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解决了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3:14
作者:仍从容     来源:强国论坛     发表时间:2007-04-04     浏览次数: 739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 是谁解决了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是毛泽东、周恩来。吃饭离不开粮食,粮食离不开农业。因此毛泽东、周恩来非常重视农业,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抓到底,毫不放松。两位伟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问题,为了让人们吃饱饭、吃好饭,付出了毕生地努力。
是谁解决了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用邓小平一再强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窃以为应该是毛泽东、周恩来。吃饭离不开粮食,粮食离不开农业。因此毛泽东、周恩来非常重视农业,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抓到底,毫不放松。两位伟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问题,为了让人们吃饱饭、吃好饭,付出了毕生地努力。
水是促进粮食增产的关键。在毛泽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思想的指导下,全国掀起了兴修水利的大高潮。三十年间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八万五千多座大、中型水库;小型的水库更是遍地开花,每个县、公社(乡)甚至每个大队(村)生产队(小组)都有自己的水库。渠道是水的“血管”,凡是有河流的地方,只要条件允许,都修建了灌溉水渠,有的贯穿全县地域,有的甚至跨县越省。河南林县红旗渠,就是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遇山凿洞,逢壑架桥,跨县越省,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红旗渠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史上的奇迹。在红旗渠精神的鼓舞下,在全国每个县、社、大队以至生产队,都修建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引水渠道。各种渠道象蜘蛛结网一样,遍及中华大地,数不胜数。一些没有河流的地方,人们采取找水源、修建大口井、修建雨水储存井、打深井的办法解决农业用水和人畜饮水问题。正是这些水利设施及其配套工程,为农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使旱地变水田,粮、棉、油、蔬连年丰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艰巨的工程,是共产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需要国家投资或很少投资的结果。
化肥的大量生产,为粮食产量快速提高插上了翅膀。毛泽东出生在农民的家庭,很了解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在动员群众多积、多施农家肥的同时积极发展化学肥料。在毛泽东、周恩来的领导下,克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密封锁和经济的困难,充分调动国家和地方的积极性,多种渠道筹建各种类型的化肥厂。在短短的几年内,从中央到省、地、县,国有、集体各类化肥厂纷纷上马。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些遍及全国的大、中、小型的化肥厂基本建成并投入生产,为农业丰收提供了充足的食粮。
优良品种的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明显提高。优良品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条件,因此毛泽东、周恩来很注重发展优良品种,开展种子革命。国家先后培养了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小麦育种专家张改生、何蓓如,玉米育种专家李俊雄等种子专家。经过这些人多年的努力,研究出了耐旱、耐涝、抗病虫害、抗倒伏、高水肥、低水肥、矮、小、密、早等适应不同土地生长、适应于不同播种方式需要的高产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优良品种,为粮、棉、油产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省、地、县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每一个公社也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每个大队都有农业技术员。这自上而下庞大的农业科研、推广队伍为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优良品种的推广、普及使粮食产量由建国初期的每亩单产二、三百斤提高到每亩单产一千斤,全年亩产可达到两千斤以上的可喜成就。
种植形式的革命,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在毛泽东、周恩来的领导下,进行了种植革命,彻底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种植形式,大力推广合理密植。随着高水肥、矮、密种子的培育成功,通过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合理密植,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亩产。
农业机械的发展,有力促进了粮食的丰收。毛泽东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毛泽东、周恩来的领导下,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各省、地、县都成立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行政部门,从省农机厅、到地区的农机局(处),县里的农机局等,同时各级政府还成立了不同级别的农机科研机构和农机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每个公社都有政社合一的农机推广站,各大队都有农机员,实自上而下现了农业机械化科研、生产、销售一条龙,一秆子插到底。在70年代初期,每个县都成立了拖拉机站,每个公社也成立了社办拖拉机站,各个大队甚至生产队都有了自己的拖拉机;凡是土地开阔的地方都实现了机耕、机播、机收、机打;广大农村实现粮食加工机械化等。70年代中期,在全国范围内,以拖拉机为主的农业机械化初具规模,农民已经尝到了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生产力,可使粮食增产的甜头。如果不是社会变革,实现农业机械化已经未时不远。
农作物的科学管理,使粮食增产更一层楼。由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广大的农民都学会了农作物的科学管理的技术。他们科学施肥、合理中耕、适时浇水,样样都讲究科学,按科学态度办事,农田科学管理,促使了粮食的丰收。
农作物是有生命的,它同人一样也难免有生疮害病的时候,也难免有被外来敌人(虫害)侵犯的时候,过去科学不发达,只有听天由命。毛泽东、周恩来特别注重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及时地筹建了许许多多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大、中型农药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这些工厂就陆续投产。各类农药的大量使用,有力地防止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为粮食的增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土壤是农作物的母亲,离开了母亲新生儿就不可能降生和良好成长。全国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大的促进了农田基本建设,土地连片平整、“大寨田”的改造,大大改造了土壤;土壤普查的实施,使土壤和施肥进行了有效的配合,做到了土壤缺啥营养就补充补啥营养,让土壤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统一进行了土壤普查,土壤的普查对合理施肥,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我们这里通过普查,发现土壤普遍缺磷,于是当地政府就号召广大农民多施磷肥,结果全面积增产。小麦、玉米的单产,每亩平均可增收100斤左右。土壤革命使粮食的增产又有更大的跨越。
总上所述,不难看出,是毛泽东、周恩来大抓农业,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粮食多了,不但解决解决了中国人吃饱饭问题,而且大力发展了养殖业,使肉、蛋、禽等产量也大幅度增长,同时也解决了吃好饭的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有人说吃饱饭是分田单干的功劳,与毛泽东、周恩来没有关系。我说错了,而且是大大的错了。我们应该知道,从栽树、结果到收获总得有一个过程。毛泽东、周恩来70年代中期栽下的果树,只能到五、六年后才能结果,这个时候正是分田单干以后,一些糊涂的人就认为这是分田单干的好处。分田单干后,确实从另一个角度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但“积极性”只能算是精神。唯物主义始终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是基础,离开了基础,再大的“积极性”也是白搭。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讲这个道理。建国前,人们都是单干的,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但亩产最多也不过二、三百斤,总是吃不饱饭,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中国历史已经反反复复地证明了单干不能使粮食增产,更不能解决人们吃饱饭的问题,这是历史的总结和结论。在解散人民公社后,在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况下,单干却神差鬼使般地使粮食产量大幅度的增长,这不觉得奇怪和反常吗?仔细研究,其实这并不奇怪,这是毛泽东、周恩来载下的果树在单干后结的果,是毛泽东、周恩来打下的米,使单干这个“巧妇”才有米下锅,这并非是所谓单干“巧妇”“积极性”的功劳。现在的农村,农民分田单干后那种“积极性”早已转移到外出打工挣钱上了,坚守种地的只不过是一些积极性很不高的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但粮食的产量并没有因“积极性”很不高而大幅度下降。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就是毛泽东、周恩来打下的基础仍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前人种的果树仍然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奉献着丰硕的果实。
发生在我们这里一家的一个活生生的事例就是很好的说明:五年前,爷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栽种了好多的果树,有桃树、杏树,还有梨树。桃树的结果期是三年,杏树的结果期是四年,梨树的结果期是五年。在爷爷活着的时候,全家人就吃上了桃子和杏,都很感谢爷爷。第五年的春天,梨树开满了花,就在这个时候爷爷逝世了。爷爷没有看到梨树的结果,更没有亲手把美味可口的梨子送到大家的嘴里。当年的秋天,当父亲摘下鲜黄、硕大的梨子递到大家手里的时候,全家人都哭了。为什么?因为大家想起了爷爷,没有栽梨树的爷爷,就吃不上这梨子。这个最起码的常识,有些人就是不懂,他们认为能够吃上梨子这是父亲的功劳,因为是父亲给了他们梨子。智商低的这样认为有情可原,智商高的也这样说那就是别有用心了。吃果不忘了种树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那些贪前之功,居为己有的人,不觉得如此不道德的行为而脸红吗?那些在大树底下乘凉,却否定甚至大骂种树人的人不觉得自己忘恩负义的言行可耻吗?
毛泽东亲自制定了农业“八字宪法”。这“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八个字,用“宪法”二字来表述,说明了这八个字的分量。“八字宪法”体现了农民家庭出生的毛泽东,对农业的内行,对发展农业措施、策略的清晰、准确、坚定、沉着,胸有成竹。的确,“农业八字宪法”是发展农业的根本大法。正是这个根本大法的实施、落实,才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才使中国人民吃饱了饭、吃好好饭。“八字宪法”永放光芒!
在这里我可以理直气壮说,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周恩来解决了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