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新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49:53
“破窗理论”新解 

    19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提出来“破窗理论”。该理论指出,假设在市场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的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于是得出结论: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
    这个理论乍一看来,似乎确实很有道理。在市场处于饱和的状态下,供需大体一致,不存在新的需求,也不存在新的供给,若生产能力增加,那就意味着生产过剩,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就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此时只要让物品的占有者遭受一次损失,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就会产生对商品新的需求,这个需求缺口就能带来供给的增加,重新使得供需达到平衡。
    按照这一理论,结合中国目前的状况,地震对基础设施、居民房屋、生活用品等带来的破坏会产生大量的潜在需求,破坏得越严重,未来需求就越大,这样在灾后重建时对供给的刺激效应就越强,同时为了满足正处在灾情中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现实的供给正在被创造出来,从而带动生产的发展,通过救灾、灾后重建这两个过程既增加了就业又创造出了大量的GDP。
    如果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政府只要造一座楼,再炸掉,再造,再炸掉……那不就可以拉动经济的发展了吗?如果同时造100座、1000座、10000座……再炸掉重建呢?那对经济的拉动还了得?!
有意思的事,这个理论与凯恩斯“挖坑理论”惊人地相似。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写道:“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幷把这些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幷且听任私人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就不会存在,而且,在此推动下,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他甚至还说,“如果我们的政治家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么,造金字塔、地震甚至战争也可以起着增加财富的作用。”宏观调控“鼻”的这番言论,成了很大一部分经济理论者崇信的教条,中国这次巨大的地震灾难,给支持“破窗理论”的这些学者们宣扬这一理论提供了活动的舞台。
    让我们揭开荒谬的“破窗理论”的面纱。
    首先,正像巴斯夏的《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所说的那样,我们看得见的是,一块玻璃的破碎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看不见的是:如果这位理发师不用修缮这扇窗户,他可以用这笔钱去进行别的的投资,投资带来的GDP的增长也许会和修缮这扇窗户带来GDP的增长一样大。成本和收益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即修缮这扇破碎的窗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不修缮窗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样大。
    其次,以上假定修缮破损的窗户能够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经济的增长,退一步来讲,能否拉动经济的增长还是一个未知数。以灾后重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重建家园需要庞大的资金,这些资金无非来自于私人捐助、企业投资、政府财政支持。来自私人的捐助的资金,将减少私人的未来消费;来自企业的资金,将使企业原本扩大生产的计划暂停,技术改造的项目搁置,不利企业发展生产;来自政府财政的资金,加大了政府财政的负担。国家虽然可以发行国债来减少财政赤字。但是财政政策对百姓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挤出效应”会使扩张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打折扣。加上政府投资行为的低效性,甚至会使扩张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消失无影。
    最后,退一步讲,如果这扇窗户没有被打碎,这位理发师可以在继续享用窗户的同时,还可以继续进行别的投资,同样可以带来GDP的增长。也就是说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至少还拥有一块完好的玻璃,现在,虽然也经济增长了,但是我们损失了一块玻璃,我们拥有的财富却减少了。“破窗理论”单纯强调GDP的增长,无视“破窗”引致社会财富总量的减少及其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实质是GDP至上发展观的变种。事实上,倘若没有地震,这些资源原本可以用来改善当地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福利,而不是用以补偿灾区人民遭受的损失。
    与“破窗理论”貌合神离!
    巴斯夏对于有些经济学家的短视和荒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我看来,这些经济学家要么是缺少正确的知识,他们从错误的假设出发,经过错误的逻辑推理,最后当然是得出错误的结论;要么,他们就是缺乏常识,而被神秘的数字给震慑住了,给宏观指标的数字游戏迷惑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