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管理网 资源免费下载 人脉活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06:36:57

陈云是我党一位卓有声望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又是一位颇负盛名的经济理论家,也是我国经济工作的杰出领导者。陈云经济思想在丰富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方面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呈现出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等鲜明特点,并且“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 ⑴“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⑵
“调整公私关系”是陈云经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相关观点和主张不仅在那时是正确和可行的,而且现在看来也还是正确和可行的。当然,随着情况的变化,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必须采取新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但陈云同志的这些基本观点应该继续受到尊重,其基本原理、思想和方法仍然是我们继续前进的重要基础。今天我们奉行的许多经济理论,依然闪烁着陈云经济思想的光辉。本文在此缅怀陈云同志,并对其“调整公私关系”思想作一研究,不仅是为了了解其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借鉴其丰富的思想方法来指导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的实践,以求推动当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陈云“调整公私关系”思想综述
陈云“调整公私关系”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刻,本文仅从一些主要观点出发,概括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的思想
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历史条件下,要维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就要在经济政策上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陈云是对“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的深刻认识与宣传者。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陈云就旗帜鲜明地指出:调整公私关系这个问题,“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⑶。并且进一步展开强调:“五种经济成分是兼顾好,还是不兼顾好?当然是兼顾好。因为私营工厂可以帮助增加生产,私营商业可以帮助商品流通,同时可以帮助解决失业问题,对人民有好处”⑷;“中国是散漫的小生产占优势的大国,私商的存在是不可免的。为着发展商品的交流,国家允许私人资本经营商业,这也是对于国家和人民都有利的。⑸ “我们要搞经济计划,如果只计划公营,而不把许多私营的生产计划在里头,全国的经济计划也无法进行。只有在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办法下面,才可以大家夹着走,搞新民主主义,将来进到社会主义⑹。与此同时,陈云结合实际情况,又辨证地指出:“五种经济成分的地位有所不同,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统筹兼顾”⑺;“国营经济是一切社会经济成分的领导力量。”⑻“公私两方面要同时发展,国家必须占一个相当的比重。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但是要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⑼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因为其时还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陈云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的意义,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确认新民主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合理性,而且着力维护这种经济制度,这正是他后来着力探索社会主义时期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思想基础。
(二)调整公私关系是调整工商业重要内容的思想
工商业的调整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个大课题。而公私关系的调整又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此,陈云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在调整工商业这个题目中,问题很多。它包括调整公营与私营之间的关系问题,调整公营与公营之间的关系问题,调整私营与私营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⑽并且在部署为使公私关系取得一定的协调而建议采取的各项措施后指出:“我们相信:上述各方面的措施如能顺利执行,对于全国工商业渡过目前的困难,是能有所帮助的。”⑾
(三)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
陈云是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直接领导者。在此期间,他不仅卓越地贯彻了党的政策方针,而且在理论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三大改造”的理论体系,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伟大使命。在稳定物价之后出现社会经济现象一时“后仰”的情况下,他遵循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并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步步进逼的策略,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对私营工商业“一面扶持、一面改造”的观点和按“公私兼顾”原则调整公私关系的方针。一方面采取各种经济政策引导和扶持私营工商业恢复、维持和发展生产,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调节造成了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国营经济的态势,为国家把私营工商业“挟向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同时,在调整过程中还及时地提出了要把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不准确的计划”“纳入计划的轨道”。⑿在计划安排与改造相结合理论的指导下,成功地理顺了计划安排与所有制改造的关系,既有效地展开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工作,又有效地改变了私营工商业的无政府状态,为改造奠定了基础。另外,他还提出了改造与改组相结合的思想,即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经济结构的改组,在进行经济结构改组时,一些行业的去留与否应以其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为转移,而且这项工作的落实要在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不断增长前提下进行。需要指出的是,陈云在论述自己的上述观点时,始终把握着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必须立足于国情,必须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便与提高。之后,陈云又进而延伸到整个国民经济领域,“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⒀因此,他对于不顾生产条件而进行的盲目集中与合并不持赞成态度。
(四)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模式和运行方式设想中的“公私关系”
1956年,陈云根据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提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模式及其运行方式,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国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的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⒁可见,在陈云看来,(1)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并不是清一色的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为补充的多元结构。(2)应该建立一个以集中统一为主,分散经营管理为补充的、统分有机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3)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是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或主体)、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市场调节以及由市场调节的自由生产的,有集中有自由、有主有次,既有统一性计划性,又有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经济格局。而陈云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市场,实际上是指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工商业为主体,以个体经营的手工业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是对陈云“调整公私关系”思想的实践和发展
所谓“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在同一经济组织中,不同的产权主体多元投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在法律上,混合所有制是一种财产共有关系,即多元产权主体共溶于一个财产组织形式中,因此,出现了多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比较规范的有:以劳动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如合作制);以财产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挤(如股份制);还有以劳动和财产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如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作为所有制改革的产物,它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由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主要的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和转轨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提出来的。混合所有制是“混合经济”的产权基础。现代市场经济既不是单一的政府干预型经济,也不是单一的市场调控型经济,而是一种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社会和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已经“多元化”,如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课题。现在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要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吸纳不同的利益主体,从而融合成一个新的“利益共同体”。这种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的利益共同体,对于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提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打破“一股独占”或“一股独大”的僵持格局,真正建立产权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法人化的制度。从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随着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从中会产生公有制的新的组织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产物,不仅是所有制演进规律在现实中的表现,而且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它的开放性、兼容性决定它在现实经济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已经逐步显现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和最主要的经济形式,沿海开放城市宁波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正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所有制是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初,在建立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的过程中,利用民族资本,扶持个体经济,为私有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宁波以城乡个体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1950年宁波老市区有个体手工业3849户,从业人员6308人,到1953年个体手工业3011户,从业人员13122人,私营工商业14124户,从业人员30117人,其中职工212601人,资方人员17516人,资本1862.27万。私营工业的个体手工业占绝对优势。但在1956年前后经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整个所有制结构开始趋向单一化和公有化。宁波个体工商户由建国初的14124户到1978年剩下186户,这就表明,改革开放以前宁波个私经济的演变特点是从占主体到微不足道,从被利用改造到被消灭,宁波的所有制结构与全国一样走向僵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使长期以来受到禁止和歧视的个私经济重新得到发展。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的理论,明确昭示国有企业可以国营,也可以非国营(民营)。经过十年发展,宁波的个体户从186户发展到10.57万户,乡镇企业从7712家上升到47527家。在1987年全市163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占29.4%,集体经济占62.1%,股份制经济占5.7%,私营经济占3.66%,外资经济占0.9%。在全市城乡职工总数中,国有经济占48.8%,集体经济占47.3%,股份制经济占1.1%,私营经济占2.8%,外资经济尚未列入统计。由此清晰反映出国有、集体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同时,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开始出现。
1988年至1992年是国家鼓励个私经济的发展阶段。1987年和1988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和《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极大地促进了个私经济的发展。宁波的个体工商户从1987年底的10.57万户增加到1992年的14.75万户,从业人员达到25.25万人;私营企业从1988年的275家增加到2264家。在1992年全市341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占19.3%,集体经济占64.3%,股份制经济占3.5%,私营经济占5.2%,外资经济占7.7%。在全市城乡职工总数中,国有经济占52.9%,集体经济占42.2%,股份制经济占1.9%,外资经济占3.0%。其间,宁波的各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而私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中外合资经济可以说是异军突起。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比重在不断地调整变化,宁波混合经济模式在不断的调整、发展中形成了。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快速增长,年均达19.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2002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1500亿元,列全国第12位,人均则进入前4名。2003年发展速度为15.3%,达到了1770亿元。2004年,达到2158亿元,增长率达到15.5%。而2003年的宁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在长三角城市中已仅次于上海,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达到15882元。城市竞争力在2002年、2003年均位于前十名。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主要动因就是源自于宁波的混合经济发展道路。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宁波模式”不是单纯以某一种经济为主体,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创新,并且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了各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混合经济的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事实表明:在“宁波模式”形成的后期,传统意义上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也在迅速地向“宁波模式”接近。
由上可见,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出现、形成及至发展是从“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出发的,是以“符合社会需求为转移”的,是“在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不断增长前提下进行”的,是“立足于国情,必须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便与提高”的。它把多元产权主体共溶于一个财产组织形式中,使不同产权主体多元投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融合,体现出了“多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同时又是对陈云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模式和运行方式设想思想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