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04年的预言: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9:02
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
--------------------------------------------------------------
2004年11月22日 13:23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中国经济正在陷入萧条的风险?
从去年开始,中国出台了大量旨在缓解投资和借贷过热的措施,担心在诸如钢铁、水泥和房地产业的过快增长将会导致经济泡沫的破裂。11月10日的统计数据似乎缓解了政府的紧张,3个月内,中国工业产出同比增幅首次微幅下降,CPI的下降是否意味着通胀的压力减轻?众多经济学家却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中国限制贷款等措施仅仅减轻了部分投资过热行业的扩张速度而已。
与此同时,一位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更是明确预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这次萧条正如同美国1930年代经历的那样,将引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历史是否会再次重演,高速前进的中国列车已经驶向失控的边缘?
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
文| 克拉斯穆尔佩佐夫(Krassimir Petrov)
译| 简非
最近读完罗斯巴德(Rothbard)的《美国大萧条》(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一书后,我忍不住将美国喧嚣的1920年代与今天中国火热的经济进行比较,并且不得不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1930年代所经历的。本文的目的在于表明一种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为证实我的看法,我将在适当之处引用罗斯巴德的著作。
在开始之前,我建议所有没有读过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一书的读者都把这本书拿过来读一下。首先,这会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阅读,罗斯巴德的机智写作风格使得阅读这本书充满趣味。其次,该书的第一部分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该理论对于理解信贷繁荣及之后不可避免的泡沫破灭是不可或缺的。最后,该书的第二部分详细阐释了1920年代通货膨胀性繁荣(Inflationary Boom)的出现和原因,提出了一个将之与今天中国经济政策比较的基础。
为着手进行我们的比较,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检阅一个世界超级强权和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之间的关系。在1920年代,大不列颠是世界的超级强权,美国是正在崛起的巨人。于是,大不列颠独立地施行其经济政策,而美国以多少有些从属的形式调整它自己的政策。今天,美国是这个世界支配性的强权,中国是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因此很自然的,美国独立地施展政策,而中国相应地调整其自身。
继续我们的比较分析,1920年代不列颠帝国已经在衰落,军事上过度扩张,而为了给帝国的冒险埋单,不列颠求诸于货币贬值和持续的外贸和预算赤字政策。换言之,不列颠是一个储蓄不足、净负债的国家,而其他国家为其提供融资。而当时美国贸易盈余,是一个净债权国。回过头来看重要的一点是,当其他国家拧紧借贷的水龙头,并开始把资本抽返回国内时,不列颠帝国崩溃了。
如今,美利坚帝国正在衰落,军事上过度扩张,并且以“可靠的”(tried-and-true)货币贬值和无尽头的外贸和预算赤字方法来资助它过度扩张的帝国。换言之,美国是储蓄消耗殆尽(savings-starved)净债务国,而其他国家正在为其融资。同时,今日之中国贸易盈余,是一个净债权国。当其他的国家最终关闭对美国信贷的水龙头时,美利坚帝国也会崩溃吗?
根据罗斯巴德的解释,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繁荣建立在信贷扩张的基础上。罗斯巴德指出,“整个繁荣期内,我们看到货币供应增加了280亿美元,8年间(1921-1929)增加了61.8%。这等于每年平均7.7%的增长,通货膨胀幅度非常显著……整个货币扩张以信贷制造的产品——货币替代品的形式出现……1920年代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全部银行储备的增加。”换言之,192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这在繁荣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特别明显。
此外,还出现了“对外国债券的投机高潮……这直接反映了美国的信贷扩张,尤其是由信贷扩张产生的低利率。”为抑制繁荣,美联储徒劳地尝试向市场进行道德劝说,将信贷扩张限制于“合法的生意”。重要的是,消费价格通常保持平稳,甚至在这一时期时略微下降。毫无疑问,稳定的消费价格让人们觉得经济大体稳定,大部分的专业经济人士因而并没有意识到,经济本质上并不健康。对他们来说,泡沫破灭来得很意外。
现在,以一种类似的形式,萧条的种子在中国种下了。经济学者欢呼中国的增长,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扩张(inflationary credit boom),其规模让美国喧嚣的1920年代相形见绌。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02年中国GDP增长8%,2003年的增长是8.5%。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2001年一季度“货币及准货币供应”是11.89万亿元,2002年一季度是15.96万亿元,2003年一季度是19.05万亿元,而2004年一季度是22.51万亿元。换言之,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货币供应增长分别为34.2%、19.3%和18.1%。因此,在过去三年间,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在1920年代的三倍。
这样,中国股市一路繁荣(原文如此),房地产市场更如火如荼也就不奇怪了。就像美国在1920年代一样,中国以贸易盈余的美元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为外国——主要是美国提供融资。一如美联储在1920年代道德劝说的努力以破灭告终,中国政府今天也进行类似徒劳的尝试,希望通过把信贷投向那些需要的产业——即通常由于政治原因获得政府支持的产业,来遏制信贷的增长。
而且,在当下繁荣的大部分阶段,中国的消费物价大多平稳甚至下降,而原材料产品的价格猛然上涨,这一点十分符合奥地利学派的看法,高端产品——比如原材料——的价格相对于低端产品——比如消费品——的价格上升。这千真万确表明信贷扩张已经有了相当一段时间,而通货膨胀达到高级阶段,尽管现在还没有达到一种失控的状况。因此,中国今天的经济条件与美国的1920年代令人瞩目地相似,而多年的信贷扩张预示着泡沫破灭在所难免。
在货币和出口政策方面的相似同样重要。1920年代,英镑被高估,而且被小的国家用作储备货币。当不列颠在1920年代执行通货膨胀政策,该国在向其他国家输出(lose)黄金,主要是美国。所以,“如果美国政府要使美国货币膨胀,大不列颠将不再向美国输出黄金”。使这一问题加剧的是,美国有意地刺激对外贷款(foreign lending),这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农场的出口,加剧了净出口的问题,并且加速了黄金流动的不平衡。“这(对外贷款)还使得美国的贸易没有建立在一个互惠和有益交换的稳固基础上,而是基于一种狂热的——后来被证明为不健康的——贷款刺激(promotion of loans)。“胡佛(总统)对于补贴对外贷款如此热心,以致他后来表示即使坏账也促进了美国出口,因而是一种提供救济和就业的低成本手段——这种低成本手段后来导致代价昂贵的逃账和金融灾难。”
因此,下面的讨论将清楚表明,美国通货膨胀政策背后的根本原因是:(1)抑制大不列颠对美国的黄金流出。(2) 刺激对外贷款。(3)有意刺激出口。类似地,今天美元被高估,被用作世界的储备货币。美国执行其通货膨胀政策,正在向其他各国输出美元,主要是中国(和日本)。今天,中国的货币和出口政策与它的钉住美元政策挂钩。
这样做的主要动机是,通过有意低估自己的货币,从而高估美元,中国人为地刺激其制造业出口。第二个动机是,通过买入过多的美元,并再投资于美国政策债券,中国充当了美国的对外借贷人。第三个动机,是这种对外借贷刺激美国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需求,使中国政府得以缓解其当下的失业问题。换言之,中国货币和出口政策背后的动机与美国在1920年代时的一样:(1)支持高估的美元。(2)刺激对外贷款。(3)刺激自己的制造业出口。就像美国在1920年代,中国的贸易不是建立在互惠和有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在对外贷款的基础上。毫无疑问,大部分贷款将变得成本非常高,因为贷款将被以大大贬值了的美元偿还,这反过来将加剧中国银行业日益积累的金融灾难。
因此,很明显,中国今天在滑向萧条的道路上。这次萧条的严重程度会如何,将关键取决于两方面的进展:首先,中国政府将在多长时间内追求通货膨胀的政策,第二,中国政府与泡沫破灭搏斗的顽强程度。通货膨胀扩展得越长,与破灭搏斗得越顽强,中国的萧条就越可能变成一次大萧条。还有,意识到美国在1930年代的大萧条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萧条是重要的,类似的,中国的萧条将引发美国的泡沫破灭,引发其他国家的衰退。
除非提前出现一场没有被预测到的波及全世界的银行、货币或者衍生产品危机,我确信,中国的泡沫破灭将会在2008年-2009年间某个时刻发生,因为一直到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前,中国政府将肯定会继续追求刺激经济的政策。到那时,通货膨胀将非常可能无法控制,现在已经处于失控的状况,而政府除急踩刹车和采取收缩外毫无选择。
1929年,(美国)扩张在7月份停止,股市在10月份崩溃,经济在1930年崩溃。因此,考虑到在信贷收缩与经济崩溃之间有大约有半年的延宕期,基于我的奥运会时间点,我将崩溃确定在2009年。无可否认,这纯粹是我的猜测;自然地,崩溃可能更早或更晚发生。
尽管我把时间点定在2008年奥运会,但是Marc Faber相信,崩溃将更早发生。根据他的看法,美国将遇到一场实质性(meaningful)的衰退,这反过来将加剧在中国已经存在的制造业过剩。加上不断恶化的信贷问题,他认为中国将会在奥运会之前陷入衰退。换言之,Faber博士认为,一场美国衰退将会引发中国的萧条。的确,这非常可能是一个引发点,但即便如此,人们还需要观察中国政府让泡沫自行破灭,还是选择一条“粉身碎骨”的繁荣之路——不惜任何代价。
我们应该还要考虑另一个可能的崩溃引发点,即由于中国必须进口的资源,比如矿产品价格加速上涨,令贸易盈余变成贸易赤字。面对贸易赤字,中国可能决定通过出售美国政府债券来沽出盈余,或者中国可能抛弃钉住美元。两种情况都将令染恙在身的美国经济更形恶化,并反过来打击中国。
最后,崩溃可能由一场世界原油供应危机引发。石油供应如果不是已经下降的话,也已经接近临界点,而中东或者里海的局势不清将令石油供应急剧削减。从历史上看,石油短缺和伴随而来的石油价格上升总是引起衰退。如果石油危机发生,对石油日益增长的依赖将令中国无可避免地滑向衰退。
总而言之,以下几种情形可能会成为中国萧条的触发点:(1)一场世界范围的货币、银行或者衍生产品危机。(2)美国的一次衰退。(3)扼制通货膨胀的措施。(4)中国失去贸易盈余。(5)一场石油供应危机。
不管是什么引发中国崩溃,都无疑将揭开一场全球范围衰退的序幕。正如美国从大萧条中脱身而成世界无敌的超级强权,中国也很有可能浴火重生,成为新的超级强国。
观点:没有萧条,但很有可能是一次明显的增长减速
中国近年与美国1920年代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对于中国将遭遇一次萧条我表示怀疑。
另一方面,我确实认为,中国必须降低投资占GDP的比重。这就要求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在几年内只能适度增长。
另外,这反过来将使得经济增长率在更长时间里下降。增长可能从目前的水平降低4乣5个百分点。
所以,没有萧条,但是一次明显的增长减速是很有可能的。
——尼古拉斯拉迪 国际经济研究院(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研究员
中国经济正在以一种“适当”的步调减速
我的判断是,中国经济正在以一种“适当”的步调减速,而随着出口和消费保持坚挺,同时过热领域中的投资下降,中国经济正变得更加平衡。
考虑到中国坚持结构性改革,比如国有企业重组,金融改革,全国性社保系统的建立,城市化和资本市场的自由化,我认为,中国经济不太可能像美国在20年代那样,遭遇一次大萧条。
——Rob Subbaraman 雷曼兄弟(日本)经济学家
对于中国,危险因素一直存在
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曾在一个会议上说过,中国的金融部门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是无法进行“控制”的。而他本人认为,任何一个金融体系都会出现危机,包括美国这样成熟的金融体系。所以,我认为,对于中国,危险因素一直存在,关键是什么时间以及如何爆发。
——《亚洲华尔街日报》主编蔡翔祁
三大原因驳斥萧条论
作者对美国1920年代与中国今天的比较有点过度。如果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收紧,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无法继续跟进,中国的经济前景确有风险。但是,由于以下原因,作者文中描述的一次完全的萧条是没有说服力的。
首先,1930年代的大萧条是由于1920年代的膨胀带来的,但更由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政府没有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缓冲击。但是,今天中国已经学会如何来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减缓冲击,最近的例子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因此,如果中国经济面临突然减速, 中国政府也有能力采取货币或者财政政策来对付。其次,1920年代我们还缺乏国际间合作,充满竞争性贬值。但这在最近的历史上已经不存在,中国的出口也不是基于对人民币的竞争性贬值,而是基于由劳动力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这吸引了FDI,带动了出口增长。
第三点,尽管目前还不能肯定是否会实现软着陆,中国官方已经采取相当的措施控制过度投资,以减低经济泡沫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可以导致后来的崩溃。
——IMF某匿名经济学家
链接:关于克拉斯穆尔佩佐夫
佩佐夫博士是保加利亚人,但在美国生活了9年。他拥有索非亚(保加利亚首都)大学商科学士学位,美国特拉华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佩佐夫博士是位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信徒,今年夏天他在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奥地利经济学米塞斯研究院(Mises Institute of Austrian Economics)开展研究工作。佩佐夫关注的问题在于:(1)货币与信贷(2)经济泡沫。
软着陆根本不存在:要么就货币和信贷增长,经济繁荣;要么就货币和信贷停止增长,萧条来临
中国避免萧条的8条建议
专访克拉斯穆尔佩佐夫博士
文|简非
在知道本刊有意将其文章翻译成中文发表之后,克拉斯穆尔佩佐夫博士又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于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萧条风险的看法。
《全球财经观察》:你来过中国吗?
佩佐夫:我从未去过中国,但是我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去中国看看。
《全球财经观察》:你是什么时间意识到中国今天与美国在1920年代相似的?
佩佐夫:我一直在通过主流媒体和其他途径跟踪中国经济,所以,当我在8月份读到罗思巴德(Rothbard)的著作时,我被美国在1920年代与中国今天的相似震动。更令我震动的是,过去美国所犯下的每一个重大错误,今天中国都在重复。更重要的是,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正确的经济政策在中国今天也被认为是正确的。
《全球财经观察》:你是否与西方的经济学家、投资人或者中国的经济学家讨论过你的想法?他们的反应如何?
佩佐夫:我同一些人讨论过,主要是奥地利派的经济学家,而他们完全同意我文章的主题。
《全球财经观察》:你在文章当中总结了五个触发点,但是没有提到避免危机的可能办法。萧条是否无法避免?今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为经济降温,而看起来这些措施起了作用。
佩佐夫:萧条是无法避免的。政府没有办法避免危机。我们必须明白,萧条是过去犯下的错误的结果:这是错误投资的结果,是银行向企业提供那些最终被证明为无法收回和成本昂贵的优先贷款的结果,是存款减少和在繁荣时消耗资本的结果,是过度消耗再生成本很高的自然资源的结果,是当日渐升高的生产成本超出升高的消费价格时,利润危机无可避免地到来的结果。
软着陆根本不存在:要么就货币和信贷增长,经济繁荣;要么就货币和信贷停止增长,萧条来临。现在为经济降温的措施只是表面上起作用,但实际上这些措施对于减少信贷扩张没有起多少作用。
《全球财经观察》:中国政府可以怎样来避免萧条?
佩佐夫:中国政府没有办法避免萧条。但是,政府可以做很多帮助经济走向恢复。实际上,政府可能做的正确事情是:1、停止膨胀,2、减税,3、减少预算支出,4、允许差的银行破产,5、允许工资下降,6、允许商品价格下降,7、允许破产的公司清盘,8、鼓励存款,而不是消费。似乎政府采取了建议2,而违反了其它七条。因此,政府将会把萧条变成“大萧条”。而遵从八条建议将会使萧条短暂而迅速,经济能在不到一年里重新增长。
《全球财经观察》:你对中国的银行体系没有过多讨论。而许多人认为,如果中国经济有风险的话,银行体系可能是触发点。为什么?你如何评价中国的银行体系的问题和现在的改革?
佩佐夫:中国的银行问题众所周知。当我在说过量信贷增长时,我当然指加重了银行的问题。面对现实吧,信贷增长每年20%而无法找到盈利的投资。我在此预测一个更加严重的结果:这些和超出实际储蓄的信贷,将必定证明是亏损。在这个意义上,奥地利派的理论暗含假设,过量的信贷扩张注定了银行问题继续向前。关于中国银行业改革,我听到了许多,但是显然这都是些说辞,有实质意义的改革需要:1、降低信贷扩张,2、清算差的银行。关于第一点,我可以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字证明。第二点,我无法证明,我没有听到在中国有银行被清算的。这让我得出结论,银行业改革的两个要求都没有被满足,因此改革仍然全是说辞,而没有多少结果。
《全球财经观察》:为什么萧条爆发的时间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将一国经济的稳定置于一次运动会之上,是否合理?
佩佐夫:奥运会,对于中国事关威望。奥运会将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上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惟一大国。只有在奥运会之后,世界才真正明白中国的变化,中国才会获得世界上一般人的尊敬。因此,中国将会尽其所能保证繁荣继续,而这需要做一件事——保证信贷每年20%乣30%的增长。
《全球财经观察》:你在文章最后结论说,中国将会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浮现,如同美国那样。理由是什么?
佩佐夫:这是一个大国取代另一个领先的大国的模式。今天,美国是一个衰落的帝国。美国的帝国已经衰落有大概40年了。美国帝国即将倒塌,而必须有人站起来,推一把,使之发生。这是中国的使命所在。中国可以在它希望的时候做到这一步:中国要做的是卖掉他的以美元标价的资产,卖掉所持有的美元,把资本返回国内。但是,中国等待时间越长,积累越多,它令美国迅速而致命倒塌的机会就越大。
《全球财经观察》:如果中国出现萧条,对亚洲国家和其他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佩佐夫:世界经济将会由升而降进入一次萧条。
美国经济崩溃确实会影响中国经济,可能造成中国经济大萧条,但这只是可能,并不是一定
解读《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
——专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
文|杨晓宇
安海斯-布希国际(Anheuser-Busch International)公司总执行长兼总裁斯蒂芬巴罗斯(Stephen J. Burrows)曾对记者表示过一丝忧虑:“近几年,中国的GDP增长很快。但是……太快了。”不过,他又说:“中国政府是一个很有经验的政府,我认为中国政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作为一个商人,巴罗斯凭着经验小心翼翼地判断着在中国所面临的风险与机会。事实上,中国一直以来坚挺的GDP数字让相当一部分人骄傲并担心着。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严重问题,被所有关注中国经济问题的学者反复探讨着。奥地利派学者克拉斯穆尔佩佐夫(Krassimir Petrov)的一篇《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以非常确切的语气对中国未来面临的萧条风险发出警告。其时,中国采取严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控制过热的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银长行长助理易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提醒对我们来说,都是有益的。比如说以前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美国人莱斯特R布朗在《谁养活了中国人》这篇文章里认为,在2030年,中国的粮食消费和粮食生产之间,将出现2.16亿吨乣3.78亿吨的缺口。事实上,中国大部分的粮食可以靠自给。世界粮食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可以给你一个答案,中国经济到了2008年不会崩溃。但是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有道理的,我们对信贷、金融风险应当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和防范,这些都在讨论。”
易纲说:“如果所谓的大萧条来临,央行是肯定能够应付这个情况的。”
为更进一步理解佩佐夫及其提出的警告,《全球财经观察》专访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此前,陈平教授也在另一场合看到这篇文章。
信贷扩张导致萧条
《全球财经观察》:奥地利学派是怎样一个经济学派?
陈平:这个问题要从奥地利学派的兴衰谈起。奥地利学派是极端的自由主义学派,比货币主义还自由。货币主义至少还承认中央银行,奥地利学派把中央银行都废掉了。1929年大萧条来临之前,奥地利学派预言了大萧条的到来,所以名声很大。但是大萧条来了之后,他们唯一的主张就是政府什么都不用干。实际上,没有一个政府是会不干事的。所以,奥地利学派就这样“萧条”掉了。现在,奥地利学派又开始复兴了。罗斯巴德就是奥地利学派最后一个传人。罗氏是冯米塞斯的学生,而克拉斯穆尔佩佐夫就是罗斯巴德的学生。以前有人跟我讲过这个罗斯巴德,所以我看过他的一些东西。(参见附文《奥地利经济学派》)
《全球财经观察》: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的看法与以往宣称中国面临崩溃的看法有何不同?
陈平:在美国,差不多每年都有人预言中国经济会崩溃,每年也都有人预言中国经济将会压倒美国,所以在西方这是司空见惯的。但是,这篇文章的说法却与其他人不一样。从他们的观点看来,认为美国垮了,这样就会带动中国完蛋。之后,美国经济垮了,中国却从危机里再生。这个比方就相当于大萧条之前英国要完蛋,美国也垮掉,然后美国重新崛起。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在唱衰美国,很有意思。
《全球财经观察》:为什么会有大萧条?
陈平:奥地利学派基本的观点认为,经济波动不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而是因为石油、金融信贷、房地产扩张引起的。经济热时,信用扩张过度,到后来银行贷款质量越来越差。经济一收缩之后,贷款就变成呆账了。所以说,信用一扩张之后,一张一缩,就是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
作者举美国的例子讲中国,讲得很对。美国信用扩张的时候,经济就繁荣,房地产就热,然后对外国债券投资就高涨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利率。现在中国也面临这个问题。所以就有信贷过度扩张。作者在文章里认为,在这种扩张的情况下,美国中央银行也就是美联储想要进行道德劝说,这根本不管事。说到底,收缩银根不管事,道德劝说也不管事。所以,信用扩张的时候,中央银行想干预也干预不了了,最后只能出现萧条。作者讲到美国萧条的种子,和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实际上他认为就是由于中国经济通货膨胀性的信贷扩张。
《全球财经观察》:这种说法是不是只适用于解释大萧条,而并不一定能解释现在中国经济扩张?
陈平:如果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对的,那么他对所有国家都适用。奥地利学派此处讲的就是,信贷扩张是一种内在的机制,不是央行错误造成的。二是扩张的时候,央行想干预也干预不了。
《全球财经观察》:不过,目前宏观调控中针对金融的措施就是希望能够遏制住投资过热的情况吧。
陈平:文中作者说了,道德劝说是没用的,政府的任何措施都是没用的。为什么没用呢?中国的这些产业是因为政治原因而投资的,所以你想要靠说服停止信贷的扩张是不可能的。因为信贷投入的产业正好跟政府的方向是一样的。
《全球财经观察》:如果信贷过度扩张,物价应该会上涨。可是中国的物价指数过去几年一直低迷,只是最近才有所上升。为什么?
陈平:繁荣的大部分时期,中国的消费物价大多数平稳并略有下降,原材料的价格猛然上涨。这一点也非常符合奥地利学派的看法。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波动是有迂回效应。比如说我加工鞋,不是买了皮就加工鞋,而是先去买生产资料、买加工鞋的机器……搞一大堆之后才生产鞋。中间过程太长,消费品没有涨价,但是原材料涨得很快。因为信贷扩张之后很长时间里,这端已经过热,而另一端还没有过热。有一个传导过程。
美国衰退难使中国萧条
《全球财经观察》:你如何看作者提出的2008年奥运会这个时间点?
陈平:他判断中国的泡沫破灭将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崩溃。这一点,很多人都预测到了。因为中国政府肯定在2008年之前努力保持经济增长,然后通货膨胀可能就没有办法控制了。
我认为,风险在于中国现在进口资源越来越多,矿山、石油等都缺乏,所以中国现在的贸易顺差可能会变成赤字。如果中国有贸易赤字,中国就会把美国债券抛出去来补贸易赤字。另外一个可能就是中国放弃盯住美元了。这件事情我倒是早就说过,奥地利学派和我的想法是差不多的。有意思的是,作者的结论是在所有预言中国崩溃的理论里边惟一对中国最乐观的。
《全球财经观察》:这样单纯的类比有多大的合理性呢?
陈平:在这里面有一定的合理性。
现在大萧条解释的理论有两种:第一种是弗里德曼的理论,是所有教科书里都提到的。大萧条是收缩银根,后来放松银根造成的。这种理论后来被另外一个教授Peter 反驳了。但是弗里德曼得了诺贝尔奖。
第二个理论就是金德尔伯格理论,也就是认为当时大萧条的原因不是美国内部原因造成的。一战之前,全球贸易体系有一个主导货币,就是英镑。一战打完之后,英镑动摇了。动摇之后如果要维持全球贸易体系不垮,必须要有一个新的主导货币取而代之。当时谁能取而代之呢?就是美元。美国那时候完全是像中国人现在一样,没有全球化眼光。美国已经到了大国地位,但是不愿意取代英国成为大国地位。中国现在也是一样。现在中国经济开放的程度比美国还高了。所以当时他认为大萧条的原因,是英国金元帝国的地位崩溃,美国不愿意取代,加上法国的捣乱。构成三元结构,而三元结构最不稳定。
现在的情形就很像二战以前。当然,他当时看到的局面就是美国、欧洲和日元。一旦出现国际性动乱的时候,应该是美国出来支撑。可是美国不管。这样英国就垮了。一跨之后,大家还搞保护主义互相踢球,于是整个经济就崩溃了。二战之后,日元不行了,可以取代美元的是人民币。然而现在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层整天焦头烂额,对付呆账都来不及,根本没有考虑过这种情况。实际上中国周边已经变成人民币区了。就是因为人民币盯住美元。文章就认为中国现在的情形与美国当时面临的情形一样。
《全球财经观察》:为什么你认为,美国经济如果出现衰退,不会使中国经济也陷入萧条?
陈平: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经济的问题就在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区域经济的差距扩大。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中国经济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地区经济差距大。此话怎讲呢?因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靠非法移民。美国修路的都是墨西哥人,欧洲修路的是土耳其人,现在是波兰人。非法移民造成的民族摩擦非常大。
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导致农民工进城。你有没有付给他高薪呢?没有。你付给他的薪水比城里面的人低得多。因为地区差异大,城里面的人不愿意干的活儿,他认为比他原来好很多,拼命干。所以只要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存在,中国廉价、卖力的劳动流是不断地上,根本不用提供其他,只要提供机会就行了。这在其他国家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第二,恰恰就是对付经济波动的时候,地区经济高度不平衡是最大的一个缓冲区。一旦出现贸易逆差,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它可以内部消耗。所以说,现在的中国是一个高度非均衡的市场。
链接:奥地利经济学派
文| 简非
一般认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形成始于1871年卡尔门格尔《经济学原理》的发表。门格尔的观点经过两位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和弗里德里克冯维塞尔的热情宣传,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重视。
不过,对许多经济学家来说,“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只是个历史名称。按此理解,奥地利学派只存在至1930年代早期,部分被微观经济学主流所吸收,部分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所取代。
弗里茨马克卢普曾几次列举二次大战前奥地利学派的6个主要观点:(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主张经济现象的解释应该回到个人行为中去探寻);(2)方法论上的主观主义(承认只有参考有关个人的知识、信念、知觉和期望,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3)边际主义(强调决策者所面临的数量的预期“变化”的重要性);(4)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对需求和进而对市场价格的影响;(5)机会成本(为某一目的而使用生产要素时所放弃的最为重要的选择机会);(6)消费和生产的时间结构(表明时间偏好和生产率的“迂回性”)。
二战后经米塞斯和哈耶克发展的奥地利学派还包括以下观点:(7)市场(和竞争)是学习和发现过程;(8)个人决策是在不稳定环境中的一种选择行为(此处认定有关选择机会也是决策的一部分)。在最近几十年中,美国学者再度重视该学派的传统学说。
奥地利学派的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是因利率过低引起暂时性资源错置造成。形成资源错置的,是生产者预期部分公众愿意将消费推迟到与时间偏好的真实格局实际上相违背的程度,于是发起新生产过程。继后放弃难以维持的生产项目就构成了周期的下降阶段。
奠基者: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1840-1921)
第二代: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 von Bǒhm-Bawerk,1851-1914)
第三代: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
第四代:FA哈耶克(F.A.Hayek ,1899-1992)
第五代:默里N罗思巴德(Murray N.Rothbard ,1926-1995)
中国将在2008年左右出现经济大萧条
内容提要:佩佐夫将中国2001-2004年与美国1921-1929年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惊人相似:“过去美国所犯下的每一个重大错误,今天中国都在重复。”因此,中国必然走80多年前美国走过的路,必然步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的后尘。
从一个需要正视的预言谈起
“入世”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格外引人注目。对这个快速趋势的反映和评价,国际上的声音不绝于耳。时而有“中国传递通货膨胀”的声音,时而又有“中国传递通货紧缩”的声音,时而有“中国威胁”的声音,时而又有“中国即将崩溃”的声音。近日,《全球财经观察》杂志发表了一篇标题醒目的文章:“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这篇文章,再一次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强烈震撼,因为它提出了我们正在寻求解决方案的大问题:中国经济是否可以避免一次大萧条?
这篇文章的作者克拉斯穆尔·佩佐夫(Krassimir Petrov)是保加利亚人,也是一位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信徒,他在美国生活了9年,2004年夏天在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奥地利经济学米塞斯研究院(Mises Institute of Austrian Economics )做研究工作。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介绍,佩佐夫是奥地利学派斯蒂芬·罗斯巴德(Stephen J.Burrows)的学生,而罗斯巴德又是冯·米塞斯的学生。以米塞斯等人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是极端的自由主义学派,比货币主义还自由。货币主义至少还承认中央银行,奥地利学派把中央银行都废掉了。1929年大萧条来临之前,奥地利学派预言了大萧条的到来,所以名声很大。”(杨晓宇:“解读《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专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载2004年11月22日《全球财经观察》第57-59页,以下只注页码)。
提醒人们的是,奥地利学派早期代表曾经提出的“美国大萧条预言”变成了现实,这一次作为奥地利学派新信徒佩佐夫的“中国大萧条预言”是否会变成现实?如果佩佐夫的预言成为现实,那么,我们有几代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将要承受多么刻骨铭心的痛苦!
因此,在2008年前后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我们应正视佩佐夫的“中国大萧条预言”,宏观调控应当特别谨慎,政策取向选择和措施操作应当特别稳妥。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现在我们在细致分析这一预言的基础上,来看今后几年为什么要选择双稳健政策,来看稳健政策应当如何正确操作,如何有效地发挥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并通过这种有效调控,为中国经济避免一次可能使人恐惧的大萧条。
“中国大萧条”预言的提出
2004年8月,佩佐夫在读完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Americ's Great Depression )一书,将美国1920年与今天的中国经济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一个崛起的经济巨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1930年所经历的”。
什么时候出现呢?
他预测:“将会在2008-2009年间某个时刻发生”,“基于我的奥运会时间点,我将崩溃定在2009年”,当然,“崩溃可能更早或更晚发生”。
中国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发生大萧条呢?
佩佐夫在接受《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中译文译者简非先生的专访时说,2008年的奥运会,“对于中国事关威望。奥运会将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上能与美国相抗街的唯一超级大国。只有在奥运会之后,世界才真正明白中国的变化,中国才会获得世界上一般人的尊敬。因此,中国将会尽其所能保证繁荣继续,而这需要做一件事——保证信贷每年20%~30%的增长。”(第56页)。
中国大萧条的时间定好了,那依据是什么呢?
佩佐夫依据的是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是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这个理论认为,过度投资必然引发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在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之后,必然出现泡沫破灭,经济陷入崩溃。他说:“萧条是过去犯下的错误的结果:这是错误投资的结果,是银行向企业提供那些最终被证明为无法收回的成本昂贵的优先贷款的结果,是存款减少和在繁荣时消耗资本的结果,是过度消耗再生成本很高的自然资源的结果,是当日渐升高的生产成本超出升高的消费价格时,利润危机无可避免地到来的结果”(第56页)。佩佐夫将中国2001-2004年与美国1921-1929年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惊人相似:“过去美国所犯下的每一个重大错误,今天中国都在重复。”因此,中国必然走80多年前美国走过的路,必然步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的后尘。
佩佐夫这个耸人听闻的预言会不会变成为现实呢?一个预言,哪怕是一个不能被后来实践验证的预言,对其结果来临前的政策和行动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是一个有用的刺激。它提醒我们,应当采取更好的措施加以防范。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人类的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