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梵音—传灯阿奢黎真圆法师弘法网站人体之病患与对治(二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14:36

人体之病患与对治(二十一)

[日期:2010-09-27] 来源:唐密梵音  作者:释真圆 [字体:大 中 小]

 

《菩萨地持经》云“有六波罗蜜,是菩萨种性相,令诸众生知是菩萨。云何为六?”

“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波罗密即通达彼岸的智慧津渡、舟楫,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通俗理解,这六种行为方式也是转化我们自身各种贪嗔痴烦恼的有效对治措施,也是我们机体健康、长寿的保障,是环境生态和谐的前提,换言之我们三业之身、口、意之行为、语言、思维规范。即便非修行人,期望一切世间成就的有情比如追求名誉、地位、权利、财富等,都必须遵守这些三业基本准则,否则,即便暂时获得欲望的满足,也不可能常保不衰。

“檀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性自乐施,于彼受者以所施物等施不惓,于诸财物若多若少,等心惠施欢喜无悔,若无所施心常惭愧,常为他人叹施功德劝令行施,见有施者心常随喜,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舍所坐处恭敬奉施,若有人问今世后世如法事者,悉皆为说若有王贼水火恶知识怖,随力所能施以无畏,受他寄物未曾差违,若负人债终不抵捍,兄弟分财平等无二,于诸珍宝深爱着者,教令离贪尚教他离况自贪着,性于好财能舍受用,乐修胜业报利弘多,于诸酒色歌舞倡伎种种变现一切戏事,常生惭愧能速远离,得大财宝犹不贪着,何况小利。如是等比,是名檀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檀波罗蜜即布施,缘于一切有情最终皆可成佛,故布施实际上更积极健康的理解则是一种“供养”。生活中我们对于乐善好施的人,很容易产生敬重,即便我们自己很自私小器,也希望交往的人大方乐于助人。乐于布施,便是大丈夫的品相之一,即大度。大度、放弃贪念的人,其行为传达的精神信息能量总是令人快乐的,因此和环境中人、事、物的信息交流结果必然也是积极健康的,因为行为的大器、心量的开阔,感应得空气不吝啬清新,清泉不厌畅流,树木婆娑和鸣,草木散发芬芳,山川不舍旖旎……

人类在所谓现代科学的统领下,不断向大自然无有节制地索取,表达的精神信息性质便是无厌足之贪婪,和人类共生“一合相”相处的其他有情,感受到的不是慈悲大度和喜舍,于是乎它种生命体的综合“精神反应”便是对于人类的“厌恶”,物质化的表现结果就是各种疾病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对于自己喜爱之物,我们的心态大致两种,舍得和舍不得。“舍得”其实和“吃亏是福”异曲同工,菩萨行以利生为目的,我吃亏就是有情获益,焉非真实菩萨行?故“舍”财物“得”福德智慧。是以有“舍”才能“得”。“舍不得”,因心态贪着爱恋,即便“舍”抑或“非舍”结果都不“得”,无得焉非真损失?损失的乃是福德智慧。

“尸罗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身口意业性自柔软,不增恶行不乐杀生,设作恶业心生惭愧,能疾悔除不令增长,不以刀杖恐怖众生,体性仁贤常怀慈爱,恭敬尊长奉迎供养,善知机宜所作巧便,善随人心言常含笑,舒颜平视先意问讯,知恩报恩,所求正直不伪不曲,受如法财不为非法,性常喜乐修诸福德,见人修福尚以身助,况复自为。若有众生更相残害打缚割截毁訾诃责,有如是等无量众苦,若见若闻心常怜愍,重今世善及后世乐,于轻罪中心常恐怖,况余重恶而不畏慎若见他人农商放牧,书数算计,和合诤讼,求财守护,出息施与,婚姻集会,如是一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鬪乱诤讼互相恐怖,若自若他无义无益,如是一切不与同事,善能遮制十不善道。若为他使随顺其教,已所宜行咨访明哲,于诸事业废我成彼,常怀悲恻不兴怒害,设令暂起寻即除灭。恒修实语不诳众生,不离他亲及无义语,言常柔软无有麤恶于己僮仆尚不麤言,况于他人。于诸功德心常爱乐,见人行者随喜赞善,如是等比,是名尸罗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尸罗波罗蜜即持戒,换言之行为规则的遵守。在修行人重五戒十善,然对于人类而言应该完全通用,设若人类期望健康、期望文明延续、期望天下太平的话。在全人类而言,“持戒”即可以理解为行为得体,即遵守各种国内、国际法律和规范。系统要维护其稳定,各种因素的协调就必须有序得体;人身要健康长寿,各种机能就必须有序得体;环境要风调雨顺,人类之于环境的行为就必须有序得体;各种生命体要和谐共存,我们的身口意就必须有序得体。天下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律,法律就是人类的行为规范。设若人类不遵纪守法,是否强盗横行、弱肉强食、战争不断、灾祸连年?家庭秩序的维护需要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如果失序,家庭的和谐还有保障吗?我们身体的健康之维护就必须言行举止遵守趋向“健康”的规则,设若乱吃东西、乱说话、意乱情迷的意识、颠三倒四的行为,健康焉有保障?

不遵守行为规范就是乱、无序。无序的精神信息便是“杂乱、无章”,于环境及它种生命体的感应结果也是“失序”,结果如何可想而知,风不得调、雨不得顺、地不得安、水不得宁,人类焉非被灾难不断“折腾”?

医生不遵守职业道德,病人岂不遭殃?警察不遵守职业道德,百姓岂不遭殃?教师不遵守职业道德,人类的未来岂不遭殃?法官不遵守职业道德,社会秩序岂不遭殃?僧侣不遵守职业道德,信众岂不遭殃?我们的身口意不遵守社会约定俗称的规范,健康岂不遭殃?人类不遵守行为规范,环境岂不遭殃?神鬼不遵守“行为规范”,鸡犬岂不遭殃?

“羼提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性自柔和,若遇他人不饶益事,不起恚害无反报心,若他悔谢即受其忏,不怀结恨无复余想。如是等比,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羼提波罗蜜即忍辱,忍辱才能负重。俗话 “小不忍则乱大谋”似乎不无道理。“辱”狭义理解就是自觉“屈辱”、“被羞辱”、“玷污”等,广义理解则是一切不顺、一切违缘、一切不遂人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事事顺心合意似乎太不可能了。我们只明白不可能,而不明白为什么不可能,缘于我们的身口意于六道轮回中“设定” 了不如意的前提因缘。比如买保险,你不买保险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偏偏是买了保险结果发生了意外,无知者还自鸣得意“多亏我买了保险”。买保险的行为就是我们自身的意念给自己设定了“可能发生”意外的预先“可能”,所以顺理成章地“所愿成真”了。俗话说“想好事不来,想坏事一堆”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忍辱,“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是忍辱,“手不伸错口袋”是忍贪,“身不睡错床”是忍色,“言不狂傲”是忍自性,“行不张狂”是忍自慢,“食素”是忍口腹之欲,“不乱开采”是忍破坏欲,如此等等。

菩萨行以慈悲利生为本务,所以忍一切违缘不顺之辱才能成就我们大丈夫的人格,为我们自身培植福德智慧。俗话“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天灾地难是天地作孽,实则我们身口意三业十恶的环境效应,换言之众生共业;自作孽便是自业自得。

“毘梨耶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性自精进,晨起夜寐不乐习着眠睡偃卧,凡所作事精勤不舍,能善思惟要令究竟,创始造业必定坚固,事若未成终不中废,于第一义心不退没,不自轻言不能成办,于所作事堪能勇勐,入诸大众摧伏邪论,善能酬答一切难问,诸余苦事悉能堪耐,大方便力终不忧悔,何况小事。如是等比,是名毘梨耶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毘梨耶波罗蜜即精进不辍。“精进”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干什么吆喝什么”,别“挂羊头卖狗肉”。精进也是“持之以恒”之诠释,做任何工作能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积久便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之功效。大师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乃终身积累之成功。少年得意者荣华不易持久,暴发成富者福德难以延续,大约都是“非精进”之功,故不可长久。故“努力”二字是人生欲获得“功成名就”不得不为之行为准则。故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教诲。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可能提高,工作不努力业绩不可能增长,生活不努力家业不可能顺调,修行不努力如来事业无从谈起。

“禅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于法于义,性善思量无诸乱想,若见若闻山岩林薮,离诸愦乱随顺寂默即生念言,是处安乐是处远离,寻往其所,勤加修学。是菩萨性薄烦恼阴盖轻微,至远离处思量己利,不为恶觉之所恼乱,或时暂起寻即除灭,于怨憎所常起慈心况复余人,若见若闻众生受苦,即起悲心,随力方便度令离苦,性乐饶益安乐众生,或有亲属钱财杀缚驱摈,如是等难悉能安忍,能速受持诸法深义,念力成就所受专谛,久远所修悉能忆持,亦令他人忆念不忘。如是等比,是名禅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禅波罗蜜即禅定,禅是福德智慧的积淀,定是心无旁骛安守一处。换言之所谓“专心致志”,而不着相于“专心”。禅是生活的哲理,不懂生活则不能妄谈“禅”法,没有福德智慧,只有无意义的“机锋、空禅、乱禅”。不懂装懂是怕别人以为自己无知,岂不知更无知。静心极虑我们才能理清繁杂的五尘烦恼,才能找到对治的有效之策,才能平息我们的“意乱情迷”。得理方能安心,安心则人际关系和谐、人神关系和睦、环境风调雨顺。

“般若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于一切明处一切智处生慧成就,不顽钝不薄少不愚痴,诸放逸处悉能思量,是名般若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般若波罗蜜即智慧。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智慧,知识不能代表智慧。世间智慧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经验,佛法的智慧则是宇宙至极真理。“随遇而安”是一种生活的坦然,“吃亏是福”是一种宽怀的释然,“难得糊涂”是对纷争的淡然,都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心作善田百世耕作有余,诚为至本一生用之不尽”是快乐人生的智慧总结,“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不纠结他过的宽宏大量。有智慧我们遇事便能心平气和地分析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智慧我们在钱、权、色、誉当前会表现出淡定,有智慧我们的行为就不会离经叛道。

智慧的核心乃是慈悲。智慧者总是祥和的平易近人的,人际关系必然也是和睦的。智慧者在它种生命体的感应则是“阳光普照”和 “清凉无比”。炎黄文明传承五千年以上没有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内核符合宇宙本然秩序即真理即智慧。

  • 10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