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__第三章:学知识要有诚实的心态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5:40:03
  一些题外话:汶川大地震之后,人们的心里面对于受难的同胞多了一份牵挂,好心的人们都伸出援助之手,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爱心。

  但是,对于深受灾难的人来说自己自身面对苦难的忍耐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才是最最不可忽视的了。

  最近听一些节目的时候,也由于高考在即的原因,地震区中的学生也是一个大家关心的事情。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变故也可能从此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轨迹。

  多数人们都要经历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一个人的身心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是不可抹去学校教育的一份影响了。

  在此之际,在我想写出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和在自身身受教育过程中一些感想陈述出来的时候心里也想着有着同病相怜的学生们,以期望会给灾区的学子们一点精神上的鼓励,也给千千万万经受高考,或要经历高考的学生一些个人经历,希望对求知的心灵们提供了一些助益的想法!

  正文:

  从2003年起,我就试图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和抓住某种我叫做“真正面对思考知识对象时的那种感受。”

  所谓的“真正面对思考知识对象时的那种感受。”是这样的:有此想法也是得益于一本书一段启示的话语。

  罗素在其名著《西方的智慧》中有一段涉及到叙述纯数学鼻祖毕达哥拉斯时的话说:“……为毕达哥拉斯所鼓舞的人们,一直保存着一种狂醉式的启示的成分。这一点,对于那些在学校里无可奈何地学过一些数学的人们来说,好像是很奇怪的,然而对于那些时时经验着由于数学上的豁然贯通而感到沉醉欢欣的人们来说,对于那些喜欢数学的人们来说,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则似乎是十分自然的,纵令它是不真实的。仿佛经验的哲学家只是材料的奴隶,而纯粹的数学家,正像音乐家一样,才是他那秩序井然的美丽世界的自由创造者……”

  鉴于上面的话,我当时就怀有保留态度的宁愿认为是自己能力的不足,暂时相信自己面对数学时的厌恶情绪对数学这门知识本身来讲是不公平的。

  何况,最公正正直的人也是会受人讨厌和横加指责的——我们暂且对指责和讨嫌他的人所怀有的心理动机保持沉默不去探究——又何况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呢!

  可是,我自己心里面明白自己本不想对数学怀抱那种抵触的情绪,然而,当时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哪儿出了错误,还是由于谁的错误,以至我自己认不清,使得自己思想上面真正触不到数学这门知识的真谛。当时只知道它给不了自己好的感受。

  我奢望自己能够真正接触理解数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能从面对思考它的过程中由自己心底涌出那种狂醉式的热爱来,哪怕是只有面对它时就如面对一个人一样的有亲切感也行啊!而不再是,一触及数学就让自己情绪上不得不把眼睛移开表达它的符号,以至在自己难耐的心情下,在自己的意识里放弃去接触理解它的想法。

  从那时候起,我就怀着虔诚忍耐的心去试着想发现问题的所在,渐渐的就开始有了思想上的某种转变。

  至少是,我不再为学数学去应付考试或其他什么外在的原因而去接触学习数学了。

  我只是关注自己学习数学,学习各科目知识时候能给我思想上带来好的,所应获得的正确感受作为标准而去学习了。

  我想着试图发现思考它们时,它们在我精神上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在情感上所发生的感受了。

  对其他科目的知识也怀有此种设想的鼓舞下。我期望能通过自身去发现诸如“学习的兴趣”是怎样培养起来的,或者说得具体一些:假如我真的在思考数学知识时会有罗素所言的毕达哥拉斯式的精神上的狂醉的感受吗?

  我就想着记录下自己思考数学知识经历这种感受时的状态。想试图亲身考察在培养形成自身对数学知识那种感受体验的过程之中,是否有些体会可以变成经验用文字表达出来,是否真有些经验可以有说出的必要和价值。

  那些被陈述的经验,其作用是否可以就如茫茫暗夜中未被乌云遮挡的星光,可以给海上失去航线指引的船只以方向般感,也能指导初学各门已经完善起来的学科的门外汉以正确,适当,切中要点的指引。

  我总认为:作为一个初学者,面对所要学习的科目时,他们头脑中所面临的困惑不解,思想上那种山穷水尽,无路可行的心境,以及用头脑不知去怎样正确思考他所面对的事物。这一切都不为他们关注而却常常在自己不自觉的时候以放弃不去想或是避开不去想不去思考来对之。

  我说的不为初学者所“关注”,也许说不为他们所经常“自我反省”更贴切吧!

  学习中我们收获的不应该只是记下一堆堆即成的知识,我们还要在这一过程之中获得一种学习的能力。学会在学习之中用心灵去反刍知识从中获得能力。

  把你的心思你的注意力交给我的文字几分钟,请把你的思想集中起来,听我对你说:有时候会不会突然深发感慨的认为,生活中有些事情已经是悄悄的在改变?那是因为你在自己的意识里面感到了改变!

  那是因为你有所感了,——先不管你是从什么事情中得来的这种感受!

  当你正在感受那种感受的时候,不防抛开你的自身的感受,现在让你将你的思维先从那儿转移开来,请你认真的去想一想,去把那些个人感受暂时在自己的心间克制一下,将这整个个人的感受事件再拿来当作一件事情去考虑的时候,如果我对你说:从这件事情当中,我说你的心灵在用一个对比观念的能力,你可不可以去花费一些时间想一想我说的这些话是废话还是全无道理的话语呢!

  当然,谁在自己伤感的时候都不大会去做到这个样子。

  但是,在学习中却应该时时怀着这样的心态,比如,你按照科学即成的规则去做——如数学那样的演算步骤是一回事情,而你在这其中的自己的心理感受,心灵体会却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演算过程本身有时候在一个人接触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个机械的过程,不是也使得自己认识到了一种演算的框架的概念吗?

  可是事实上却是,单单的去注重演算的一步步的过程并不能够得出演算的框架的这一概念啊!还得需要你的注意适时又站出细节来看整个事件的心思才可以做到。

  如果不是你的心灵去在这一过程中去注意注重,不是有这另一个类似的问题的解决使你在再一次的运用中注意到这个问题,你就不会自己提醒着自己用心灵去注意了吗?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用一句话来说明这种事情了。为了把我说的意思表达清楚,我想将其形象化一下,称之为“心灵的反刍”,心灵只有在认识知识的过程中去象牛进食的时候的反刍行为一样,才会有可能消化知识,才会从中获得自己从中得来的感受和体会,才有可能使得知识成为你的思想的基石,为以后你来利用,因为你在不知不觉中会获得一种能力,知道了怎样去用如何去用的能力。

  就像你在打了多次的桌球之后,再一次拿起杆子来的时候,下意识里就已经将自己下一步的每一个行动,手上的动作,力度上的估计,出杆的角度等在一个即成的不犯规的大规则的大前提下来进行了。学习也这样吧!

  还想提一下的是,牛的反刍行为是:它将草料首先得吃进胃里面去,就像囫囵吞枣的情形差不多,填饱食物或是因为嘴边没有食物的时候,只要是胃里面有草料,它就会将食物重新返回到嘴里面再细细的咀嚼一遍,之后才进行消化。所以,称之为反刍行为。

  好像话说的多余了,像是在可笑的解释一个生物学上的术语。只是感到:有人可以吃到牛肉,却不一定在现实中见过牛的反刍行为,何况若有人想着要去动物园了解牛的话,动物园对十二生肖里面排行这前两位的动物都不招待吧!更何况,这里不是印度也不是西班牙,牛不会时时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面,也不会被留意在他们的思想里面。更更何况的是,还是一种用动物消化的行为来做的类比呢!

  个人去学习一门新知识在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并不会为他们自己所轻易的察觉。只会使得他们作为一种情绪支持下的行为在行动上去避开了。

  思想上的事情,不像是以人生阶段去对比衡量时所遇到的大是大非来得形象逼真。

  确实,思想上的缺陷永远不如身体上的伤痛那样让人感受强烈。

  也许,说它能导致致命的伤害太过于严重,但若说它影响持久会如影随形地作为个人性格的一方面跟随一个人一生却是不为过的。

  或许,我们可以借用物质世界中的水滴石穿这一自然现象来形象一下个人思想的演进所产生的效果。

  但是个人思想的演进却又不完全同于水滴石穿这一现象。

  水滴石头,水不会有意识的想到自己所造成的努力的效果。但是一个有意识的人却能够通过反省感受到自我思想的演变。

  还有的就是,短时间内当事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会为当事人自己所轻易查知在内心中的,自己反思自己学习上的认知上的事情,自己思想上的演变就需要求助于自己时时反省的心灵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表现出去以信心十足的样子去评价别人的缘故,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不是因为他们对要评价的那个人知之甚详。

  而是他靠着自己所知甚少的只言片语,个人记忆里面的片段印象或是针对个人情感从自身利益出发来作为他去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了。

  可是,一个人若是有足够的智慧,诚实决不说谎的心肠来自己评价自己,说自己的时候,他也会发现自己也不能把自己说的自己的看法那么普遍的适合每一个人,但有一点是,他评价自己要比评价别人所zhan有的材料更多,所具有的依据和标准也更加充分了。

  因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整个经历的见证人也是身受者,他要比别人更多的了解自己,也更能够更大可能准确的看清自己了。

  在一个人学习知识的时候,心灵反刍式的自我反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是个人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诚实的心是必要的。

  人们都为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被吸引了注意,都为了自己喜欢的原因投注了注意力。不关心人跟知识之间的关系的人,确实相对他们来说,在他们看来,是他们认为更为重要的事物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开,远离了用自己的心灵去从知识中了解获得思维的乐趣。选与不选都是个人的权利,在这方面谁都没有权利去干涉谁。

  对于学习知识的学生之中的那种优劣之分的情况,我始终怀抱一个看法。

  它就类似于一个人骑自行车技术的娴熟与否差不多可以来相类比。

  有的人骑车技术好,有人不擅于骑自行车,还有的人甚至于不会骑自行车。可这些种人之中都有能学会骑自行车的能力——只要他认真去学的话。

  而在会骑车的人之中有的人除了自己娴熟之外还会教授人家如何去骑车。不懂的教授的人就像一个人不知不觉中学会走路一样,只是使得自己的有机体适应了对自行车这件交通工具的熟练操作,也就是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熟科目知识的人大概就可以类比于为自己的精神找到一种美味吧!

  学习各科知识从接触到入门的过程之中就也会不可避免的分出如骑自行车一样的人们的认知状态来的。所以,我们要诚实下心来对待只是,也对自己的心诚实下来对自己,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