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高度警惕“黄禹锡”产生的氛围(2006-1-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2:47
高度警惕“黄禹锡”产生的氛围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21 0:31:11· 来源: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和教育都有长足进步,但不能否认,其中某些地方的某些项目也包含了一些水分,有些目标或规划显然超出了国家实力和现实的可能。但因为迎合了急于求成的心态,所以往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评价上从高不从低,标准上从低不从高,陶醉于形式上的世界先进水平,结果贻笑大方。
韩国黄禹锡科研作假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但此事所引发的教训发人深思。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的进步只能与经济实力、教育水准、社会发展和原有基础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不仅欲速则不达,而且会导致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甚至产生弄虚作假的歪风。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和教育都有长足进步,但不能否认,其中某些地方的某些项目也包含了一些水分,有些目标或规划显然超出了国家实力和现实的可能。
但因为迎合了急于求成的心态,所以往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评价上从高不从低,标准上从低不从高,陶醉于形式上的世界先进水平,结果贻笑大方。尽管中央领导早已强调,发展科研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实际上往往齐头并进,或在一些部门或地方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实力地“大干快上”。在人才、资金、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严重的后果。急于求成的心态也使民众对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产生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客观上给科研、教育部门、科技和教育工作者造成太大的压力。
例如,全国普遍关心中国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奖,连非本行的人都在预测某一学科何年能得诺奖。不久前去世的某教授,他“创立”的理论在本学科早已被完全否定,但因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人,居然又被有些报道称为“冤案”。为了能在《科学》、《自然》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不惜花费巨款,请编辑或相关人士来访,或者拉无关的国际名人署名。某人参加了美国的学术团体,不知什么缘故,一般成员竟成了“院士”,所在单位特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庆祝。重点大学都要排出建成世界一流的时间表,而实际上连离世界先进差距都很大,校长教授心里都明白根本没有可能,但口号照喊,规划照订。就连一般大学、甚至刚“戴帽”的大学,也在“争创世界一流”,实际上连世界一流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只是一窝蜂地聘外国专家,争院士,建新校区,买高价设备。而真正的学术骨干往往不断承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项目,无法潜心研究,却疲于奔命,有的甚至英年早逝。
由此而得到助长的虚假浮夸作风,已经在学术界造成严重后果。尽管我们还没有出现黄禹锡那样高级别的假案,但类似的学术舞弊、剽窃抄袭时有所闻,涉及者由研究生至教授、博导,有的由学生或下属揽下责任,本人连“失察”的错误都不承认。有的以“调查”为名长期拖延,从此石沉大海。有的在国际学术界早已被揭露,在国内却风光依旧。有的将剽窃抄袭称为“学术争议”,或者引导到派系之争,为自己辩护,打压批评揭发者。
我们一些地方的统计数字、成绩汇报、成果评估、检查验收,严格来说,真实性也需要严格审查,至少对其中一些“模糊”数字,以及移花接木、文字游戏、夸大其词者,不能放过,更不用说个别完全弄虚作假的事例了。但是为了部门、单位或个人的利益,不少人对这种虚假的繁荣心照不宣,却不便或不愿面对现实,揭露真相。这样的氛围,正是“黄禹锡”产生的原因。
作者: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