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维稳之异化与代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24:50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中国式维稳之异化与代价

发布: 2010-9-24 07:30 | 发布者: 囫囵 |

  近来,很多地方官员和热心读者给人民论坛杂志来信、来电,反映基层维稳的有关情况,建议我们做一期“特别策划”专题,关注地方维稳工作,探讨地方维稳难题。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百姓幸福的前提。我们始终视稳定如生命,但“维护社会稳定”却成为近期多起热门新闻事件的官方辩解:出现蜱虫疫情的河南商城,之所以没有公开疫情,是出于“维稳需要”;紫金矿业瞒报污染,也是出于 “维稳为重”;一些地方搞非法的暴力拆迁,动辄就动用警力,也称之为是“维稳”……



维稳究竟为什么,如何维稳?


  人民论坛杂志社最新调查显示,79%的受调查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借“维稳”名义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较严重”。70%的受调查者认为“维稳目的异化,只保自己官帽,不管群众疾苦”。

  维稳的目的是什么?很明确是保一方平安,根本在于“维心”,即在得民心。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官员却将民众正常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对维稳的刻意强调和片面理解,导致维稳手段出现异化。突出表现为:领导方式异化,大搞“首长挂帅”、“全民动员”,不能坚持依法办事;维稳重心异化,重视事后处理胜过源头预防;治理方式异化,重堵轻疏,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缺失等。这类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采访中,不少官员向人民论坛记者大倒苦水。“费力难讨好,‘两头’常受气”、“担惊受怕,着急上火”等成为基层一线维稳干部的真实感受。一些官员虽然愿意私下表达些意见,但不愿署名公开发表,更有部分官员对这一话题避而不谈、讳莫如深。

  是什么导致了维稳的异化、造成了维稳的怪圈?这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需破解的难题。应广大地方干部和读者的要求,人民论坛杂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搜集整理了不少地方维稳的创新探索;采访了诸多基层干部的维稳烦恼;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什么导致了不稳定”、“如何解决维稳难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分析;并于8月15日上午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了“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纠纷问题研讨会”,与会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以“深圳市宝安区N15地块土地合作开发权纠纷”为典型案例,探讨社会稳定的内在机制(相关内容见本期专题)。

  解决维稳难题有三策: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制度层面的维稳,中策是体制与政策层面的维稳,下策是警力或暴力层面的维稳。我们不能为稳而稳,那样代价高昂、顾此失彼、收效甚微;不能刚性维稳,那样会变“维稳”为“危稳”。这就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稳定观,确立维稳新思维,推进一系列社会改革,使“刚性稳定”转变成“韧性稳定”,进而变 “维稳”为“创稳”。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79%受调者认为借“维稳”名义不作为乱作为“较严重”

  阅读提示:近期,不少地方官员向人民论坛记者透露,虽然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逐年增多,但一些地方维稳压力仍然越来越大。面对压力,个别地方相关部门不惜借维稳之名打压上访者、干扰司法、违法行政等,一不小心就掉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不仅使当地政府的威信受到损害,更是延误了地方发展。“维稳”渐成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最大“烦恼”之一。
  一些地方为什么会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地方官员有哪些维稳烦恼?如何跳出维稳怪圈?人民论坛杂志进行了深入调查。在人民网、腾讯网、人民论坛网推出网络问卷,参与调查人数8756人;采访、书面调查地方党政干部478人;总计调查人数9234位。


  调查结果

  ·79%的受调查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借“维稳”名义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较严重”
  ·在回答“当前地方维稳哪类异化现象最为突出”这一选项时,70%的受调查者认为“维稳目的异化,只保自己官帽,不管群众疾苦”
  ·68%的受调查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维稳思维存在着误区”


“维稳”为何成为挡箭牌?

  ——79%的受调查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借维稳名义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现象“较严重”

  “维护社会稳定”成了近期两起热门新闻事件的官方辩解。一个是湖南金浩茶油事件。据报道,今年2月份金浩茶油就被查出致癌物苯并芘超标,但是消息一直没有公之于众。另一个就是出现蜱虫疫情的河南商城,据当地主管政法的一位乡干部说,之所以没有公开疫情,是出于维稳需要。

  调查显示,79%的受调查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借“维稳”名义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较严重”,仅有6%的受调查者认为此类现象“不严重”。结果表明,一些地方部门曲解稳定,借“维稳”名义不作为已经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

  近年来,借维稳名义滥用权力、胡乱作为的现象不断见诸报端。一些地方搞非法的暴力拆迁,动辄就动用警力,也称之为是“维稳”;紫金矿业瞒报污染,也是出于考虑“维稳为重”;公民发帖批评县委书记,除了被公诉犯有“诽谤罪”之外,也被指“破坏全县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 “维稳”成了一些地方非法行政的借口,值得高度警惕。这种行为不但不能维护稳定,而且有可能激化矛盾,诱发社会冲突。

  “哪些不稳定因素最可能诱发群体性冲突”?人民论坛调查显示,78%的受调查者选择“一些部门和官员公权私用、特权腐败、权力不作为和乱作为”,列所有选项第一位,比列第二位的“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增多”(71%的受调查者选择)多出7个百分点,比列第三位的“因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工权益受损等引发冲突”(59%的受调查者选择)多出19个百分点。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一些社会矛盾的激化都和公权私用、政府部门不作为等相关,而一些当事官员遇到问题作为不当在不同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要维持社会稳定,地方官员及相关部门首先要做的便是依法行政,不滥用手中的权力。

  有受调查网友指出,在网络时代网民对于真相的渴求大有掘地三尺之势,到底是维护民众利益,还是将维稳当做挡箭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官员有烦恼,公众不领情,维稳的目的是什么?
  ——70%的受调查者认为“维稳目的异化, 只保自己官帽,不管群众疾苦”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维稳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怪现象?最根本的还是在于维稳方式出现了异化。在回答“当前地方维稳哪类异化现象最为突出”这一问题时,70%的受调查者认为“维稳目的异化,只保自己官帽,不管群众疾苦”;18%的受调查者认为“维稳重心异化,重视事后处理,不重源头”;10%的受调查者选择“治理方法异化,采取压制或推脱敷衍的处理方法”;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其他”。

  “只保自己官帽,不管群众疾苦”式的维稳结果表明,任由个别官员躲在“维稳”的大旗下,打着当“太平官”的小算盘,往往越维越不稳,这一异化现象已经成为当前“维稳”工作的最大挑战。这样的官员往往不能与时俱进,一味地固守旧有模式,一旦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往往会束手无策,有时甚至会导致官民矛盾激化。

  一方面公众对维稳异化深感不满;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官员也向人民论坛记者大倒苦水,感慨基层维稳压力大,常常是费力难讨好。“您认为地方官员维稳最大的烦恼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69%的受调查者认为 “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维稳系统策略”;44%的受调查者认为“一票否决”机制使地方不少工作常常围着维稳转;39%的受调查者认为“因体制、机制问题,地方官员常常两头受气”,分列前三位。

  有受调查者表示,地方官员的维稳烦恼可以理解,这些烦恼不是某个人或某项措施就能解决的,而是改革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学者郑永年强调,今天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形式多样的针对既得利益和精英阶层的社会暴力是以往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的结果。而这些矛盾本来应当是通过改革得到解决的。


  走出“越维越不稳”的怪圈,关键靠什么?
  ——77%的受调查者认为“提高用制度化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法律应在权力之上”

  “越维越不稳”怪圈出现的深层原因是什么?68%的受调查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维稳思维存在着误区”;44%的受调查者认为“用行政方式替代司法方式,基于短期利益考虑,树立不起法治权威”,分列第一、第二位。

  当前个别地方政府维稳思维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将民众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把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视为不稳定因素。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的维稳是治标不治本,常动用警力等专政工具来压制和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实现一时的社会稳定。

  正是因为对维稳的刻意强调和片面理解,使当前不少地方维稳工作挣扎在政府维稳与民众维权的博弈之中:政府在多重压力之下大力维护以“零非访”等为指标的“稳定”,而民众在权利救济极度困难时不得不以种种非常规方式“冲出重围”。面对这种博弈,一些地方政府往往缺乏耐心,大多采用应急式处理方式,不稳定因素并没有真正地化解,很大程度上是采取了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这种维稳思维和处置方式,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矛盾的汇集激发,最终会使社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要解决维稳难题还得回到制度化层面来,这才是上策。77%的受调查者认为“提高用制度化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法律应在权力之上”凸显了民众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强烈呼吁与期待。党中央早就三申五令推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但一些地方政府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将行政方式凌驾于法律之上,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专家强调,社会冲突并不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中国日益开放和民主化,社会稳定也必将过渡到动态平衡型。相应地,执政者的稳定思维也应随之转变。在社会冲突敏感期,不仅需要执政智慧,更需要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的新的稳定思维。(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王慧)


  维稳烦恼:地方官员有何难言之隐

  “1/3的时间忙招商引资,1/3的时间跑专项资金,1/3的时间忙计划生育、维稳等”,一位乡镇干部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谈起“维稳”,不少地方官员虽然愿意私下表达意见,但不愿署名公开发表,更有部分官员对这一话题避而不谈,他们到底有怎样的烦恼,有哪些难言之隐?


  烦恼一:费力难讨好,“两头”常受气

  湖南省某县“综治办”副主任:在一些重要时期及节假日,为了使一些闹访户息访,基层官员要付出很大努力,对他们进行劝解、普法。而一些上访者却对此并不领情,往往有抗拒情绪,有时为做通一名重点对象的工作,从县到乡镇、到村组,层层都要有人负责,时间精力耗费很多,往往效果不太明显,上下“两头”都不落好。

  山东某区“维稳办”主任: 面对不断增加的社会矛盾,上级对下级的基本要求就是不出事,而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原则上,难以从容面对矛盾的复杂性,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自上而下“层层加码”,只求尽快平息事端,尽量在任期内不出事。


  烦恼二:高压“维稳”,担惊受怕,着急上火

  江苏省泰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陆彩鸣: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矛盾交织,是一个矛盾易发、多发期,矛盾纠纷总量居高不下,社会不稳定问题触点增多,解决难度也越来越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在目前“压力维稳”和“运动式治理”的状态下,一些地方对基层不仅实行严格的考核,还运用经济手段来制约,要求基层每年缴纳数十万元的保证金。如果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不仅要对基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公安、信访部门负责人进行通报,还要按规定扣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因此,面临基层的维稳压力,干部普遍感到不堪重压,慨叹基层干部难当,抱怨“都快被压死了”,迫切需要各层各级来关心、理解和纾解,为基层维稳“减压”。 从实际来看,基层维稳的压力和烦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大规模集体上访。二是避免突发性、群体性事件。三是遏制进京去省上访。四是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纾解基层维稳的压力和烦恼,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上级党委、政府对基层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呵责,对基层干部做到真心关心、真情关怀、真切关爱。另一方面,也要转变“压力维稳”和“运动式治理”的维稳思路和模式,畅通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切实改变通过压制和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来实现短期内社会稳定的做法。这才是维稳的治本之道。

  河南某市信访局干部:回忆起当年接访的那段经历,可谓刻骨铭心。那时候,经常是“眼熬红了、嘴磨破了、腿跑细了、身体瘦了”,仍不能得到部分上访人员的理解,遭遇围攻、谩骂等尴尬情况时常发生,搞得自己常常血压升高,着急上火。幸亏在自己的任上,没有出过什么大的“漏子”,而且自己有家人的理解,有同事的支持,感觉虽然这样付出也值得。

  河北省某镇副书记:现在的基层工作难做,群众动不动就拿到北京上访相威胁,尤其是个别闹访户,越是敏感时期越闹。现在不少地方政绩考核在信访问题上常常是“一票否决”,这就像紧箍咒一样,搞得基层干部很焦虑,我碰到了闹访事件,经常是吃不下,睡不好。


  烦恼三:与上访人员的“游击战”

  江苏省某市“维稳办”干部: “维稳基金”一部分或者直接给予当事人“补偿”,用金钱来换取当事人或家属不再上告、不再追究,以息事宁人。还有一部分用在控制事后上访和消除上访影响上。包括政府人员接访的开支,给信访民众提供住处,甚至提供好吃好喝好招待的开支。

  官员和工作人员到北京去接访,对基层政府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行政开支。有时上访人员总是滞京不返,对于越级上访,市、区通常的做法就是“谁家的孩子谁抱回”。于是,迫于上级领导的压力,我们这些工作人员,不得不软硬兼施,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家孩子抱回”。可以说,在“抱回自家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吃尽了苦头、受够了“自家孩子”的怨气。而另一方面,上访人员为了避开我们,也往往采取一些声东击西、放“烟幕弹”的方法和政府“周旋”。

  甘肃一位负责信访的干部:一些人在缺乏体制内资源支持的情况下,有时会故意选择在特殊时期、敏感地域向政府提出各种适当与不适当的要求,或者以上访、曝光等相威胁,借机提出一些超出合理范围的要求。记得有一些时候,我们派干部去接上访者回来时,他竟然提出:“故宫我还没去过,你们陪我去看下嘛。”或者说“我还没坐过飞机”等等。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无理要求如果不满足,上访者就死活不走。而在京多住一天,接访人员及信访人的食宿消费,都足以超过信访人所提非份要求,于是往往无奈让步。 (采访整理:人民论坛记者 王慧、杜凤娇、杨昀贇)

来源:人民论坛



打印 | 收藏此页 | 推荐给好友 | 举报 上一篇 下一篇Guest (2010-9-24 09:59:00) 引用 中国几十年来都流传在社会、官場上的一句至理名言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中共“与时并进”的党性原则,也是中共官场的“潛规则”。那些由地方爬升上去的“党中央”不可能不清楚、不知道,因为他们同样是如法应对而官至其位的。只能说这些“党中央”是假装不知道来上下一心“维稳”中共政权的搖搖欲隋,四面楚歌。就如把“民愤”“民抗”和谐导向为煽动骚乱来“维稳”权力、权位一样,“维稳”“和谐”“导向”都是中共政权面对党內全面腐败,以权唯利,以权维稳,以权维权的黔驴之策,以权借力压制民怨、民愤、民怒、民反,延长中共皇朝的怏怏病体,茍喘维命吧了。从89年六四镇压人民的“反腐败、求民主”之运动后,中共就以“安定团结”到“和谐维稳”来“导向”老百姓,来“折腾”中国社会。但中共的腐败和社会民众的抗争同样是前赴后继,与日俱增,星火燎原。中共党官越来越富,群众眼睛越擦越亮,中共的小康论、致富论、崛起论、强大论、和谐论、维稳论统统被民众消化为“三鹿毒奶论”“高溫疫苗论”,中共政权公信力,公信度早已为零,灰飞烟灭,荡然无存。在民心中只留存的是“靠枪杆子稳定政权”的贪官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