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纵横:中国人的殖民地心理与日本的少数民族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3:24:13

历史纵横:中国人的殖民地心理与日本的少数民族心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柔”性十足,主要是殖民地心理造成的。

历史上的“中国”(中原),断断续续一直处在殖民地状态。黄帝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位殖民者,他从西域入侵中原,战胜炎帝,打败蚩尤,反客为主,使土著人成了“夷人”,使中原成了殖民地。

后续的殖民者,当然就是周武王、秦始皇、金国统治者以及元朝、清朝的缔造者,中间还有一段“五胡乱华”,即五个少数民族走马灯似的在中原坐大。

因此,原型中国的历史,在相当意义上就是一部殖民地史。在这个地基上形成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渗透着浓厚的殖民地气息。它的形态是知识分子文化即君子文化,其实质是附庸文化,恪守“君君臣臣”的规矩,对帝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只有仰视、劝谏和辅助。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民众对统治者形成敬畏心理,同样不管这统治者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鲁迅曾对侵略者屠刀之下的国人所表现的麻木抱有切肤之痛,实际上“麻木”仅在其次,更可悲的是“孝忠”殖民者也能成为时尚。为什么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不但有那么多人当汉奸,而且出现了汉奸政府、汉奸党团,更有相当规模的汉奸部队?对于这一点,甚至连日本人都感到惊诧和茫然,对中国的国民性提出质疑。

儒家文化阳光的一面,其实质是正直;它“柔性”的一面,其实质就是顺服,就是对外来强权的臣服,就是殖民地心理。这种“柔性”的毒害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民众越来越柔弱。当老的殖民者也被“柔化”的时候,新的殖民者便接着做起了“入主中原”的美梦。再进一步,当境内的少数民族无力坐大的时候,境外异族便杀了进来,甚至结了伙一起杀进来。

中原之国很早就号称“泱泱大国”,为什么敌不过境内、境外的小兄弟?至少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儒家教化惹的祸,是它培育了这样一种宽厚、柔弱、中庸、安贫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其中至少有这样一个突出的无法否认的特点。正因如此,历史上不断滋长和崛起的反叛势力必然首先反儒。蒋介石虽是一位“民族英雄”,但并没有摆脱殖民地心理。真正摆脱殖民地心理的,是以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一群不肯让儒家文化捆着手脚的中国强人。

由于民族与国家的独立对于中国来说太重要了,以致于成了立国建国的最高境界,毛泽东说中国永远不称霸,邓小平说中国不当头,言外之意就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最高要求就是独立。中国的思想家和谋略家向来也只研究个人如何培养领袖气质,而不研究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培养领袖气质。而“独立”意识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种“自保”意识,仅仅与“非独立”相对应。这既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称,更与当今的世界形势不相符。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希望你当头,另一些国家害怕你当头。你坚持不当头,希望你当头的国家就会失望,觉得你缺乏责任感,不像个大国;害怕你当头的国家就觉得你可欺,即便是小不点儿也想对着你耍横。当然,当头不等于称霸。但是,如果说对付原子弹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那么要对付霸权,中国同样要具有称霸的胆略和气魄。中华民族的复兴,有待于中国人彻底摆脱殖民地心理的阴影!

至于日本,它觊觎中国的心理,与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觊觎中原的心理如出一辙。它也想当一回殖民者,也想在中国坐大,而且同样甘愿接受中国汉族的同化。他们本来就是汉人的后裔,而且早就接受了汉文化的哺育。他们在那些岛屿上训练出强悍的力量,可惜崛起的太晚,当中国和整个世界都处在大转折的时候,他们却不识时务地做起了“入主中原”的美梦,结果只能撞在墙上。

但是,日本的惨败也并不完全是历史时机问题,而在于日本自己昏了头,扩张行为变成了兽性大表演,带来的不是“共荣”,而是大灾难。如果它头脑清醒,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和繁荣,说不定它也真能在中国建立起一个新的朝代。由于它倒行逆施,不仅促成了中国人独立意识的空前大觉醒,而且激起了中国人多少个世代都无法消除的仇恨。在无数中国人看来,中国与日本不共戴天,中国强大之日,就该是日本被收编之时。它想当中国的第57个民族,应该成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