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欢迎您的访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32:47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作  者:王仲英  出  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6P30   发布时间:2010-3-12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探索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健全工学结合的保障措施,提高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效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作为两所河南省首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高职院校之一,通过两年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积极实践,探索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     为进一步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学院在2006年制定了《关于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学院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和旅游管理专业率先进行了试点。通过两年的运行,冶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也相继开展了工学结合工作,形成了以下几种工学结合模式。     1.顶岗实习模式     我院机电系从04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始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从第二学年末的暑假开始进行为期4个月的中期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11月份回校完成毕业设计答辩等教学任务,接着再进行长期的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05级推广到4个试点专业211名学生,06级达到5个试点专业600名学生。经管系旅游管理专业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从前期的短期顶岗实习1个月,到中期顶岗实习4.5月,再到长期顶岗实习7个月,均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地点从济源市、河南省辐射到上海、杭州等国内多个旅游城市。     对顶岗实习我们都要求“真实的工作环境,顶岗的工作实习,一定的劳动报酬,严格的过程管理”。机电系、经管系不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前5个学期学生既有了理论学习,又有了实践经验;既参加了校内实习,又参与了校外实习。通过“工”与“学”的轮换交替,内容的紧密结合,使“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学”的认知在“工”时实践,达到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2.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是“工”与“学”的全程式结合,也就是说“工”与“学”交替的时间周期更短、转换更频繁。     2007年我院冶金化工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有36名同学到河南联创化工有限公司实习,采用的就是工学交替的模式,学生周一至周五在企业上班,晚上(一个半小时)和周六周日在学校学习,住宿在学校,企业上班有车接送,学生、学校和企业签订了协议,学校为学生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并积极和企业协商,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学生获得合理的报酬。在管理上采取岗位角色管理,上课日学校按学员管理,学校考核学习成绩,工作日由企业按员工管理,按月根据考核业绩发工资。     3.订单式模式     订单式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之所以说订单式也是工学结合模式,是因为双方签订了协议后,学生的校外认识实习、生产性实习及中长期的顶岗实习均在协议企业中完成,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工作和学习的指向性明确,“工”与“学”结合得更密切。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非常受企业欢迎。     近年来,我院主动与济源市的一些大型企业和沿海地区企业签订订单,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教育培训,学生毕业后企业择优录用。2005年,学院为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深圳富士康集团订单培养了100余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2006年又为济源钢铁(集团)公司、河南恒通化工有限公司、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豫港焦化集团等企业订单培养了600余名冶金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学生。2007年我院与济源太行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订单协议,在机电系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选拔了13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企业资助每名学生5250元,毕业后到企业工作。2008年我校与西峡县鑫龙保温材料有限公司、河南龙成集团签订了培养159名学生的订单。     同时,为了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学院还与济源钢铁(集团)公司、河南豫港焦化集团签订协议,从2006至2008连续3年每年选拔100名左右的应届毕业生,用半年时间进行转专业短期培训后上岗。订单培养的实施,既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也为企业输送了急需人才,实现了双赢。     三、及时总结,健全工学结合的保障措施     自学院2006年被教育厅确定为工学结合试点院校以来,相关系部都成立了工学结合领导小组,系主任或书记亲自负责与用人单位、校外实习基地联系、考察,加强校企合作,制定工作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     1.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     2006年以来,各系组织的工学结合形式也不尽相同。经管系旅游专业在04级短期顶岗实习组织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在校二年级学生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方向综合顶岗实习,同时系里统一联系实习单位,统一接送学生,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地点及指导教师等,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比较一致,工学结合前有动员,工学结合后有总结表彰。机电系依据“2+1”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多学生多的特点,以集中联系企业、安排学生为主,学生自主联系为辅的工学结合形式,但实习时间段一致,教学管理模式也一致。冶金化工系则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分时段派部分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而大部分学生继续在校学习理论课程,并且学生工学结合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有的直接与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连在一起,并直接安排就业。     2.加大了工学结合的管理力度     2006年以来,各系逐年加强了对工学结合学生的管理工作。学生实习后,工作时间多了,思想警戒放松了,理论学习少了,在企业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2007年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靠指导教师与辅导员、带队教师通过现场说服教育、手机短信、网络等方式来解决,教师为此承担了不少责任,付出了时间和通讯费等;2008年各系加大了管理力度,除了安排带队教师、辅导员等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联系以外,还积极发动学生党员、优秀班干部等协助管理,在实习单位成立临时党支部、班组,让学生们相互监督,相互督促,成效非常明显。     3.积极配合,回馈总结     两年来,学院教务处积极配合系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工作,每年都组织召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系经验交流会和总结表彰大会;向全院通报开展工学结合的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建议,及时将座谈会的内容反馈给各系。不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充分肯定了学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解决了一部分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毕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不断改革,提高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效     在两年的工学结合实践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专业对口的工学结合岗位数量不足,与企业的协调沟通不够,管理不到位、工学结合的学生放任自流等问题,导致工学结合达不到预期结果。笔者认为必须通过不断密切校企合作,在多途径拓展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增加对口工学结合岗位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加强工学结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全面做实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环节,才能切实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国外高等教育多半采用完全学分制和模块式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教学内容许可和职业需求的范围内自行选择。我国由于多半实施学年制,即使实施学年学分制的学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的余地不大,已成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多半只停留在模式的结构和运作等基本层面,较少触及这一模式中课程究竟如何设置,教学方法如何取舍等问题。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深入进行,学和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直接,学生和企业对学校的课程提出很多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很有必要将我们的探索深入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朝纵深发展,提高它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课程的内容上要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来自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     2.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由于开展工学结合不仅要增加管理者和教师的工作量,如联系用人单位、组织用人单位对学生面试等,而且还要增加开支,如联系工作的差旅费、通讯费,以及学校相关人员的工作量津贴等。经费紧张是制约工学结合进一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打破了原有全日制学习的教学模式,势必与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运行制度及分配制度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学校要适时调整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与时俱进,使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协调。     3.工学结合中的双师队伍建设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应该是校内工作和校外工作两种类型组合而成。兼职教师不应该只限于在课堂上讲课,还应该包括在实践场地的技能指导。我们不应该要求每一个来自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都到教室里去上课,能在现场进行实践技能指导同样是称职的兼职教师。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分散的特点,不可能每个点都安排带队教师,学校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用人单位里聘任兼职教师,支付他们应有的工作报酬,适当地对他们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要求他们代表学校,依据学校的管理条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指导和管理。兼职教师根据聘期可以是相对固定的,如校内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也可以是动态的,如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指导人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Z].教职成[2006]4. [3]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4]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5]黄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探析和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6]诸慧.工学结合培养高职应用性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7]张书礼.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规范和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8]杨廷.最佳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结合方式的选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