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刺秦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2:51:53
张良为何死心踏地跟随刘邦?
 
张良是谁?是炎黄子孙的楷模,是中国人的骄傲。刘邦呢?则是很多专家
 
学者心目中的大流氓,小混混,一个无耻的市井之徒。然而,张良这样一个道德楷模却死心踏地跟随着“黑恶势力”老大刘邦,实在不可思议。还有,不少人认为项羽是个光明磊落的大英雄,张良与他的叔叔项伯是患难之交,而且他们都是六国贵族后裔,门当户对,不论从哪方面说,张良应该竭力辅助项羽啊!怎么能和刘邦穿一条裤子?事实狠狠地煽了一些人的耳光:要么张良不是楷模,与刘邦一样是个大流氓;要么刘邦不是无赖,和张良一样是中国人的榜样。那么,究竟他们是品行高尚的楷模呢,还是道德败坏的流氓无赖呢?真是难以一言蔽之!
在一般人心目中,张良东方智慧的代表人物,是智慧的化身。其实,这只是张良的一面。真实的张良不仅是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大师,还是一位敢于刺秦始皇于千军万马之中的勇士,是一位忠于故国无所畏惧的血性男儿。一边是摇鹅毛扇的智慧大师,一边是血气方刚的勇士,我们很难把二者联想到一个人身上。但是,看似矛盾的两种秉性在张良身上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公元前218,张良于博浪沙中行刺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功亏一篑。对博浪沙事件,后人给予热情赞颂。大诗人李白在《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中感慨
 
万千: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宋人胡宏在《张良》诗中赞叹不已:“壮哉博浪沙,一击震天下”。而明人陈仁锡更是拍案叫绝“子房一椎,宇宙生色!”
对于博浪沙事件的意义,用“天地皆振动”,“一击震天下”来评价是不过分的,应当说是符合史实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张良于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后,“(秦始皇)乃令天下大索十日”。可想而知,从秦帝国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官吏在接到圣旨后,又有谁敢不尽心竭力,全力以赴抓捕张良这位天下第
 
一刺客?不过,此时的张良已经悠然从容地隐匿于下邳。张良刺秦始皇于博浪沙中,被秦帝国视为头号恐怖分子,宛如今天美国政府眼里的本拉登。可是,张良根本不把追缉他的人放在眼里,经常在城中漫游,足见其智慧和胆略确实异于
 
常人,深不可测。
据《史记·留侯世家》和《汉书·张良传》记载,张良在下邳隐匿期间,又喜得黄石公赠送的《太公兵法》,这个故事给张良充满神秘色彩的一生又增添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首举义旗时,张良已苦修兵法十年。他在下邳
聚集了百余年轻人,前去投靠楚王景驹,行至留地(今江苏沛县东南),与刘邦相遇。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张良遂打消了投奔景驹的念头,甘愿跟随刘邦。据《史记·留侯世家》,刘邦“拜良为厩将”,厩将是什么职位?就是军马科科长,是弼马温,管理军马的小官。从此以后,二人开始了密切合作,在
 
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君臣和谐相处的一段佳话。
对于张良甘心情愿为刘邦效劳,后世那些诋毁刘邦品德的专家学者们大惑不解。是啊!无论从哪方面讲,张良都是人中之极品:其一,张良不忘秦灭故国之仇,“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可谓是一位侠肝义胆的忠贞之士;其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中,“一击震天下”,“天地皆振动”,其勇气可谓光彩照人;其三,熟读《太公兵法》,可谓胸怀韬略,满腹经纶,智慧超人。就这样一位有情有义、有胆又有识的大英雄,却甘心拜服于刘邦这个“大流氓”手下,这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啊!难道又是刘邦骗术高明,欺骗了张良?如果说刘邦欺骗别人,倒有可能;如果说刘邦能骗过张良,这是否太夸张了刘邦的智力?张良是拥有大智慧的人物,智慧的化身,不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就是在其后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能与他相媲美的智慧型人物也是寥若星辰。所以,刘邦的智力再高,也不可能骗着张良。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即张良也是一个大流氓,与刘邦“臭味相投”,二人才“狼狈为奸”,“情投意合”呢?如果这个推理成立,则炎黄子孙中99.99999999999%的人都是流氓,这个意思也就是我们中国人都是流氓。对于这个结论,笔者自然不认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张良甘心情愿追随刘邦呢?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