,立足于现实的条件和可能,着眼于深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我市未来10年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把贯彻落实《决定》和《规划纲要》作为重中之重,抓好组织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把握教育发展规律,促进深圳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随着城市功能建设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在一定时期内,加快发展仍然是深圳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有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国提供示范。

  (一)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我们要从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战略高度,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坚持德育为先,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和学生品行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尊重教育规律,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加强体育、美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促进公平为目标,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化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路径,促进学校布局合理、资源配置均衡、受教育机会均等。要深入推进特区教育一体化,着力提升原特区外教育质量,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切实缩小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的标准化配置,实行统一的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优配。进一步完善来深建设者子女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其子女入学问题,保障人人享受均等教育机会。

  (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教育优质发展。教育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教育优质化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健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全面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名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探索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支持优秀高中与高校、企业联合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鼓励高中学校多开特色选修课程,创办特色学校,支持民办普高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民办教育规范优质发展。要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体系,切实提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质量。

  (四)以建设学习型城市为主线,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善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是我市建成高水平学习型城市的前提条件。要积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协调发展。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其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使我市高校在校生2015年达到15万人,2020年达到20万人。要进一步优化普高与职高教育比例结构,探索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教育贯通衔接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要把终身教育全民化作为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本质要求,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引导市民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实现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学习行为的终身化、学习体系的社会化、学习方式的科学化,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扬敢闯敢试精神,大力推进深圳教育改革创新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重在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敢闯敢试,以创新增强活力,以改革推动发展。

  (一)利用区位优势和开放特征,推进教育国际化。深圳毗邻港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推进教育国际化,是深圳教育独特性的体现和极具发展空间的领域。要加强深港澳地区教育合作,建立开放教学体制,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大胆改进教育教学内容,着力培养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

  (二)发挥市场优势和城市特点,推进教育多元化。一要健全教育经费多元筹措体系,二要完善办学主体多元参与机制,三要探索创新人才多元培养机制。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条件,推进教育信息化。一要加强整体规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全市信息化整体规划,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二要加强资源整合。统筹规划、积极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建成覆盖全社会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三要加强技术应用。提升师生信息化能力,开展重大教育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

  (四)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圳始终走在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前列。必须充分吸收我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经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一要积极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二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制,注重发挥教师和家长在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三要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公办高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加强党的领导,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五)坚持正确导向,推进评价制度改革。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要发挥导向作用。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完善政府、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二要加强教育督导。定期开展强制性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促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三要改革招考制度。进一步改革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与评价制度,推进中职招生方式多样化。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实行联合命题,自主组织考试,自主招生,探索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自主权的有效途径。

  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创造良好条件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全民重教,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办好。

  (一)落实教育责任。要强化政府举办教育的职责,提高政府统筹教育科学发展的水平,以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以有力的监督考核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教育局要定期对各区(新区)教育工作进行综合检查。各区(新区)要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力推进辖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着眼长远的战略性投资,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要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对符合教育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安排投资计划,对学校幼儿园的合理用地要求,要优先予以保证。要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

  (三)强化队伍建设。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教师成为学生人格修养的楷模和道德行为的标杆。要完善教师培训工作体系,加强教师任职资格培训、职务培训和校本培训,继续开展教师海外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建立适应特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教师招聘制度,扩大学校选人用人的自主权,逐步提高中小学高级教师聘用岗位数比例,使高层次教育人才和领军人才以及优秀教师,能够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四)优化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提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再创推动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环境新优势。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减少对教育的行政干预和直接管理。二要把政府履行优先发展教育的职责落实到位,发改、财政、人事、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建立机制,形成制度,优先保障教育在经费、人才、规划、用地等方面的需求。公安、综治、文化、市场监管、城管、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抓好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综合治理,保障师生安全,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三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完善教育奖励机制,加大对优质学校、优秀师生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在捐资助学或办学实践中成绩突出的机构和个人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理解和参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四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完善教育法规体系,优化教育执法机制,依法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发扬敢闯敢试精神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2020年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发扬志愿精神,服务和谐社会 天河将率先成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胡锦涛: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搜狐新闻 胡锦涛: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胡锦涛强调改善教师待遇 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附表格) 绘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胡锦涛: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努力做好家长工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学习党章心得体会-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发扬东北精神,与阜丰共成长 去掉功利性,回归公益性,让社会公平正义率先在教育领域实现! 成都拟实现教师市域同酬 分3阶段推进教育现代化 胡锦涛强调改善教师待遇?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时政--人民网 第四次全教会召开 胡锦涛强调改善教师待遇 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四次全教会召开 胡锦涛强调改善教师待遇 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总投入达到GDP的7%才能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俄欲借力中国加速实现“现代化” 纪检监察干部要自觉发扬“五种精神” 绘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