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的民居——宏琳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49:17
全国最大的民居——宏琳厝 【 来源:扯淡网编辑 】 被称为全国最大民居的福建省闽清县“宏琳厝”,建成于1795年(清乾隆),是随闽王一起南迁的黄姓后裔、当地的名中医所建。纵观这座方形木结构建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深思熟虑的防御系统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方形建筑的外侧之犄角处,分别有一个外凸的小房子名“兔耳”,是作了望用的。外墙四周有作防卫用的“城槛”,这是最早的防盗网。在外墙与内厅间的长长直过道的端部,配备从葡萄牙进口的“佛郎机炮”,炮口直接对准敢于来犯之敌。在此直道的中间,还有“攻击眼”,上部配备枪手,下部可拉绊索。此外在此直过道的两侧,均有垂直之耳房,可埋伏奇兵堵截。由于宅院深深,防备严密,所以解放前的150多年中,尽管盗匪猖獗、军阀觊觎,终于没敢进入这深不可测之地。

 整个宏琳厝共分三进,包含666个房间和30个天井。从房址的选取,到大门外的华表、平(安)栏、(礼)仪栏的安排;从大门起,大厅逐级高大和气派……既符合黄家的身份,又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容着平稳和谐的中庸之道,显示步步高升的向上精神,反映了淳朴实用的民风,更迸发出不畏强暴的人格力量。最使宏琳厝主人引为自豪的,是悬挂在厝内的三块匾——大门口的匾上写着“宏琳厝”三个大字。这是前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在1993年宏琳厝奠基200周年时应邀书写的。1939年,项南同志曾在宏琳厝的二进大厅内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使宏琳厝增添了传奇的色彩,也是项南同志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进大厅上方挂的是1940年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庄敬国强”,记录了屈辱年代中国人的理想和情操。在第三进,也是最后一进的大厅上方,悬挂着清咸丰皇帝为宏琳厝写的匾:“紫薇銮驾”。宏琳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学、建筑学、哲学、历史、书法、风水堪舆学等很多内容。(顾俊彦)

  耐人寻味的迷宫

 闽清宏琳厝是一座由七万多根木料建起的大房子,建筑面积17832平方米。98年《福建年鉴》称赞:“闽清县的宏琳厝,其规模之宏大,结构布局之合理,建筑工艺之精巧,经考证为目前全国已发掘的古居民之首。”单以消防设施中的防火分区和消防给水而论,就蕴含许多鲜为人知的奥秘。

 宏琳厝第一进与第二进、第二进与第三进的过渡过段的建筑,叫过雨亭。过雨亭的建筑功能是给居民生活起居带来方便,它潜在的建筑功能是作为消防设施。由于古建筑材料多为可燃材料,很容易引起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家长便组织家丁在起火附近的风火山墙下面的门洞用土墩堵塞住,然后再推掉过雨亭建筑,这样断掉火源。

 在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的过雨亭旁边,用几块石板条铺设下面设一口窨井,这口窨井的明显作用是第三进天井里的雨水,从第三进流到第二进,长长的下水道难以疏通,于是设置了这口窨井,水中带来的泥沙便沉积在窨井里,保持下半段下水道畅通无阻。窨井中沉积的淤积一年要清理一次。窨井除了起排污清洁的功能处,其潜在的作用就是在一旦发生火灾时,窨井便成了消防池,掀开井盖,井里的水成了扑灭火灾的水源。用井中的泥浆水灭火要比用清水灭火效果会好得多。

 在宏琳厝有36扇风火墙。风火墙这种地域性很强的具有民俗文化的建筑物,在我国古建筑体系中可谓独树一帜。高出瓦面以上部分成山字形,尖锋部分为马鞍形,墙脊和两翘角加以装饰。墙体厚0.70米,利于防火、防风、防匪盗。冬暖夏凉、宜于居住。墙体能挡住火势,墙下有门,门后必备土墩,一旦遇上火灾,便用土墩将门洞堵塞住,有效地抑制火势的蔓延。

 要弄清宏琳厝的消防作用,单看地面上的建筑往往是不够的。我们利用投影的手段,不难发现36扇风火墙将宏琳厝分隔成20个单元。这20个单元成为独立的消防单元,不管哪个单元发生火灾,只要封堵这个单元相邻的风火墙下面的门洞,就会断掉火源,抑制火势的蔓延,尽管发生火灾的单元烧为灰烬,也不会殃及其他房间,起到丢车保帅的作用。

 令人称奇的是宏琳厝地下纵横有序的下水道和布局得当的窨井平面布置。宅旁的消防渠保持清水畅流。窨井多设在上下沟的交汇处,整座房屋的窨井按统一的设计位置,一共布设47口,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就近取水灭火,各自发挥独立的作用。由于下水道互相贯通,灭火的主要材料——水,就会根据人的意志,直达救火前沿,下水道将窨井相联成整体。

 我国的古代居民建筑源远流水,积淀了历史的精华,古建筑除了作为建筑史的实物例证之外,许多前人辛勤劳动、创造发明的成果还可以为今天的建筑技术研究借鉴,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今天还可以应用,许多前人的科技尚待我们从建筑物身上去阐发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