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批判之五:阶级斗争学说曲解了人类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35:54


    
  “阶级斗争”理论还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将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社会的阶级结构简单地抽象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二元对立性的结构,是对人类历史状况的严重歪曲。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至今的社会确实是一个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等级或阶层的社会,如果把社会成员的等级或层级都称为阶级的话,那么人类至今的文明社会确实都可以称为阶级社会,当然这并不是唯物史观意义上的阶级社会,而是将阶级概念泛化了的阶级社会。但是,人类文明社会的等级或阶层是多层次的,并不是简单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这种二元对立性的结构。
  近代以前的文明社会都是一种不平等的身份等级社会,社会成员并不是被简单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个阶级,而是被划分为政治经济权利不同的等级,有的国家甚至将国民分为10多个等级。在古希腊奴隶制城邦中,大概最符合二元阶级结构的是斯巴达,斯巴达人都是统治者,过着严格中的集体军事生活,斯巴达城邦中其他的被征服的外族人都是被统治者、奴隶,但在这些被征服的外族人中,仍然分为奴隶(希洛人)和半自由民(庇里阿西人)两个阶层。而在著名的雅典城邦中,居民至少分为奴隶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阶级,梭伦改革时还根据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在古罗马奴隶制社会里,居民主要分为贵族、自由民(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贵族阶级处于罗马社会的最高层,自由民是罗马公民权的基本享有者,奴隶被压在社会的底层,其中的每个阶级又可以明确地分为不同的阶层。平民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始终是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的主线,而阶级斗争学说想当然地认为,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阶级斗争的主线。当然,随着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政治体制的变迁,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着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从来就没出现过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这样的二元对立的阶级结构的状况。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主要由教士阶级、封建主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市民阶级这四大阶级组成,社会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主角也不是阶级斗争论所认为的那样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而是教士阶级与封建主阶级,这两个集团之间的斗争是欧洲封建社会政治冲突的主线。
  中国古代社会也和西方社会一样是一种等级社会,统治者总是根据不同的标准把国民分为不同的等级。在西周时期,社会可以分为统治阶级、平民阶级和奴隶阶级这三大阶级,另外还有住在城郊的臣服于周朝的“野人”。其中每个阶级中又分为不同的等级,如统治阶级中又分为王、诸侯、卿大夫等层级,而平民中又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在春秋时代,周朝统治者又把国民分为10个等级。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之后,社会阶层主要分为王公贵族、官僚、地主和平民这四大阶级,另外还有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隶阶级,而在平民阶级中仍然有士、农、工、商之分。此后,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主要阶级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当然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除外。如元朝统治者奉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大等级,歧视和压迫汉人。
  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从制度上废除了身份等级制度,建立了在社会、政治上人人平等的民主政治制度,但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的分层,不过各阶级的人员是自由流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并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对立的简单的二元结构,同样是一个多阶级并存的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除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之外,还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后来,地主阶级逐渐消亡了,但农民阶级始终存在,虽然人数在不断减少。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蓝领工人(即原来的工人阶级)已经变得很少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如现在美国的蓝领工人已经不到社会劳动力总数的10%,而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中产阶级已经占社会劳动力人口的多数,成为第一大阶级。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主要由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四大阶级组成。现在人们通常根据收入情况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层分为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和贫困阶级三大阶级,其中中产阶级占人口的多数,富有阶级和贫困阶级都各占总人口的10%左右,所以不少学者把现在的西方发达国家视为中产阶级国家。
  既然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阶级社会都不是由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大阶级组成的简单的二元阶级结构,而总是由两个以上的阶级组成的多元阶级结构,那么,社会的阶级斗争也就不可能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多个阶级之间的相互博弈和斗争。并且从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奴隶阶级、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这些被唯物史观认为的“革命阶级”都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
  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里,奴隶阶级被排除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不是社会政治斗争的主角,平民和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斗争才是希腊奴隶社会政治和社会舞台上的主角,也才是推动希腊奴隶制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古希腊奴隶制社会被古罗马奴隶制社会所取代,不是社会内部阶级斗争的结果,而是被罗马军事征服的结果。同样,在古罗马奴隶制社会内,虽然也发生过多次奴隶起义,但经常性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仍然是平民与奴隶主贵族之间、以及奴隶主贵族的不同派别之间的政治斗争,正是这种政治斗争推动着罗马从共和国变成了帝国,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而摧毁罗马帝国、建立封建制度的主要力量也不是奴隶的起义,而是日尔曼人等邻近民族的军事占领。而在中世纪封建社会里,农民被分散在不同的封建庄园,与封建领主形成了一种依附关系,难以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所以欧洲始终没有爆发真正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欧洲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更多地集中在封建主与教士、市民与封建主及教会之间的政治斗争。当然,近代领导推翻欧洲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也不是农民阶级,而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而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亡的力量,已不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
  再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商朝取代夏朝、周朝取代商朝都与阶级斗争无关,而是部族(或方国)之间的军事斗争的结果。秦灭六国而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更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而是诸侯国军事竞争的结果。自秦朝建立专制制度以后,在中国2000余年的专制社会中,中国农民阶级发动过上百次的起义,在推翻旧的专制王朝的统治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还成功地建立了大明王朝,当上了皇帝。但农民的起义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实质性地向前发展一步,每一次农民起义推翻了旧的残暴腐败的专制政权,建立起来的不过是一个新的专制政权,只是用新皇帝代替了旧皇帝,中国的历史并没有随着一个旧的专制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而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历史上尽管出现过世界上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但除了造成社会的大动荡和大破坏之外,并没有真正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2000多年的专制社会为什么却一直停滞不前,呈现出专制王朝周期性循环的历史发展状态,这一直是中外历史学家们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