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与宣讲:劝解群众还是劝解干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6:03
作者:树梢 于 2007-11-06 11:24:31.0 发表  来自:发送短消息
十七大与宣讲:劝解群众还是劝解干部
十七大报告既提纲携领又内容丰富。执政党因此组成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宣讲团,前往各地,进行讲解。这使我想起来两千年前的孔子与孟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千年前,那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孔子与孟子就是组成了两个宣讲团,来完成一个使命,那就是在那个一度失去价值观的社会,在需要填补社会空白的时候,由他们去填补空白,去树立统一价值观的。
史记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但是,孔子之时也是一个社会大发展经济大繁荣的年代。即使是孔子本身,也是那个变革时代的受益者。如果没有废井田和百工起义,孔子就不能私人办学。
孔子亲眼见堕三都,这说明这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了,在贵族之外出现了豪强地主;在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出现了道德价值观上面的混乱。
因此,孔子才“追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中国的学术自孔子那个时代开始,不光是孔子还有多家学术,号称百家争鸣。也是自这个时期开始的。
中国的学术自开始之时就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实践理性、社会理性的特点。具体落实到孔子、孟子身上,就是一部《论语》和一部《孟子》。
《论语》和《孟子》记述了孔子与孟子组成宣讲团周游列国进行宣讲的过程内容。
从这两本书记述的内容来看,孔子与孟子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对着群众进行宣讲,而后者是对着干部进行宣讲。
孔子的宣讲,既然是对着群众的。那么,他就更加注重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注重以身作则。第二个特点则是因人施教。
孔子以身作则,一方面好为人师,另一方面好学好求师。他虚心说自己述而不作,对历史只能编辑整理,不能加以证明。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因人施教,同样一个概念,用来教导子路与教导子贡不一样,用来教导颜渊时又不一样。
由此可见,孔子的宣讲,他的实践理性的特点更加详明和突出。
孟子的宣讲,既然是对着干部的,那么,他就更加注重社会理性。所谓社会理性,就是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体,例如孟子讲到:民为水君为舟。民心可用不可违。否则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这种讲法,就是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体来讲的。是一种社会理性的讲法。
这种讲法、这种社会理性的说服力表现,在《孟子》当中比比皆是。
以上之所以把孔子与孟子的宣讲活动,回顾出来,其特点归纳出来,目的就是为了今天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的宣讲活动,为了作为参考之用。
十七大精神的宣讲,对于群众来说,就是一个目的。那就是要动员群众。这方面应当更多的运用实践理性,运用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例子来说服群众感化群众。
群众不光要听更多是要看,看你们执政党说了以后,是不是真办实事、真办好事。宣讲团也要在用大量事实大量历史对比上下功夫。我建议最好是有实际作为的好干部好专家来讲。他们自身的作为就是一个好教材。
如果是对干部讲,那么就应当吸取两千年前孟子的讲法,多用社会理性的讲法。不可否认,由于多年来招商引资、发展私有经济和国有资产改制,一些干部与经 济的具体发展内容有着局部的解不开的关系。如何摆正这些关系,摆脱经济发展当中某些局部利益带来的眼界上的限制,那就必须讲社会理性,讲整个制度发展史、 概念发展史。
必须要让身处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阶段的干部群体,让他们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把各地各部门的干部的创造性和发展眼光统一到十七大的路线上来。
总之,区别对群众和领导干部的不同宣讲特点,区别实践理性和社会理性的讲法,对于搞好十七大精神的宣讲活动,是有着深厚的中国特点运用的历史依据的,是有着急迫的深远的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