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通论”课程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6:59:43
“西方文明通论”课程设计
作者:丛日云
字号:大中小

序言
记得2006年春,我作为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正在耶鲁访学,主管本科教学的张桂琳副校长亲自打来电话。她谈了学校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想,并邀请我担任“西方文明通论”课程的主持人。我意识到这项工作责任的重大,也了解对全校每届二千多名本科生开设一门新课的繁重的工作量。但我还是接受了任务。这不仅是因为学校领导的抬爱、盛情难却,也因为我在耶鲁的一年中,产生了两个感悟:第一,与耶鲁比——耶鲁是非常重视本科教育的学校,这在西方名牌大学里也是很突出的——我们的教授们对本科生太忽视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本科生被教授们遗忘了,所以,我们真的应该为本科生多做点事,在本科生身上多下点功夫;第二,我们的确应该重视通识教育。耶鲁也是通识教育的典范,与他们比,我们僵化的分科教育、目光短浅的职业教育有很多弊端,必须改革。所以,我衷心拥护学校的改革,也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什么“西方文明通论”能够承担起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的使命、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呢?按我的理解,一是其内容博大精深,贯通几乎所有学科;二是现代文明起源于西方,所以对西方文明内容的阐述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教育。
其它学校一般开设“西方文明史”,但是,我校没有历史系,没有世界史方面的师资,所以,我将其变通为“西方文明通论”,不是按纵向的历史线索,而是横向的专题来讲授。即使这样,还遇到师资问题。因为我校是一个以政法为主体的文科类学校,文科设置也不全,理科更是谈不上。但我认为,越是我校缺少师资的学科领域,越是学生需要的。为弥补我校课程体系的缺陷和由此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缺陷,我们更应该下功夫在通识课中对这些学科领域予以加强。出于这样考虑,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就到校外聘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授课。
我立意要“汇粹京城名师,打造法大品牌”。集中一批优秀的学者,讲好一门课,使其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特殊的效果。约一半的师资从校内聘请,都是各院的名师,另一半在北京市其它名校聘请,几乎都是一流的学者和教师,还尽可能从国外聘请部分学者登上我们的课堂。
在这门课上,有资深的知名学者(李醒民教授、秦晖教授、江怡教授、张法教授、吴国盛教授、丁宁教授、赵白生教授、王人博教授、单纯教授等、舒国滢教授等),也有较为年青但学养深厚颇具人格魅力的毕明辉教授、文兵教授、应星教授、刘家安教授。任课教师中有长江学者(张法教授)、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吴国盛、孟建伟、丛日云教授)、曾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丁宁、王人博、舒国滢、丛日云、刘家安教授)、北京市高教名师奖获得者(丛日云教授),也有西方学者和在西方受过系统教育并生活工作多年的华人学者(徐午、文鸣教授等),还有有大和清华两所名校“西方文明史”课程的主讲教师和国家级精品课的主持人和主讲人。这样,“西方文明通论”的确为法大学生提供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
“西方文明通论”的开设,是一种改革的尝试,我们还在探索之中。有的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做(如编教材)。自开课以来,得到多方好评,在学生那里更是好评如潮。但是,我们也听到有不同意见,学生中也有不感兴趣的,也有的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我与任课教师会认真聆听各种意见,不断改革和完善这门课程。
感谢对本门课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各位任课教师!
感谢对本门课给予热情支持的各位同学!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西方文明通论”开得越来越精彩!
一、基本思路
西方文明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整体,有其内在精神或灵魂,它贯通和渗透到每个领域。本门课通过对西方文明各个领域的阐述,使学生领会西方文明的主要内容、基本精神或个性特征。
本门课与一般“西方文明史”的纵向角度不同,主要采用横向的角度来阐述西方文明。具体说就是,将西方文明分为不同的领域,每个领域对应着相应的学科,如政治文明对应着政治学,法律文明对应着法学,科技文明对应着科技史等。聘请相关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授课。每个领域一个专题,每个专题1—2次课(每次课为三小节)。同时,每个专题都要有历史的维度,交待其重要内容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这些专题构成一个有弹性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些专题的讲授,使学生对西方文明的基本内容、特征和历史演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每个专题都不是讲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而是从该学科的独特视角揭示西方文明的内容、特征和历史演变。它不是专题讲座系列,而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所有专题都经过精心设计,相互分工和配合,努力覆盖西方文明的基本内容,同时避免交叉和重复。这样,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配合,共同阐释西方文明的主要内容,揭示西方文明的个性特征和基本精神。
二、课程安排
本门课为全校本科生必修课,在第二、三学期开设。其中第二学期(春季学期)和第三学期(秋季学期)各约一千人以上,计划每学期分3个平行班开课,每个班约300多人。一般安排在周一、二、三的晚上(18:45——21:10)。每次课三课时(三小节),共54课时。
除导论需安排在前两周外,其余专题可根据任课教师的时间灵活安排,但如果一个专题分两次课讲授,两次课应该连续安排。
考虑到学生多,课程量大,每个专题一般配备二名教师,分别担任不同内容的授课任务,或分别担任不同教学班的授课任务。具体安排方式由授课教师协商决定。
三、配套措施
由于西方文明内容庞杂,用18次课堂教学难以覆盖其主要内容,考虑采取几种办法予以弥补:
1、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订专门教材《西方文化史》,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作为考试内容。教材是历史的维度,比较系统,授课是专题讲授,但同时兼顾历史维度。但讲课并不按教材讲,需要学生独立阅读和学习教材。条件成熟时,由受聘的任课教师集体编写出份量较重的“西方文明通论”教材,大约30—50万字。教材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覆盖该门课的主要内容,而授课只讲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其余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解决。每个任课教师可承担所讲授部分的教材编写任务(即每个专题一章)。
2、在正常的课堂教学外,利用课外时间开设“西方文明系列讲座”,每年10次,每学期5次。聘请校内外专家讲授,以微观研究和个案研究为主。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事例、文本等的分析,理解西方文明精义。要求学生至少选听其中的1次。讲座的设计有意弥补课堂教学和教材所不能覆盖的内容。通过将讲座制成课件上网的方式,提供给后来的学生使用,这样来逐渐积累本门课丰富的教学资源。
3、建立本门课的专门网站“西方文明在线”(http://www.zfwmw.com),网站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课件以及课外阅读材料(包括文献和音像材料)等。
四、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基本教材:
徐新:《西方文化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主要参考书:
1、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2、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
祝同学们在“西通”的课堂上收获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