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东省统计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0:38:10
广东省农业结构调整分析
2004-04-06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农业自然资源、经济资源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且关系到是否取得良好经济效益。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东省农业生产结构也在进行不断的调整,已由过去单一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根据市场需要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较为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广东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
首先来看种植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种植业的结构发生了三个显著变化。一是从面积上看,粮食、糖蔗呈减少的趋势,花生、蔬菜瓜类、园艺作物持续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68.5 %下降到1999年的62.22 %。花生、蔬菜瓜类则由5.7%和13.68 %上升至5.9 %和18.26 %。二是从产值上看,粮食作物是先减少后回升,总体升幅不大,糖蔗则呈下降的趋势,而蔬菜瓜类和园艺作物、水果等快速增长,1999年蔬菜瓜类的产值达到235.02 亿元,比1990年增长109.34%,水果产值达到136.10亿元,增长率高达128.57%。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种作物的比较利益差别,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受到生产者的重视,而经济利益较低的作物,由于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给生产者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其产值和种植面积都呈现下降趋势。三是种植品种的多样化,新的、经济效益好的、适销对路的名、特、优作物品种被大量引进、培育和生产,尤其是具有东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品种,如水稻品种“博优64”和“七籼粘”,花生品种“汕油526”、“粤油92”、“粤油256”,甘蔗品种“新台糖10号”、“桂糖11号”等。通过繁育和引进新品种,丰富了广东的农作物品种体系,也为农业生产者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其次看农、林、牧、副、渔五业的主要特点:一是林牧副渔四业的产值已经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其中牧业、渔业所占比重最大,分别达到26.1%、21.15 %。二是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由改革前的40%提高到1999年的75 %以上,其中牧业和渔业由于在生产上进行了一定规模化经营和品种的改良,产量大大提高,其商品率最高,达到85%以上。三是品种结构的变化,种植业、渔业、牧业、林业内部的品种结构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高质量、高效益、优质化成为各业结构调整发展的目标。自1993年以来,广东从国内外引进农业新品种多达1200个,其中经试验推广应用的有400多个,目前广东开发的农业科研成果累计达到2000多项,并培育了280多个新品种新品系,据测算,全省种植良种覆盖率达到85%,其中水稻达90%。畜牧业中猪也达90%,家禽85%;海水养殖50%,淡水养殖40%。全省“三高”农业商品基地共有5000多个,种养面积达到4000多万亩。四是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和专业化,根据各地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的不同,逐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如高州市的近10万公顷热带水果基地,梅县市的1万多公顷沙田柚基地,南雄市的7000公顷白果基地,顺德市的500多公顷鳗鱼基地,斗门县的2666公顷罗氏沼虾基地等。
二、广东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绩,但离农业现代化差距还很大。例如农业商品率,我省只有75 %左右,发达国家几乎达到100%,;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我省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80%;主要农产品的加工率我省为20%,其中水产品为12%、水果为17%、蔬菜为2%、肉类为20%,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普遍在7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发达国家在3:1以上,我们却只有0.5:1。在农业结构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土地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全国各地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土地使用权由农户掌握,农户对自己经营的土地可以采取集约经营和精耕细作,也可以采取兼业化粗放经营和撂荒,还可以进行短期化行为的掠夺式经营,单家独户的农户无力或不愿对农业产业的基本建设进行投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农户的经济利益常常难以协调统一,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2、农业经营规模细小分散。我国农户数量堪称世界第一,而平均每一农户占有的农业资源数量极其有限、分散,我省户均耕地仅有2.67亩,不及全国平均的1/3,严重制约着农业经营规模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利于市场化经营。
3、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据全国首次农业普查资料统计,1996年广东农村住户中农业劳动力文化结构为:小学以下占62.5%,初中占32.2%,高中占4.2%,中专占0.3%,大专以上占0.04%。其中98%的人未受过任何培训。文化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农村现代文明意识不足,接受新事物及现代科技能力弱,使大量新农业科技得不到推广,而且往往农民文化程度越低,组织观念也越差,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向高层次演进受到限制。
4、农民的信息不灵。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但市场需求变化却常常难以把握。就个体农民来说,许多人充其量能听到一个县内的市场信息就不错了。然而,市场是很大的,县与县之间,省与省之间的农产品需求信息是不断地变化,当农民种下一棵果树时,根本不可能知道有多少人同时在种,也不可能知道若干年后市场的需求和生产规模会如何。由于农业生产者缺乏完备的市场信息,难以对市场作出正确的预测,因此无法对生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调整。
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的关键。据有关专家计算,目前广东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0%左右,与以前相比虽有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80%的水平相差甚远,仅从广东省的1556个农业科技推广站来看,具有职称的科技人员,平均每个推广站不到3个人,这足以说明农业科技推广力量之薄弱,加上一些农技人员素质不高,在其位不谋其职,更是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6、农副产品卖难已成为突出问题。随着农副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农副产品卖难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紧迫而突出的难题。在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市场网络不完善,农副产品卖难问题更为突出。
三、优化广东农业产业结构的建议
21世纪的曙光即将普照大地,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的结构升级、产业调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共享这新世纪的机缘。如何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何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是新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议抓好以下几项措施:
1、要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稳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理顺国家、集体与农村的利益关系,保持农村的稳定。
2、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明确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强化农民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确认和肯定农户独立的经济利益,充分尊重其自主经营权。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土地有偿流转制度,将土地使用权放活,逐步推入市场,使之成为生产要素,实现土地同劳动、资金、技术等市场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3、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实现科技兴农。地方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技兴省、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如开设专项教育基金,支持厂矿企业、社会团体、集体和个人集资捐资办学,政府发行教育债券等;要重视并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扫盲运动,建立健全县镇村科协网络,举办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大辅导站、科普文化学校、科普文化活动室和夜校,扶助由种养能手牵头兴办的各种农村技术协会、学会和研究会,鼓励农民参加,自己搞活动,使科协真正成为农民之家;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农民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广大农民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发扬互助互爱、扶贫济困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提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克服愚昧落后,改善社会风气。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同时,要努力抓好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多渠道多形式推广应用先进适宜技术。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相对集中的供给方式,降低农户农业生产成本。一是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各地要充分发挥综合管理部门信息灵的作用,加强对农产品的市场分析和预测,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农用生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指导,减少农民的生产盲目性。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农村科研体制,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网络,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三是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建设,搞好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并使之产业化、社会化,达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农业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产品鲜活产品多,加工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上市时间过于集中的状况,促进农产品适销对路并提高的经济效益。
5、促进农业区域分工与产品结构优势互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角度,根据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本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区域优势,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优势互补。珠江三角洲和三个经济特区随着较早期的工业化,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应在现有的农业用地上实施产业化精品战略。三角洲和东部主要是建设面向本地和港澳市场的鲜活的高质菜蓝子基地,重点发展蔬菜、禽、畜、蛋、奶、鱼;荔枝、龙眼、香蕉等岭南佳果和花卉。在扩大内销的同时,抓住独特品种的外向型农业,作为产业化的首选。西部地区主要是发挥国有、集体农场多的优势,重点建设商品粮、油基地和以高州为龙头的水果基地,西部沿海地带建成渔业水产品基地。北部山区应以发展粮、果、茶、药材、竹、木为主,积极发展板栗、银杏、橄榄、青梅、薯类等山地经济作物,引种岭南佳果和发展反季节蔬菜。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促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6、跳出“小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来说,优化农业结构在于调整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把二、三产业融入农业,这既是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把二、三产业融入农业,有利于协调一、二、三产业之间关系,让农民真正分享二、三产业的利润,从而调动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展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时空,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