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算计”了中国的那些个王朝。。。煮酒论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41:42
 题记: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华民族的历史演绎了无数次被那些弱小民族、落后得多的民族—比如蒙古—所灭亡,或者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任何一个朝代的更替,它不是无缘无故地兴起,兴起有其原因,衰落也必有起理由。我们要关注的是,兴起与衰落究竟是怎样完成量变到质变的?有哪些东西在幕后影响了王朝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
     首先,经济是关乎国力的最重要的一项指标。经济本身,是中央政府能否正常运转的核心。那么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体制上的变动能多大程度上左右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沉浮呢?还有,经济因素和其中蕴含的规律是如何左右国家的发展的呢?经济理论又是如何解释国家的必然走势的呢?
  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都在寻求让中国强大的方法或道路。中国也曾经出现过强盛时期,比如胡风恢宏的大唐,四方来朝。但也多的是的羸弱朝代。
  中国恢宏史著的《资治通鉴》讲述的是帝王之术。它抓住的是历史脉络和人性的规律在讲述王朝的悲欢沉浮,更多讲述的是社会精英的历史创造力,更多揭示的是王朝的政治兴亡规律。
  本贴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些过往的朝代的兴起与衰落的缘由。
  一个王朝的沉浮,总是隐藏着经济的魅影。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战争,每一次的政权内部的力量博弈和政治改革,其背后都是经济力量在推动。中外皆然。
   对此,我们首先要理清政治,经济,战争这三者的联系。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这点毋庸置疑。那么战争的目的呢?
  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变篇》中指出:"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在《作战篇》中又指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兵圣人提出,对待战争要极其理智,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孙武所说的"利",含义是多方面的。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利益都是利,而这些利,只说明战争说到头上为了夺取利益。
  诚如马克思所说,战争这种暴力形式,它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而论及到它同经济之间的关系中,马克思睿智的指出“暴力仅仅是手段”,“经济利益是目的”。
  在战争和经济的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是本源的东西,战争是由经济决定的,是实现经济要求的手段。战争是一定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关于政治,现代的观点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的、国家的和民族的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它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不同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
  因此,这些不同的阶级、民族和国家的政治,必然要自觉地、充分地反映和维护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教科书上还说过,经济是政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绕来绕去,政治的基础和目的,都绕不开经济利益,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和扩大化。
  而观之历史,王朝的命运沉浮乃是政治风云的变幻。基于此种逻辑,更可以判定,经济是影响历史进程的至关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