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12:44

 

  第1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第二篇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题记·在以三一重工为首的第一批4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以宝钢股份、长江电力领衔的第2批共42家试点公司一下冒了出来,但它们的对价方案着实令人不敢恭维,也不为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们所满意,为此笔者即时写了一篇评论,小文标题叫《楚弓楚得》,并发表在2005年6月27日的《证券日报》上。文中,笔者曾这样写道:尽管目前的利好政策频频“下楼”,但是,试点公司的对价方案,仍然牵动着股市的神经,左右着市场的方向。谈到对价,还是让我想起了“楚弓楚得”的故事。它说的是,楚王在云梦狩猎,不小心把弓丢了。楚王的随从说要找回来,楚王却说:“止。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透过这个古典小故事,我们看到了古人“不争利”这一政治智慧的伟大一面。就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来说,今天的“股人”,在对价问题上,同样面临着一样的课题。就首批试点公司三一重工的情况看,通过两类股东的博弈,非流通股股东在原有基础上向流通股股东再让利300万股,还是让大家感觉到了“楚弓楚得”的味道。然而,作为第二批试点的领衔股和重要权重股,长江电力送给大家的却是这样一个方案:拟10送1股派2份权证;而宝钢股份则是拟10送1股派2份认购权证和5份认沽权证。尽管这只是讨论版,但是,近几天市场的再度疲软已经表明,公众投资者显然不太满意,也不想买账。所以说,如果在对价过程中没有透出“楚弓楚得”之味,没有显示出“国九条”的精髓来,那么,对一个健康股市忧虑的“熊气”或“空气”,同样会像忧虑中国经济走势那样弥漫开来,股市再次变冷也是必然。本来的多赢就会变为共输。庆幸的是,目前的试点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与投资者沟通。但愿“楚弓楚得”成为两类股东心通的桥!笔者之所以重复当时的这篇小文,原因就在于作为“股改第一股”并处在湘湖文化背景下的三一重工,在稳定股改大局,实施对价方案过程中,承继了古人“楚弓楚得”的大智慧。因此,笔者认为,三一重工实施股权分置的过程就是演绎“楚弓楚得”故事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司有意识演练和实践市值管理的重要过程。力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值管理凸显潜意识正如前面所言,三一重工ipo的成功,大股东三一重工集团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资本运作平台。但股权分置背景下,和其他上市公司大股东们一样,三一重工集团得到的至多也就是一个相对便利的融资与再融资平台。三一重工如果想由此走向更为高级的市值管理新阶段,仍有体制内外方方面面的难题待解。所谓市值,是指上市公司股本与股价之积,用公式表示就是:市值=股本×股价。所谓市值管理,则是指公司建立一种长效组织机制,致力于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并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动态平衡,在公司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设法使公司股票价格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2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设立之初,实行了股权割裂或分置制度,大股东的利益不受二级市场股价波动的影响,市值管理也就不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即使有关注,也不过仅限于吸引投资者特别是扩大融资的需要。股神巴菲特曾说:“短期来看,股市是一个投票机;而长期来看,股市却是一个称重机”。当然,他是针对西方成熟证券市场而言的。对照此话,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股权分置时代下的中国证券市场,其实就是一个“投票机”,还无法说成“称重机”。现在就让我们把市值公式分解来看一看:由于股价是每股收益与市盈率之积,因此,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公式还可以写成这样:市值=(每股收益×市盈率)×总股本;由于每股收益与总股本之积等于净利润,因此,市值公式还可以是净利润与市盈率之积,即,市值=净利润×市盈率。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市值管理就是对能够影响上市公司净利润、每股收益、市盈率等诸多因素的一项系统而又综合的管理。其中,影响净利润的管理手段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它创造的是上市公司基本的内在价值。而市盈率反映的则是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认可度。上市公司在日常投资者关系管理、危机公关、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了其股票市盈率的高低。因此,对市值的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围绕着公司价值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而采取的种种策略和手段。三一重工和众兄众弟的其他1600多家上市公司差不多,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对市值管理基本还处在一个无意识状态。不过,相比而言,三一重工对市值管理还是有一定的潜意识。这与三一重工以原来的三一创业团队为核心的管理层的持股结构有必然联系。由于他们在上市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并没有任何股权,所拥有的也仅仅是控股大股东三一重工集团的股权。要想在股票市场上直接套现根本不现实,也行不通。如果想要拿到真金白银,只能通过三一重工分红的形式才有可能。如何实现这部分间接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如何实现这部分股权的可兑现以及价值实现的最优化,应该是梁稳根等9大董事高管们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三一重工作为三一重工集团独苗式上市公司,由于三一重工集团的股权为非流通股而不能正常流通,这明显让企业的资本运作手段不够全面和灵活,尤其是像三一重工这样的资金与技术双重密集型的企业,虽然有了资本运作平台,但仍无法为紧俏的高精尖技术人才提供诸如股权激励机制等留人手段。同时,他们还从三一重工流通股与非流通股25∶75的比例中读出了财富缩水的味道:如果股票市值每降低1元钱,对流通股东来说,只是降了0.25元,而对非流通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三一重工集团而言却降了0.75元。而这0.75元的降低幅度,对握有三一重工集团股权的三一重工高管们来说,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与财富损失。而股权分置下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情况又怎么样呢?其实,国企控股型的上市公司为了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更普遍地选择了将净资产作为国企考核体系这个核心因素。在这样的考核体系内,市值管理可以说根本无从谈起。通过对上述几大因素的考察,笔者认为,这从客观上促使三一重工高管们与其所代表的三一重工集团这个最大的非流通股东,会比一般的上市公司更加关注股市的冷暖,股价的涨跌变化,更会关注三一重工的成长与发展。

  第3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因此,自三一重工2003年上市之初,他们就开始了股票全流通的考虑,此后股权分置改革的工作也同步展开。这在股改时期,向文波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就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不仅如此,公司董事长梁稳根在2004年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甚至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过有关股权分置的议案。这说明,三一重工在上市之后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其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由潜意识向渐渐有意识过渡着、转型着,即企业经营的目标已开始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过渡。就财富与市值来看,上市一年半的时间内,就从开盘时的55.2亿元摸高到2004年4月时的79.944亿元(以当时的最高股价33.31元计),随着股市的持续低迷,公司股价再次滑至2004年底时的41.28亿元(以当年收盘价17.20元计)。从最高至最低,三一重工创造的财富与市值差不多缩水了一半。不过,这样的财富与市值曲线和当时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了较为一致的正相关关系。2003年,全球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轨道上,国外工程机械行业正经历着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市场需求旺盛。同时,中国经济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呵护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三一重工正是抓住了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公司股价由23元经过10个月涨至33元以上,正是对当时整个行业成长和公司成长的一种反映。而股价高点的出现,也与中国工程机械在2004年一季度进入行业周期性高点相吻合。尽管国家当时开始宏观调控,工程机械有所降温,行业价值亦有所降低,但相对于中国经济长期高成长的发展来说,本次宏调只不过是为中国经济接下来更有力的出拳而暂时收起的拳头。作为对gdp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机械行业亦然。三一重工当年取得了每股收益高达1.36元的好成绩,但其净利润同比增幅仅为0.77%。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公司股价也在当年跌至上市以来的最低点17元左右,对应1.36元的年度每股收益来说,三一重工的市盈率仅为12.5倍。显然,这与行业的高成长性形成了一定的剪刀差。回购、增持、……即使大股东三一重工集团有心有力,也只能像洪水一样,无法漫过“股权分置”这只鸭子。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2004年一年内,梁稳根和其他三一重工的股东们,财富和市值缩水50%!尽管是纸上富贵,然而这对“湖南首富”梁稳根和他的创业团队来说,肯定也是一种不小的“刺激”和损失。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富,也就非常现实地摆在了三一重工9位董事高管们的面前。就在这种现实“刺激”下,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即《国九条》。《国九条》又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鼓舞与企盼。三一重工太有实施股改并全流通的愿望与需求了!对于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证监会都有什么样的动作呢?当时为落实“国九条”,相继成立了6个工作小组,其中就包括为各界最为专注的“解决股权分置专题小组”。该小组由中国证监会牵头,国资委和财政部也参与其中,小组的召集人是时任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的谢庚。虽然该工作小组比较低调,但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其实,在解决股权分置实施全流通这个问题上,有一位是不能不提也不得不提的女斗士李青原。早在2002年7月李青原二进中国证监会之前,李就和李振宁联名给当时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写过信,并认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应该引进一种机制,让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共同表决。

  第4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此后,应当时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之邀,李青原出任中国证监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并以其直率敢言成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鼓吹者。李作为带队人与当时的规划委委员波涛先生、市场人士李振宁先生组成了“全流通研究小组”,开始着力研究股权分置改革。2003年10月30日举行的中国改革论坛上,李青原直言:“股权割裂制度的设计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个问题不解决,做任何事情都走不动。因为投资者觉得不解决这个问题,对资本市场就不会抱有信心。”10天后,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发表题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署名文章,首次对全流通问题公开表态。11月12日,全流通小组已经成型的改革方案中的理论部分,以李振宁博士的名义在《中国证券报》头版发表,题为《变统一决策为分散决策实现全流通》。据透露,当时李青原与尚福林商量应该把方案拿出来征求社会意见,但考虑到如果直接以全流通小组的名义太敏感,才以这种方式公开。次日,中国证监会出来回应,“这篇文章代表了社会上广大人士的一个认识,我们也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并表示,这是解决全流通的最佳时机。--------------------------------------------------------------------------------2004年1月10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李青原明确表示“2004年是解决全流通的一个很好的时机。”目前不仅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识,而且宏观经济好转,股市也在稳中向上,因此,李青原提出试点先行的主张。2004年6月,李青原再次组织了一次大讨论,呼吁加快落实《国九条》。尚福林也亲自出马,到国资委、到中央党校作讲座,推动此事。2004年12月,上证指数已从1700多点跌至1200多点。李青原大声呼吁,股权分置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2005年1月15日,北京第九届中国资本论坛上,李青原干脆提出了一个时间表:今年要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如果快的话,上半年就要解决。这话后来果然应验了!不过,要改革那得有试点企业。李青原当时除了倡导股权分置改革外,她从2004年起也开始有了行动,那就是广泛撒网,寻找改革的试验田。我们在此暂时把话题打住,再说说作为股改保荐人的券商们。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肯定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对券商来讲,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抢项目。因为股改对所有券商来说显然是天上掉馅饼的大机会。有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熊市大洗牌后,全国券商已从400多家收缩至50多家。围绕这轮股改,券商们不可能不开始新一轮角逐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不仅如此,基本未受到这轮熊市影响的新券商华欧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对股改的保荐工作同样有激情有冲动。2003年4月25日正式成立的华欧国际是由湘财证券与法国里昂证券共同组建的中国入世后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2004年是华欧国际成立后的首个完整业务年度,全年共完成了7单a股主承销和保荐业务,其中包括5单首发和2单再融资。按a股发行家数计,在券业界排名第一。2004年,华欧国际还以人均创利52.43万元的业绩在中国证券公司中创出人均利润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华欧国际将自己定位于一家“技术型”的投资银行,崇尚“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理念。湘财证券作为华欧国际的控股大股东,华欧国际对湖南省内的上市公司展开业务自然会更为熟悉更为顺畅。其崇尚的理念正好也是三一重工时下最需要的。

  第5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无巧不成书的是,正在“物色”改革苗子的李青原与华欧国际副总经理贺智华和时任湘财证券战略策划部总监施光耀等人的一次小聚中,贺智华顺便说的那句“那就是三一重工吧”,令李记在了心上。接着施光耀与证监会的李青原和王欧以及华欧国际的贺智华和谭军来到了三一重工总部。梁稳根热情地接待了大家,表达了对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强烈愿望与积极支持。对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层有政策有要求,三一重工有需要有愿望,华欧国际有激情有动力,三方一拍即合,三一重工的股权分置改革率先走在了其他上市公司的前头。后来,许多记者多次问及三一重工为何能成为股改第一股时,向文波往往先拿“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来应对。看来,这话就像着名演员王刚代言牛栏山酒时说的那样,是“大有来头”。名符其实“劳动”节送股送钱力换流通权2005年4月12号,中国证监会宣布,解决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鲜为人知的是,就在同一天上午,时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的屠光绍现身湖南长沙三一重工总部,并与董事长梁稳根进行了一番长谈。其实,三一重工这家民营上市公司早在屠光绍先生的心里挂上了号。2003年7月,三一重工向中国证监会申请上市时,就提出了股权全流通的大胆设想,引起了当时中国证监会官员的高度重视。2004年3月,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梁稳根在出席全国“两会”时,又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了相关议案。此时的梁稳根和向文波等人,立马感觉到公司的机会来了!随即三一重工加快了对公司股改更为细致的准备工作。2005年4月30号,按照常规,接下来大家就应该为五一7天长假作准备了。事实上,当天下午,三一重工已经放假了。由于此前公司与华欧国际为三一重工股改的事忙了好几个月了,大家非常辛苦,正好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了,可以借机好好放松放松本已疲惫的身心。三一重工证券部的工作人员早就计划好到湖南郴州东江水库玩漂流,并且已经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前往郴州的旅程。当大家走到半路时,一个突然的电话不期而遇:三一重工已成为股改候选单位,赶紧准备材料。二话没说,证券部的员工们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马上掉转车头,急急忙忙地赶回了长沙。整整7天的长假,他们几乎没黑没白,都在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相关文件要求修改补充股改材料。三一重工的这些员工和领导们名符其实地过了一个光荣的“劳动节”!5月2日,三一重工接到中国证监会通知,赶赴北京汇报股权分置方案准备工作。5月8日,即“五一”节后股市开市的前一日,三一重工正式接到中国证监会的通知:公司与清华同方、紫光股份、金牛能源一起荣幸地成为首批4家股改试点公司之一。当晚11点,送股派现的对价方案敲定并上报。最终在三一重工呈报的几个方案中,10送2股的方案被弃用,10送3股加送8元现金的方案被高层领导圈定。至于为什么会选择送股加送现金的方式,据向文波后来回忆,三一重工之所以选送股,是因为送股符合国际资本市场要求,是学习别人已有的成熟做法。外加送现金,只是说明三一重工集团作为控股大股东不是要套现,而是真心实意想要获得非流通股的流通权。另外,考虑到还有不少流通股东既想要股票,又想要现金,股票加现金的方式正好可以兼顾各方利益。

  第6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推出股改“第一方案”“8个不等式”作解释经过7天长假的艰苦劳作,2005年5月9日晚,三一重工终于推出了中国股改的“第一方案”。5月10日,三一重工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证券市场上首个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流通股东获10送3股加送8元现金的对价。为了把公司的第一声音准确权威而迅速地传达给所有投资人,当天下午,三一重工特意召开了一次有1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的紧急见面恳谈会。会上,对于对价方案,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首先提醒大家注意:这是上市公司两类股东之间的一个“商业谈判”,是由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股份和现金,而不是公司进行的年度派送活动,当然也不需要上市公司支付额外的资金。这是首先要区分和清楚的一个大问题。向文波坦陈,由于方案推出时间较为紧迫,很多投资者还没有能够及时全面理解股权分置改革内涵,存在着诸如股权分置改革就意味着大股东要逃跑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没过多久,向文波将这些认识误区作了“8个不等式”的归纳总结,它们分别为:股权分置改革不等于全流通;股权分置改革不等于大股东套现离场;非流通股获得的流通权不等于第二次发行;支付对价不等于投资亏损补偿;股票价值不等于每股净资产;股票面值不等于股票价格;股票划转不等于股票转赠;返还不等于派送。当天的恳谈会上,向文波还就网络上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即由于流通盘扩大而稀释流通股东权益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与说明。他说,对这一观点应该从4个方面辩证来看:第一,大股东提供的对价,对流通股股东来说属于实实在在的眼前利益;第二,划转补偿后流通股东的权益值得提升;第三,至少3年内原大股东所持股份不会对原流通股东构成稀释;第四,流通股东按持股计算的收益将会因为划转后的股份增加而收益增加。然而,对于三一重工的流通股股东来说,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都有哪些呢?2005年5月14日,作为中国地方新闻网站第一品牌、湖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新闻网和综合网的红网记者欣悦来到三一重工采访时,执行总裁向文波对此有过很细致的回答。向文波说:“三一重工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是每10股流通股由非流通股划转3股给流通股股东,另外每10股由大股东从股份公司以外加送8元现金,即每股加送0.8元。”他还说,“如果这个方案能够获得通过,那么大家(流通股股东)每10股可增加8元钱(收益),而且每10股变成了13股。增加的3股并不是简单的扩容,总股本(盘子)其实没有变化,每股含金量也没有变化,只是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间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向文波继续说,“按净资产算,三一(重工)每股的净资产是8元多,增加3股得到的净资产25元多。每股也就获得了2元多的支付对价。按价值算,公布该方案之前,三一(重工)的收市价是16.95元,3股价值50.85元,摊薄到10股上,每股5.085元,再加每股送的0.8元,实际每股成本已降低5.885元,按收市价购买的股票实际成本为11.065元。而三一重工净资产就达到8元多,股票的投资价值显而易见。”

  第7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猪小猪”跳起来其实对价方案即将公告前的5月9日下午,申万巴黎盛利精选、中信经典配置以及博时裕富三家基金分别作为三一重工的第一、第二和第六大流通股股东的代表也匆匆赶赴长沙,与公司董事长梁稳根在内的4名代表非流通股股东的高层人士会面:目的非常明确,只有一个,那就是针对股改方案要和大股东讨价还价。特别是申万巴黎盛利精选基金经理张唯闵提出的方案比较有代表性。他指出,对价是否合适要看全流通前后流通股股份的市值是不是吃亏,依目前10股送3股送8元现金,隐含非流通市值有47.5%的溢价,隐含股价为12.5元,非流通股东让利仍有空间,于是提出10送3.9股并取消派现的方案。张唯闵的话对三一重工股改能否成功还是非常有分量的,申万巴黎盛利精选基金当时持有三一重工股份521.8万股,加上申万巴黎强化配置基金还持有的73.66万股,因而申万巴黎总合计持有三一重工近600万股,占流通股本的9.93%。他的观点极有可能成为流通股股东的风向标,从而对投票结果可能产生关键性的胜负手影响。既然都是来打各自“算盘”算自己账的,聪明的梁稳根与向文波也拿起了控股大股东的“算盘”:10送3股外加送8元现金,如果加以折算实际上就相当于10股划转3.67股。而这与张唯闵经理所要求的3.9股差不了多少。基金要股票不要现金,说明他们不要眼前利益而要长远利益,看重三一重工公司的前景,这和非流通股大股东们的想法应该是一致的,分歧也不大,而且公司所提出的方案同其他3家首批试点上市公司的方案比较,已显优厚,退让的理由也不充分。据称,为打破双方谈判而陷入的僵局状态,三一重工曾提出如果基金机构们赞同现有的股权分置方案,公司将同意2004年分配预案由10转5派1元提高至10转10派1元。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这恰恰成了三一重工集团与证券投资基金为首的流通股股东最大的公约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三一重工的《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中的一句说明:即河南兴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所持本公司股份(占比0.37%)为国有法人股,其支付对价的方案将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国家有关机关审批,三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承诺在河南兴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获得国家有关机关批准前将先行代为支付对价。虽然名义上理由非常充分,但这里的关键点在于,三一重工集团先代行河南兴华支付对价。这也不得不让人产生两家非流通股大股东可能在对价问题上存在分歧的想象。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三一重工集团作为控股股东的确为股改成功这个大局付出了鲜为外人所知的更多代价。

  第8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对此,也有媒体曾报道说,据三一重工内部人士透露,2005年5月9日当天和几个主要基金代表交流后的三一重工董事会上,非流通股股东之间也产生了分歧。有小股东提出,方案让利太多,不愿掏钱,董事会一直到5月10日凌晨2时左右才结束。上面说的是正式对价方案公布前的事。而当5月10日方案正式对外公布后,社会的反响尤其激烈。有叫好的,更有叫骂的。而且这种叫骂声随着当时上证指数再次大幅下跌创出新低,直逼1100点,再到下破1100点的持续阴跌以及随后三一重工发生的几起“意外”事件而尘嚣更甚。最有代表性和杀伤力的“意外”,应算青岛市大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徐胜治先生所刊发的那篇文章了。2005年5月11日,徐先生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剖析三一重工方案:投资者愿否11.07元持股》。文章中最有“威力”的核心“炸弹”是:“原非流通股东在注入47160万元净资产后,又提供了4800万元(10股派8元)现金,最终获得了16200万股股权,每股历史成本为3.21元。原流通股东支付了101700万元认购款之后,又获得了4800万元现金补偿,最终获得的7800万股股权,每股历史成本为12.42元……即使在三一重工通过此次股权补偿实现了全流通之后,原流通股东的持股历史成本仍然是原非流通股东持股历史成本的3.86倍。”没想到,“法人股持股成本说”一时成为时尚流行语。如果按这种说法,即使在4家试点对价方案中支付最多的三一重工,这次的“买卖”也是“赚”得太多。更没想到的是,这种说法还没等消停,“大猪小猪”就急急忙忙地开始发表各自的看法了。或许当时是因为一周两期(周一、周四出刊)的出版流程限制,或许是记者未能在周四即5月12日赶出稿子来,或许是要等着徐先生发出上面这篇文章来,5月16日(周一),《21世纪经济报道》刊出了记者夏晓柏从长沙发回的一篇报道:《三一重工王者霸气大猪拱食小猪别闹》。该文开篇引用了三一重工向文波的话直接抓住了读者眼球。“一头大猪带着一群小猪,墙上挂着一桶猪食,如果大猪不把猪食拱下来,小猪就一点都没得吃。--------------------------------------------------------------------------------现在,大猪将猪食拱下来了,一群小猪就开始闹意见,要求得到更多,这怎么行?”“现在公布的方案就是最后的方案,我们不可能再让步了。”5月11日下午,三一重工的第一大股东三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向文波从柔软的大班椅上站起来坚定地说。次日,各大网站几乎出现了集体一致地“晒猪大行动”:全面转载了这篇文章。“大猪小猪”就这样跳了出来。有意思的是,由于徐先生“法人股持股成本说”也同时出现在了《三一重工王者霸气,大猪拱食小猪别闹》一文之中。就在该文5月17日被各大网站转载后,徐先生又以和讯特约作者的身份当天专门又写了另一篇文章:《流通股东是谈判的还是讨饭的?批三一重工大股东的谬论异说》,并于当日的15∶02分挂在了和讯网站上。纵观全文为五段论,徐先生“先抑后扬”,先来了一个道歉,然后加了一个批评,再讲了个道理,另发了个感慨,最后提了点建议。在此,笔者只说说大家最感兴趣的前三段。“记者认为我上述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和杀伤力,但是大股东却觉得非常不高兴,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现实依据的。我不知道我这种观点有什么代表性,但既然惹人不高兴了,首先要反省自己,于是我决定先对向、梁等人道歉。”说完这些客套话后,接下来他将道歉的理由归纳为三点。一是因为文章中的语言组织的不够严密,让人误以为他的观点是将全流通的历史成本追溯到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上市前的每股净资产值,这样一来大股东就剩不了几股了。他说,这应该是个误会,作为对优质资产的赢利能力和企业发起人的适当补偿,一般股票发行时都有一定的净资产溢价,只要这个溢价不太离谱应该是合理的。

  第9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但是我在比较各方的历史成本时,实在找不到别的数据,历史成本的财务数据只能这样计算。二是因为文章中的数据计算得不够精确。他说自己并没有把分红的因素考虑在内,如果考虑分红的话,流通股东的历史成本会比非流通股东的历史成本更高,绝对不止上述的3.86倍,这当然是一个离谱而不是合理的溢价,但是如果他自己这么计算,向文波、梁稳根等人恐怕要更加“异常委屈”了。最后是因为文笔中的态度不够恭谦。三一重工通过“一系列努力”在中国股市中率先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照理说这是第一个吃大闸蟹的人了,公司的管理层一定自以为得意,甚至准备好了接受迎接英雄般的欢呼声。不料迎来的不是欢呼,而是潮水般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还要撰文添乱,实在有点不好意思。正如徐先生自己在文中所说,道歉之后再批评。他首先批评了向文波的邻居比喻说。顺便提一下此前向文波提到的这个比喻。他说:“甲与乙是邻居,甲在自己的一块空地上盖了房子,房子有些遮蔽乙家的光线和视野,甲理应向乙给予适当的补偿,但如果乙老是盘算甲的房子有多大,值多少钱,并据此判断补偿标准要由自己定。那么,这样下来,补偿就难以达成一致了。”他接着说,“最主要是你的利益不受到损害,而不是你想要得到多少。如果你老是算计你要得到多少好处,这就说不清了。”徐先生认为:“向先生似乎彻底搞错了,他以为问题就像挡了邻居阳光那么简单,其实流通股东怎么可能是邻居呢?那栋房子是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一起出钱盖的,而且流通股东出了其中绝大部分钱,但是现在房子的价值与收益的绝大部分却归非流通股东所有,现在要分清楚,你说应该怎么分?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都是上市公司的所有人,也就是说都是房子的主人,而向文波先生却以主为邻,再以邻为壑。词锋所向,何厚此而薄彼矣?”批完向,徐开始批梁。徐是这样认为梁稳根先生关于大猪拱食小猪别闹的理论的,“且不说这种理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这个比喻至少有两个缺点,作为批判性的言论,一是‘无礼’,二是‘不雅’。自认为是猪没关系,怎么能把公司的流通股东都比作是猪呢?甚是无礼!我明白这其中的意思,难道就不能换个更好听一点的说法吗?梁先生据说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么有身份的人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说这么粗俗的话,当然不雅。今之达人,不闻先贤礼教久矣!”徐先生在讲道理时,顺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现在我们要在理论上搞清楚上市公司在全流通过程中支付的补偿对价到底是补偿什么?我认为这个对价是对三个方面的补偿:一是历史成本,二是现实规则,三是公平原则。”董事长梁稳根满以为自己宣布的是一个“所有人(流通股股东)都会很高兴”的方案。同时,在正式拿出对价方案前,执行总裁向文波也是欢欣鼓舞,并认定市场肯定会来个满堂喝彩。谁料,股票市场的第一个反应,是跌。媒体更是一片质疑。“(流通股股东不买账)三一重工陷入旋涡之中,孤立无援。我们面临的压力,外人是无法理解的。”向文波曾经这样说。董事长梁稳根一个“猪论”,同样激起轩然大波。迷茫、孤独、无助,开始爬上了梁稳根、向文波的额头,也爬上了三一重工其他高管们的额头。

  第10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拜票加灭火投资者关系管理始发威虽然公司的高管暂时陷入了的一时的迷茫,但是三一重工对股权分置改革这一事关中国资本市场最具影响的大事,也是有备而来的。早在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正式公布的前一天,即2005年5月9日,三一重工就迅速成立了股权分置改革投资者关系管理(irm)工作组,由公司总裁挂帅,公关传播部配合,由保荐机构华欧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财经公关湖南金证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以及投资者关系管理全程顾问鹿苑天闻公司组成专业团队督导。irm工作组随即排定了5月9日到6月20日共41天的工作计划。媒体宣传策划的主旨在于通过各种媒体和中介对股改方案进行全方位报道,最大限度地覆盖到三一重工的每一位流通股股东。跳出“三一重工”,着眼大局,用“立体思维、立体渠道、立体手段、立体推介、立体媒介”的“五立体”方法,本着遵循投资规律的办法顺利完成股改重任。明确新闻发布制度和“唯一新闻发言人”制度(执行总裁向文波担任此职),“请进来”与“走出去”双管齐下和投资者进行沟通。首先,要做好媒体跟踪工作。股改期间,要做到每天专人负责跟踪,每天向公司高层出具媒体跟踪报告。与之相配套的是,公司高管人员每天上午10点开碰头会,专门了解有关三一重工公司的最新舆论动向,并制定相应对策;当晚8点再开一个小结会以总结效果并讨论次日计划。--------------------------------------------------------------------------------其次,公司组织专门班子撰写有关三一重工股改的新闻稿件,通过国内主流媒体进行正面积极地宣传与引导。与此同时,组织新闻媒体团长驻三一重工进行原汁原味的跟踪采访。最后,公司要根据三一重工股改进程和舆情动向,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媒体主动发布及时的权威信息。另外,通过邀请着名经济学家与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搜狐、新浪、和讯、新华网等网媒与中小投资者进行广泛交流,并开设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专栏等多种形式以利投资者迅捷地获得三一重工的股改信息。据鹿苑天闻公司负责人施光耀介绍,从5月10日股改方案正式公布到网络投票截至日,也就是股东大会召开日的6月10日,仅仅30个工作日里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三一重工每天中午12点以前都要提出一份媒体监控报告,共累计完成了31份288页;媒体监控小组共计监控或引导658篇新闻报道、3683条相关信息,提出了49条对策建议;三一重工同时在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和讯网4个门户网站的重要版位设立股权分置改革专题栏目,公司提供了67篇文章加以正面引导。而且这些成果也起到了很好的正面而积极的效果,三一重工股票价格的稳步上扬就是最好的证明:公司股价从5月11日复牌时的18.65元涨至6月1日收盘时的19.68元(从6月2日至10日,公司仍处在临时停牌期),期间三一重工的市值与财富增加了2.472亿元。

  第11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30天内,正是凭着对投资者关系的良好管理,平均每天增加8000多万元财富的成果就这样产生了,而且这还是在上证指数连续下跌的背景下取得的!一切安排妥当,接下来就看三一人如何付出,如何受累,如何流汗了。从5月中旬起到6月10日最终决定公司股改命运的那一天,三一重工以董事长梁稳根为首动用公司一切可以带动的力量,视对价方案为“竞选大纲”,用人海战术去宣传发动,视争取投资者为“大选拉票”。期间,三一重工上上下下横下一条心,誓过股改这一关。对于这段时间付出的艰辛,向文波后来有句听起来还比较顺溜的总结。他说:“当时,我们真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身板差点儿没累毁。”尽管身心皆累,但对三一人来说,他们心里十分清楚:股改的成败取决于选票,尤其是流通股股东们的赞成票。而且三一人也知道,当时三一重工的流通股份为6000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25%。其中,6000万流通股中约有20%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所持有,近5000万股的大头被非常分散的中小投资者所拥有。因此,中小投资者是一个巨大的“票仓”,也是最难以开发和把握的“票仓”。按照股改的游戏规则,如果流通股股东的同意票达不到规定的2/3这一底线,股改将失败,“股改第一股”的巨大无形资产也将丧失。正当三一重工“按部就班”地展开股改工作时,如上节所述,“法人股持股成本说”这块大石头瞬间滚了出来,而且“一只大猪与一只小猪”也跑出来“拱食”。更严重的是,“猪论”迅速演变了成了公司的一场急需灭火的公关危机。因为不管梁稳根的本意是否侮辱流通股股东,但他的言语在当时的那一时刻的确也误伤了不少投资者。其实,5月11日下午,由执行总裁向文波带出的“大猪小猪”之语,只是公司董事长梁稳根通过向文波之口转述他自己对本次股改试点看法的一席话。没想到经媒体这么一报道,反而成了“大猪拱食,小猪别闹”。这自然引来三一重工的投资者们,尤其是占有极其重要“票仓”地位的中小散户们的强烈叫骂声。于是,三一重工拿出了应急处理预案。“猪论”引发的风波是由于理解差异的原因而产生的,因此公司决定采取专业方式和专业技巧,通过各种方式的解释化解平息。首先,执行总裁向文波迅速接受众多媒体的采访加以澄清。面对媒体,他坦诚:“董事长打过这个比喻,但没有要侮辱人的意思。”他接着说,“梁先生自己来自农村,对猪有深刻的认识。他把自己也比成猪了,没有贬低投资者的意思。”他进一步解释说,“猪食指的是公司的经营成果,现在的股权分置是不合理的,把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相隔离了。经营成果与大股东没有关系,大股东干起来就会没劲。”

  第12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5月19日,三一重工就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在网上进行了路演。路演开始不久,向文波便解说了“猪论”,并表示:“这个观点本来是一个比喻,但是经媒体传播变成很多版本。梁总特别交待我,这个比喻可能不是很恰当,‘大猪’向大家道歉!”随后,投资者再度提到:“梁稳根的‘猪论’侮辱自己公司的股东,应该道歉。不道歉有可能失去这次股权分置改革的宝贵机会。”向文波再次幽默地表示:“我代表‘大猪’梁稳根先生向大家道歉!”次日的《成都商报》上,在报道此事时,还直接用了“‘大猪’梁稳根道歉”这样的醒目标题。幽默的道歉方式还是博得了投资者的欢心,最终事态得以平息,甚至有投资者在网上也以相同的方式回敬了“猪论”,称“憨猪肥猪,浑身都是宝”。不过,“猪论”的原始出处,最后还是让梁稳根自己在6月10日召开的决定公司股改命运的那次股东大会现场道出了谜底。虽然“猪论”一事已得到解决,但当时仍有投资者提出质疑。梁稳根回应并澄清说,“猪论”一事是某些媒体曲解了他的本意。他称,这个说法还是当时时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先生来公司考查时他提出来的。“猪论”的本意是为了解决大股东经营动力不足的问题。在解决了股权分置的问题之后,也就是解决了“大猪”拱食的动力源。“我跟他讲了‘猪论’,非流通股股东是‘大猪’,应该有能力去‘拱食’。屠副主席表示,‘猪论’很好,证监会不但要解决‘大猪拱食’动力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大猪独食’等问题。”至于“法人股持股成本说”,应该是理解与专业技术层面的问题。其实,早在5月10日,华欧国际作为三一重工股改的保荐人发布的保荐意见中已对公司的对价及其合理性作了专业分析。他们首先提出了一个“超额市盈率”概念,然后通过流通权的价值计算公式(每股流通权的价值=超额市盈率的倍数×公司每股税后利润)、流通权价值的计算公式(流通权的总价值=超额市盈率的倍数×公司每股税后利润×流通股股数)及流通权的总价值所对应的三一重工流通股股数(流通权的总价值所对应的三一重工流通股股数=流通权的总价值/市价),最后得出结论:三一重工非流通股股东为取得所持股票流通权而支付的1800万股高于流通权的总价值所对应的三一重工流通股股数1684万股,加上三一重工非流通股股东同时支付的4800万元现金。因此认为,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合理。同时,对此事,华欧国际接受了《中国证券报》记者夏丽华的采访,并在5月17日刊发出来,标题即《股权分置改革中三个容易误解的问题——访“三一重工”保荐机构华欧国际证券》。文中,华欧国际认为,在考察、评价一家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时,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涉及计算非流通股股东的股权价值的变化,就不能简单地把改革后的市价与非流通股股东改革前的每股净资产差价作为非流通股股东“升值”的依据。同时,“对价”的本质是一种“利益交换”,而不是对历史上股票市场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投资损失的补偿。

  第13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另外要说的是,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后,非流通股的大股东并不必然会减持套现。针对“法人股持股成本说”,华欧国际称,用“成本”比较法来评价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是否恰当暂且不论,对“成本”本身的认识也是错误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又是犯了将净资产值等同于公司价值的错误。实际上,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在设立股份公司时的出资额的实际价值,远远大于净资产值1.8亿元。因为,三一重工在2003年首次公开发行前的净资产有4.8亿元,这就是说,1.8亿元的净资产在两年多的时间(2000年末至发行上市前)内产生了近3亿元的利润。显然,价值1.8亿元的资产是无法获得如此高的利润的。因此,不能将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成本”或原始投资额等同于账面净资产。对于这个问题,向文波在多种公开场合下明确表示,所谓非流通股持股成本的概念是非常错误的,是没有依据的,也是极容易误导投资者的。他说,三一重工的法人股持股价是2.62元,而这2.62元不是持股成本,应该是股票发行日的每股净资产。投资者如果把这个东西理解为法人股持股成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些it公司和一些高科技公司,它们就是一个设想和一种商务计划,就会在市场上谋得很多资金,这个公司持股成本是多少,可能就无法判断了。有些上市公司上市的时候就是一个巨大的亏损,这个时候大家花很高价格购买这个公司的股票,你说购买它的什么,这是个不同概念。向文波进一步解释,全世界所有股票的价格,都是由市场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者购买的是这支股票的价值,是一种投资的价值,它既与净资产没有关系,也和股票的面值没有太大关系,三一重工当时发行每股面值是1元钱,净资产只是一个符号,一种标志,所以投资者不要把这些概念搞混,搞混了就会产生很多观念上的误导。对于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东持股成本表现形态上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投资者的心理失衡,向文波于5月27日在新浪网上与投资者沟通时给出的答案则是:因为中国目前资本市场价值判断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代表中小投资者说话的各种不同传媒和不同观点,向文波称,这些声音未必是真正在替中小投资者说话。在他看来,这些人分为三类的:“一些人不懂,一些人不懂装懂,一些人懂装不懂。”在向文波看来,现在充斥舆论的“持股成本说”的提出者是“不懂装懂”。很不幸,前面谈到的,紧咬法人股持股成本说的徐先生让向文波放在不懂装懂这个筐里了!不过对于对价和补偿问题,笔者当时也有一篇小言论《对价是对价补偿是补偿》,并发表在5月30日的《证券日报》上,不妨说出来,让大家评判。全文如下:如果有人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都有住房。或许有人会跳出来说,错了,应该是“都有房住”!在这些对文字表述特敏感的人看来,有住房与有房住完全是两码事:有住是必须的,有房则未必。证券市场上,指导股权分置改革的总原则是保护所有股东,尤其是流通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对此,市场上没有说一声不对。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价”与“补偿”的概念也出现了类似“都有住房”与“都有房住”间的分歧。对于“对价”,这个还冒着时尚热气的词来说,可能它认识大家,大家未必真正认识它。其实,“对价”相对的是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而言的,而“补偿”则相对的是流通股股东发生的损失;同时“补偿”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追溯,而“对价”应是估测对现实的影响。

  第14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所以,从根子上来说,“对价”是非流通股股东为获得流通权的承诺而付出的代价,因而也是一种“利益交换”,而不是对历史上公司股价变动所引起的投资损失的一种补偿。然而现实中,公众往往追着“补偿”二字不放:10送2不行,10送3还嫌不够。如果只是抠着“补偿”这个字眼,那么,流通股股东实际上就是要求非流通股股东为自己的投资亏损负责任。如果这样看,其实就超出了试点的对价法律基础,并自然进入到了投资亏损的弥补范围。因而它也是一种对政策及市场的错误判断与误导。假如我们从法律上看问题,说白了,“对价”就是在市场各方进行利益博弈中的一种谈判能力。尚福林主席前些日子也十分明确地说,在股权分置条件下,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是“分置的”。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题中之意就是要解决这种“利益分置”。问题是,我们往往将这种“利益分置”自然不自然地惯性对立起来。如果这种对立成立,流通股股东紧抓“补偿”字眼不放,也就太容易理解了。毕竟,流通股股东对众多上市公司做出了所有人都无法抹杀的极大牺牲与贡献!既然“补偿”不是“对价”,既然股权分置改革体现两类股东的合法权益,作为广大投资者来说,就要在“对价”博弈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处于弱势、股权相对分散形成合力有点难的流通股股东来说,更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学会“用手投票”,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基金作为流通股东的重要代表,在与大股东们的博弈中已带了个好头。众人拾柴,火焰才高。现在也要看我们自己的了。尽管在公司股改过程中出现了上面的一些“意外”,急需“救火”,但时间不等人,因此,公司对包括基金为首的机构级别的流通股股东和以中小散户为首的流通股股东的拉股和拜票工作一刻也不能停顿。如前所述,在三一重工公司股东结构中,基金券商等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数占到流通股的20%左右。由于它们是机构投资者,因此,他们相对来说更为理性,双方沟通起来渠道也畅通。为此,公司在与机构投资者的沟通中,相应的采取了“一对一现场推介”和“国际电话会议”等形式。在一对一现场推介方面,公司在第一时间力邀申万巴黎、鸿阳基金、中信经典等几家机构投资者,就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进行了初步沟通。方案公布后,公司董事长、总裁梁稳根那时几乎天天都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多个城市来回飞。“梁飞人”亲自上门,逐一拜访了公司前10位流通股大股东,就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行了友好坦诚而又充分的沟通,并就三一重工公司的未来战略作了详实阐述,对公司投资价值亦作了一次很好地推介。这是对存量机构的招数,同时,他们还对增量机构做了很多工作,因为梁稳根心里清楚公司的成长与价值所在。而且如果有新增机构加盟的话,不仅增加了赞成票的数量,也增加了赞成票的质量,更可能凝聚中小散户投资者支持三一重工的力量。

  第15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于是,公司通过组织国际电话会议等形式,与瑞银华宝、jp摩根、汇丰、高盛等39家知名的qfii机构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主要介绍了三一重工公司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未来发展战略、行业发展趋势、国内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意义和股改方案,以便争取他们成为公司的新流通股股东。从实际效果来看,汇丰银行在电话会议后就大胆而积极地买进三一重工股票,短期内就成了公司第六大流通股股东。从后来出炉的2005年中报看,新持股的qfii即汇丰银行、瑞士银行,分别持有三一重工180万股和160万股。然而相对于中小散户投资者来说,他们在区域上是分散的,理念上是各异的,更主要的是与他们沟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即使与中小股东有一对一的谈判机制,那么,中小股东在哪里呢?他们的代表又是谁呢?何况当时也没有这样的机制,退一步讲,即使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全部对话工作。而这项工作又不能不做,因为他们的比例已占到了流通股份的八成左右。如此大的“票仓”,再难做也得开发。俗话说:事虽难,做则必成。办法总比困难多嘛!于是,三一重工同样也是马不停蹄地组织开始了对中小散户投资者这个最难啃的骨头的攻坚战。公司首先通过电话将中小投资者接到“家”。--------------------------------------------------------------------------------当时三一重工开通了3条股改热线电话,并精心安排了5名专家接受投资者的电话咨询,每天的咨询电话最高时一度达到了500多个。对投资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专家们都做到了细致耐心的解答,并对一些报道的不实之处及时予以澄清。公司还相约投资者“网上见”。公司高层,特别是执行总裁向文波会同保荐机构及相关人士分别在全景网、中证网、大智慧网、和讯网、新浪网等多家覆盖面较广的网络媒体上进行了路演和访谈,短时间内场次就达到了10多场。同时,公司还在相关网络开辟了沟通专区,每天与投资者进行两小时的在线互动,从而通过网上主动“钓”到那些“潜伏”的中小投资者,并与他们展开了直接的对话与沟通。同时公司还成立了独立董事征集投票权工作小组,直接向中小投资者现场征集投票权。6月2日是独立董事征集投票权起始日,6月9日是独立董事征集投票权截止日。期间,三一重工向全国27个省市派出了27名独立董事代表,深入全国各地证券营业网点向中小散户投资者进行了现场征集投票权的工作。独董的工作也收到一定的成效,前后约收到20多名流通股东的投票委托。网络投票期间,公司还及时向全国各地证券营业网点发布了网络投票友情提示,以便让中小散户投资者感到来自三一重工的温馨与关爱,并激发他们参与网络投票的积极性。为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总体上的最良好地与中小投资者的沟通效果,公司又及时把设在全国各地的200多名营销代表们发动了起来。为保证效果,先由公司证券部的员工给代表们在长沙总部开设“培训课”,然后在学成结业后很快被派到全国各地的证券公司营业部。在那里,这些代表们与投资者展开了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向中小投资者们宣传三一重工,传达控股大股东三一重工集团的诚意。除此之外,公司还策划了由湖南省证券业协会牵头组织的省内证券营业部经理会,以推动三一重工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顺利成功。事后看来,公司对两大类流通股股东的分类攻心工作的确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16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博弈中让步多送300万股,值!做中国的“小岗村”,难!因为它烫有以身家性命作注按下的鲜红的18个血手印。做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小岗村”应该更难。这个“难”字,不仅仅是对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三一重工来说的,对社会各界而言亦然。毕竟,这是一场利益攸关的大变革。当时来自高层务必保证股改成功的无形压力、牵涉几亿人利益的巨大社会压力、来自经济学界的批评之声、来自媒介的质疑声,来自外资机构“破坏契约原则”的指责声,甚至证监会内部对推动股改一度传出的不同声……非流通股股东不愿出价,流通股股东漫天要价,谁都不承认对方的逻辑,大小论战声,你起我伏,真可谓,声声刺耳!股改后的第二个“五一节”来临之际,有媒体已开始用“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股改,但一年前股改刚刚起航时,却有人断言,中国证监会突袭股权分置是要做三十年之后的事。当时股改阻力之大,可想而知。曾任上海金信证券研究所所长、现任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的李康在股改一周年时接受过《上海证券报》记者谢晓冬、宫靖和范军利的采访。在谈到股改之难时,他是这样说的:“许多人甚至认为股市会崩盘。当时普遍的看法是,股价一路下跌,说明市场对管理层为股权分置确立的解决模式‘认同度偏低’”。甚至有些人还出现了极端的言论,“股改是在错误的时间(股指偏低),错误的地点(在主板市场),做出的一次错误的选择!”可想而知,三一重工公司高管们当时需要面对多少种多么大的压力了。面对流通股股东的不满意,怎么办呢?修不修改?一串串的问号又现实地摆在了以梁稳根为首的三一重工高管层面前。改吧,但是当时方案已经在国务院备案了,按规定,股改方案在已报国务院备案后是不能调整的。公司本来也没有打算安排修改。如果把已呈报上去的公司股改方案再撤回来重做,改革的严肃性又要受到考验。如果提高了门槛,吊高了流通股东的胃口,那么,此后陆续跟进的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改方案还怎么做?不改吧,考虑到“10送3派8”的股改方案也不是直接与流通股东谈判协商而来的结果,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民主和市场化方式推进的改革,如果没有一个与全体流通股股东沟通协商的过程,同样也会显得对流通股东不够尊重,似乎也不太近情近理。三一重工的高管们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当时恰逢三一重工股改投票表决前的关键期,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通过向管理层和试点企业施压,通过所谓的“历史补偿”问题“据理”力争,通过用脚投票“砸盘”显威。另外,再想想5月15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对股改所发出的“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豪语,掂掂持续整整4年的熊市以及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信心的严重缺失,瞅瞅三一重工股价的不稳定及其股票价值的低估和市值财富可能的大蒸发……此时的董事长梁稳根勇敢地顶住了来自各方的这些巨大压力,放出一句令人震撼的话语:“中国可以没有三一重工,但不能没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

  第17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相对于推动整个资本市场改革的进步而言,企业自身利益的得失微不足道。国家之责大于企业之利!对于股权分置改革,我的要求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各方博弈中,三一重工主动让步。正如向文波当时所说,三一重工愿为改革付出代价。5月14日,变相增加对价。三一重工修改200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即由4月15日公告的“每10股转增5股派1元(含税)”修改为“每10股转增10股派2元(含税)”。该方案在5月29日召开的2004年度股东大会以全票得以通过。200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增加一倍,还是引起了部分市场人士的猜测,他们认为,三一重工修改年度分红预案主要是迫于以基金为代表的流通股股东的压力,同时也是该公司希望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能够通过流通股股东表决的一个新筹码。面对这样的质疑,向文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公司注意到,修改2004年度分配预案已经在流通股东间引起了极大关注,但这与公司正在推进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虽然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两者仍有本质上的差别。向文波进一步解释说:第一,公司ipo以来,从来没有进行过股本扩张,仍然是上市时的2.4亿股总股本。--------------------------------------------------------------------------------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就是流通股本盘子太小,只有6000万股,股票的流通性显然不太好,更主要的是不利和不便于崇尚价值投资的机构进出。第二,公司业绩较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中每股收益排前几位,股价也相应较高,但是市场有一个不太理性的比价效应,目前公司股票市盈率只有约14倍,而上交所公司平均约为17倍,目前高股价不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的真实投资价值。第三,公司被确定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以来,流通股股东非常关心股票价格走势、改革方案和分配方案,在沟通中很多中小投资者提出,希望能够调整年度分配方案。正是基于股票流动性、股票价值和中小投资者的意见的综合考虑,公司才决定对2004年度分配方案进行修改,加快股本扩张力度,提升股票投资价值。向文波强调,投资者一定不要把分配方案与改革方案相混淆,两者有本质区别:一个是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是由非流通股股东划转给流通股股东一定的股份和现金对价,是两类股东之间的商业谈判与利益转移,上市公司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支出;另一个是上市公司的常规年度分配方案是需要上市公司拿钱出来的,而且是同股同权,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都享有等比例的分红受益权。的确,向所言的“综合考量”是有战略高度的,否则,或许他们在股改这次“大选”中,就不会有像汇丰、瑞银这样增量的qfii机构来做价值投资了。

  第18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而这也间接增强了非流通股股东的力量!5月24日确定了修改后的新“对价”,并在次日向社会正式公告:由每10股送3股送8元,改为每10股送3.5股送8元,即由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按持股比例共支付2100万股公司股票和4800万元现金对价。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作为控股大股东的三一重工集团在原承诺(即自非流通股获得上市流通权之日,也就是方案实施的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至少在12个月内不上市交易或转让)的基础之上又作出高调且额外的两大补充承诺: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三一重工集团才有可能通过上证所挂牌交易出售所持的非流通股股份。第一个条件是,自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后的第1个交易日起满24个月以上;第二个条件是,自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后,任一连续5个交易日(公司全天停牌日不计入)公司在二级市场股票收盘价达到2005年4月29日公司股票收盘价16.95元的112.1%,也就是19元或以上。公司同时提醒投资者,如果由于股改原因造成股价变化时不进行调整,如果在股改方案实施后,当公司因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原因导致股份或股东权益发生变化时,设定的19元价格应按有关公式进行相应调整。按此新增后的对价方案,三一重工集团要多支付300万股的对价。董事会在讨论多送多少对价合适时,各董事还是各自有想法的,有的建议10送3.1股,有的说可以送3.2股,理由就是,只要显示三一重工的高姿态真诚意就行了。然而就像当年召开“双进战略会”一样,梁稳根再次拿出了作为掌门人的魄力,力排众议,一锤定音:为了股改成功,不能斤斤计较,干脆10送3.5,一步到位,值!其实,笔者当时对此十分欣赏,并在消息公布后的当天下午4点多有感而发,提笔写了一篇小评论:《多收了300万股》,并发表在次日即5月26日的《证券日报》上。文中笔者这样说:增获0.5股,如果按三一重工现有的6000万股流通股来计算,公司五家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作出的补偿,就会由原来的送1800万股提高到2100万股。实际上,流通股股东多收了300万股。如果说,叶老笔下描述的七十多年前中国农民多收了三五斗,仍然无法改变他们被“谷”所“伤”的悲惨境地的话,那么,三一重工大股东作出的让流通股股东多收300万股,却真真切切地改变着中国股民,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不再为“股”所“伤”的美好境地。多收了300万,是在流通股股东还没有进行投票时,大股东作出的积极而又主动的行为。多收了300万,是大股东严于律己,并自愿以限制自身减持从而减少对证券市场冲击的行为。

  第19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多收了300万,同样也是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并维护公司流通股股东权益的行为。重要的是,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多收了“几斗”,而在于整个股权分置改革的大环境大氛围下,大股东们对流通股股东给公司所带来的贡献度的承认和对流通股股东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从这个角度上看,三一重工修改试点方案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公司个体本身。我们真诚地期待着试点公司更多地出现像三一重工这样的好典型!对于新方案,作为公司董事长的梁稳根是如何看待的呢?梁稳根认为,新的对价方案不仅满足了中小投资者的情绪,还开了流通股股东修改方案的先河,让投资者确确实实有发言权,为未来的股改树立了一个样板。他接着告诉大家:“这跟经营差不多,我们能接受就行。我做事没有最低代价,只有合适的代价,觉得合适并且长期有利就可以。”6月1日,是三一重工股改临时股东大会股权登记日。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投资者想参加6月10日召开的股改股东大会,必需在当天挤进股东名册。否则,就没有权利参加这次股东大会,也无权在网络投票时间内参加网络投票。同时,公司提醒投资者,三一重工股票将于股权登记日次日即6月2日起持续停牌,直至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次日复牌。就在6月1日这天,沪深大盘仍然呈现单边下跌的态势,三一重工同样也以19元价位低开之后持续盘整。就在全天交易完成前的最后20分钟,一股强大的买盘突然将股价拉高,公司股价也从19.15元被快速拉至19.68元报收,逆市上涨2.77%,并继续保持高换手态势,换手率达到5.31%。这是自5月11日公司复牌开始交易,并经过5月11日和12日两天涨停亢奋后,在接下来的13个交易日内持续低迷盘整后拉起的一根久违的阳线。因为从6月2日起,三一重工股票将停牌,公司开始进入网络投票和现场投票阶段。6月10日召开的股东大会最后表决结果公告后,股票才能复牌交易。或许公司股票突然灵性地想起了6月1日是孩子们最喜欢过的“儿童节”,所以应该给所有投资者一个笑脸才好!新方案能否通过,当日最后20分钟的抢权走势笑脸还是给大家增添了对即将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各种猜测的神秘感。--------------------------------------------------------------------------------纸杯换下玻璃杯股东大会抠细节2005年6月10日,星期五。这一天终于来了!对于在该天召开的悠关股改成败的临时股东大会,三一重工事先就有了非常周密的策划与安排。最早公司的计划是按“庆功会”样式来办。然而,他们心里却是“有底又没底”。说有底是因为会前公司花了大力气进行沟通和公关工作,而且由各方传来的反馈意见看,总体上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说“没底”,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情绪仍然比较亢奋,有的股东虽然嘴上说要支持,但公司也很难确定这些投资者在投票的最后一刻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甚至公司还得到少数投资者极端情绪这类的反馈意见:他们宣称买100股三一重工,目的就是要来投反对票,准备“闹场子”。再加上,中国证监会要求三一重工作为“股改第一股”要认真筹备本次股东大会。可以说,当时所有的三一人都绷紧了自己的神经,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第20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于是,公司开始抠细节问题,并作好了各种预案。如果投资者来得太多该怎么办?要不要摆主席台?请不请媒体记者进场?会场上万一有人打架闹事怎么办?一旦方案表决没通过怎么办?……为此,一点也不敢怠慢的三一重工,紧锣密鼓地前后召开了几十次会议。由于临时股东会议参会的人数爆棚,三一重工的这次临时股东大会也不得不换了地方。就以记者为例,据三一重工公关传播部介绍,不少记者在股东大会召开的前一天就急不可待地赶到了湖南长沙。截至到6月9日下午5点,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新浪网、搜狐网、红网等53家媒体报名参加6月10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一家上市公司的临时股东大会能吸引如此众多的记者朋友与会,这也是非常少见的。由于报名参加股东大会的人数很多,三一重工此时也不得不开会并通过决议,将6月10日临时股东大会的地点由湖南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会议室改为湖南国际影视会展中心酒店欢城三楼金色大厅。为体现股东之间的平等性,会场将不设主席台;为体现公开性,凡与会者,采取了来者不拒的原则全部进会场;为体现对三一重工所有投资者的尊重,公司领导讲话限定在5分钟以内。为保障与会人员的安全,公司专门租了两台安检设备,甚至把会场里原来摆放的玻璃杯换成了纸杯,以防会议召开后发生伤人等可能的意外事件。另外,三一重工还从急救中心请来医师坐镇,从公安局请来警察协助维持会场秩序。同时,公司还决定邀请着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并安排享誉海内外的女子十二乐坊进行现场歌舞表演,目的在于舒缓与会投资者的情绪,营造一种和谐、欢快的气氛,最终让这次股东大会顺利圆满地结束。6月10日上午10∶30,三一重工首先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执行总裁、新闻发言人向文波,副总经理郭春明出席,上百名记者参加。当天上午11∶00,新闻发言人向文波发布最新消息,截至上午10∶00,有近200名股东登记参加将于下午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他同时估计说,还会有新的股东随时赶到。向强调,对于股改是三一重工主动向中国证监会要求试点的,公司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欲望很强烈。对于大股东套现问题,他说,全世界都没有一个企业是为了全部抛光股票而上市的,不要动不动就拿套现来吓唬小股东们。另外他还着重复述了董事长梁稳根那句坚定的话称,梁稳根有生之年不会放弃三一重工的控制权!当日上午11∶30新闻发布会结束。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就算是当天临时股东大会的前奏与预演吧。

  第21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不过,效果还是不错的。6月10日下午,经过三一人精心准备的这次临时股东大会的演出大戏终于正式开始了。参加三一重工临时股东大会的投资者着实开了眼,习惯了股东大会或一团和气或剑拔弩张的气氛,却怎么也想不到现场还请来了着名歌唱家李谷一女士来助兴,更有女子十二乐坊的现场演奏,可以说空气中透出暖意融融的良好气氛。下午2∶00正式开会前,着名歌唱家李谷一来到股东大会现场助兴,并演唱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开唱前,她说自己是湖南人,并称三一重工不仅是湖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三一重工国际口碑很好,应该投票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意见统一起来。她还表示今天投票有99%通过就合适了。为开好这次特殊意义的股东大会,三一重工可以说派出了豪华阵容: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梁稳根,三一重工集团总裁、三一重工董事唐修国,三一重工副董事长、执行总裁向文波,三一重工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赵想章等,足见公司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过,想必大家对这次临时股东大会的重要性也是十分清楚,那就是会议批准并通过了公司于5月24日召开的二届十四次董事会上通过的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修改提案,因而这是一次打响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的会议,也是两类股东通过博弈共获双赢的大会,更是流通股股东首次不用“脚”而用“手”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开先河的一次会议。三一重工集团等5位非流通股股东代表全部来了,流通股股东及其股东代表则来了151人,其中有的是从上海、四川、安徽等外省市特地赶来的,他们手中有的仅仅持有1000股甚至100股。随后,三一重工200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在董事长梁稳根先生的主持下正式开始。本次会议上,表决方式用的是现场与网络投票两种方式。参加表决的股东及股东授权代表高达6149人,他们共代表了226034391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94.18%。其中,梁稳根等5人代表非流通股股东三一重工集团,申万巴黎盛利精选证券投资基金、中信经典配置证券投资基金等为首的流通股股东及股东授权代表6144人,代表着46034391股股份(占公司流通股股份的76.72%,占公司总股本的19.18%)参与了表决。参加现场投票的流通股股东及股东授权代表146人,代表股份10492452股,占公司流通股股份的17.49%,占公司总股本的4.37%;参加网络投票的流通股股东5998人,代表股份35541939股,占公司流通股股份的59.24%,占公司总股本的14.81%。这说明,三一重工几乎所有的股东都以极大的热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此次临时股东会。或许是由于三一重工集团与流通股股东事前的充分沟通,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投票表决结果令公司非常地满意。就全体股东总表决情况看,同意票223014104股,占参加本次会议有效表决权股份总数即226034391股的98.66%;反对票2980387股,占参加本次会议有效表决权股份总数的1.32%;弃权票39900股,占参加本次会议有效表决权股份总数的0.02%。作为三一重工控股大股东的三一重工集团当然也是毫无疑义地全部举手同意。其中,就流通股股东表决情况看,同意票43014.104股,占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有效表决权股份即46034391的93.44%;反对票2980387股,占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有效表决权股份的6.47%;弃权票39900股,占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有效新途径表决权股份的0.09%。也就是说,100个代表中仅有不足7人没有表示同意。

  第22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特别要提的是,作为三一重工前10大流通股股东都齐刷刷地鼓掌通过,他们分别是:申万巴黎盛利精选证券投资基金、中信经典配置证券投资基金、国泰君安-建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久嘉证券投资基金、博时裕富证券投资基金、金盛证券投资基金、杨爱国(自然人)、金鼎证券投资基金、杜雪英(自然人)。湖南启远律师事务所袁爱平律师,无形之中也以一个特殊的身份成了见证本次股东大会全程的律师第一人。不过在进行表决时,有个小插曲却让袁律师这位“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有位参加股东大会的记者买了10000股三一重工的股票,却作出两种选择,他用999股投了赞成票,用1股表示了反对意见。出现这种事,实在是太新奇了。那么,他的这种投票算不算数?袁律师解答不了,于是就开始打电话给上海交易所。交易所也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权衡半天后只好打电话咨询中国证监会法律部。最后的权威说法是可算数。因此,现场投票情况中,就出了这1票反对票,也就是层层请示的这1票。就这样,三一重工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首家推出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虽历经曲折但却在一片掌声中高票通过。时势造英雄,梁稳根先生因而也成就了自己“股改第一人”的美誉。6月10日下午16∶15分,长沙、湖南国际影视会展中心金色大厅、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临时股东大会,梁稳根、向文波等公司高管,都永久性地被载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史册。中国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地打响第一枪。执行总裁向文波也难掩内心的激动,在股东大会表决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本次股东大会顺利通过了改革方案,意味着从今以后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将与中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符合公司全体股东的根本利益,它将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梁稳根也在投票结束后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天,三一重工迈出了一小步,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跨出了一大步。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预示着中国资本市场将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当时有记者要求向文波对公司修改前后的两个对价方案进行评价。向文波坦率地说:“作为三一重工集团的股东之一,我觉得第一个方案可以打90分以上,但第二个方案只能打80分,因为对于三一重工集团而言,需要支付的对价成本明显提高了,三年后的预期结果仍旧是未知的,我自然要给它‘降10分’啦。”相比于降10分的向文波,流通股东代表的申万巴黎总裁唐熹明则明确表示:“我们认为修改后的方案可以打95分,所以我们投了赞成票,但其他的流通股东怎么评价我们不好说。”其实,不管是80分还是95分,都应该是令大家比较满意的分了。还要特别一提的是,远在北京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送来了一喜。他为此特意发来贺电:“作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第一家试点企业,三一重工积极参与、推动改革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真诚值得肯定。”

  第23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打造首只g股中国股市走进全流通2005年6月14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公告,提醒三一重工的所有股东,公司股票当日停牌1小时,然后复牌交易。6月15日(星期三)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的股权登记日,凡是在该日下午3∶00收盘后在中国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登记在册的全体流通股股东就可获得支付对价。6月16日,股票再次停牌一天。6月17日复牌,全天交易,而且当日公司股票不计算除权参考价,不设涨跌幅限制。6月21日(星期二),为对价支付的现金发放日。对价会自动到账,同时支付的对价不纳税。6月14日,公司股票停牌1小时后复牌。当天t字形涨停板报收的股价走势,正像这个t字母一样,似乎预示着三一重工有“特别”的内涵。6月15日,公司股票继续跳空,高开高走,并以涨停价23.82元强势收盘。三一重工的市值和财富再次重新回到两年前刚刚上市时近60亿元的水平线上。从6月1日公司股票即将结束当日交易前20分钟的神秘“抢权”到14日、15日的两个惊喜涨停板,公司股票连续三天的交易,尽管期间有停牌的等待,投资者关系管理(irm)还是发挥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不妨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公司股改前即4月29日。当日公司股票价格报收于16.95元,相应的三一人给股东创造的市值与财富为40.68亿元。一个半月后的6月15日,相应增幅为16.488亿元至57.168亿元。2005年6月17日,和决定公司股改命运的那次临时股东大会一样,又是一个星期五。两个周五,对三一重工和中国资本市场来说,都是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不仅是因为公司的股票简称将由“三一重工”历史性地变更为“g三一”(根据规则,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实施成功后股票简称前面暂时冠以g字母以区别没有股改的公司股票,业界也形象地称其为“g板”。之所以加g是因“股权分置改革”,并取其首字即“股”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而且三一重工还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g股。中国证券市场在历经16年的成长历程后,将迎来自己的成年礼,而由三一重工领衔开启的“g时代”就是中国股市由青涩少年走向成年的第一道门槛。那么,公司股票在6月17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当日,公司股票以17.50元开盘,摸高至17.89元,探低到15.80元,收于16.61元,较上一个交易日大跌30.27%,走出贴权行情。同时,伴随着这根大阴线的是2.33亿元的成交金额。根据交易规则,g股复牌当日,公司股票是不计除权参考价,不设涨跌幅限制也不纳入指数计算的,然而对市场而言,由于得到对价的流通股含权,流通股股本增加,g股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市场的自然除权。以g三一为例:由于每10股流通股将获得由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3.5股股票和8元现金对价,那么,根据对价支付情况,自然除权价应该是股权登记日(即6月15日)收盘价23.82元减去0.8元,再除以1.35(1+0.35),实际等于17.05元。6月17日,g三一复牌首日的开盘价就为此价。

  第24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由于当日收盘价为16.61元,那么就出现了2.58%的贴权。由于2.58%的贴权只是相对于6月15日23.82元的收盘价而言的,因此,自5月11日公司复牌交易至6月14日任何价位在二级市场买入的投资者,都是赚钱的。假如某投资者5月13日以19元的整数价格买入1000股三一重工股票,其他如印花税等小的成本忽略不计,那么他的投资成本为19000元。按对价方案,股改后,他的1000股就变成了1350股,外加800元的现金派送。这样,即便以6月17日的收盘价16.61元计,这位投资者的市值也达到到了23225.5元(1350×16.61+800)。短短1个月增值4223.5元,收益率高达22.22%。而同期大盘是一种什么情况呢?5月13日,上证指数勉强收红,收盘为1107.62点,6月17日上证指数收于1085.61点,跌幅近2%,而且期间大盘还曾在6月6日用998.23点的“破千方式”惊出了投资者一身冷汗。因此,g三一的首日秀应该算是成功的。当然,这种成功与三一重工有意识地市值管理工作也是分不开的。就在当日,三一重工的控股大股东三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计划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社会公众股。具体的安排是,三一重工集团在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后的两个月之内,将根据三一重工二级市场股票价格波动情况,择机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的交易方式增持三一重工社会公众股份,投入资金不超过2亿元人民币,增持规模不超过其总股本的5%。对于本次增持行为,三一重工集团还附加了一个重要承诺:即在增持三一重工社会公众股份计划完成后的6个月内不出售增持的股份,并履行相关信息及时披露其义务。同时,在这份公告中,三一重工集团将增持三一重工股票的原因和目的也讲得十分清楚:一是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三一重工的股权分置改革,维护市场稳定;二是三一重工作为三一重工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其资产是集团公司的核心资产,其主营业务工程建设机械同样是三一重工集团公司的核心业务。因此,质地优良的三一重工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为了防止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后,三一重工股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背离,避免三一重工股票非理性波动,维护全体股东利益。一言以蔽之,大局方面,三一重工集团就是为了维护整个中国证券市场大环境的稳定;微观方面,就是集团公司认为,就三一重工今后的成长性来看,当时的股票价格已被市场低估,公司有必要运用直接从二级市场上增持的办法进行市值管理。

  第25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股改·名字·品牌价值营销大师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其营销巨着《定位》中曾对名字说过这样的话:“名字就是把品牌挂在预期客户头脑中产品梯子上的钩子”。他们还说,“玫瑰如果叫别的名字就不会那么芳香。你不但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你闻到的也是你想闻到的。这就是在香水的营销中最重要的决策,也是为该品牌起什么名字的缘故”。他们特别强调说,“好名字是长期成功的最好保障。”就三一重工而言,因其作为试点股改的首家成功上市公司,它和它的控股大股东三一重工集团的名字无形中被永久性地载入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画册。也正是因为股改这次“大选”,广大投资者不单单透过报表之窗看到了一个静态的三一重工,而且更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说有笑的动态的三一重工。就像湖南卫视的超女快男一样,仿佛一夜间,三一重工和三一重工集团的品牌也迅速在全国蹿红。对于三一名字的来历,开始时绝大多数人是不甚明了的,而且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企业是不是由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伙办的?是不是一家日本的企业?以至于后来掌门人梁稳根和三一重工大大小小的领导总是不厌其烦地声明:三一重工的由来是基于“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企业使命。说起“三一重工使命”,这里还藏着一段故事。话说1986年,梁稳根等4位三一重工早期创始人创业时,租了当时涟源县茅塘乡道童村的一幢房子。这幢房子有两层半,最下面半层是地下室。一楼是当街门面,只有生意人才租得起,梁稳根他们是租不起的。于是,他们就租下了二楼和地下室。那年春节,梁稳根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涟源焊接材料厂的门上,上联是“创建一流企业”,下联是“造就一流人才”。当时,涟源的一位领导来这里看望梁稳根他们,看到这副对联后,他认为可以再加上一句话,那就是“做出一流贡献”。梁稳根当即采纳了这个建议,这就是本色三一重工的由来。“三个一流”,可以说非常符合梁稳根的产业报国理念,因此它也就很自然地成了三一人的使命,并由此奠基了三一重工的企业文化。谈及三一重工名称的来历,董事长梁稳根曾在上海交通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中有过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也是他应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之邀,作为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年度人物奖”20名候选人之一所作的一次企业创新演讲,时间是2005年12月16日。演讲中,梁稳根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先卖了个关子。他说,大家知道美国有一个三一教堂,英国的剑桥大学有一个三一学院,这个三一学院里面出了好几任首相,还有3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接着说:“当时中国的三一重工集团是什么意思呢?三一重工在19年前由4名像你们这样刚刚走出校园大门不久的知识分子创办的一个民营企业。

  第26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现在在全球38个国家拥有9800名员工的重工业制造企业,也第一次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有一些人说三一重工是由三个年轻的大学生和一个漂亮的女大学生一起创办的一个民营企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三一重工集团是一个总经理,三个重工副总经理创办的企业。还有人说三一重工集团是一个军火制造商,是军工企业。我创业之前正好是在一个军火制造企业工作。当时有一个德国记者采访我,我当时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且检查得很严格。那个记者问我一个问题,就是这家军工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什么东西。--------------------------------------------------------------------------------还有一些说三一重工是三菱在中国合资的企业。”他接着说,“对于三一重工名称来历,还有很多的说法,有的是从宗教角度来解释三一,有的则从道教角度来解决三一重工,可谓五花八门”。演讲现场,梁稳根还透露说,因为三一重工商标,还曾发生过两起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他说,三一重工的英文商标sany跟索尼商标只差一个字,所以当英文商标注册时,索尼就起诉三一重工。奔驰公司当时也控告三一重工有仿冒世界名牌产品商标之嫌。“当时我答辩的时候告诉他们,我说这个商标跟你们奔驰的商标是完全不同的商标。我们商标是由三个1组成的图案,这个图案是我设计的,就是三个1,这个是我们的目标。当时我们是为了创造一个一流的企业,有三个1的目标,所以用这三个1把我们的目标设计进去了。”这句朴素的话说得真是太好了!因为梁稳根把企业的使命、产业报国的理想、企业的灵魂、社会型企业的定位和卓越企业的追求都设计在内了。不仅如此,在三一重工名称问题上,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股票代码600031中也把“31”镶进去了。对于这个问题,现三一重工集团董事、副总裁,原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董秘的赵想章先生解释说,公司当时上市时曾为此事专门拜访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领导,并向交易所提交过相关的报告。在股票代码的选用上,上证所也是有不成文规定的,特别是对列于600050之前的代码往往对国有大型蓝筹股票或重要行业龙头企业更有倾向性。看看现实,情况也是差不多的。比如宝钢股份,代码是600019;武汉钢铁为600005;中国石化为600028;代码600011送给了华能国际;代码600050送给了中国联通……或许三一重工誓做行业龙头的自信和争做一流企业的理念打动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领导,600031的公司股票代码,最后如愿花落三一重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再创一个第一,即共享汉字和阿拉伯数字同时表示公司股票名称的上市公司。回顾三一重工股改攻歼战最为关键的一个月,即2005年5月10日至2005年6月11日期间,包括正面、中性和负面的媒体报道的情况又如何呢?作为三一重工股改财经公关顾问的北京鹿苑天闻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的监控与统计表明,5月10日开始媒体的中性态度最多,其次是正面,最后是负面报道。5月14日左右,媒体对三一重工的报道偏负面的最多。

  第27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从5月20日起,媒体对三一重工的负面报道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正面报道,从6月10日股东大会召开前后开始,媒体对三一重工的报道一致为正面,此时也证明三一在媒介关系方面工作的巨大成功。三一重工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财经公关以绝佳的策划、操作和效果,成为2005年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典范,更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广泛影响。大量的媒体宣传、不断的新闻见诸报端,2005年三一重工是火了,2005年三一重工更是携着“股改第一企”的光环火了。可以说,从股改第一股的诞生过程中,大家不但看到的是想看到的三一重工,听到的也是想听到的三一重工。正是得益于公司股改,梁稳根赢得了当年度cctv中国经济人物大奖,并成为湖南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又是一个第一!不仅如此,梁还为湖南人赢得了“湖南人不但会读书会打仗,还会搞经济”的殊荣。对此,梁直言不讳,对“湖南人会搞经济”这个评价他更为激动,因为这是一个比年度经济人物奖更有含金量的奖。2006年1月,三一重工和湖南省其他4家企业,即隆平高科、金健米业、浏阳河酒、恒安纸业一起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成为长沙经济开发区首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再来一个第一!为此,时任长沙市政府副市长的向力力透露,市政府将给予三一重工50万元奖励,在场的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文树勋也当场拍板,管委会将追加奖励30万元。其实,这只不过是三一重工品牌价值与力量的一种特殊表现。由于股改成功,笑称“拿奖拿到手发软”的向文波对此激动地表示,“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三一重工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消息传来时,我比我们在过去一年得到的任何荣誉都兴奋。”他还进一步表示说,驰名商标的认定,对三一重工的品牌建设、产品促销等各方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也证明了三一重工在品牌建设、知识产权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当年,三一重工商标还以26.52亿元的价值位列“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的第63位,并成为入榜者中唯一两家工程机械公司之一。投资应投三一重工这样的人如果我们按照风险投资家投资企业的角度看,那么,他们第一看重的是人,第二看重的也是人,第三看重的还是人。对照三一重工来说,梁稳根及其核心团队就是他们眼中看重的这类人。早在2000年9月份,三一重工吸收湖南高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入股时,这家湖南省内首家为高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直接投资和创业服务的专业性投资机构,也是湖南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创业投资商的vc企业看重的就是梁稳根与他的创业团队。

  第28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2004年12月,湖南高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将其持有的三一重工国有法人股334.64万股全部转让给了昆山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转让价为每股7.46元。由于原始持股成本是1元,因此,湖南高科创投在做了三一重工不足四年半的第二大股东后,投资收益就达到了7倍多。如此出色的业绩表明,作为财务投资者介入三一重工的湖南高科技创投公司,投资三一人,尤其是三一重工品牌背后的代表者们: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和易小刚……,他们的眼光是独到的,更是智慧的。梁稳根:三一灵魂第一人谈到梁稳根时,人们亦没有忽略梁常常提到的这句豪言壮语:“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人生因梦想而富有意义。我的梦想是种植一块中华民族工业的试验田,铸造中国的世界名牌!”谈到梁稳根,现在大家往往首先想到是“股改第一人”,想到的是他正因此获得了被称为“中国经济界奥斯卡”的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谈到梁稳根时,现在人们还常常说他是一位难得的“隐士”,有时直接说梁就是一个谜,而且常常拿这话来加以说明:他,从一名大学生,到市值620多亿元人民币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业界说他是“创业英雄”;他,带领三一重工冲刺“中国股改第一股”,学者称他为“改革英雄”;他,把66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写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同行赞他是“创新英雄”;“这个男人是一位管理英雄!”德国的一个制造商同行这样赞叹他。--------------------------------------------------------------------------------而梁自己却称:“我是大个体户!”现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梁稳根,似乎也从自称的那个“脾气火暴,是个善变的人”,变得越来越内敛,越来越“隐士”。这也使得梁多年来总是刻意回避着媒体的“跟踪追击”,但就在他为数不多的接受媒体公开采访中,嘴中总要流淌出“民族”、“尊严”、“品质”、“梦想”及“使命”等词汇,表达的就是自己与生俱来的创业梦想与报国激情。挂在梁稳根办公室中的“根在中华”的匾额,就是他深深的民族情结的体现,也是三一重工企业的最高精神寄托。的确,梁稳根就是这样一个一直有大梦而且追大梦的企业家。从青年学子时的产业报国梦,到创立三一重工时的三一重工使命,再到实现这些梦想与实践这些使命的过程中,梁稳根成功地为三一重工植入了灵魂,赋予了生命,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了三一重工灵魂第一人。如同绝大多数民企一样,三一重工的创始人和掌门人梁稳根在三一重工集团、在三一重工有着绝对的权威,而且他同样采取了不加任何掩饰的集权模式。甚至有媒体还对此添加了一些佐料:每次出行时,梁稳根都会带着行政秘书和生活秘书,住总统套房,仅生活用品就能装满两辆车。每次出差回来,都要由在公司的副总裁率众迎接,甚至铺红地毯、鸣放鞭炮。现任三一重工集团总裁、三一重工董事,也是梁稳根昔日的创业伙伴兼大学同学的唐修国,在谈起梁稳根在公司的权威时,曾对媒体开诚布公地说道:“作为董事长的梁总才是我们公司真正的总裁,而我只是个执行者。”

  第29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其实,作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主要创始人和掌门人,最后成为企业的绝对权威,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中国企业的企情决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企业仍未走出“企业领袖时代”这一国情的反映。不信,大家来看,倪润峰之于四川长虹、柳传志之于联想集团、张瑞敏之于青岛海尔、李东生之于tcl……,以及金融危机下,“联想教父”柳传志于2009年2月再出江湖,出任联想董事局主席,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有民营,甚至像联想这样的“国有民营”企业,仍处在领袖时代。毕竟,中国真正的企业仍然是一个伴随成长烦恼的“80后”,作为企业领袖不能不“把着点,扶着点”。中国有句俗话,说的是“小胜在智,大胜在德”。与其他民营企业一样,作为三一重工集团和三一重工的大脑,梁稳根也必须这样。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下海经商的梁稳根来说,因为心中的大梦大德,所以更清楚小生意是做不了大买卖的,小作坊是无法称自己产业报国理想的。所以,他没有像早期的个体户加官倒那样,仅仅想成为最早先富起来的人,更何况他还是有过一家国有军工企业体改办副主任阅历的人物。因为在梁身上,正像20世纪90年代初从国家机关下海经商的“92派”一样,一点也不缺专业知识能力,不缺组织管理能力,他们有创业竞争和风险承担意识,更有对中央政策的理解水平。恰在1992年,巧在当时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生产办联合在当年5月发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和《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梁稳根及时抓住了历史赋予的中国企业发生真正变革的转折点,并开始了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形态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意,思考他们合伙创办的企业。此后梁决定进入工程机械行业,决定散财分家以明晰产权,事后的事实证明,工程机械行业有着巨大的行业价值与挖不完的财富,梁的决策和判断不仅正确而且相当成功。2003年,梁稳根带领三一重工取得了ipo的成功,自此,三一人手中也开始有了如徐工科技、中联重科等同类公司早就开始使用的,而且能撬动企业高速成长的资本杠杆。2005年,他又以“国家之责大于企业之利”的历史责任感,率三一重工争得了拥有巨大无形资产与财富的中国“股改第一股”之美誉,同时,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成了三一重工集团和三一重工创富的变压器,亿万、千万和百万富翁正从三一重工的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而这一切,正是梁稳根作为企业领袖人格与权威的不断添加着的钙片。正如前面所说,梁稳根一位“隐士”,而且外界也常常拿梁对向所说的一句话来佐证:“你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三一重工,但最好任何人都不知道有一个梁稳根。”因此,在很多人眼里,梁稳根是个谜。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有两种情结,一种学而优则仕。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也对梁放弃“仕”能理解。另一种就是隐士情结。正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社会需要时慨然而出,被弃在野时悠然南山。不过,梁作为掌门人他不可能对自己的企业来说也是“隐士”,如果说他对外当“隐士”还是较为客观的。

  第30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因为对外他有一张性格很张扬的“发言人”名片,那就是向文波。如果非要说梁是一位“隐士”,或许他和向的张扬风格形成的互补可以平稳好三一重工这条大船,抑或平衡一下外界对三一重工的些许恩怨。其实,梁对三一重工来说,不是“隐”而是“显”。对于梁典型的一天生活,他对外也有披露:每天六七点钟起床,晚上九点钟散步,十一点钟睡觉。大部分时间工作,几乎天天如此。另外,梁还经常出国,但一般时间不长。梁认为“一日之计在于晨”,因此早晨是一天中最好的工作时间。就是在这个时候,三一重工集团高管们边吃早餐,边汇报工作的独特“早餐会”也就成了外人眼中公司的一大特色。因此,公司日常工作决策大都在此时此地产生。这是梁长期以来形成的三大习惯之一。对此,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有过解释,他说:“吃早饭时问到他们,他们就回答,但是我要边吃边看有什么问题,然后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我一天的日常工作都是在早会上解决,也就是小半个小时。”对于三一重工誓词,梁甚至还诙谐地反问过采访他的记者们:“知道三一重工誓词吗?”“不知道。”“好,我背给你听。”“我是一个华夏子孙。我庄严宣誓:永远铭记自强不息,产业报国;永远铭记艰苦奋斗,恪守诚信;永远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三一重工,疾慢如仇,恪尽职守,为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而努力奋斗。”当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梁稳根也喜欢和他的菫事会兄弟们一块爬岳麓山。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在岳麓书院读圣贤书,观天下事。岳麓山上有诗人杜牧那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所指的爱晚亭,附近的一幢白色小房是梁的书房。就是在这里,经常开三一重工的“麓山会议”,这里曾见证过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方案,也敲定过未来几年三一重工集团迈向年销售额1000亿元的战略目标。除了前两个习惯外,梁稳根还有一个看日出与日落的习惯。他常常对外说:“日出的壮丽,日落的辉煌,都让我感动。有时,我的胸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压力。正是在这种莫名的压力下,我和我们的三一重工,一种仿佛永远不会枯竭的驱动力油然而生。这种驱动力来自于顽强种植一块中华民族工业‘试验田’的信念,来自于不畏艰辛塑造中国的世界名牌的信心。”或许梁十几年来养成的这三大习惯,就是他本人商贾情结与隐士情结水乳交融的一种自然结果。--------------------------------------------------------------------------------爱比克泰德有言:“假如你想做事,就得养成做事的习惯。”车尔尼雪夫斯基有话:“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两位外国名人的话,梁稳根都做到了。也有专家学家说过,一般人是用知识用技能做事,而企业家是用习惯做事。用习惯做事,一般常人是难以办到的,然而梁稳根却做到了!其实,就梁稳根的人格魅力来说,他还有一个常人难以做到的,那就是喜欢把小道理留给大家,把大道理留给自己。一般而言,普通人在人性上往往重实惠轻理想,重小利轻前途,重具体轻原则,只图一时兴起不虑他人感受,而梁稳根却重全局轻局部,重奉献轻索取,重未来轻小利,不信,你瞧:恩师翟登科为三一重工早期的发展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可惜的是这位从梁稳根创业始就一直帮助他的中南工大教授,未能共享三一重工上市时的辉煌,却于2002年3月仙世,梁稳根成全恩师并令其子翟宪继承着父亲的股份与财富,而且来到三一重工工作。技术第一人易小刚是梁自己亲自到北京请来的,易打出了“梁泵王”的美誉,集团的董事有了他一个重要的位子,股份也给留好了。原长安大学工程机械系年轻的副主任,我国工程机械尤其是压实机械的着名专家,前长安大学校长孙祖望先生的高徒李冰先生,作为三一重工的技术台柱子、副总经理,不幸英年早世,但2008年3月1日这个三一重工集团自己的节日里举行的“2008三一重工节庆典暨表彰大会”上,依旧获得了集团公司颁发的3500万元的重奖,尽管他已去世了三年。

  第31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向文波,做得好,执行总裁不是自己三一重工职场上的天花板,三一重工的总裁,梁下向上!面对金融危机,董事长梁稳根2009年只领1元年薪,集团全体董事降薪90%,集团高管降薪50%,对近3万名普通员工,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接受员工降薪申请”的三不政策,而且还要出台“千亿特别奖励”政策激励员工。……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清代名臣、与梁同为现湖南娄底人的曾国藩有经典云:“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梁稳根在三一重工同样也表现了他自己的“至诚与至拙”。对三一重工集团、三一重工以及所有三一人来说,除了梁稳根,还能会有什么人来当这个灵魂呢?唐修国:三一管理第一人“我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对微观层面的知识和信息了解得多一些,今天愿意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是2009年6月5日《三一重工集团》报刊出的三一重工集团总裁、三一重工董事唐修国先生5月23日在公司总部接受各路媒体记者采访时自我介绍时的开场白。正如撰写该文的三一重工员工所言,在他们的记忆中,唐总裁鲜少在媒体前露面,像这次以主持接待人的身份接受如此大规模的集中采访更是难得一见。就连自己的员工都这样讲,看来,唐总裁与梁董事长一样完全可以纳入外界所说的“隐士”之列!打开三一重工最新年报即2008年报,有关唐总裁的介绍,基本也是惜墨如金的短短两行:“高级工程师,现任本公司董事,三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本公司创始人之一,曾任三一重工集团材料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三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另外,在公司董事、监事及公司高管人员情况介绍中还有一栏说明:唐修国,职务董事,性别男,年龄45岁,任职期限为2000年12月至2010年6月,不持有三一重工股份,不领取报酬,但在股东单位三一重工集团领取报酬。谈到唐修国时,公开资料更多显示的是当年他追随梁稳根一块创业滴血盟誓的传奇故事片断。其实,唐修国是湖南安仁人,1979年考入中南工大金属材料系,和梁稳根先生是同班同学,1983年毕业后,他和梁一块被分配到343厂工作。此后梁唐毛袁4人一块下海创建三一重工。就其在三一重工的作用看,不论是在发家地涟源,还是后来将公司总部搬至长沙开始第二次创业,唐修国一直扮演着“内当家”的角色,同时也让他稳居在整个三一重工集团二当家的宝座之上。“中国缺技术,更缺管理。”“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如果不能为人类贡献一家伟大的企业,一本影响世界管理的名着,一名企业管理大师的话,会成为国人的耻辱”。创业初期,正是董事长梁稳根这些简短有力的话语,让唐修国的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与震撼。从此唐修国把三一重工作为理论和实践的试验田,开始探索企业经营难题,着手探索三一重工管理模式问题。这也为日后唐总裁成为“三一重工管理第一人”埋下重要的伏笔。回顾三一重工20多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早在1986~1988年时的涟源市茅塘乡焊接材料厂期间,公司在管理上是十分粗放的,没有区分岗位和职责,缺乏制度,缺少规范。1988年,材料厂由道童村迁至茅塘乡,并更名为涟源市特种焊接材料厂。那时,厂里才有了一定的管理,出现了专业化分工,设置了岗位职责,制度化建设开始萌芽。

  第32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直到1991年,材料厂由茅塘乡迁至涟源市,同时更名为湖南省三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时,公司才有了较为严格的科学化管理制度,并在当地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1993年,梁稳根先生因此被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他还获得过全国15位杰出青年企业家,并出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1999年,在长沙二次创业五个年头之际,梁稳根带领公司高管在海南三亚召开了一次重要的董事会。这次会议对过去的创业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存在的5个“低境界”问题。其中在“管理的低境界”问题上,梁强调,就企业内部管理而言,三一重工离现代化企业集团的要求及自身目标的差距较之有形的规模差距更为明显和突出。整个企业欠缺计划性,未能找到企业管理规律性的东西。首先由于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局限,高层经理人员没有周密的中短期计划,没有基本的日程安排计划,而是随机性地指挥工作,进而中层管理人员与日俱增是毫无计划,只作听差,这一方面导致整个管理层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另一方面也抑制了人的创造性发挥。另外,多年来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及执行机制,也一直未能在诸如财务、人事、技术方面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企业目标的提出缺乏管理者的推动力与支撑力,整个企业处于“人治”而非“法治”状态之下。五个“低境界”毕竟是三一重工在找自身的不足,在榨出“小我”。其实,在唐总裁的直接指挥下,尤其是公司进入了以三一重工集团作旗舰的二次创业时期,即1994~1997年期间,公司开始提出制度化、规范化、格式化的“三化”管理思想与模式。其中,在刚来到长沙后的当年即1994年,梁稳根和唐修国就决定三一重工要按国际惯例搭建企业结构,并做出了注册“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三一重工集团的核心企业,向理性化管理转化的重大决策。--------------------------------------------------------------------------------伴随着三一重工管理工作上不断地上升的水平,1998年6月29日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4月6日又被国家科委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随着梁董事长五个“低境界”的提出,唐总裁在管理上开始向更细化更高级更严格的制度化标准迈进以取代人治化现象。公司的sycims网络系统工程就是制度化管理的一项重大成果。1999年5月,三一重工cims项目(sycims)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这在民营企业当中,三一重工再次夺得了全国第一。三一重工转向现代化管理的工作也由观念延伸至操作手段层面。要说明的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s)是一种面向企业的高度智能化、科学化地实现企业生产及其事务处理的全过程的系统。三一重工cims(sycims)网络系统是直接为各级领导和员工服务的系统,是一个多功能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网络系统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三一重工企业网络系统,并与internet相连,构筑企业内部网并与外部internet相连,初步形成营销信息网络及设计、生产、物资供应信息体系,完善开发、运行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以便公司更快更好更准地掌握市场,驾驭市场并为企业所用。

  第33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1999年8月,三一重工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民营企业;2000年,三一重工通过了德国rw?tuv的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三一重工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1年10月,三一重工品牌的工程机械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定为“国家权威检测质量达标放心品牌”。2006年1月5日,国家工商总局正式通知三一重工,三一重工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正如董事长梁稳根所说的那样:“创业,是一件豪迈的事情。目前,三一重工产品和三一重工品牌已被视为高品质的代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我和我的三一重工,更深刻地感受着历史使命的沉重。面对三一重工与世界顶尖企业的差距,我们坐卧不安。”一句坐卧不安,还是让三一重工的“内当家”唐修国在企业管理上更加居安思危。自2008年始,作为三一重工管理第一人,唐修国开始了三一重工生产方式的新探索。对此,唐这样说过,由于三一重工选择了一个成长性较好的产业,相对于大规模制造而言,三一重工所属的离散型制造业是技能密集与劳动力密集的综合体。技能密集意味着强大的技术开发和应用设计能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劳力密集则通过大量技术工人的聘用消化社会的就业压力。以上优势将使离散型制造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竞争力。但在技术趋同,要素优势逐渐削弱的今天,要继续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突破企业成长极限,继而与美欧日等制造强国的世界制造巨头同台竞技,国内企业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企业“浪费大、流程混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方面更要加以尽快解决,“因此,需要我们构想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才能加以解决,这种生产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一重工生产方式(sps:sanyproductionsystem)。”唐的三一重工生产方式是以精益思想为指导消灭浪费,并采用世界上先进的六西格玛方法优化流程,运用it平台合理配置资源。自2008年大刀阔斧地进行制造系统的精益变革,并首批启动了26个六西格玛项目以来,效果明显。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迫使公司的现场管理进一步加强,计划完成率也开始直线上升,产能也大幅提升,产品库存亦下降,各种浪费现象逐渐得以消除。公司在设计、制造、质量、服务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也因此上了一个台阶,同时,精细化制作、重品管理、qc活动等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全员的产品质量意识。写到这里,这让笔者突然想起了2009年7月刚刚出版的一本英译企管书:《how时代:方式决定一切》。《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奉该书为“企业持久发展的管理宝典”。本书作者美国人塞德曼是一家名为lrn公司的创始人兼执行总裁,他们专为世界一流大型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第34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书中塞德曼认为,how时代,不仅要“放手去做”,更要“正确地做”。可以说,信息技术催生了“透明文化”,同时也宣告了全新的“how时代”的到来。《how时代》提出了颠覆性也是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管理理念:how比what更重要,在透明文化盛行的今天,产品和技术(做什么)极易被复制,而正确的方式(怎样做)才最具创造力。唐在探索三一重工生产方式,开创世界级管理模式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教三一人如何“正确地做”。唐修国带领着三一重工集团,引领着三一重工,正走在从传统管理模式到现代管理模式历史性转变之路上。流程塑造人品,人品成就产品,产品提升价值,价值就是财富。梁稳根、唐修国和其他三一人在探索三一重工模式的成长与发展,缔造湖南民企典范之路上又领先了一步。唐修国无愧于“三一重工管理第一人”的称号。向文波:三一战略第一人百度一下“梁稳根”,可找到相关网页约109000篇;百度一下“唐修国”,找到相关网页约14200篇,如果百度一下“向文波”;找到相关网页约151000篇。单从这个数据统计来看,相对于梁唐两位“隐士”而言,向的确更有“名气”。这似乎佐证了三一重工职员曾给媒体记者讲过的一件趣事:“过去,经常有一些官员或客户握住梁稳根的手问候说‘向总好,向总好’。”“一家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环境中不能太露锋芒”、“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三一重工,但最好任何人都不知道有一个梁稳根”,这些代表性的话应该说是梁稳根深谙中国文化而得出的企业沉“稳”有“根”的语言。而向长期以来,作为一家公开上市的公众公司的执行总裁和总裁,自然要处在公众和媒体的风口浪尖上。作为三一重工股改时期公司唯一的新闻发言人以及后来的“博客收购第一案”,再加上他那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率得真等的湖南人性格,更是极大提升了向的知名度。尽管外界有“知向不知梁”之说,但其背后却有一个唯一的目标那就是三一重工。对此,向文波曾对外讲:“很多事情梁总知道我的做法是在为三一重工集团考虑,他也了解我这个人的个性,我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去做事,而不是受利益诱惑去做事。人要敢作敢为,如有太多的利益考量,太瞻前顾后反倒容易迷失自我,自己受自己禁锢。”谈起“大哥大”梁稳根,向也坦诚,“他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跟他很多性格相近。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总能达成一致。我们是靠一种共同的理想和爱好相识相知的。”梁稳根也对此回应提到:“向文波总是最能知道我内心想法的人,也是最能恰当表达这些想法的人。”

  第35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对待股权分置改革、徐工事件,还是支持向文波写博客并把向文波推向媒体的镁光灯下,“(我们)总能达成一致。”说到梁向间的相识相知,其中的有趣故事也不能不谈。当大家谈到三一重工四大创始人时,总要禁不住讲讲梁稳根、唐修国、袁金华、毛中吾等歃血为盟的故事。其实,那时的创业团队中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向文波。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三一重工最初团队只说“四人团队”而不说“五人团队”呢?原来,向文波是一边在大连理工大学攻读工学硕士,一边跟随梁稳根创业。与其他4位破滏沉舟辞工下海的兄弟相比,向的这种“不务正业式的友情客串”至多也只能算作“半个人”。有趣的是,三一重工最初创业地是“涟源茅塘”,如果用当地的口音说,正好与四位创始人的姓谐音。如果加上向,就变成了“涟源茅塘乡”,则更为巧合。向父当时是村支部书记,而其他4位兄弟都是贫民家庭出身,向文波被兄弟们调侃成团队中唯的“高干子弟”。正如向所言,自己是个经历很简单的人,“就是个普通人”。和那个年代许多年青人一样,高考改变了向文波的人生轨迹。出生于湖南益阳的他,1978年跳出“龙门”,考上了湖南大学,并进入到铸造专业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梁稳根所在的那家兵工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其中有个细节也是向文波后来经常提及的:有一次,向文波到车间找梁稳根,却意外地在他的办公桌上看见一本有关生产管理的书,书已经被翻烂了,看得出主人对它的研读非常用心。同样对生产管理非常有兴趣的向文波发现与梁稳根还是个有相同志向的人。1985年向来到大连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3年后的1988年,向毕业并获工学硕士,并被组织上分配到了涟源市,他先到市经委,后来又担任了涟源市阀门厂厂长、党委书记。令人意外的是,向在涟源又遇到了正在这里创业的梁稳根。梁稳根也非常高兴,于是盛邀向文波到自己的新厂子去。当时的研究生是社会稀缺资源,研究生厂长更是凤毛麟角,因而向在当地名气不小。然而梁向间的志向与缘分却把两人的心拴在了一块:1991年向文波直接砸碎了自己的铁饭碗,辞职来到了三一重工,并逐步成为了三一重工集团掌门人梁稳根的“良相”。谈起战略,我们不妨谈谈“三国”里的《隆中对》。当时诸葛孔明指点江山,纵论天下大势,令刘备深深折服。此后,孔明为刘备制定出了一套正确而又完整的政治军事方略,并在手下大将关张赵黄等的实施下,终拥两川之地,谋得了与曹操孙权争锋的三足鼎立。因此,相比起战术与执行层面来讲,战略更为重要。回头看看20多年的三一重工发展史,特别是公司在关键的战略大节点上,向文波总有妙笔生花的神来一笔。1994年实施的“双进战略”将三一重工送入了至少20年发展坦途与巨大价值待淘的行业,少不了向文波的聪明与智慧;行业勃勃发展,三一重工如何大爆发?向文波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了三一重工从2001年初至2003年ipo的成功大谋划:不仅要做民族工业的“试验田”,而且也要做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小岗村”!2005年,三一重工成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向文波和掌门人梁稳根一样赢得了“中国股改实践第一人”、“中国股改急先锋”的美誉,并为三一重工赢得了巨大的无形资产。三大战略实施后,三一重工集团和三一重工进入了快速成长道。正如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何真临所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战略制胜。”

  第36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正因为如此,向文波也被梁稳根亲切地称为“三一重工战略第一人”。近年来,向文波在国内整合、并购战略、海外发展战略及集团千亿级战略与进入世界500强战略上也在渐渐显现出他独到的一面。特别是“博客收购徐工”一案中,向文波一“博”成名,更显示了他在战略上的才智。不过战略才华的显现,也是向多年思考研究和积累过程之后的厚积薄发。其实,早在2003年,三一重工就专门成立了一个项目小组,着手研究徐工并购案。2004年,向还一度卸下过执行总裁的担子,组建了由几十个人组成的战略并购部,从事战略并购与战略联盟,尤其是把东北老工业区作为并购的重点之一,总部就设在上海的金茂大厦。对国内企业的并购,梁稳根还是在关键时刻鸣金收兵了。梁自己曾对外宣称,中国的并购重组情况复杂,问题很多。就这层意思,2009年2月12日,中国设备网编辑许坤还亲自采访过梁。当许再次问及此时,梁的回答则是很简捷:“中国企业并购重组方面出的问题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律和文化环境也可能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自此不难看出,三一重工对并购重组的审慎态度。不过,对此肯定也没闲着,而且一直在研究在观察在思考。2007年底坊间传出的三一重工收购沈阳机床股权的消息,或许就是三一重工战略并购部这段时间研究的成果之一吧。对于博客收购案,向之所以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是与他对中国外资并购的研究与理解而积累的素养有直接的关系,也与三一重工集团和三一重工的“三一重工使命”天然相连。博客收购案中,笔者曾在北京与向文波有过多次会面和交谈。他曾说过,当时的外资并购表示出许多新的特征和动向。这在当时凯雷收购徐工、舍弗勒收购洛轴、克虏伯并购山东天润曲轴、法国seb集团并购苏泊尔等案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他说,在并购交易中,外资方试图谋取控股权,而且“携资本以令内企”;并购目标选择上,瞄准行业排头兵企业,采取斩首行动;并购交易支付方式趋向多样。凯雷收购徐工案例中,极有可能使用的就是杠杆收购,即买方通过外部融资(银行、发行债券、第三方权益)资本来购买目标公司产权,并以目标公司的资产和现金流提供担保和偿付的收购方式。外资并购方实施的“全面压迫行动”、“整体蚕食行动”和“重点斩首行动”以及“联合并购行动”,意在实现对整个中国市场的全面控制。当然,一旦凯雷收购徐工,这对三一重工集团和三一重工来说,必然迎来更大的挑战。同时这与他们践行“三一重工使命”也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向高举起国家经济安全、经济民族主义的大旗也就容易理解。面对这一切,向不得不奋力一“博”,喊出“卖什么都可以,但卖国不行”,志在“搅”动国家政策。因为当时中国毕竟还没有自己的反垄断审查法。最后,因向的“博文天下”,凯雷一再让步,从85%减到50%再减到45%。而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实行“冷处理”,结果在双方协议期满后以不了了之而收场。从未就此事发表公开评论的梁稳根,在事过几年后的2008年2月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是这样说的:“徐工这件事,即使给三一重工带来任何损失,我们也不后悔,这是民族利益。当时我和向总一起散步聊天,私下里说的就是这个话。我们并不幼稚,相反我们知道可能有比想象中更凶猛、更大的黑幕在里面,也许有更高级别的人在参与,我们会得罪某个人。我们想到了,但是必须写。如果中国头号的工程机械企业只卖20亿,那整个行业的企业全卖掉才多少钱?对于徐工我们的想法是,上策,是我们收,我们最早出价低,是因为收购的资产中还包括大量不良资产;中策,外资收,有利于抵消行业内恶性竞争;下策,徐工不改制。但后来,我们就是要阻止。

  第37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我们在行业内,我们知情,我们能不说吗?三一重工摊上了,没有办法。而且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支持我们的,他们甚至给国务院、给温家宝总理写过信。今天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人都是从革命者、农民、工人演变成的经营者的,我们的商业策略还很幼稚,但我们的对手很老道,他们都有着100多年的历史。美国的卡特彼勒几年前就说,要用多少亿美元全面收购中国的工程装备行业,这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在商业上,我反对利用民族情绪,但民族情绪与民族利益不同。现在全球化,经济是没国界的,但企业和企业家是有国籍的。工程装备行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产业,是国家强大与安全的必要支撑,一旦爆发战争,徐工、三一重工这样的企业是可以立刻转为军火制造的。一个三一重工值多少钱?但这关系民族利害,我们只能出头。”这应该是博客收购徐工案背后含有“三一重工使命”的最权威的解释。正值博客收购案开展得如火如荼时的2006年7月末,笔者和《证券日报》创业周刊的袁元主编也为此加了一把小火,名字就叫《是博客更是博弈》,以表达笔者对此的看法与观点。要问当今世上啥最火,当然是博客了。君不见,从政府官员,到企业老板,从明星超女,到打工一族,每天上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自己的博客,看一看有多少人浏览过,接着就是在博客上猛一通灌水,当你问起这些人为何对博客情有独钟时,回答亦是惊人的一致:信息时代嘛,玩的就是话语权,没有自己的博客,怎能凸显自己的话语权?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第一个“博客门”事件就是这样登台亮相了。2006年6月8日,是一个千年难遇的“六六发”日子,对于喜欢讨口彩的中国人来说,这一天注定是要发生些令人关注的事情。可不,身为三一重工执行总裁的向文波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先后对中国的教育、股改提出许多尖锐的真知灼见后,这回却把矛头直接对准了自己的同行——在国内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老大徐工集团,在博客上向总认为凯雷收购徐工集团至少少花了10亿,并认为凯雷投资收购徐工的动机不纯,是国有资产的贱卖,而且还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向文波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从扶持民族产业、招标标准是否量身定做、并购细节是否有黑幕、国有资产是否贱卖等多方面对凯雷收购徐工案表现出了强烈的质疑,更热闹的是,向总还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出了加价30%竞购徐工的明码标价,愿意以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徐工,成为互联网历史上发出博客要约收购的第一人。

  第38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一石激起千层浪,博客要约收购一下子把三一重工、徐工集团和凯雷拖入了“三国演义”的混战当中,而其高举的民族牌和爱国牌也使得本是一个专业财经问题演变成社会大众话题,一时间向文波的博客是洛阳纸贵,日点击率直线上升,忽忽悠悠之间成了中国第一财经博客。其实,也难怪向文波在博客上突然发难,凯雷收购徐工案里面的确是有许多蹊跷的地方,让人看不清水究竟有多深。让我们先来看看凯雷的收购方案吧,根据凯雷与徐工达成的收购协议,凯雷将以2.55亿美元收购徐工集团82%的股权,外加一个对赌方案,该对赌方案规定,如果徐工达到预期经营目标,凯雷将分两次向徐工注入1.2亿美元。仅就价格而论,在竞购徐工的6家中外投资者中,凯雷的报价位居第二,但以徐工年均170亿多元的销售额来说,这个出价并不高。而且,在我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迎来发展机遇的2005年,做为行业老大的徐工集团却曝出10年中的首度亏损,2005年上半年徐工科技亏损9000~9500万,此时正是徐工与凯雷谈得十分火热的时候,这时候曝出亏损总是给人耐人寻味的想象空间。这为凯雷的压价提供了腾挪的空间,尤其是根据资料显示,作为凯雷收购徐工案的财务顾问公司,是个2003年才注册成立的注册资本仅为10万元的小公司,这也为向文波的质疑提供了充足的弹药。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凯雷投资公司在国际上可是鼎鼎大名,作为一家私人股本投资基金,其手中掌握着300亿美元的投资额;作为金融投资者,凯雷的强项是收购那些发展不顺或景况欠佳的企业,通过资本投入扶持包装,在收购后的5年内再寻机卖出。其经典案例便是在亚洲金融风暴时低价收购韩美银行,而后又高价把韩美银行卖给美国花旗银行,实现了花旗银行在韩国金融市场上零的突破。在这方面,凯雷扮演了“清道夫”的角色,而这也成为向文波诟病凯雷收购徐工案的原因所在。说实在的,向文波并不担心凯雷收购徐工,他所担心的是在3~5年以后,凯雷所购徐工的股权会花落谁家。而按凯雷投资以往操作的惯例来看,其所出售的对象一般是在这行业排名第一的国外跨国公司,倘若真的如此,那么中国的工程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对三一重工今后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也将产生极其大的影响,或许,这才是向文波急急忙忙在博客上大声喝止徐工收购案的真实想法所在。随着“博客门”事件的愈炒愈烈,互联网上也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两派,一派认为向文波是在作秀,三一重工是想通过炒作来抬高自身的股价,更有甚者把向文波称之为“搅局者”和“行业商业规则的破坏者”;而另一派则认为徐工被卖给凯雷完全是国有资产的贱卖,向文波是维护民族产业健康发展的大功臣。

  第39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徐工集团则连续发出公告,强硬表态其股权收购谈判已经结束,目前只待国资委和商业部的审核批准,而对于向文波的博客要约收购,徐工则是一口拒绝。相比较于徐工集团的强硬表态,凯雷集团总裁大卫·鲁宾斯基于7月18日专机赴京,在短短的1天半时间里低调密集地拜会了各部门的相关领导,以期收购徐工案能顺利通过。“博客门”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向文波到底是保护民族工业的功臣还是借机拖垮国有企业的罪人,历史会做出最为公正的评价。只是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蹦出个“博客门”事件,倒值得刨根问底。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缺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吸引外资成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政策发展经济的首选。为了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各地方政府不惜血本竞相甩出各项优惠政策,以图获得外资青睐。毋庸讳言,这种大呼隆不惜成本的引资政策在开放初期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力的大幅增强,这种不惜成本吸引外资的方式值得深思。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接近2万亿元大关,外汇储备额9400亿美元,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正确和恰当地吸引外资,促使外资投向于我国国民经济升级转型所急需的技术创新方向转移,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倘若是放任外资肆意收购我国的工业制造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则目前为世人称许的“中国制造”将沦为外资的外包厂,这和国家力图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大政方针相违。今年(2006年:编者注)“两会”上,“两会”代表就对外资大肆收购我国工业行业的龙头企业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在6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对外资并购我国相关行业企业作出限制,鼓励国内企业走自主型创新发展之路,而不要再回到“以市场换技术”的老路上去。由此可见,“博客门”事件的突然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反映在向文波的博客上,更是一场两种引资思路和两种发展思路的大博弈。也就是说,在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今天,还要不要吸引外资,吸引什么样的外资,是吸引产业投资者,还是吸引像凯雷投资、新桥投资这样的财务投资者,而如新桥投资在深发展股改对价方案中所起到的负面作用则是有目共睹的。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一方面我们用大量宝贵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低息的国债,另一方面又以极高的代价换取外资对我国行业龙头企业的恶意收购或买断。西方当代经济学教程中专门有一篇关于《博弈论》的论述,博弈论是一种既考虑自己选择的影响,又考虑别人选择对自己选择的影响,即存在互动的条件下研究个人如何选择的方法,而被世人视之为最经典的博弈论的模型—囚犯困境的一大特征就是每个个体的最优选择的组合,对整体来讲,恰恰是一种最坏的情况。如果套用博弈论的这个观点来看待三一重工、徐工和凯雷的“三国演义”其结果不言而知。

  第40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也正因如此,“博客门”事件不仅在国内吸引了千千万万个眼球的高度关注,也被世界各国视为中国吸引外资政策的一个大考验。英、美媒体纷纷以“中国博客大打民族英雄主义牌”为由发表大幅和多幅评论,密切关注“博客门”事件的每一步最新进展。而截至到7月26日从网上搜集到的网民统计结果来看,有51.82%的网民支持三一叫板凯雷收购徐工案。也许这就是民意也正是这种民意才使得凯雷收购徐工案在上报商务部9个月后,迟迟未能得到审核批准的缘由所在吧。向文波出手了,他在博弈通过叫板凯雷收购徐工案最好能通过加价竞购的方式把徐工纳入三一重工的版图以成就三一重工在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徐工接招了,它在博弈通过和凯雷的合作引进企业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和技术重振行业老大的雄风;凯雷也没闲着,利用自身多年积聚下的资源一个一个部委地做着公关工作以期能以较小的代价把徐工如愿收入自己的麾下。这场由“博客门”引发的混战眼下还没有结束的意味,高潮还在后头!没想到,在博客收购案尾声,向文波在当年即2006年底又大胆地提出一个湖南区域性的大战略:要将长沙打造成工程机械之都。2006年12月份,湖南省召开了省工业化进程座谈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向文波结合长沙工程机械的发展情况提出了这个大胆的想法。他说:“拥有工程机械3个上市公司(指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和山河智能),全国绝无仅有;工程机械总产值居全国第2;三一重工是工程机械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长沙不但已成为全国工程机械密集度最高的城市,而且发展后劲十足。再用两年左右时间,长沙必然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再用10至20年,依靠全省人民的支持,完全有可能成就工程机械的全球霸业。”向文波的观点得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认同,认为“长沙实现这个目标完全有可能”。后来这个想法被湖南省政府列为全省优先落实的重点工作之一。的确,当时来看,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三家工程机械巨头,经过几年的大发展,市值总和已经远远超过了1000亿,占全国工程机械行业总市值的1/2强。在未来的5年内,三一重工的销售额至少达到800亿,同城的兄弟企业齐头并进的话,到2012年长沙的工程机械销售额就能达到2000亿甚至更多,工程机械之都的战略之梦也不是不能实现?好在这个战略并非没有下文。2008年伊始,这个辉煌的理念被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高调播出。向文波,就是这样一个战略奇才!易小刚:三一技术第一人三一重工有领军的灵魂人物梁稳根,有管理能人唐修国,有战略奇才向文波。有“三”不能缺了“一”,补上这个“一”的就是有“三一重工技术第一人”之称的易小刚。这是笔者对三一重工的一种另类解读。1991年时,三一重工曾来了一个研究生厂长向文波,时隔5年后,三一重工正式来了一个研究所的所长,他就是笔者接下来要说的易小刚。而易的加入却是梁求贤若渴的结果。双进战略实施后,梁带领三一人走入了此前只有国企才做的重工领域。梁稳根深知“宁打一口井,不打十个坑”的道理,因此,在工程机械领域内的“射击比赛”中,他坚定地选择了打“固定靶”而不是打“飞镖”。他说,新经济、高科技行业就像是在空中移动的“飞镖”,几千万、上亿美元投资研发一种新技术,一旦比别的企业慢了一步,或者押错了方向,这些投资就全部报废。如此巨大的风险,中国民营企业没有几家可以承受或者敢去承受。但是如果你要做工程机械就得打“固定靶”,比如一个混凝土泵车,它的结构与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固定,许多专利已经过时,不存在技术壁垒。

  第41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中国企业第一枪没打中,可以打第二枪,第一台失败了,再研发第二台,一旦成功了,就走稳了第一步。梁是这样想的,也是照此做的。混凝土泵车就成了三一重工二次创业后要打的“固定靶”。果然,如梁稳根所说,他们的第一枪没有打中,更没有打响。公司涟源时代的技术基本是焊接材料技术,现在急用的却是液压技术。因为拖泵的核心产品是其液压控制系统,而三一人还没有掌握。在中国,当时沈阳盛港通过与日本石川岛合作获得了这一关键系统,三一重工招股说明书中指出的拖泵产品当时的两大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湖北建设机械有限公司则从贵阳183厂购买日本技术的国产化产品。买日本人的设备,三一重工差钱,也买不到;用贵阳的吧,不但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他们很快开始生产自己的拖泵,不再给三一重工供货。凭三一重工自己硬搞出来的仅有的一种拖泵产品——hbt60拖式混凝土输泵,由于技术性能不稳定,产品质量不过关,到1995年时开始出现产品积压,即使卖出去的,大量欠款能否及时回收仍然悬着。对此情景,向文波曾回忆说,三一重工曾把生产出的六台设备卖给了某省公安厅的一个工地,结果全被退了回来。“最后,没人敢到那里去,怕客户打人。我们的产品给他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而且在涟源,焊接材料厂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影响,得不到贷款,账上的1000多万元只好救急输送到长沙。那段时期,三一重工所有驻守长沙的领导,每人都得跑销售,拿到订单才能回来。现金不够,梁稳根甚至变卖国库券以换差旅费。三一重工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危局。为了摆脱企业当时的困境,董事长梁稳根及公司主要领导向文波当时在全国到处招聘,到处挖他们急需的专才。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机缘的巧合,梁稳根和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工作的易小刚这位湖南籍液压专家通过三一重工的招聘联结了起来。易小刚,1963年9月23日出生在湖南省武岗市一个教师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秀。1981年考入华中工学院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1985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被优先分配在国家机械工业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在所里,他先后参与和主持开发了注塑成形机、液压抽油机等项目,获得了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的多次嘉奖;作为由国务院重大项目办公室下达的“154吨矿用自卸车关键液压、气动元件国产化研究”项目4个子项目之一的课题负责人,分别获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授予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学毕业仅十年时间便拥有了在北京优越的工作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以及北京知名的液压专家……,这一切的成功令易小刚的父母及家人心满意足,引以为荣。要让易小刚放弃北京的这一切,投身到长沙星沙镇这个刚刚起步、环境简陋、前程未卜的私营企业,对常人来讲,的的确确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同时,易小刚要到三一重工的选择,还遭到了来自父母、妻室及亲友的强烈反对。1995年6月,胸怀大志的机械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易小刚硬是放弃这一切,并以技术合作者的身份毅然投身于三一重工事业,坚定不移地来到了长沙。

  第42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1996年正式加盟三一重工集团。正是三一重工这个大舞台,给了他一个更能展示自己才华,更能体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地方。不过,由于此前易小刚从未接触过混凝土拖泵。来三一重工后不久,易小刚发现,混凝土拖泵的高低压切换要靠接不同的管子,他设计了一个可以旋转90度的阀门,进行切换。但当时的车间主任不同意更改原设计,觉得国外都是用管子,客户也没有提什么意见,自己怎么能换呢?梁稳根得知后来到车间,把所有人叫到一起。工人和车间主任们一致反对,最后梁稳根追问道:“易工,你认为这个行不行?”“肯定没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国外是这样,就一味模仿,那是没有突破的。”“行。就按你说的做。”或许是这件事给了易很大的刺激,或许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反正后来研发人员在他面前有了两有禁话:一句是,“这个事情国外也是这么做的”;另一句则是,“国外没有这么做啊!”易小刚还对外称,“凡是说这两句话的人,都会挨我骂的。难道国外这么做就是最好的吗?难道国外没有这么做,就不能这么做吗?如果总是以国外为标准,将永远是个落后者!”新下来的一个月里,易小刚开始在集团唯一的一台计算机上攻坚拖泵的核心元件集流阀组技术。他通过研究日本石川岛的集流阀组,看到所有的液压元件全是非标准产品,只有石川岛自己能生产。如果按照石川岛的思路,根本做不出来,原材料、配件都不具备。所以,必须抛弃它,忘记它,从零开始设计这个集流阀组。后来一个工作原理与石川岛的产品完全不同的集流阀组在易小刚手中设计出来。1995年底型号为60a的三一重工混凝土拖泵调试下线。当时一台60a的混凝土拖泵售价在50万元左右,三一重工可从中获取50%毛利,而且元器件是可以批量生产的标准产品,拖泵质量得到了保证。1996年10月,三一重工混凝土输送泵在首都机场新候机楼工地参加世界混凝土输送泵现场比赛中获得仅次于德国大象泵的第二名。在提升国产泵在国际同行业中的地位的同时,三一重工泵也靠质量赢得了市场,这帮助三一重工从此走出困境。1999年4月,三一重工混凝土输送泵在深圳赛格广场大厦现场施工中,成功泵送了300.8米的国产泵最高施工高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赢得了“泵王”美称,并远销马来西亚、泰国、香港等地,成为国内第一品牌。三一重工真正成了混凝土机械行业全球排名前三甲和中国第一品牌。三一重工和梁稳根也被业内誉为“中国泵王”,进口产品从此不再是中国市场的主流。1999年12月4日,为奖励易小刚先生对三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所作的贡献,公司召开股东会并作出决议:同意梁稳根将其持有的有限公司预留的5%权益中的2%的权益赠与易小刚,预留的有限公司权益减至3%,集团公司的股东人数由当时的8人增至9人。易小刚和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毛中吾、袁金华、周福贵、翟登科、王佐春一样,成了三一重工控股大股东三一重工集团的股东。从此,他不再是一个帮忙者,更不是一个高级打工者,而是三一重工集团的拥有者。随着三一重工的上市及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他的个人财富也有了急剧的膨胀,成为千万和亿万富翁,唯一可惜的是他失去了远在北京的那个幸福的家。不过,让易小刚略感欣慰的是,他仍旧为前妻和儿子的生活负担一份责任,“大家还是像一家人一样。”有一项统计显示,易小刚自来到三一重工后的短短8年间,他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申请的专利有56项之多,有60多种技术达到和超过国际一流水平,业界有评论说,正是易小刚在8年时间里让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国际上挺直了腰杆。由于在专利和创新方面的成绩突出,2002年易小刚领衔的三一重工研究院被批准为“国家级技术中心”,三一重工被评为“全国专利先进单位”,2006年再次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企事业专利工作试点先进单位”。

  第43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我这个人好幻想,3天没有新主意,就会很难过”、“我们这种人如果停止了创造性的想法,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创新就需要点子,只要产生点子,谁都可以跟我拍桌子”、“设计者把建筑设计有多高,三一重工泵就能将混凝土泵送多高”……易小刚这些朴素而率真的话,道出的正是三一重工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保持旺盛生命力与强势品牌的重要秘密。有了先进技术这把“屠龙刀”,三一重工怎么能得不到市场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笔者在此想用“湖南光召科学技术基金(中科院院长、湘籍着名科学家周光召院士捐资设立)”对第五届湖南光召科技奖获奖人易小刚的颁奖辞作为本节结束语:主持和指导开发22大系列共110个规格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港口机械等产品。通过对混凝土泵送机械关键技术11年的潜心研究,将混凝土拖泵、混凝土泵车打造成国内第一品牌、全球前三甲,并形成了电液控制集成技术、泵车长臂架设计制度技术、混凝土超高压泵送与水洗技术、三级配混凝土泵送技术以及耐磨技术五项核心关键技术。自2002年,混凝土拖泵、混凝土泵车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至2005年,拖泵、泵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50%和59%。“混凝土泵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三一重工引领民族企业将20世纪90年代初占据中国国内市场95%以上份额的国际知名品牌一一挤出了国门。目前,三一重工产品出口49个国家和地区,并创造诸多世界纪录:主持开发的新一代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成功将c60混凝土垂直泵送至406米高的世界纪录;主持开发的“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首次解决了三级配混凝土不能泵送的世界性难题,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三峡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并实现出口。在平地机和推土机提出全液压技术的应用并成功开发了国内首台全液压平地机和推土机,获发明专利。个人独立设计及参与设计的专利92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着作3部。主持和参与了24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其中“863”项目3项,国家“十五”重大装备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是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首届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湖南省优秀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青年科技奖、湖南省优秀专利发明人等荣誉称号,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梁稳根用理念用文化,唐修国用管理用流程,向文波用战略用路径,易小刚用技术用创新……,三一人正用他们各自的才智,精心打造着三一重工这艘财富之船。

  第44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文化塑就创造价值的大写三一人平常大家经常说某某人很有精气神,很有底蕴。那么,三一重工近年来的迅速成长壮大,凭的是一股什么样的精气神呢?企业的底蕴究竟在哪里呢?三一和三一重工靠什么成就了自己高科技、高质量、高服务的名优品牌的代名词?对此,现三一重工集团党委副书记、主管宣传工作的副总裁何真临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开宗明义地讲过。他说,总结三一重工近年来快速成长与成功的最重要秘诀,除了战略制胜外,就是文化支撑了。可以说,无意间何总给大家点出了企业文化在三一重工集团和三一重工发展中的重要性,道出了一个与战略并重的另一个企业成长秘钥。谈三一重工文化前,还是先让我们听听有关三一重工的几个小故事吧!第一个故事是深秋的一天下午,梁稳根在北京某公园散步,忽然被一阵阵歌声吸引,原来有一支业余合唱团在那儿练歌,《歌唱祖国》那嘹亮的歌声,激起了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梁稳根如痴如醉地听了整整一个下午。第二天下午他又早早地站到那儿准备听这首歌,谁知合唱团却没来。然而就在寒风中,他一直等到天黑……。或许梁想起了茅塘乡创业时的激情歌声。虽然梁本人没有说这事,但当地村民的回忆却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他们那时很苦,但我们常听见他们在夜里唱歌。”第二个故事是有一次,梁稳根无意间在北京香山饭店看到一处景观:一块10米见方的平面石板上挖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沟槽。据介绍,这是古代考试计时用的一种工具。故事的哲理告诉大家:“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事情才有意义,否则机会不会再有。”当时梁顿生醒悟,企业的建筑物,人造景物等的建设,如果不将企业的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赋予进去,虽高档却不耐看,旧得也就越快,越没有生命力。三一重工的员工们也曾对媒体说过梁稳根讲的花旗银行储蓄所真诚服务的故事。也是三一重工的第三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一天,一个其貌不扬的客户到该储蓄所要求兑换一张指定号码的钞票,当班储蓄员没有拒绝,而是客气地说:“先生,麻烦您等15分钟,我马上查找。”15分钟后,钞票没找到,该储蓄员又说:“真对不起,本所没有你要找的那张钞票,得麻烦您再等15分钟,我们迅速通知相关储蓄所查找。又一个15分钟过去了,钞票终于找到了。储蓄所考虑到这个客户找这张特殊的钞票一定有特别的用意,于是还特意购买了一个精美礼品盒将钞票包装好。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盒子里面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谢谢您,能在困难的时候想到我们。”第一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三一重工集团改制前后。当梁稳根从北京赶回长沙后,三一重工集团下发的第一个文件就是营造具有三一重工特色的企业文化。文件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一切文化的基础是广大员工的激情,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企业文化塑造成功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在企业中倡导一种唱歌文化,掀起唱歌浪潮,并使之长久持续下去,让歌声伴随三一重工成长,让歌声激发三一人的业余生活,融洽男女老少、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第45节:打响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枪

  由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歌唱祖国》响彻三一重工集团上空,5支由60名员工组成的合唱团也用他们嘹亮的歌声催人奋进。唱歌文化从那时起就一直伴随着三一重工的成长。不过,最能见证、记录和代表三一重工历史的是被广泛传唱而且已成三一员工每次联欢会上的保留曲目的两首歌:一首就是在创业阶段被几个创业伙伴哼唱了无数次的《酒干倘卖无》(因为当时4个创始人曾做过酒,所以更喜欢以此来表达自己创业时的艰辛);另外一首就是《明天会更好》。《酒干倘卖无》反映的是创业者当时的心态和感受,而《明天会更好》则是对公司未来的一种美好愿望。第二个故事发生后,梁稳根开始强调赋予企业物质以文化内容之理念,企业做事更要做人,企业不是要靠权力来管理,而是要用文化来管理。此后,三一重工的产品或厂区建设不仅高档,而且更有了文化品位。同时,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中更坚决地开始贯彻企业哲学思想。第三个故事说明做为企业一个真诚和惊喜的服务是多么的重要。不要忘了,梁稳根在选择进入当时国企林立的工程机械业时,提的一个重要优势之一就是民营企业所能提供的优质高效服务。事实上,三一重工后来引进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和全新的服务理念,甚至将医院内医生护理病人的理念都巧妙地用到了他们所处的工程机械行业,并将其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和二级护理,并根据企业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服务。其实,与许多企业不同的是,三一重工是一个“文化为父,企业为子”的民企。梁稳根等4位创始人早年就怀揣着产业报国的理想,创立三一重工那年底的庆新年元旦晚会上,梁稳根还在每位员工的工作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的企业使命,并将三一重工文化的第一颗火种播散在每个三一人的心中。1994年,三一重工筹建时,梁稳根先生倡议进行一次企业文化的整理,划定了三一重工文化的基本范畴,颁布了三一重工员工手册,将三一重工文化正式用文字的形式载入公司的基本文件中。2001年7月,三一重工召开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正式企业文化会议。他们邀请了国内着名的企业文化专家与会,共商三一重工企业文化的内涵定义及相关问题。会议的重要成果是重新确定了三一重工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内容,在三一重工核心价值观中增加了“品质改变世界”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三请三问”的新内容。而最能表现企业文化变迁的是“三一重工作风”条文的修订:该条文最初表述的是“令行禁止,疾慢如仇,严格精细,追求卓越”,后改为“疾慢如仇,追求卓越”,而2001年的这次会议修订成最简洁的4个字:“疾慢如仇”。对于三一重工的企业文化,集团副总裁何真临先生有个三理念浓缩说,即品质改变世界、一切为了客户和帮助员工成功。它们分别对应的是对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对客户与投资者以及对员工的一份承诺与责任。以下是三一重工集团当前在其官方网上挂出的“企业文化”:三一重工使命: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企业精神:自强不息,产业报国核心价值观:先做人,后做事,品质改变世界三一重工作风:疾慢如仇,追求卓越经营理念:一切为了客户一切源于创新三一重工信条:人类因梦想而伟大,金钱只有诱惑力,事业才有凝聚力……企业伦理:公正信实,心存感激谈到三一重工信条之人类因梦想而伟大,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而梁稳根恰恰经常通过对全体员工讲这样一个他极为推崇故事来阐述它。故事是这样的:国外有位富豪,临终前往保险柜存了100万美元,剩余财富全捐给了社会。这位富翁同时提出一个问题: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假如谁答对了,就将获得这100万美元。结果,一个年仅13岁的小孩得到了这笔巨款。他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梦想!在梁的眼里,任何伟大的成功都不会降临到一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的身上。幸运的机会,只会光顾那些敢于梦想、敢于创新的人。所以,三一重工信条的第一条就是:人类因梦想而伟大。纵观中国的民营企业,如果用它和国有企业比一比,大家会明显感觉,民营企业往往是活力有余,约束不足;而国有企业的情况正好相反,有约束却无动力。一旦社会都变得有活力有效率,一旦民企自身变得更有实力和更有规模,“约束”的力量将会成为民企最大的“短板”。好在像三一重工这样的民企进入的是工程机械行业,有非常清晰的硬流程硬规定,这是梁稳根等三一人的幸运。然而硬约束之外,如果加上文化的软约束可能更为全面。因为软文化如果真正硬起来,它甚至会比钉子还要坚硬。正是这个比钉子还硬的文化,树起的正是生生不息而又拖不垮的企业团队精神的大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企业文化塑造的是三一重工这个大写的人的价值观,而三一重工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就如同给三一重工装上了一个gps导航仪。导航仪实际上就是企业的生存仪。凭此,三一重工就能为社会不断地造就一流人才,也就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就能不断地为客户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