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银行提现设限引发社会五大恐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54:55
中国第一台自动取款机在深圳诞生的,对深圳市民及全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百姓们获得的实惠是实实在在,可在近日深圳几乎所有银行的ATM跨行取款业务提现设限却引发社会五大恐慌!
据2007年11月15日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于上周向深圳各家银行口头发出通知,要求银行对储户提现设限。而人行已经开始在各家商业银行的现金头寸上加以限制。由于现金头寸吃紧,商业银行手中持有的现金不多,于是纷纷限制客户的提现数额。目前多数深圳银行具体的限制取现政策是,个人每日提现不得超过3万元,每周不得超过5万元,每月不得超过20万元;企业每日提现不得超过10万元,每周不得超过20万元,每月不得超过50万元。ATM取现上限不变,仍为2万元。报道指出:银行限制提现是为了打击境内资金通过地下金融非法输港。由于深圳有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亦有许多游客在深圳大量提取现金带入香港。如今,现金投放受到控制,地下金融的运作遭受打击,炒港股资金出境难度加大。深圳人行日前表示,自2001年开始,深圳人民币现金净投放量逐年大幅攀升,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今年前9个月其现金净投放已占全国近一半。
深圳银行提现设限其实这是深圳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进行控制的一项措施,本不奇怪,严防资金通过非正常渠道转移香港,从而造成深圳金融体系、金融制度的混乱。香港、深圳金融体制不同,在转型磨合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缝隙让人可钻,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恐难免。2005年6月,我在深圳,一位客户拉我在五洲大酒店附近一间公司考察,听一位老总讲课,讲的是香港资本市场的优势,劝我们在他们那里代理购买“神华股票”,我当即就质疑他们的合法性,他们称深圳这种“犹抱琵琶半掩面”的证券机构不少,在香港有根有底,在香港合法,有的还做珠宝大生意。至于限制取现,在深圳也不是这一次,依旧是2005年,三个朋友到深圳出差,临行前把钱打入农行金穗卡,可到深圳限制取出来,要不我手头带有现钞,出行将会非常尴尬。
为什么深圳这次银行金融机构出台“对储户提现设限”引发社会各界质疑声声,一片哗然?
赞同者认为:预防通货膨胀失控,严防挤兑发生;防止洗钱;在柜员机上同一帐户有最高限额有一定好处,可以预防不幸之事发生,深圳的治安太乱,抢劫太多,如果银行卡被盗,也不至于让自己卡上的钱合部被别人一次性取光。但是民众更多的是焦虑、担心、恐慌,个人观察有如下五大原因:
一是民众担心忧虑银行“霸王条款”给消费者利益带来长久伤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面向普通大众的服务性行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商业银行应当保证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不得拖延、拒绝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消费者认为:深圳银行金融机构设定3万元限制,侵犯了储户享有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权利,银行限定取款金额属于“霸王条款”。存款自由,取不自由,市民认为“银行也太霸道了!”,又据今年起实施《反洗钱法》以来,各银行规定在银行营业网点一次性提取5万元人民币以上,须提前一天预约。预约不等于取款数额限制,深圳银行的做法显然也不合规矩。
霸王条款是老百姓的称谓,其法律术语为“格式合同中的不合理条款”。是合同一方以自己的独立意志在格式合同中所作的对已方有利而对相对方不利的规定,订立条款一方多为行业垄断性企业。霸王条款严重损害了合同相对方的利益。通知、声明、告示、店堂告示、行业惯例等大量存在于消费领域,充斥我们的经济生活,公用企业和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如银行,保险,邮政,电信,水电气等),沿袭旧体制下的规定或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行业惯例,对消费者利益多方限制,严重侵犯消费者的权益,引起广大消费者的不满。
在深圳,取现金还是刷卡,这是客户的自由,银行只可以引导,而绝对无权强迫储户选择。否则,这同样是对客户“取款自由”权的侵犯。资金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稀缺资源,银行业垄断行业处强势地位,消费者别无选择;银行与企业、市民信息不对称,市民对金融机构举措背景、必要性知之甚少,造成社会各界的担心在情理之中。
二是担心中国宏观调控“信贷紧缩”难以承受。
深圳银行提现设限似乎发出中国宏观调控“信贷紧缩”的信号,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明年日子难捱。
有关报道显示:今年信贷增长加快的势头明显,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从2005年时的14%左右提高到了今年9月的17.1%。今年前九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3.36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多增7265亿元,信贷增速已达17.66%。已经比去年全年新增贷款总额高出一成,大大超出了央行年初设定的全年2.9万亿元的目标,离银监会的最高限3.5万亿元也只有一步之遥。
11月12日,在央行公布的10月份金融统计数据中,信贷投放的继续多增和依然较大的紧缩压力引人关注。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8.47%,比上月末高0.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03万亿元,同比增长17.66%,增幅比上月末高0.53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7.85万亿元,同比增长14.94%,增幅比上月末低1.90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央行已九次提高准备金率至13.5%,创了历史新高,冻结资金万余亿元;六次发行定向债券,抽走资金约7000亿元;头三季央行票据发行量已高达3.9万亿元,同比多0.9万亿元,显见抽资力度不少。至9月末,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率已降至2.8%,其中国有商行的更降至2%以下,而从一般需要看应不低于2.5%,显见银行的镕置资金已不多。
央行在其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称,当前“货币信贷扩张压力依然较大”,并提出“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加大调控力度”。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近日央行决定从2007年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资金头寸吃紧,但从总体上看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控制,这预示着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仍将是摆在央行面前的头等大事。
金融机构和企业已经预期到了年底可能会出台行政性的紧缩措施,信贷发放和投资有向前三个季度集中的趋势,据悉,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仍有少量贷款额度,股份制银行额度则基本告罄。实际上,贷款的紧缩早已成为事实。货币紧缩将影响正常融资,波及银行、企业以至经济的正常运作,牛市已造成居民存款流失和存款短期化,均不利于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且还令资金分布更趋不匀,一些中小银行受影响尤甚,出现了资金紧缺情况。担心中国宏观调控“信贷紧缩”难以承受亦在情理之中。
三是担心“港股直通车”停滞不前。
中国外汇管理局及中国证监会近期宣布允许境内投资者通过在中国银行等试点商业银行开立境外证券投资外汇账户,并委托这些商业银行在香港的证券公司开立代理证券帐户。八月二十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批准天津滨海新区开展内地个人直接投资港股试点以来,随着这项称为‘港股直通车’的政策。境内投资者可以用自有外汇或者用人民币购买外汇,将外汇存入证券投资外汇帐户,并通过商业银行的代理证券帐户投资在香港证券市场交易的证券。这项业务被称为“港股直通车”。
香港是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这里拥有良好金融基建、优秀金融人才、完善法律制度、众多国际网络、国际认可的商业声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加之与内地市场的天然联系等,深圳毗邻香港,未收集到深港两地每日市民互动的准确数额,听香港友人介绍,每天有16万香港市民北上深圳消费,内地游客经深圳到香港,银行取现呈上升趋势,但深圳没有搭上“港股直通车”,深圳活跃的金融希望搭上“港股直通车”。
香港传媒称:即使没有港股直通车,未来也会有近900亿美元的QDII资金流入香港市场,因此中资股将成为内地资金的首选投资目标,内地资金在香港市场的话语权也正在逐渐扩大。无疑AH股的联动性在逐渐增强,而且随着中国神华、中国石油等大盘蓝筹股的回归,大盘的走势也会逐渐相似。
温家宝总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次谈到迟迟没有开通的港股直通车,表示政府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考量,包括法规监管,避免内地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同时要考虑大量资金涌入香港对香港的影响,保护香港股市的稳定。港股直通车的开行,说到底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问题,现在主流声音是,人民币目前资本项目大部分不能开放,以免国际资本对于人民币资产造成过大冲击。在此背景下,香港市场不可能脱离大陆市场的基本面一枝独秀,在资本市场的开放上步骤过快很可能造成人仰马翻的惨剧。目前涌入香港的内地QDII资金达到160亿美元,而在香港逐鹿的国际资金不知凡几,金管局不得不一天之内购入10亿美元释放近80亿港元,以缓解港币严重的升值压力。如果港股直通车开行,估计明年从内地流入香港市场的资金将达到千亿美元的规模,温家宝总理还提到,中国资本全流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监管,否则将引起中国资本市场发生大的波动,这会给经济带来不良影响。由此,港股直通车的开行必须放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全局下通盘考虑,而不是为了解决国内外汇储备过多、解决货币流动性问题,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大加针砭,将导致全局性失衡加剧。
深圳某银行人士指出,可能相当数量的资金进入了地下金融体系。地下金融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采取现金交易,而现金交易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逃避一般性金融监管,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现金的形式实现资金在深圳和香港之间的流动。他亦表示,由于深圳地下金融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银行限制提现或能达到打击境内资金通过地下金融非法输港的效果。若果真如此,在直通车暂停的情况下,境内居民赴港炒股将受影响。2007年11月15日彭博社报道,《南华早报》日前援引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的说法表示,中国正在考虑放弃“港股直通车”的计划,消息未得到金融权威机构证实,加剧了民众对“港股直通车”停滞不前的顾虑。
四是担心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血脉不畅”。
深圳银行提现设限业界解释是为了加强现金管理是支持深圳经济发展,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转变金融消费方式。深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逐步完善,支付结算体系比较发达,支持保障体系安全有力。在金融市场交易体系方面,深圳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比较丰富。深圳交易平台相对完善。目前深圳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功能较为齐全,规模也比较大。“十五”期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年均增长20%;贷款年均增长25%;货币市场累计成交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资本市场总成交金额占全国近一半;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7%;结售汇顺差占全国近十分之一;黄金珠宝行业产值占全国的70%。交易工具得到快速发展。深圳先后推出了理财产品、保值增值产品、交叉产品、衍生产品等金融创新产品。
在支付结算体系方面,经过努力,深圳已建成了覆盖全市、联通香港、融入全国、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2005年,全市跨行资金清算总量20万亿元,日清算量平均800亿元,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强。从系统建设看,深圳已建立了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实时支付系统、电子批量支付系统。
金融理念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技术的创新,造就了深圳金融业的辉煌,深圳金融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应该说就是来自于金融创新,第一笔楼宇按揭贷款、第一台自动取款机都在深圳诞生,对深圳市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百姓们获得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
据《深圳金融运行报告》2006年深圳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呈明显的“年初高增长,年中快回落”的态势。前四个月,贷款增速一路高歌,4月末同比增速创2003年以来新高。这是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上市、突破了资本充足率瓶颈的束缚,在利润考核压力下贷款欲望的一种释放。但从央行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的5月开始至年底,贷款增速持续回落。不过深圳各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压缩票据融资达到压低贷款整体增速的目的。除票据融资增速呈戏剧化降低外,短期贷款在上年低基数基础上恢复增长,中长期贷款延续上年的高速增长走势。这表明贷款高增长的反弹压力较大。期限结构上,年末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近六成,比重较上年同期有较大提高,贷款长期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贷款有力的支持了深圳经济的发展:2006年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及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的贷款余额迅速增长;中长期贷款与全社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达到0.99。但中长期贷款增长过快、房地产业贷款集中度较高增大了潜在风险,贷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2006年初外汇贷款延续上年持续下降的态势,但在人民币贷款利率两次上调超过外币贷款利率后的9月,开始恢复增长。2006年,深圳市外资金融机构贷款增势远远超过国内金融机构。现金投放增速降至一位数,多年来过快增长的态势得到有效控制,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深圳首创的大额提现收费制度有力调节了现金需求;二是反洗钱和现金管理力度的加强进一步规范了现金流通秩序。
近日报道深圳市20家中小企业集合发行的10亿元“07深中小债”正式面向境内机构投资者发行,成为首单由中小企业捆绑发行的债券。“07深中小债”是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主导,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新尝试,融资服务本应是金融业的“饭碗”,为什么“07深中小债”这个叫好叫座的融资产品不是出自金融业之手,深圳金融业服务缺位,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是否“血脉不畅”?
报道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今天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腾迅,当年差点因为缺钱折价几十万卖掉。刚刚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今天的市盈率高达200多倍,但马云等创业者曾穷得吃方便面。如果不是软银和IDG这些风险投资慧眼相中,中国新经济绝不会有今天的光景。
流动性过剩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的现实,凸显中国金融市场建设之不足。金融功能缺位,带来的问题之一是资金只能涌向房地产等市场,推高各类资产价格,扭曲价格信息,并最终在整个经济体中埋下隐患。一旦发生风吹草动,金融业首当其冲,往往需要承担巨大损失。
深圳是楼市和股市泡沫比较大的城市,人们担心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血脉不畅”不是没有道理。
五是担心金融危机是不是悄悄逼近我们的生活?
今年世界金融业最发达的美国出现次贷危机点醒了中国金融业界和市民!
有专家认为:深圳市金融机构提现设限的行为并不牵涉金融危机,深圳各金融机构给取现设禁是为了杜绝“外患”。因为是是有关部门主动设限,而不是在挤兑之后被迫设限。2007年一季度,中国的外汇储蓄增加了1400亿,而900亿是资本账户,这些进入中国的外资有一些流入了股市与楼市。根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报,净利润大增:工行实现净利润413.9亿元,同比增长61.4%;中行295.43亿元,同比增长51.68%;建行342.55亿元,同比增长47.5%;交行89.18亿元,同比增长37.43%。预计明年利润还将大幅增长,现金流量并不能反映金融的实际状况,以此给中国的金融行业下判断失之草率。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危机是经济热潮退却后的不良贷款,目前远未到水落石出的时候。这使人想起巴菲特投资箴言“只有在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我们也会有恐惧和贪婪,只不过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泡沫经济和外部冲击是一百年来经济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经济泡沫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指经济成长过程中的虚拟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脱离了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的现象。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只要将其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就对市场发展有利;另一方面,经济泡沫中始终存在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如果泡沫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就会出现虚假繁荣,演变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的一般过程是:扩张性经济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大——贷款增多——信贷收缩——泡沫破灭;第二,经济繁荣和资金过剩是泡沫形成的基础动力;第三,泡沫累积较慢,破灭很快;第四,银行与股市的关联大小至关重要,这决定了危机的损害程度与恢复能力。泡沫经济都经过“疯狂—恐慌—崩溃”三个发展阶段。危机前一般都呈现经济景气,人们对经济前景乐观,因此出现投资膨胀和信贷扩张。乐观者都会振振有词,认为经济自然有泡沫,泡沫是正常的。然而历史在不断重复着一条简单的规律:危机之前群体狂热,不相信危险;一旦到了临界则信心动摇,产生强烈恐惧;之后危机爆发,泡沫破灭,破产、萧条、失业、贫困紧随。
国际收支失衡、资本流动、汇率波动、债务危机等外部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泡沫经济往往与外部冲击结合在一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明显增加。这些危机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
目前,美国次债市场的动荡已扩散到普通公司债市场,导致公司债券价格暴跌,商业票据发行受阻,投资公司、对冲基金和企业融资出现阻滞。如果房价进一步下降,消费和就业形势将会恶化,将严重影响市场信心,信贷市场会进一步萎缩,股市也会受到打击,美国抵押支持债券信用价差将进一步拉开。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等因次贷投资损失近400亿美元,危机已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各个环节。房屋贷款是以房屋作为抵押、借款人分期支付本息的长期贷款。美国的房屋贷款的期限主要有30年和15年两种,利率也分为固定利率和市场浮动利率两种。对于正常的房屋贷款,贷款机构一般对贷款者都有三个要求:一是要有足够的收入保证,并依次来计算最高贷款额度(一般来说,贷款额度以借款人每月支付的分期付款数额不超过其家庭税后收入的40%为准)。二是要交纳足够的首期付款,一般首期付款的额度是房屋价值的20%。第三是借款人的信誉记录,借款人必须要有良好的信誉记录。不满足以上贷款条件的房屋贷款就是次级贷款。次贷危机到底对美国经济的哪一部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如果次贷危机发生在十年前,如果它的规模不是像今天这么巨大(近4000亿美元),
据了解,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并且,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有专家分析:随着中国房地产价格出人意料地上涨,中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了;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借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了,他们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一旦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暴露,又会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自1998年以来,商业银行也纷纷调整了其信贷资产结构,住房抵押贷款的低风险特性,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中似乎特别垂青于住房抵押贷款。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正是造成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信贷的增长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现实的有效需求。
以房价收入比来度量,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无疑也越来越具有美国式次级抵押贷款的特征,只不过,中国的商业银行迫于监管的压力仍然要求一定的首付比例,这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借款者违约的损失。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中国房地产价格出人意料地上涨,中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了;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借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了,他们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中国房贷也有美国次级债风险特征,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一,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第二,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第三,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将逐步显现;第四,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第五,中国的汇率制度会受到挑战。
楼市与股市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的推动下,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开始来临。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6.5%,涨幅比9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指出,季节变化引发的鲜菜价格较快上涨,以及入秋以来猪肉消费量增加价格上涨是主要推动因素。
有评论指出:中国要小心储户和投资者甩了银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随着金融改革发展的逐渐深入,资本市场得到大力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脱媒现象正逐渐显现。“脱媒”是指资金盈余者(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投资者)不通过银行等资金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而导致脱媒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从居民角度说,在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倾向与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信贷、利率、外汇管制加剧了这一动机。二是企业为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资成本,通过债券、股票、融资票据等证券直接筹措资金。三是各类理财机构如基金等,在传统的直接和间接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方式以赚取收益。
深圳银行提现设限,市民把目光投向外资银行。深圳共有外资银行机构38家,其中,法人机构2家,分行21家,同城分支行8家,代表处7家,另有6家外资银行已提出了增设支行的申请或意向。深圳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人民币843.5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8.12%,比年初提高近一个百分点,而且同期外资银行的存贷款增幅普遍高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如何应对,值得密切观察!
紧锣密鼓的国内金融调控政策和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是促使民众关注深圳银行提现设限的重要原因,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金融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世界资本市场的神经,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的变化稍有不慎可能引发市民情绪性恐慌,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