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凤姐之死体现中庸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0:10
转载 

 

赫赫有名的王熙凤,荣国府最大的管家王熙凤历经抄家之后,地位立马一落千丈,最后在老祖宗的丧礼上,竟然被下人侮辱,特别是老祖宗的丫鬟鸳鸯竟然可以威逼王熙凤,王熙凤由于贾政的吝啬、邢夫人暗中使手脚,使得王熙凤地位和能耐来了个180度身份的大转弯。

新版红楼梦将这一大转弯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一大亮笔。之前,人们把争议的焦点放在黛玉之死上,认为是裸死,有伤风化。其实,黛玉的裸死,笔者看来,并没有什么可炒作的。我看,通过观看剧情,觉得到也自然。因为黛玉之死的裸死,是贾母探视黛玉时呈现的镜头,那是,黛玉刚刚死去,紫鹃还在为净身,没有来得及将衣服穿好,所以出现只覆盖一层薄纱的情景,即所谓的裸死。这其实符合人之常情。

今晚新版《红楼梦》将全部结束, 对于王熙凤,安排为“凤姐亡故,王仁企图侵占凤姐的财产,与巧姐发生摩擦。”

在之前,关于凤姐的结局,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获罪离家,与宝玉同淹留于狱神庙(待罪候命处,还不是监狱),原因不外乎她敛财害命等缺德事的被揭露。如对“弄权铁槛寺”、逼迫一对未婚夫妻自尽、自己坐享三千两银子一节,脂批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第十六回)离家在外期间,刘姥姥还与她在“狱庙相逢”(靖藏本第四十二回批)。此外,在狱神庙见到凤姐的还有小红、茜雪等人。

二、在大观园执帚扫雪。这当是她获罪外出,经一番周折,重返贾府以后的事。脂批说过:怡红院的穿堂门前,将来“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第二十三回)。

三、被丈夫休弃,“哭向金陵”娘家。从第二十一回脂批看,她发现丈夫所私藏的多姑娘头发之事(批:“妙。设使平儿收了,再不致泄漏,故仍用贾琏抢回,后文遗失,方能穿插过脉也。”)是一个导火线,丈夫借此闹翻,将其休弃,那时凤姐“身微运蹇”,只能忍辱,这与“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时的“阿凤英气”有天壤之别。所以后半部那一回的回目叫《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四、回首惨痛,短命而死。尤氏对凤姐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脂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第四十三回)

其实,无论是从“忠实于”原著的电视剧,还是小说本身,以及后来人们争议的“王熙凤之死“,都对凤姐的惨痛结局认为是自食恶果,并不是什么人世祸福难定。

这样,就体现了一种思想,就是中国的“中庸”哲学思想。——凡事不能做的太过,否则要遭报应的。

黛玉之死的争议,笔者看来只是一种炒作,是下半身的炒作,不值得,但对于王熙凤之死,笔者觉得应该值得讨论,有助于对红楼梦思想的理解。

王熙凤之死,除了体现传统的中庸思想之外,还体现了人们对于重要人物功过是非的认同,这点,与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正确评价也是一样的。

对于凤姐如何评价,体现我们现在的思想状况和倾向。我们不能批评我们的中庸思想,也不能完全赞同中庸思想,实事求是,正确评价,对于好的,对于恶的,在什么情况是好的,什么情况下是坏的,好和坏的界限在哪里,什么情况下出现转化?这些,都应该体现在对凤姐这样关键人物、争议人物的评价和认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