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伪(二) - 古代文学 - 易写网——全国最大的免费论文资源库。硕士、博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06:34
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伪(二)2009-10-27 09:38:16 来源: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24次 评论:0     其一,北宋有严格的锁院制度。宋代自立国之初,即开始有意制定规范控制知贡举官的权力。首先是分割知贡举官的事权。一变唐代政府知贡举官多由礼部侍郎担任的作法,知贡举官成为皇帝临时任命的一种差遣。开宝八年(975)二月起,又增设权同知举官若干人,使其互相牵制。其次就是建立锁院制度,加强对知贡举官的监督。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四载,淳化三年(992)正月起,规定知贡举官奉到简任诏命必须立即赴贡院,以避请求,谓之“锁院”。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十一月十二日又诏:“自今知贡举及发解试官更不得乞上殿呈题目,并令门辞,差官伴入院锁宿。”大中祥符七年(1014)八月二十三日诏:“今后所差 考试 发解并知举官等,宜令于阎门候敕,出召到昼时,令阎门祗候引伴,指定去处锁宿,更不得与臣僚相见言话,如违,仰引伴使或阎门弹奏,并当重行朝典。”由此可见,北宋之时,知贡举官在得到诏令、受令及入院锁宿等各个时间环节上,都有朝廷派人监督。苏轼作为知举官,也不可避免地在各个时间环节上受到监督。大中祥符七年知贡举王曾受审查一案,颇见北宋政府对知贡举防范之密与监督之严。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一八载:“先是,王曾等授敕知贡举,与李维偶语于长春殿阎子,至审刑院伺侯鞍马,迟留久之。押伴阎门祗候曹仪虑其请嘱,因以上言。即令曾、惟演 分析 ,与李维词同,特放曾等。”知贡举一旦受敕之后,不仅有专人押伴,且不得与人私语,不得迟留。如此对知贡举进行防范,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机密,禁止“请嘱”。对当事人——知贡举来说,知法犯法,故意泄露朝廷机密,更是为法所不容。真宗朝以后,科场条例与防弊措施日渐严密。凡斯种种,苏轼作为朝廷的参政要员,对此不可能不知,作为知贡举的他,纵爱其门生心切,也不可能不对朝廷法令有所顾忌。因此,从制度这个层面来说,所谓“将锁院,坡缄封一简,令叔党持与方叔”这一事情是绝难发生的。
  其二,苏轼在元祐初年屡次因考试 问题 受到政敌的攻击。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三载,元祐元年(1086)十二月,左司谏朱光庭论学士院考试不识大体,伏望“正考试官之罪”,矛头直指进题者苏轼,后经殿中侍御史吕陶疏救,苏轼才免受中伤。元祐二年(1087)十二月,监察御史杨康国、赵挺之先后论苏轼试廖正一策题,认为苏轼所出馆阁策题,“公然欺罔二圣之聪明而无所畏惮,考其用心,罪不可赦”。元祐三年正月十九日,苏轼入贡院之前二日,侍御史王觌又以去年苏轼所试馆职策题借古讽今为由,认为苏轼不宜留在朝廷。是年二月初二日,在苏轼锁院期间,监察御史赵挺之再次发难,以风闻“外议以为苏轼主文意在矫革,若见引用《新义》决欲黜落”为由,“请礼部贡院将举人引用新经与注疏文理通行考校”。
  从上述史料可知,苏轼在元祐三年正月二十一日领贡举事并入试院之前,因学十院试馆职撰策题而屡受政敌的攻扦。即或人贡院之后,仍有政敌如赵挺之等“因浮议以献言,用情诬实”。故其知贡举时之举止言谈必然会谨小而慎微,以免政敌再次有可乘之机。从现存的元祐三年省试策题来看,其中所提问题皆颇为温和,即为苏轼小事履行知贡举事的有力内证。从苏轼知贡举前后如履薄冰之心理状态,不难逆推,所谓“将锁院,坡缄封一简,令叔党持与方叔”也是绝难发生的。故清人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年集成总案》卷三○中说:“公屡奏未了榜时,党人先有失士之论。盖自知举命下,董敦逸已论奏必不当,其余造作不一,而流传小说,多有章援、章持窃得李廌策题之说。此不足道也。”附带说明一下,据《隐居通议》等书的记载,宋代州试的命题由主试官与监试官、同院考试官共同商定。由此推断,宋代省试试题同样由知贡举与同院考试官参详而定,未必是一人独断而成。因此,即使苏轼事先透题给其门生李廌,师生共同作弊也未必一定能成功。
  南宋 理学 家魏了翁《跋苏文忠墨迹》云:“欧阳公之司贡也,疑苏公为曾南丰,置之第二,然南丰时在得中,公初不知也。及苏公司贡,则不惟其门人,虽故人之子,亦例在所遗。观其与李方叔诗及今蒲氏所藏之帖,若将愧之者。然终不以一时之愧,易万世之所甚愧。此先生行己之大方也。使士大夫常怀欧公之疑而负苏公之愧,古道其庶几乎!”魏了翁之论,是否针对因李廌落第而产生的不根之言而发,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议论至少可以启示我们两点:
  其一,从考官的角度来看,元祐三年省试中李廌及不少苏轼故人的落第,正是苏轼“无情如造化”之笔,秉公而断之结果。苏轼赠李廌诗所谓“一时之愧”应当理解成苏轼对门生科场失利的惋惜之情,而不能理解成“伯乐不识千里马”的羞愧之意。因此,所谓“过眼终迷日五色”是一种谦词,也是一种托词。黄庭坚元祐三年省试锁院时曾对东坡的文章鉴别力下过一赞语,谓“其他在间伎俩,诸君或胜东坡,至于评论文章,东坡鼻端一嗅,可定优劣”。此语传出后,“诸生皆以为然”。黄 庭坚与东坡的对话提示我们,李廌省试落第,并非东坡不识真文章,而是其本身的程文未有特别的过人之处。
  其二,从考生的角度来看,李廌之省试科文,可能并未达到“斯文如女有正色”的境界。宋人极重文章有老成之境,元祐三年省试中之李廌,尚未及而立之年,行文好为奇丽之言,然积学不厚,尚未至老成之境。故其科文未入东坡法眼,似亦不为过。李廌之《兵鉴》,向为后人所重视。四库馆臣认为“议论奇伟,尤多可取,固与局促辕下者异焉!”然苏轼在元祐初年给李廌的信中却说:“至若前所示《兵鉴》,则读之终篇,莫知所谓,意者足下未甚有得于中而张其外者,不然,则老病昏惑,不识其趣也。以此,私意犹冀足下积学不倦,落其华而成其实。”苏轼为翰林期间,尝在信中评李廌所献之文曰:“极为奇丽,但过相粉饰,深非所望,殆是益其病尔”。尺牍之言,乃作者真实情感之流露,故苏轼这两则议论说明青年时的李庸,其文章尚欠火候。有鉴于此,清代学者王文诰论断说:今“录公原书,观书(笔者按,指苏轼《与李方叔书》,载《苏轼文集》卷四九)中意,方叔之文似未到岸,即(轼)再知举,未见其必售也”。王文诰之言,并非仅为骇世之言。
  自熙丰改制之后,宋代科举考试之 内容 亦为之大变,由诗赋取士一变为论策取士。“诗赋可以观辞艺,策论可以见才识。”从苏轼对青年时期的李扁的评介来看,其积学尚不深厚,故发而为文,“未甚有得于中而张其外者”,有“过相粉饰”之病。也就是说,此时之李扇,若考诗赋,则可见其辞艺奇丽之处,若考策论,则显其才识不足之病。不幸的是,元祐三年进士科考试之内容,依然一仍熙丰之旧,正是以经义与策论取士。李廌之“数奇”,或在此乎?
  李庸省试时之策题程文,今虽不能窥其全豹。但因李氏在《师友谈记》中之回忆,幸有片言存焉。是书《范太史言人君之政令非天之时气》条载:“太史公(指范禹)讲月令……廌在元韦占三年省试,策问有魏相时令者,廌之所对,大略与太史公之说同。但其卒曰:‘王者应天以实不以文,故人和而天地之和应之,不必法其繁文末节,但时和岁丰,家给人足,则便为太平之实。若求夫芝草生、凤凰至等瑞,皆汉代君臣不务本,而区区尚其虚文也。汉之好复古者,无右王莽,而刘歆又以儒术缘饰之,奏祥瑞、作颂声者甚众,有益于治,有救其乱乎。’词多不能详,姑记其大概,昔既不效,何必道乎!”李氏特意摘出策文之结论与精彩部分。但私意以为,即或由此衡文,李氏之程文,尚不能与“笔势翩翩”名实相符。即或“奇丽”二字,似亦不能当之。显然,“论”之文体限制了他才情的发挥。《师友谈记》作于元祐八年(1093),李腐在回忆五年前省试策题时,以“昔既不效,何必道乎”两句作为自己下第原因的 总结 ,不知是出自真心否?
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伪(二) - 古代文学 - 易写网——全国最大的免费论文资源库。硕士、博士... 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伪 - 古代文学 - 易写网——全国最大的免费论文资源库。硕士、博士... 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 - 古代文学 - 易写网——全国最大的免费论文资源库。硕士、... 真骨傲霜:浅论苏轼的文化性格内核 (二)- 古代文学 - 易写网——全国最大的免费论文资源库。硕... 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伪 - 非常论文网 试论苏轼“和陶饮酒诗”中的冲突分裂与整合 (二)- 古代文学 - 易写网——全国最大的免费论文资... 试论苏轼“和陶饮酒诗”中的冲突分裂与整合 (二)- 古代文学 - 易写网——全国最大的免费论文资... 试论苏轼“和陶饮酒诗”中的冲突分裂与整合 - 古代文学 - 易写网——全国最大的免费论文资... 试论苏轼“和陶饮酒诗”中的冲突分裂与整合(三) - 古代文学 - 易写网——全国最大的免费论文资... 验钞机的辨伪原理 邮品辨伪的实例 青铜器辨伪的方法 专项辅导网 | 奥数讲座 全国最大的小学教育类资源库 硕士博士期间的收获 硕士博士期间的收获 “古月轩”瓷器的辨伪 讲座 如何管理企业刺头人物?(1) - 职场人生 - HR大家社区 — 全国最大的人力资源社区、论坛 ... 全国最大的民居——宏琳厝 全国最大的民居——宏琳厝 美国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工资 博士告诉硕士的论文技巧 网友影响中国--全国最大社区媒体-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项英和陈毅 古红木家具的辨伪与收藏0 古红木家具的辨伪与收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