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非子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25:30
  鱼非子的博客


<<  < 2008 - 4 >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新随笔
  • 春水碧于天——于慧的心事
  • 月考,月假
  • 如果你乞讨,将以什么名义
  • 无我无为真“逍遥”
  • “哀”字一线牵——鱼非子上《哀江南》
  • 鱼非子上《道士塔》(实录)
  • 鱼非子上《陈奂生上城》
  • 蒙学教育的启示
  • 小鸟一样飞走的青春
  • 被遗忘的和被抛弃的

最近的回复
  • Re:“哀”字一线牵——鱼非子上《哀
  • 评论:春水碧于天——于慧的心事
  • 评论:春水碧于天——于慧的心事

链  接
  用户友情连接部分广告




[鱼非子教学日志]春水碧于天——于慧的心事

鱼非子 发表于 2005-4-14 13:06:00
   于慧告诉我,她初中时候的班主任爱上她了。    
   
   于慧今年高一,是个文静、用功的女孩,有双聪颖美丽的大眼睛。然而这个学期她做什么事总是显得心不在焉,课堂上也很少看到她闪亮的眼睛了。有好几次自习课,她把练习本摊在桌上,半天没动一下笔。尽管不是她的班主任,我还是决定找她谈一谈。
   
   被叫出教室的时候,她显得有些局促。毕竟,她不像那类捣蛋学生,把老师叫出来训话当家常便饭。她站在我面前有些难为情,我说什么她只是听,礼貌地但勉强地微微笑。
   
   “于慧,我感觉你心里面有什么事影响了学习。”我想知道她不说话的原因,至于“感觉”,绝粹是瞎扯。
   
   她嘴唇动了动,仍不说话。她在犹疑。
   
   “不愿意跟我说吗?或许老师能帮你。”我说。
 
   “老师,我一直想跟你说的,又不敢。你能保证不说给别的老师听吗?”她问。
   
   我点点头,掩上辅导室的门。
       
   她告诉我,她初中时的班主任写来几封信,说的话很暧昧。还说要来学校看她,她很害怕。
   
   “老师,其实我很尊敬他的,初中时我语文不好,他帮我补了很多。没想到现在他会这样,我不知道怎么办,我很怕别人知道……”
   
   我完全感受得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小小心子所承受的重压。我恨不能把那混蛋咔喳掉扔河里喂鱼。
   
   “于慧,这事我管定了。”我决定帮她。
   
   第二天,于慧把他最近写来的一封信夹在书里,趁早读我走过她身边的时候,偷偷塞给我。我细细地读了信,觉得问题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他已成家,儿子刚满月。妻子漂亮、高傲,两人感情不合,妻子当时因为男友提出分手才负气嫁了他。他感觉不到妻子的爱,妻子也无视他的努力。儿子的出生,工作变动,使他感到巨大压力。他没什么朋友,于慧成了他几乎唯一的倾诉对象。他在信中说,“我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示给了你”,“我的心永远在你身边”。
   
   这封信,写得很诚恳,我开始对他有了一些同情。的确,如他信中所说,“人来到这个世上是一场苦难”,当事业、家庭的压力让一个男人不堪重负的时候,无处寄托的情感便会惶惶然寻找出口。然而,他选择了错误的时间和对象。我得寻思着如何悄悄把事情解决,又不至于伤害到他。我想最好还是让于慧给他写封信,让他明白她的苦恼,并打消他的企图。如果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应该知道及时打住。
   
   在学校湖边的紫荆花树下,我向于慧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春末的风清凉地拂过,下午的阳光透过树叶投下斑斑点点,树下,湖水一片澄碧。我又看见了于慧水般清澈的双眸。

鱼非子编辑于2005-4-14 13:06:12


阅读全文(188) | 回复(2) | 引用通告(3)

[鱼非子教学日志]月考,月假

鱼非子 发表于 2005-4-8 12:53:00
4、8  星期五  温暖得有点热,大地换上了短裙

                               月考,月假

   这个星期的晚自习全部用来进行月考了,白天还照常上课,结果考试无法复习,上课无法预习,师生疲于奔命。说是月考,却不安排监考员,也不安排单人单座,各科任老师自己管自己的班,学生都不太重视,抄袭的现象也在所难免。然而,领导却要求我们统一阅卷,登分入电脑,还要做月考分析,真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上星期教科所来视导的时候,备课组长们曾对这样月考的效果有过质疑,但现在看来,领导们仍在维持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形式。

   前晚的语文从19点到21点半,考完以后还有第三节自习。这套题目或许难了些,时间到了,没几个人交上来。卷没收完,数学老师进来了,第三节课是他的。他最喜欢搞笑,今天却一句话不说,抿着嘴笑着,用手势请我快出去。女学生们在下面笑个不住。他仍是不说话,一个劲作手势。女学生们逗他:“陈老师肯定不敢说话了,他怕牙齿掉!”今天上午语文课代表才告诉我,数学老师有一次讲课的时候,假牙掉了出来,他当着学生的面给塞回去了。

   今天下午开始放月假,鸟雀们从第三节就开始坐不住了,在课堂上聒噪不安。本打算两节课上完《促织》,结果没完成。临下课还有几分钟的时候,教室里开始骚动起来。我把“取儿稿葬”一句讲完,交待鸟儿们把《天天小练》带回家做,便挥手作鸟兽散。

   今天天气真好,也是入春以来最热的一天,雨停了,水满了,紫荆的叶子很绿了,木棉花就要开了。我发动了我的美丽的摩托车,校道上人潮如涌。

阅读全文(80) | 回复(1) | 引用通告(2)

[我的散文、随笔、诗]如果你乞讨,将以什么名义

鱼非子 发表于 2005-4-5 13:13:00

        

                            

             如果你乞讨,将以什么名义
       

 那天,华丽的商店橱窗旁的台阶上,坐着一个二十出头的男孩子,低着头,地上用粉笔写着几行字:“找不到工作,肚子饿,请好心人给点钱吃饭……”
   
       我走路一向很快,扫了一眼,来不及细想就晃过去了。走过去了,男孩的影子却晃不掉。如果他说的是真的,我有什么理由不帮他?我掉回头去看,他戴着眼镜,斯斯文文,衣服也干净齐整。

   
       对于乞讨者,我的感情是复杂的。我常常忍不住在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年乞讨者颤抖的手上放一些零钞,在小孩子的脏碗里放一些零食,然而对于那些年轻力壮的,我是不屑于顾的,因为他们完全能够自食其力。

       然而这次,想到地上那几句话,我有些迟疑。

        我的表妹明年也要大学毕业了,她又将遭遇怎样的处境?

       还有我可怜的堂弟,在广东沿海打工,他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十岁的时候,亲眼看见同伴被人杀死而精神失常。病愈之后,他考上了一所中专,毕业后到广东去了,一去就是好几年,并且不断地换厂。我无法想像他只身一人在茫茫人海中飘泊的情形,只是他童年孤单的身影一直在我眼前浮现。

        想到这里,我折身回去,在路人嘲笑的眼光下,递给那个男孩五元钱,我口袋里唯一的零钞。他抬起头来,低低地说了声“谢谢”。我看不到他的眼神。
   

又有一次,我和老公走路过柳江桥去。栏杆边蹲着女孩子,又是讨钱的,面前一张写满字的纸,引起我注意的是地上还放着一本教师资格证。老公说,是你同行呢。便上前看。纸上大意是说,她是乡村教师,母亲患骨癌,她陪母亲外出医治,没治好,死了,现在钱不够送母亲的骨灰盒回家,请大家同情云云。我仔细检查了她的教师证,是盖的是四川西昌的章,看不出什么破绽。地上还有她的户口本,可疑的是,户口本上的几个人的户口是一张张分开的,而不是装订好的。
   
         犹豫了一下,我想转身走。老公说,给点吧,万一是真的呢,多可怜的乡村女教师;再说,即使她是拿教师身份来骗人的,能想到这一步,也难为她了。于是又掏了一张五元纸币,塞给了女孩。

 

其实,我并不肯定他们说的是真话,然而,我却莫名其妙地给了钱。 到底是什么掳获了我?我知道,在这个社会上,我的同情多么不堪一击!

 

 


阅读全文(90)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鱼非子教学日志]无我无为真“逍遥”

鱼非子 发表于 2005-4-3 14:54:00

无我无为真“逍遥”

——对《逍遥游》题旨的理解

 

重读摩西的《逍遥游》课例,找到一些启示,于是把思路理了一遍,有恍然大悟之感。

 

一、鲲鹏之大,与野马、尘埃之小形成对比,但都须凭借“息”,即都有所待。

 

二、与鲲鹏比,蜩与学鸠既小又低,对此却无所谓,反而嘲笑大鹏飞得那么费劲,这说明什么?鹏胸怀大志,蜩和学鸠的是小志。鹏是大知,蜩和鸠是小知,小知自然无法理解大知,正如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如同井底之蛙不知大海,如同春天的虫子不知冰雪。

 

进一步想想,大鹏那么大,飞得那么高远,它有没有嘲笑蜩和学鸠?没有。由此,我们看到,大鹏与蜩、学鸠、斥安鸟的区别,不仅是体积大小的区别,而更是精神境界的区别。

 

那么,大鹏这样的境界,达到“逍遥”了吗?没有,因为它有待于风。可见,要“逍遥”多不容易啊!

 

四、这些是自然界的事,人类社会呢?同样如此。“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四类人,就好像蜩和学鸠,自鸣得意,其实目光短浅,无法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这四类人自然不“逍遥”。宋荣子要高明些,不汲汲名利场,但“犹有未树”。列子更高明,能够御风而行,免于行走,但犹待于风。也就是说,不仅四类人不“逍遥”,连宋荣子和列子也还算不上“逍遥”。

 

五、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才是“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这些人,是“至人,神人,圣人”,他们忘了自我,不求功,不求名,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桎梏,种种困境,内心安宁、恬静,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达到了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六、那么,庄子“逍遥”了吗?显然没有。大鹏似乎是庄子本人的影子,有着向往逍遥的理想,又有着无法逍遥的苦情。

 

“绝对自由”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七、这种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种种束缚是客观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如果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人把自我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因而,要做到无功,无名。只要我们把功名看成乌有,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顺应自然,无所欲求,就能够解脱了。

鱼非子编辑于2005-4-3 14:54:10


阅读全文(104)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课堂设计与实录]“哀”字一线牵——鱼非子上《哀江南》

鱼非子 发表于 2005-4-2 13:03:00

 一、检查预习

 

1、生字词,用小黑板(很原始吧?如果不是公开课,我连小黑都不用!)请了两个学生读。

2、朗读。(第1支曲子范读,第2至6支请了五个学生读,第7支齐读。)

 

二、整体把握

 

(实录)

师: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也有戏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眼是?

生:绿

师:“红杏枝头春意闹”呢?

生:闹

师::“云破月来花弄影”——

生:弄

师:《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

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很好。戏曲《窦娥冤》的戏眼是——

生:冤

师:《闺塾》呢?

生:(略思考)闹!

师:好,那么,我们这一课《哀江南》,戏眼是——

生:哀!

师:(在课题的“哀”字下标重点号)这里的“哀”是什么意思?

生:悲哀、哀叹

师:悲哀和哀叹,哪个准确些?

生:哀叹

师:(板书:哀叹)“哀叹”什么?

生:江南

师:这里的“江南”指的是哪里?

生:长江以南

师:准确些。

生:这里只是南京。

师:为什么要哀叹南京?

生:因为南京是当时的首都。

师:准确地说,南京是南明的开国之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而写《哀江南》的时候,清兵入关,南明灭亡,南京只能说是“故都”。这里的江南,既指南京,又有着“国家”的意义。我还想问,哀叹江南的什么?

生:灭亡

师:是的,这是一种“亡国之痛”(板书)。是谁在哀叹亡国之痛?

生:作者

师:作者本人直接抒情?

生:是苏昆生

师:对,是借戏中人物苏昆生之口来表达的。这苏昆生是什么人?

生:樵夫;李香君的教曲师傅

师:这苏昆生曾是明代宗室,唱曲名家,李香君的教曲师傅,长期生活在秦淮河边,非常有名,相当于歌星周杰伦之类。现在国家灭亡了,他沦落为樵夫,靠打柴为生。你们能不能想像得到周杰伦打柴的样子?(生笑)很惨吧?亡国给百姓带来的伤痛,不仅是物质上的破坏,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创伤。

师:这种亡国之痛是怎样表达的,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众)写景;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师: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都有吗?

生:都有,前面是间接的,是寓情于景。后面是直接的抒情。

师:(板书: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的,是哪几支曲子?生:前面六支都是。

师:对,前六支写景抒情,第7支曲子直抒胸臆。

 

三、重点赏析

 

(实录)

师:我们的重点,是赏析前6支写景的曲子。这6支曲子分别写到了哪些景点?

生:山松野草、秣陵、村郭……

师:(打断学生)我问的是景点,不是景物。注意唱词前几个人物的对话,戏曲往往在人物对话时交待有关事件。

生:(找、思考)

师:(统一答案,板书:郊外→孝陵→皇城→秦淮→长桥→旧院)总的感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纷纷说)萧条;荒芜;凄凉;颓废

师:(板书萧条、荒芜、凄凉)“颓废”准确吗?

生:颓废一般用来形容人。

师:应该用哪个词准确些?

生:破旧、破败

师:(板书:破败)这是大家的总体感受。现在我们再深入一些,请大家任选一支给你感受最深的曲子进行赏析。

(生默读,思考,5分钟左右)

生1: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沉醉东风】(师补充:第3支)。前面几句写了眼前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让我想起曾经的繁华,有一种昔盛今衰的感受。还有“舞”字和“朝”字,写燕雀在丹墀上自由自在地跳来跳去,然而过去这里是臣子朝见皇帝的地方,非常神圣,这更让人感到今日的凄清。

师:昔盛今衰的感受很到位,这里用的是“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板书)补充一点,这一支曲子除了今昔对比,还有色彩的对比,大家注意到了吗?看看都有哪些颜色?

生:白、红、琉璃(黄色)、翡翠绿、丹。

师:这些颜色很鲜艳,不禁让人想象旧皇城的华丽,而恰恰是这些颜色,反衬了今日的衰败凄清。

生2:我说第4支曲子【折桂令】。我觉得“迎”字用得非常好。这个地方曾经是歌伎云集的地方,我想像到的是,当年客人来了,歌伎们花枝招展地出来迎客的情景(众生笑),现在只剩下歌伎没有了,只剩下破纸在风中招摇了。还有“目断魂销”,唱曲的人站在坏栏杆边向远处眺望,想起过去的种种,灵魂也不禁飞回了过去。(众生笑)

师:想像很丰富啊。我强调一点,“魂消”该怎么理解?“魂消”也就是“消魂”,什么叫“消魂”?就是失魂落魄,魂飞魄散,形容的是极度的快乐或者悲伤,这样理解,要比灵魂飞到过去好一些。

另外,大家在读到这支曲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学过的哪些诗句?

生:(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师:这是李煜的《虞美人》,“雕栏玉砌”还在,而《哀江南》这里连雕栏玉砌都不在了,只剩了些破纸坏槛,更萧条。除了这首,还有哪些?

生:(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师:很好,这两首写的都是南京,也同是表达了亡国之恨,意境各有特点。

生3:我说说第一支曲子。残军的“残”,让我想到军队打败仗之后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的,废垒、瘦马、空壕是眼前的景象,这里虚实结合,写出了战争中的凄凉景象。

师:是战争中,还是战后?

生:战后。

师:你提到了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板书)。这支曲子几个形容词用得很好:残、废、瘦、空,呈现出了南京郊外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大家不应忽视的还有一个景物:夕阳道。夕阳古道,给人什么感受?

生:苍凉

师:是的,一种历史沧桑悲凉感。读到这里,有没有想到哪一首诗词?

生:(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同是古道,同是夕阳,两首曲子有什么不同吗?

生:表达的情感不一样,马致远表达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这里是遗民的亡国之哀痛。

师:理解得非常到位。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4:第五支曲子【沽美酒】,写了青溪长桥,连木板都没有了,秋水长天,人迹稀少,冷冷清清的夕阳,只剩下几棵柳树(众生立即纠正:一棵柳树),想起当年众多柳树,风景优美,今非昔比,心中很是凄凉。

师:对,只剩下一棵柳树了,这个“剩”字用得好,让人联想到昔日柳树成荫的美景,如今只有一棵残存,时过境迁,不禁感慨万千啊!

好了,时间关系,赏析就到这里吧,课后自己再慢慢读,慢慢体会,古诗词的韵味是无穷的。现在归纳一下,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评论论家是怎么说的?

生:(纷纷回答)“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师:很好。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又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的感受。这6支曲子,以游踪为线索,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用哀景,写哀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无限的哀思。

于是,有了这6支曲子的铺垫和蓄势,第7支曲子直抒胸臆自然水到渠成,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请大家齐读第7支曲子。

(师生齐读)

师:这支曲子直接抒发了国家兴亡的哀痛之情。为了把情感表达得更充分,可以用上一些修辞方法。大家看看这支曲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对偶、排比

师:具体些,哪句是对偶,哪句是排比?

生:“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是对偶;“眼看他……眼看他……眼看他……”是排比。

师:大家漏了一句,“那乌衣巷”三句,也是排比。用上对偶和排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感情更强烈了。

师:是的,对偶句和排比句句式整齐,一气贯通,使得表达声情并茂,使情感的表达更畅快更强烈,亡国之痛表达得更充分了。哪一句是主旨句?

生:“诌一曲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师:完整吗?这一句是否概括了整套曲子的内容?

生:应该还有前面三句:“残山梦最真……”

师:“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这是何等感伤的喟叹,何等沉痛的哀痛啊!

像这样表达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古代诗词曲,除了前面提过的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夜泊秦淮》、李煜的《虞美人》,大家想想还有哪些?

生:姜夔《扬州慢》(齐背)

师:此外,李煜还有一首《浪淘沙》,没有在课堂上讲,但是第三册的课本上是有的,大家课后找来读一读。

这样的亡国之痛,这样的苍凉之感,这样充满了悲悯情怀的作品,往往产生在历史发生剧烈动荡之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代盛衰,朝代更替,带给人无限的历史哀思。从快乐单纯的《牡丹亭》,到沉郁悲怆的《桃花扇》,中国古代文艺思潮走过了由浪漫主义到感伤主义的历程。再往下,就是批判现实主义了,最突出的代表作品就是《红楼梦》,第6册将用一个单元来介绍。

请大家把《哀江南》里自己喜欢的曲子背下来。下课。

 

 

 


鱼非子编辑于2005-4-2 13:03:12


阅读全文(113)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课堂设计与实录]鱼非子上《道士塔》(实录)

鱼非子 发表于 2005-4-2 12:57:00

班级:高二(5

时间:2004930日上午一、二节

 

第一课时

 

一、

早读课朗读课文两遍。

 

二、

师: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有一个神秘而富有的地方,这就是(生:敦煌。)对,你们怎么知道我要讲敦煌?(生笑)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的疏忽朝廷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他的笔抒写这种悲愤的人。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余秋雨?(生答:不了解。)我不是借了一本《秋雨散文》给你们么?书在谁的手上?(一生举手。)就请你介绍一下吧。

生:我没有看作者简介。

师:你之前是谁拿这本书的?

生指张XX。张XX站起来说她也没有看作者简介。

师:这就是你们的不对了,拿到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然后认真读一读序言和目录,了解了书的概况再选择内容来读,以后读书一定养成这个习惯,记住了?(生点头)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代表作大家记住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

   

三、

    师:同学们刚翻开课文的时候, 看到“道士塔”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问题?你通过文章解决了这些问题了吗?

    生: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写道士塔什么的,看了文章才知道它写的是写莫高窟。我奇怪作者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师:也就是说,道士塔并不是文章的内容。你后来想通了吗?

    生:想通了,作者是看到道士塔,想起道士王圆箓,于是想到莫高窟。

    师:想到莫高窟的什么历史事件?

    生:文物被王道士卖给外国人。

    师:很好。我想问大家:这个“道士”是什么人?

生:王圆箓。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道士王圆箓。

    生:(念课文上的描写)“他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一个中国平民。”

    师:这段文字在哪里?(生答:第一部分第四段。)请大家看到这里。注意,作者特别说明,他原是一个农民,是想强调什么?

    生:他没什么文化。

    师:我再问:题目中的“塔”是什么“塔”?

    生:僧人圆寂塔。

    师:僧人圆寂是哪个宗教的说法?

    生:佛教。

    师:是的,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各有特色。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生答升天),死后的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佛教僧人的死叫(生答: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作(生答:舍利子),怎么保存呢?(生答:用塔)。

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弟子问及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被称为“覆钵式塔”(在黑板上简笔画出)。

    那么,我想问大家,让一个农民出身的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这合适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当然不合适,这很荒诞。

 师:是的,很荒诞,是个历史怪胎,管理的混乱可想而知。那么,这个农民出身的王道士是如何管理莫高窟的?

生:他每天早早就起来了,到处看看,然后用石灰把墙壁都刷白了。

师:这在第几部分写到?(生答第二部分。)同学们跟着她看到第二部分的文字。大家注意,墙上原来有什么?

生:有壁画。他用石灰把壁画刷没有了。他还把洞里面的塑雕敲掉,造了几个雪人。(生笑。)

师:是雪人还是什么?

生:是天师、灵官菩萨。

师:大家说说,他管得好么?

生:(齐)不好!

师:我看他管得挺好的。(生诧异)依我看,他很尽责啊。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查看洞窟了,像查看他自己的院子一样。你看作者的用词:“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作者都说他“认真”“憨厚”嘛。

生:这是反语,是讽刺呀。

师:对,这是绝妙的讽刺,是黑色幽默。(生窃笑:黑色幽默,周杰伦的哦)

师:这正说明了王道士的愚昧和无知。你们只记得周杰伦,又说明了什么呢?(生笑)王道士其实也是有贡献的,他在莫高窟发现了一个隐秘的洞穴,(生:藏经洞)是的,这在文章哪部分写了?(生答:第三部分。)那就看到第三部分。正是这个发现,加深了他的罪恶。大家说说他是怎么处置这个洞里的经书的。

生:送给官员,很便宜地卖给外国人。

师:正是在王道士的手中,大量的文物流失异国他乡。多么可恨!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只有三个字:我好恨!作者恨的是王道士吗?

生:不是。

师:你说不是,依据是什么?

生:(在文中找到了相关句子)“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他“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所以,恨他也没有用,是对牛弹琴,你骂他,他反而莫名其妙。那么,该由谁来承担这笔文化重债?

生:应该是当时的文官。

师:仅仅是文官吗?文官不管好文物,又该是谁的责任?

生:政府。

师:又是什么造成了政府对文化遗产的忽视?

生:时代。

师:作者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生:(找出文中句子)“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师:国土主权尚难以保全,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由此可以见出整个国家的衰微与破败。无价之宝轻易被骗走被掠取,这的确是整个民族的悲剧啊。

 

四、

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读完了,感觉哪一段写得最好?

生:(齐)最后一段。

师:怎么好了?

生:最后一句好。“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师:说说看,好在哪里。

生:好痛苦的。

师:痛苦就是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没有?写出什么效果?

生:比喻。(有说拟人。师引导:莫非只有人的伤口会滴血?)

师:用什么比喻什么?(生答不出)民族的伤口,是什么伤?肉体吗?

生:精神的。

师:(板书)嗯,精神创伤。这是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大家也感受了痛苦,可以想象,作者写下这一句话时内心有多沉痛!

学生自自己朗读其他部分。

第一节下课。

 

 

第二课时

 

一、

师:上节课我们从课文标题开始,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了解,也把握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其实,整个事件和作者观点在第一部分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上洋洋洒洒三大部分的文字?另外三个部分跟第一部分有什么关系?

生:是强调。

生:是深化。

师:在事件上是不是重复?

生:不是重复,是更具体些了。

师:情感上呢?

生:深化了。

师:这种叙事模式,叫“链环式结构”,也就是说,他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切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小集体,彼此相连又彼此独立,随叙事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

下面 ,就此请同学们默读二三四部分,自己概括各部分的大意。自拟小标题,可以用原文中的句子,或在原文的基础上提炼,或者自己概括。

上黑板写下你的小标题。大家讨论。

二、

师:下面我们来品析一下这篇散文的语言。请大家找出你认为精美的、有深意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找出你理解不透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大家来讨论。

生默读,圈划。

 

1:我划出来的是这一句:“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愤恨。

师:对。我们把他这一句话再延展到下面一句,联系起来理解。作者说“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国内官员大量糟践那些东西。

师:作者为什么“狠狠心”才说出这样的话来?

生:他是无奈的。

师:对,是无可奈何才说的,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不仅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反而大量糟蹋,让外国人骗走,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啊。

2:我这一句在他那句后面:“被我拦下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跟刚才说的差不多的。

师:我为什么要拦住车队?为什么要大哭一场?

生:他不想让这些文物被运到外国去,所以拦车。大哭,因为他不知道到哪里去。

师:是的,作者深深热爱着中国的文化,然而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的命运是无奈的,他的哭,说明了他的痛苦与愤懑,充满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3:我想说全文的最后一段。

师:怎么理解?

生:我只是觉得好,如果是我处在那样的情况之下,我也会那样子,默默地,什么也不会说。

师:这些中国的专家们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默默地离开呢?

生:无法言传。

师: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文学的东西往往是这样的,越是写得妙,越是无法言喻。可是考试的时候你不能就用“无法言传”四个字来回答呀。想想,如果你是这些专家,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生:大概有点自豪。因为我们的敦煌学已经取得成就了。

师:仅仅是自豪吗?想想还有那么多文物还在别的国家,由别的种族的人在进行着研究。

生:还有一种屈辱。

师: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历史的屈辱感,学者的责任感,充斥着中国专家们的心胸,使他们不愿意过多地言语,而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研究,并把心里的话付诸行动。请大家记住这几个名字:陈寅恪,最早提出敦煌学的人;常书鸿,用了大半生的时间修复、临摹莫高窟壁画,追回散失文物;另外还有两个让我们感到屈辱的名字,一个是法国的伯希和,一个是英国的斯坦因。他们从王道士手里骗走了大量的经文,在自己的国家里,通过研究这些劫掠来的中国文物,取得了敦煌学研究的巨大学术成果。

   

下课铃已经响了。

本来还应该多几个同学说的。还有一些好句子,只好留给自己品味了。


阅读全文(169)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课堂设计与实录]鱼非子上《陈奂生上城》

鱼非子 发表于 2005-4-2 12:54:00

 教学前的设计

 

一、导入

二、介绍陈奂生小说系列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结合《成才之路》P23的结构图解,简述小说情节。

四、说说陈奂生这个人(抓住心理变化)。说说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态度。

五、和陈奂生的老婆对话

六、和陈奂生的村民对话

 

第三次教学中生成的设计及教学实录(B班)

 

    教学目标:

    1、通过陈奂生向老婆交帐的假设和讨论,熟悉小说情节结构,把握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2、通过启发式讲授,具体分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讨论

 

    1、替陈负生算一算账。

    2、假如你是陈奂生,打算如何向老婆交代?

 

    三、评价

    说说陈奂生这个人。

 

    四、撰写

    陈奂生向村民讲述自己的奇遇(200字左右,课上或课后,依时间而定)

 

 

课堂实录:

 

时间:12月16日 星期五第三、四节

 

讲授:鱼非子(春姑娘)

 

学生:高二6班

 

学生情况:理科B类,期中考语文平均83分,原任课老师辞职,我一个星期前领养。基础不好,语文兴趣不高,气氛活跃,喜欢乱喊叫。

 

    第一课时

 

    一、发月考卷

 

    这次月考自我感觉如何?不好?我感觉更不好,因为你们没有认真做。虽然有9人及格,比期中考多了一人,但是总的情况不好。大家说往后怎么办?期考的目标是什么?我要求每个人进步10分,做不做得到?你们一定做得到,相信自己,要努力。既然我领养了你们,一定会把你们养好。每个人进步10分,全班平均分要超过3班和4班(都是B类班)。有没有信心?(生:没有)谁说没有信心的?站起来!我好一脚踹把他踹出去!(生笑,没人站起来)那好,再问一遍:有没有信心?(生:有!!!)好!我们的目标是——不是没有蛀牙----目标是,干掉3班和4班!(此刻我深刻地想念摩西)(生:连5班也干掉。)(注:5班就是我的A班,文科重点班)5班?恐怕不太可能。不信我们打赌。好了,试卷发下去,自己看看错哪了,明天再讲评。现在上新课,《陈奂生上城》。

 

    二、预习

 

    谁看过课文了?(零星几个人回答看过)

    这节课剩下的时间,给大家阅读课文。下节课我们来讨论。讨论的话题是:(板书)假如你是陈奂生,你打算如何向老婆交账?

    (板书写了一半,有一男生说:我不结婚!生哄笑。)

    哦?独身主义者。不过据我的经验,这种人往往最早沦陷。(生笑)并且,因为曾经宣扬独身,所以只好秘密结婚。(该生不服。)不信?十年以后见分晓。(生笑)

    好了,安静。剩下的时间,自己默读课文。看仔细些,注意细节。《成才之路》有一些资料,自己可以看看。

 

 

    第二课时

 

    一、陈奂生的帐本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漏斗户主陈奂生,生活也渐渐好过了起来。他进城卖油绳,买帽子,还住了一夜高级招待所,好好享受了一番。然而,离家不远的时候,他慌了。为什么?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要挨骂,说不定还不让吃饭,睡泥地板。怎么办?大家来帮帮他。

    我们先帮陈奂生算一算,他此次上城卖油绳,赚了多少,花了多少,还剩多少上缴老婆?(生讨论)

    (板书)收入:约大于七元五角

            支出:住招待所5元

                  买帽子2.5元

            剩余:约等于0

    (学生在收入多少上有争论,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字,只能根据他花去的来判断收入应该大于七块五。还不算被人没了的三角钱。)

    

    二、陈奂生的解释

 

    师:看到这个帐本,老婆会不会骂他?估计会。为什么呢?帽子计划中,没事。关键问题是住了一夜招待所。

    先说钱。那时候的五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生七嘴八舌)怎么算?以一杯茶为参照。陈奂生喝一杯茶,多少钱?一分。现在你们喝一杯茶,多少钱?五角。几倍?五十倍。那么,那时五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50元。你们谁住过250元的宾馆?(有几个学生瞎举手)哦,有好几个250。(生哄笑)我住过最贵的是280一夜,心疼了一个星期。

     想想,陈奂生老婆听说他花一五元钱住招待所,会有什么反应?拍大腿大骂:你这个老不死的!你发疯了!住这么高级的招待所!#@¥@@#惨了。假如你是陈奂生,怎么向老婆解释?

    生1:我坦白从宽。(众生笑)

    师:那就坦白吧。说下去。

    生1:我把钱花光了。住招待所。见了吴书记。买了一顶帽子。(断断续续)

    师:结结巴巴,肯定有问题。假如你们是他老婆,能通过吗?(生笑答不能。)那,我再请另一个陈奂生。

    生2:老婆,我错了。(众生笑)求求你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爱你……(生哄笑)

    师:真肉麻。同学们想想,陈奂生讲得出这种话吗?(生笑答不能。)陈奂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答:老实,质朴。)是的,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你这样的花言巧语,通不过。再请一位。

    生3:我去卖油绳,遇见吴书记,他叫我坐他的汽车,把我送到招待所住了一夜。他的秘书没有记得交房钱,我就交了。

    师:大家看,这样解释能不能通过?(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勉勉强强吧。不过有情节上的错误,是吴书记叫陈奂生坐他的汽车吗?

    众生:不是,他生病了,抬上去的。

    师:对。细节要注意,人物的性格、心理也要注意。还有谁要说?

    生4:我选择沉默。

    师:有性格。

    生5:老婆,你别生气,听我慢慢说。这五块钱花得值!住了高级招待所!你知道是谁送我去的吗?吴书记!我卖绳,没想到感冒了,躺在车站,碰巧吴书记看见了我,用他的汽车,送我去医院,又送我去招待所!你想,村里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没有!再说,我是很努力地去住的。我搏抵享受了一番,招待所好极了,被子雪白雪白的,地板照得见人影,皮凳怎么坐也不会瘪!……(有些话没记下)以后,我可以在村里炫耀了!

    师:说得不错。大家看,能通得过吗?(生齐答能。)好的,时间关系,就到这里吧,相信没有发言的同学还有更好的解释。

 

    三、分析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情节的作用

 

    师:前面大家说陈奂生是老实、质朴的,除此之外,他还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思考。)

    师:这一篇小说,除了情节有趣,心理描写也很有特色。我请大家看两段。文章开头,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这是什么描写?动作。但是就这几个字,感觉得出陈奂生的心理吗?是什么心理?高兴,悠闲。第二段,写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是什么描写?景物。感觉得到人物当时心理吗?兴奋。下一句,肚里空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什么描写?肖像。感觉到人物什么心理?愉快,是的。这几句,为什么要写行动,写肖像,写景物?都是为了写陈奂生高兴、兴奋的心理。这是中国小说写人物的传统写法。请做笔记。

   

    陈奂生为什么这么兴奋?生活好过了。可是,他就没有苦恼了吗?有,是什么苦恼?因为他跟别人一起聊天,没有话说,没有可炫耀的事情。所以,他苦恼,自卑。他物质上满足,精神上饥渴。

    作者为什么要写到陈奂生精神上的不满足?推动了后面的情节的发展。于是他花掉钱之后的自我完慰便显得非常真实,同学们刚才所想象的陈奂生向他老婆的交代的内容也抓住了这一点。

    大家说说,小说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这样来写陈奂生的心理的?

    (众生答,他住进招待所。)

    住招待所,陈奂生的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众生答,有。)

    陈奂生的心理变化是否有分界线?(众生答,有,交五块钱。)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陈奂生交五块钱前后的表现的句子。说说他的表现。(生找,读。)

    (讨论、分析并板书:) 

        交五块钱之前:吃惊、不安、小心谨慎

        交五块钱之后:忿忿、作践

   

    师:因为花了五块钱,招待所里的陈奂生,表现完全不同了。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看出人物怎么样的思想性格特征?(生思考、讨论)

    板书:

        狭隘、落后、自私

   

    师:(小结)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一向为大家所称道。结合情节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来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关照下得到解释。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和西方大段大段地、细腻、深刻地描写写心理是不同的。西方的写法大家可以看看《项链》的第一部分。大家课外读中外名著,要特别注意对心理描写的分析。

   

    陈奂生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形象,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老实、勤劳、本份的一面,也有着中国农民自私、落后、狭隘的一面。陈奂生上城,跟吴书记巧遇,让他在村里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这说明,中国农民仍然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陈奂生如此,村民们也如此。农民的进步让作者感到轻快、高兴,农民的思想局限,又让作者感到沉重和慨叹。陈奂生的形象生动而深刻,我们忘不了他,他是中国农村新旧转型时期的烙印,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

 

    时间到。关于陈奂生如何向村民讲述他的奇遇,课后完成。

   

  

 


阅读全文(196) | 回复(1) | 引用通告(272)

[剪烛夜读]蒙学教育的启示

鱼非子 发表于 2004-8-14 15:18:00
        读书的时候,我比较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发现其中有许多教学方法,对当代语文教学有积极的借鉴价值,现在整理一下,也算是再进行一次思考。

                           
                                                蒙学教育的启示

   蒙学教育就是儿童启蒙教育。
 
   中国古代对蒙学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人的成才与否,当自儿童始,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较为一致的看法。早在《周易•蒙卦》中就有记载:“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彖辞》云:“蒙以养正,圣功也。”鲁迅曾说:现今“十来岁的孩子如何,可以逆料到二十年后的中国情况”,儿童的教育问题,“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良好的儿童教育不仅关系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昌盛。

   我国的蒙学教育大约在殷周时期已经产生,随着私学的产生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汉以后愈加盛行和完善起来了。蒙学教育对入学年龄、学习内容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规定,但蒙学教育在教材和教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蒙学教学的开端,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识字教学的教材在明清时期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合称“三、百、千”。识字教学的方法有指物识字、六书识字、卡片识字、圈列识字、拆字识字、带读识字、对比识字、析义识字等,实践中往往多种方法兼用。这些方法都注意得用汉字的特点,循序渐进,尽量通过对字形字义的分析来帮助学生认读;注意利用蒙童心理特点,强调记忆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不崇尚单纯的识字,力求把常用字编成有意义的韵语,并尽可能地把知识教育内容和道德教育内容糅合其中,使识字教学呈现出一种“文”与“意”结合的趋势;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写字(习字、书法)训练。这些都是很值得借鉴的经验。

   但是也应指出,当时一般的蒙师在识字教学中处理识、写、讲、用的关系上,是以识为主的,教会儿童识字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每个字怎样写和怎样讲,要求很低,而怎样用,几乎全无要求。这使儿童只会呆读死记,全不知字意,更不能应用。这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王筠在《教童子法》一书中曾批评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其他蒙学家也主张将认和讲结合起来,根据蒙童的实际情况,教时“便将书义粗粗训解,难者罕譬曲喻,令彼明白,则后来受用。”

   汉字难识也难写,故蒙师也十分重视写字。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有很大不同。写字训练须从基本笔画、字形、结构练起,识字则不纯然以笔画多少难易来安排。因此蒙学中,多把识字与写字分开,平行地组织教学。这是对写字和识字教学规律认识的结果,是教学方法上的一大进步。

   写字作为一种单独是基本训练,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材和较为有效的训练原则、步骤和方法。(1)关于教材,清初褚人获在《坚瓠集》中说:“小儿习字,必令书‘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天下同然,不知何起。”大概取其笔画稀少,易认易写。(2)写字训练的原则是先大后小,先慢后快。王筠认为“写字不可学小字。”唐彪则主张大小并练,并提出:“蒙童初入学,止宜写两字,不得过多,两字端正,方可换字。若贪字多,便难成就矣。”(3)写字教学有一大致步骤和方法,即先扶手润字,继而描红、描影、跳格,最后临帖,其中对扶手润字尤为重视。崔学古指出:“蒙童无知,与讲笔法,懵然未解,口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略具体,方脱手自书。”这些经验显然与汉字的特点相合,是很值得注意的。

   二、阅读教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识字教学,学童开始转入以读书为主的教学阶段。此时蒙童大约八、九、十来岁了,识字量二千字有左右,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王筠说:“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明清时期韵语类教材得到了很大发展,广大蒙学普遍采用的主要有《蒙求》(唐李翰作)、《十七史蒙求》(宋王令作)、《龙文鞭影》(明萧良作)、《幼学须知》(明程登作)。韵语知识读物这所以盛行,不仅是因为其文字、内容具有过渡性,是跨越白话与文言之间的一座桥梁,更因为它是使用较为整齐的韵语和对偶的形式编写的,顺口悦耳,适应儿童兴趣,易于识记,便于学习。

   在教法方面,蒙学阅读教学训练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最为重要的有如下三点:

   其一,强调“晓文见意”。这条原则是理学家程颐提出来的。他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意,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为了使童子理解“文意“,崔学古提出“讲”“贯”结合的方法。讲者须逐字逐句点读明白,讲其字句章节的“实意”,参赛到“晓文见意”;贯者,贯通其 “神理”,再以“理演文”,以作者的“宗旨”,复反其“文义”。讲解时,要同“说话一般”,通俗易懂。若用“深文奥理”,不但“童子理会不来”,反而会“滋其惑”。唐彪更明白地说:“凡书随读随讲,则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笥,亦与不读者无异矣。故先生教学,工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也。” 可知讲书可启发儿童的智慧,要讲得通俗易懂,同时不可讲得过多地深,要适合儿童的理解能力。这是蒙学教师应有的教学技巧。

   其二,强调“熟读成诵”。办法是讲、读、背、温如环。

   蒙童读书,先由蒙师讲认生书。讲书的形式有个别“口授”和“粗粗讲解”。“口授”是教师先教学生认字,带学生缓缓朗读,然后让学生自读。“粗粗讲解”时贵用“家话”(通俗话),要指实事说明,使儿童易懂。还要启发儿童思考,培养儿童智力的发展。

   蒙师讲书以后,蒙童即可各自进行朗诵。自读课文时,先分段读,叫“分读”,等口熟了再“通读”,若有甚难的章句,则还要“特读”,目的是使省力省功。大一些的学生要求更高了,其诵读程序,有句读、朗读和背读,以至熟记不忘。句读须“断终清醒,声音辨晰”,又须读出语气,“文虽数句,而语气作一句读”。古时教学,吟诗作文,均从讽诵入手,抑扬歌诵,其声音含有音乐之美,即谓“读书声出金石”。蒙师要求儿童读书须“眼到口到心又到”,高声朗诵,不许含糊,切忌“兴至,则如骂詈,如蛙鸣;兴衰,如虱吟,如蝇鸣”。

   蒙童读书所读之书必须熟背,以背书驱使学生勤奋用功,“以期所习永永不忘”。所以,蒙师对蒙童背书要求甚严,在背书时,教师也要“听差”,以纠正学生的读音、分句等。背书时,还有“提背”,提到哪里背到哪里,以检查学生熟记的程度。又有“初背”(背生书)和带背(背熟书)和按时“抽背”,最后读完一册还要“通背”。故学生必须时时读书,时时背书,因此又必须经常温书、理书。

   在蒙学中,认书、读书、背书和温书四步曲,周而复始,日日如此,月月如斯。这对训练儿童的记忆力是有帮助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少年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儿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背熟了许多文词,这对以后的写作也大有帮助。不过儿童所溺爱的书,并不都懂,教师也不要求儿童全懂,“难者罕譬曲喻”,只好等儿童长大了才明白,现在只记住,到“后来受用”。

   其三,提倡“精读”与“博览”结合。“读书要精,阅览要博”。这是一种传统经验。唐彪在《读书作文谱》说:“不约,不能熟,不熟,作文这时,神气机调皆不为我用也;阅者必博,……胸中不富,作文无所取材,文必不过人”。蒙童除精读要背诵的书外,还要求博览一些书。陈芳生在《训蒙条例》中,主张蒙学里设一个图书馆,藏书要多些,教师为书分类,簿记名目,并将书大意作一小序,随注于各目下,使儿童“自幼即知某书有某用,某事当看某书。少儿即能与人言,壮时自有不得不博览之势,而学问自此可渐扩充。”儿童从小接触许多图书,渐渐养成了一种独立的工作能力。历史上许多人的成长,都与这种学习环境、学习条件有关。


   三、写作训练

   以读书为主的阅读教学开始不久,蒙学开始对蒙童进行写作训练。写作训练在古代蒙学教学中一直是被重视的,也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1)“词意合一,以意为主”。这是我国古代语文习作的一个传统。明清蒙学家一致认为作文(包括属对、作诗)都要立意在先,然后寻求恰当的形式去表现。写文章要“以写意为主,不许说空话”(王筠:《教童子法》)。要有思想内容,言之有物,词切意透。

   (2)先“放”后“收”。这是就整个作文训练而言的,也是古代作文教学的一贯传统。所谓“放”,是先要鼓励学生放胆去想,去写。不要过多束缚和顾忌。所谓“收”,是要求构思严谨,思想纯正,用词切当,行文合“格”。明清蒙学作文训练实行先放后收、以放为主、以收为辅的方式。对学生这方面来说,要放胆写,驰骋思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主体性和创造力。对教师这方面来说,则要小心地改,切忌大删大改,伤害学生作文的信心和兴趣。这是符合作文教学矛盾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学童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的。在八股文风盛行的明清时期,能作到这样,很不容易。

   (3)多作多改。作文是知识应用,也是技能的训练。为了提高蒙童作文能力,明清蒙学非常重视培养蒙童多作多改的习惯。清代的蒙学家冯京第在其所著《蕈溪自得》中总结自己读书作文教学经验时说:“作文有一字诀,曰改。草本既成,宜粘著墙壁,时时就观改之,旬日后详定始脱草。”实际上明清蒙童作文训练的课业量是很大的,也确实培养了不少有写作水平的人才。

   但也不否认,蒙学教学重背诵不重理解,重训练不重兴趣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水平不高的蒙师那里更是如此。同时,宋元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八股取士之制束缚着几乎所有的读书人,包括蒙童。在蒙学的高级阶段,读枯燥的经典,练呆板的股文,成为“少长”蒙童的主要功课。这种呆板的程式化的训练方法,追求形式,束缚思想,弊害极大,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留给后人的沉痛教训。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有它一定的人民性,广大农村中的中小地主子弟,特别是一般农民的子弟,能够受到教育,还得归功于蒙学。故中国古代传统的训蒙教育,应该说是取得了巨大成功,训蒙的许多教学方法,的确有不少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对历史做认真的研究和考察,以便吸取经验和教训。

                                                                                                2002.8


阅读全文(550)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我的散文、随笔、诗]小鸟一样飞走的青春

鱼非子 发表于 2004-6-10 15:15:00
   高考终于结束了。
   
   离场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们又是喊又是蹦又是跳地冲出警戒线,同一考室的老师与我相视而笑。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一丝忧伤。学生们的快乐我也曾有过的,然而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十年了。我努力地回忆十年前那个固执、矜持的女孩,那是一些间断的记忆。“只有细节是真实的”,有人说过。说这话的人,或许终有一天也会成为间断记忆中的真实细节。
   
   教室里总是闹哄哄的,同桌读书的声音很响,我只好用棉花堵住耳朵。我讨厌大声读书。

   自从高三上学期莫名其妙地拿了一次特等奖学金,我便一直享受坐第一排的荣誉。我不知道他们在后面都玩些什么,不知道她们什么时候跟男生闹了恋爱,不知道她们为什么总有事情嘀嘀咕咕。一次,班上一个男生神秘兮兮地叫我出去,原来有一个高二的男生在走廊尽头等我。我脸刷地一红,转身撞了身后男生一个趔趄。
   
   夏天蚊子很多,拎一桶水在课桌下,两只脚都泡在水里面看书。
   
   那时候我很瘦,条凳很窄,坐骨常常被磕着,便把弟弟小时候的小枕头拿来绑在条凳上。结果个个都争着来坐,所以我还是常常被硬板凳磕着。

   学校的公厕很臭,谁谁谁上了WC,一进教室全班都知道。

   学校是一个山坡,山坡四周长的全是台湾相思树。我常常拿了英语书,躺在树林间的草地上,看蓝天白云。结果我惊奇地发现蓝天白云全写满了英文单词。我还惊奇的发现班上的某男生和某女生从相思林里钻出来。最后,我发现相思树上掉下来的全是毛毛虫。

   从家到学校,是一条很长的公路。从校门到教室,是一个很徒的坡。那一辆骑起来就咣当咣当响的男式自行车,是哥哥的朋友不知道从哪里掏来的,高三那年,送给了我。没有铃铛。其实车身的响声比铃铛更管用。每天偶就这样咣当咣当,风里雨里,上坡下坡。  
   
   高考前一个星期,生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哭。妈妈说,哭什么,没志气。

   高考那天,监考的恰巧是初中班主任,那个美丽温柔的女人。得感激她的微笑。结果我超水平发挥,连老爸都不相信他那个不爱说话总是一个人发呆的女儿考了全校文科第一。

   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错过了一个好男孩……

   如今,一切都逝去了。只有一首歌,在反复吟唱: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高考终于结束了。
   
   离场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们又是喊又是蹦又是跳地冲出警戒线,同一考室的老师与我相视而笑。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一丝忧伤。学生们的快乐我也曾有过的,然而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十年了。我努力地回忆十年前那个固执、矜持的女孩,那是一些间断的记忆。“只有细节是真实的”,有人说过。说这话的人,或许终有一天也会成为间断记忆中的真实细节。
   
   教室里总是闹哄哄的,同桌读书的声音很响,我只好用棉花堵住耳朵。我讨厌大声读书。

   自从高三上学期莫名其妙地拿了一次特等奖学金,我便一直享受坐第一排的荣誉。我不知道他们在后面都玩些什么,不知道她们什么时候跟男生闹了恋爱,不知道她们为什么总有事情嘀嘀咕咕。一次,班上一个男生神秘兮兮地叫我出去,原来有一个高二的男生在走廊尽头等我。我脸刷地一红,转身撞了身后男生一个趔趄。
   
   夏天蚊子很多,拎一桶水在课桌下,两只脚都泡在水里面看书。
   
   那时候我很瘦,条凳很窄,坐骨常常被磕着,便把弟弟小时候的小枕头拿来绑在条凳上。结果个个都争着来坐,所以我还是常常被硬板凳磕着。

   学校的公厕很臭,谁谁谁上了WC,一进教室全班都知道。

   学校是一个山坡,山坡四周长的全是台湾相思树。我常常拿了英语书,躺在树林间的草地上,看蓝天白云。结果我惊奇地发现蓝天白云全写满了英文单词。我还惊奇的发现班上的某男生和某女生从相思林里钻出来。最后,我发现相思树上掉下来的全是毛毛虫。

   从家到学校,是一条很长的公路。从校门到教室,是一个很徒的坡。那一辆骑起来就咣当咣当响的男式自行车,是哥哥的朋友不知道从哪里掏来的,高三那年,送给了我。没有铃铛。其实车身的响声比铃铛更管用。每天偶就这样咣当咣当,风里雨里,上坡下坡。  
   
   高考前一个星期,生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哭。妈妈说,哭什么,没志气。

   高考那天,监考的恰巧是初中班主任,那个美丽温柔的女人。得感激她的微笑。结果我超水平发挥,连老爸都不相信他那个不爱说话总是一个人发呆的女儿考了全校文科第一。

   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错过了一个好男孩……

   如今,一切都逝去了。只有一首歌,在反复吟唱: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阅读全文(84)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鱼非子教学日志]被遗忘的和被抛弃的

鱼非子 发表于 2004-5-18 15:13:00

       五一长假最后一天,校园里彩旗飘飘,这一天,学校要召开家长会。不料,到会的家长不到一半,有的班级多的不过二三十个,最少的一个班级里坐着八个家长,寥落的身影让人颇感心寒。为什么那么多家长不把孩子的事情放在心上?那天来了的家长,总要一遍一遍地叮嘱,我那小孩基础不好,你多给他补补,我那小孩调皮,你多注意注意,云云。于是,这些学生的名字在我的脑海里便很深刻,虽然自己提醒自己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但在课堂上仍是下意识地经常提问到他们,其他学生相对就忽略了。
   
       昨晚,高一6班科任教师合班会议,有一位老师非常得意地宣扬他的最新发现。他说,每个班里面都有四类学生,一类聪明而勤奋,一类聪明但是懒,一类勤奋但很笨,一类又笨又懒。第一类要好好对待,因为他们很可能考上大学;第二类如果多踢他们屁股,也能够考上;后面两类嘛,不用花那么多的精力去理会了,没什么希望了的。话毕,笑且附和的不在少数。我既急且惊,难道后面这四分之二学生的命运就这样被写好了吗?
   
       今天开会,学校又在理直气壮地强调培优补缺工作,培优补缺的对象是一个班里排名前二十名的学生。学校要求教师不露痕迹地、无时不刻地关注这些学生,包括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和家庭情况,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帮他们把优势科目扬上去,把缺腿科目补上来。对此我一直十分反感但又不得照学校吩咐的做。我知道,从此以后,我的关注将从他们没被打红勾的名单上漠然掠过,我的目光将一次次无情地穿过他们透明的身体,停留在那些所谓的培优对象身上……

       教育者的良心和世俗的苦心折磨着我。你们这些被遗忘和被抛弃的孩子啊,我该如何向你们表达我内心的愧疚与苦痛?

阅读全文(127) | 回复(1) | 引用通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