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崩溃』从何谈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3:44
 

(一)摩罗以“今日之我”战“昨日之我”

     回望2009年,有一道别致的文化风景线,展现在国人面前。
    宋晓军、黄纪苏、王小东、刘仰、宋强,联袂推出《中国不高兴》,时间不长,刘仰的《中国没有榜样》出炉。“中国牌”的书,具有整体的风格,主题先行,气势恢宏,大话连篇,情绪激烈。《中国不高兴》的副标题是: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中国没有榜样》印在封面的话语更是壮怀激烈:西方不是上帝,美国不是救世主,终结资本主义制度的激情之书,澄清中国观念谬误的清醒之作。
    历史依然在继续,2010年1月,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中国站起来》。作者摩罗,让读界眼前一亮,这不是精神界的战士谱系的自觉传承人吗?
    摩罗自己,不大愿意把自己的书与《中国不高兴》、《中国没有榜样》归置在一起的。但是,《中国站起来》,民族主义的情绪宣泄,比起《中国不高兴》、《中国没有榜样》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站起来》的副标题——我们的前途、命运与精神解放,作者的精神所达到的亢奋状态,令人感动不已。
    在《中国站起来》的崩溃篇中,摩罗特别写到《一百年前的精神大崩溃》,认定五四丧失了民族自尊心,不具有民族自信力,甘愿接受西方人的精神奴役。
    “在西方殖民者攻占与掠夺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中国一开始就一败涂地,但是并没有马上出现精神崩溃。从魏源到王韬到严复到康有为梁启超等等几代学者,从林则徐到曾国藩郭嵩焘到陈宝箴李鸿章等等几代政治家,他们在殖民者面前一直失败,但是他们的内心一直坚忍不拔,至少没有出现一溃千里的崩溃现象。”
    “孙中山、黄兴这一代革命家,与康有为、梁启超虽然政见不同,有时候甚至形同水火,但是他们在心理状态和精神力量上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能够以如此顽强、坚韧、挺立的姿态反抗西方的殖民掠夺,应对世界历史的新格局。”
    “可是这种坚韧挺立的姿态,止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那两代,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代,拥有话语权的中国精英群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崩溃。”
    难以想象,2001年,还写出《请文言文退出基础教育》,坚定维护五四新文化传统的摩罗,经过精神的蜕变,不惜以今日之我,战昨日之我,呈现给我们迥然不同的新颖的摩罗。
    摩罗原名万松生,之所以要起这个笔名,在我看来,灵感来源于鲁迅的《摩罗诗力说》。鲁迅原本在摩罗心目中崇高和神圣的地位,与此可见。下一步,摩罗是否要废弃摩罗这个笔名,恢复本名,不得而知。
    经过凤凰涅槃的摩罗,彻底否定了狂飙突进时期的摩罗,摩罗内心深处以为:现在呈现给知识界的,才是真正的“精神界的战士”的光辉形象呢?因为,吃着五四文化乳汁长大的摩罗,已经超越了五四那一代具有奴性的知识分子,摒弃了五四知识分子的理念,摩罗认定自己与五四那一代最大的不同,就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匍匐在西方殖民者的脚下,讨得一点人家剩下的残羹冷炙,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摩罗看来: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崩溃,更为严重的后果是,这种精神崩溃一直在影响着百年文化生态和心态,谬种流传,这种精神上的狼奶,养育着包括王瑶、钱理群、孔庆东、摩罗、余杰在内的三代知识分子。

(二)蔡元培和孙中山不是一代人?
    西学东渐,既是一种文化移植、散播的过程,同时,也是异质文化间的碰撞、冲突、融合的过程。钱钟书先生认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如果,在文化移植的过程中,本土文化具有吸收异质文化的心理结构和社会需求,那么,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就会成为一种现实。也就是说,五四新文化,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移植,一种具有生长基础的文化,随时都有可能落地生根。地理大发现,使得全球普世文化成为一种可能,这在周有光先生看来:“不是西风压倒东风,便是东风压倒西风”,只看到了文化的平面分布和水平移动,没有看到文化的层次重叠和前进发展。目前每个国家都生活在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并存的“双文化”时代。人类无可置疑,已经进入“双文化”甚至“多文化”时代。
    面对强势文化,有出息、有志气的后进国家,努力便是了。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自强运动”、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出这些方略,都是为了天朝上国的面子和威仪。西方把清朝廷打趴下了,朝廷口服心不服,心中默念:站直了,别趴下!精神固然可嘉,但是,怎么也要动一番脑筋:西方何以兴,大清何以衰?历史都到了一九〇〇年了,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义和团还在那里耍大刀。能行吗?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学”在燕园开始升温,文化领袖季羡林先生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蒋庆提出“政治儒学”,其实,这是接续八十年代文化热潮当中涌现出来的“寻根派”的工作,李零先生深为惊异:传统为什么这么红?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转向,这种转向在李零先生看来,确实具有意识形态的意味。在我看来,也是一代知识分子寻找精神资源的自觉行动。向中国寻找精神资源的,可以称为“本土派”,向西方寻找精神资源的,可以称为“西化派”。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历史上文化论战的影子。
    摩罗在“本土派”里面,属于原教旨主义的本土派,百岁思想家周有光先生给原教旨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凡是经典的教条都要实行;凡是传统的习惯都要遵守。
    难怪摩罗极力抨击蔡元培先生,认为老先生担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所推行的文教措施,从根本上毁灭了中国传统的礼教,造就了一代洋奴。这就奇怪了,摩罗心目中,作为光复会和同盟会重要领导人的蔡元培,居然与黄兴、孙中山不是一代,摩罗都懒阅读近代史书,蔡元培的教育总长,还不是孙中山任命的?蔡元培所推行的文教措施,还不是执行民国政府的思路?何以作为一代人的孙中山、蔡元培,孙中山精神没有崩溃,蔡元培怎么就崩溃了呢?岂非咄咄怪事!
    其实,哪里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传统?历史上那么多的变易,多数属于“与时俱进”,康有为老辈都懂得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难道摩罗非要在民主、科学昌明的时代,关起门来称大王?

    (《河北青年报》2010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