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践: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1:41
浅论报纸的易读性 王眉 2002-2-1


    自从报业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以来,可读性就成了各家报纸吸引读者的法宝。近几年来,又有人提出必读性,即报纸应该有让读者不得不看的内容。但是,在众多报纸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你又有多少内容让读者非看你的报纸不可呢?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内容的重复在报纸的版面上已屡见不鲜,尤其是重大的国际国内新闻,哪一家报纸敢漏掉呢?对于国内新闻,一些大报或有条件的地方性报纸有可能派出自己的记者去采访,这样也许新闻的角度和写法会和其他报纸有所区别,但由于新闻事实相同,因此这种差别不会很大。至于国际新闻,除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一些中央级媒体有驻国外记者,国内绝大部分报社并没有条件派自己的记者去采访,它们的国际新闻来源只能依赖新华社的供稿和少数在海外的特约记者的供稿,这就更加造成了内容的雷同。在这种情况下,靠什么让读者选择自己呢?笔者认为,易读性是影响读者作出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易读性和新闻呈现的形式有关
    易读性是指信息被阅读和理解的速度及准确性。可读性和必读性是指新闻的内容而言,而易读性则和新闻呈现的形式息息相关。
    新闻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新闻呈现给读者的方式也非常重要。良好的呈现方式能让读者更容易找到信息,更准确理解信息。如果忽视新闻的呈现方式,那么即使内容再好,读者如果不注意,或者不愿去看,那这份报纸传播信息的目的就没有达到。相反,一些报纸非常注重新闻的呈现方式,虽然内容不过是些人云亦云的东西,但读者看得轻松,不费劲地就了解了自己欲知的信息,其传播信息的效果可以更好。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经说过:“不管作者的才智有多杰出,不管传播的讯息有多重要,也不管印刷工人的技术有多高明,没有人阅读的印刷品只不过是一堆废纸和不值钱的油墨罢了。衡量印刷品真价值的标准,不在于印了多少,而在于被阅读和理解了多少。”
    在计划经济时代,易读性没有受到重视。那时,国家拨款办报,单位出钱订报,处于传播活动中心地位的是传播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报社走上了自负盈亏的道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读者的需求被强调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可读性、必读性就是为了吸引读者看报而提出来的。可是当这一招也被用滥了时,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又越来越少,很多报纸开始注重新闻的表现方式,使读者既便于阅读、又容易理解报纸所要传播的信息。
    二、提升报纸易读性之途径
    报纸作为一种视觉媒介,无疑,它的易读性必须体现在版面上。众多成功的报纸已经在这方面做了种种有益的尝试,归纳起来有以下种种:
    ———用图片讲故事,降低报纸的智力门槛。正如电视对观众的智力要求比对报纸的读者低,相对于文字来讲,图片的智力门槛显然要低得多。用图片讲故事一方面是走大众化路线,以吸引更多的非知识分子阶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和耐心去读一个老长的文字故事。用图片讲故事,能够让读者轻松地不费劲地得到信息。“文字和图片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各有独特的优势:文字稿是运用抽象的语言符号对新闻事件进行编译,传播后再由读者在头脑中将语言符号还原成声画并茂的新闻事实;而图片,特别是新闻照片,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瞬间影象直接地保存下来,具体而确切,读者在阅读时不必经过译码的过程,有着无与伦比的确凿性。”这种省却了译码和还原的接收信息方式,无疑更符合繁忙的现代人的阅读心理,难怪有人惊呼现在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简洁明了的版式,提高读者接近新闻本体的容易程度。传统的报纸排版非常讲究文章区域犬牙交错,横题竖题搭配,字体变化多端。这样做自有它的好处,如犬牙交错的“走文”可使长文章显得短,但它也给读者接近新闻本体设置了障碍。现在很多报纸都摒弃了那种犬牙交错、横竖搭配的传统排版方式,而是采用模块排版、横题到底的方式。一块块规则的文章区,整个版面的横题,全部
    的黑体字标题,从审美角度来讲,这样的版面似乎不符合一些人的审美观,但它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读者能够轻松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轻松地接受报纸所传达的信息,而这,正是一张报纸的目的所在。版式不应该是为了版式而版式,而是为了让读者阅读版面上的新闻。
    ———厚题薄文、长题短文的编排,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工作节奏的加快和业余生活的丰富让现在的读者很少有时间和耐心把一张报纸从头到尾每一篇文章都看完,那个靠一张报纸打发半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过长的文章有时会给读者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障碍,他们中不少人只得只读标题。为了适应读者的变化,现在的报纸非常讲究“
    做”标题,以至于标题越来越大,越来越厚。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新闻的主要内容都放在标题中去,读者不用阅读正文就可大致了解;一种是标题大则大矣,却并不提供完整的信息,而是靠简单的几个字激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如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许多报纸都用“北京赢了”四个特大号的字作为标题,配上照片占据整个头版。标题并没有告诉读者完整的信息,但硕大的几个字把最重要的、读者最想知道的信息透露了出来,激起读者进一步了解详细内容的欲望。
    ———留白的运用,给读者提供一个视觉休息的空间。报纸一向强调把版面排满,不能留有空白,因此整个版面总是塞得满满的,信息量倒是足了,但从生理学的角度看,读者的视觉极易疲劳。现在,一些报纸懂得排版就像画家作画一样,适当的留白能够创造一种意境,减轻对读者的视觉刺激,给读者提供一个视觉休息的空间,让读者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阅读。国外报纸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现在国内一些报纸也开始尝试运用留白提高报纸的易读性。如2001年10月29日《广州日报》的头版头条《宜商宜住数广州》,标题并没有撑满,后面空出的位置足以再放和标题字号大小相同的三个字;在文章与文章区域之间,也都留出了一行的位置,整个版面给人一种疏落有致、简洁大气的感觉。
    三、提升易读性必须走出的误区
    如今,众多报纸在提升易读性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有些已经被证明非常成功,但也有一些步入了误区,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我们应当努力避免这样的误区。
    误区之一:不顾报纸性质,只知一味模仿。
    一些传统报纸看到一些新兴报纸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内容上增加了很多贴近市民生活的社会新闻,另一方面是由于形式的变革提升了报纸的易读性,而这些传统报纸由于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不能在内容方面有大动作,因此便试图在形式上来个大变革,竭力模仿那些受市民欢迎的都市报等大众化类报纸的风格。
    其实,各家报纸的定位不同,面对的读者对象也不同,那么它提升报纸的易读性就该符合自身的性质,就该针对自己的读者。美国大名鼎鼎的《华尔街日报》,它的头版是直列式的,标题很少有超过两栏的;新闻从版面最上部排起,一直向下,有很多新闻一通到底;以前不用图片,现在用少量图片,很小,多是配合文章的人物肖像。与现代版式相比,它的版式显得苍白呆板。但它这种保守、可信、坚持传统的风格是与它的性质相协调的,是适合它的读者阅读的,因为它是财经类报纸,它的目的是提供让人信服的财经方面的信息,它的读者对象是美国中上阶层的金融界人士。假如《华尔街日报》排一些大而无当的标题,配上一些夸张的图片装饰,那就可能引起读者对这份报纸可信度的怀疑。
    误区之二:不顾新闻内容,只知一味求大。
    一些报纸无论登载的新闻有关哪一方面,都抱着“标题图片越大越好”的宗旨,以至落入了煽情的泥沼。如河北某晚报刊登了一则新闻,题目是《十五岁的女孩当了妈》,主要内容如下:一个十五岁的农村弱智女孩多次被本村数名男子强奸,直到怀孕其家人才知道真相。女孩的父亲为了掌握证据,忍痛让女儿生下了孩子。他曾一路乞讨为女儿讨回公道,6名犯罪嫌疑人已有5人被警方逮捕。为了不让作恶者逍遥法外,至今他仍在四处奔波……这则新闻的标题做得很大,占了文章总体版面的三分之一以上,标题上方配有压题照片,才9个字的主标题被分成两行,做成四种不同的样式,用了反白、边框、底纹、阴影、倾斜等编排方法,“的”字用拼音表示,并加上棱形的底纹。这样一篇让人读罢心情沉重的新闻,却用这样一个虚张声势、花里胡哨的标题,会让读者怀疑报纸报道此事的态度只是出于猎奇,更进一步,会让读者怀疑这家报纸的社会责任感。
    “形式服从于内容”,这是报纸在提升易读性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报纸版式的主要功能是消除不便阅读的各种因素,提升报纸的易读性,而不是和新闻内容相冲突、相排斥,它应当是为内容服务的,为读者找到新闻、理解新闻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