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 修 行 次 第 簡 介- 空海法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33:43

時 間:2006年3月27日
地 點:加拿大溫哥華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好!我們會更好、世界會更好,請大家放掌!今天是在加拿大溫哥華與大眾公開互動的第二天,所要講述的題目是「修行次第簡介」,明天的講座則是「開啟智慧˙解脫自在」,主題內容都有連帶關係,因為我們要來到開啟智慧、解脫自在,之間的過程與方法是非常重要,今天是跟大家講述方法論,怎麼樣去做?怎麼樣去實修?怎麼樣去實踐?在日常工作之中,如何把所聽聞的佛法實際應用出來?學佛、學法,絕對不只是聽聞一些觀念、知見,不只是聽聞一些名相,不只是懂得一些知識、常識、佛學。真正的學佛,是要學到活生生的佛法,能夠應用在歷緣對境之中,不論是出家人也好,一樣在歷緣對境之中,都要活用佛法。如果是在家居士,也不用自怨自嘆,認為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不足,因為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的歷緣對境、日常的工作之中,家庭就是道場,工作場合也是修行道場,只要懂得方法,可以把所學到的,應用到遍一切處,而且可以自利利人。
我們所講的內容,是站在超越宗派、超越宗教的立場,不論是佛教徒也好,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一貫道都好,因為真理是沒有宗派、宗教之分,我們都是直接契入真理,直接探討每個人的身、心、靈,這些是沒有宗派、宗教的區別。所以,無論是在台灣或是到大陸、或是到哪裡,在講經說法之時,都向大家勉勵一點:不要忘了!我們是為解脫而來,你也是為解脫而來,為了「開啟智慧、解脫自在」而來,我們不是要當某一個宗教的信徒,我們不是要成為宗派的繼承人,我們不是要成為某某大師的信徒。事實上,不管任何宗教,真正的大師,絕對不會抓取你成為他的忠實弟子;真正的大師,只有協助大家成長;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協助你開啟智慧、獨立自主;真正的大師,協助你生命的完整,發揮生命的光芒;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協助大家「自依止、法界依止」。
不要忘了!我們是為解脫而來,為了自利、利益一切眾生而來。事實上,在百千萬種的法門之中,每個法門之間,沒有高低之分,所謂「法法平等」,只要能夠協助你身心安定,進一步幫助你開啟智慧,這個法門對你來講就是最好。因此,不要在法門上,爭高低、爭大小。如果你堅持一門深入,抱持著某種法門一直深入,是對一半、錯一半,對的部份是你的專精用功,會有某方面的突破,但是錯的部份是非常、非常危險,因為你的根基不穩。以前當我在年輕的時候,常常勉勵自己:做學問或是修行,要像「金字塔」一樣。「金字塔」的特徵就是既廣博、又高深,你的基礎一定要廣博。我都鼓勵大家要廣泛的涉獵、虛心的學習,各宗各派、各種宗教,你都可以去學習,只要你覺得它有助於我們成長,就應該虛心去學習,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侷限在某個宗、某個派裡面,然後就是抱著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這樣就會像一根竹竿,能夠多高?很有限的,你沒辦法廣博、沒辦法穩定,一段期間之後,禁不起考驗的。
以前空海在學習、成長的過程,就是勉勵自己要廣博、又高深,要像「金字塔」一樣基礎穩定,又能夠高深、深入,這樣才可以禁得起一切的考驗,在此勉勵大家放下過去的種種觀念、成見、知見,包括各種法門,我們不是說它們好或是不好,希望大家能夠虛心的學習,以開放的心靈接納不同的方法。大家可以去檢驗看看,如果你以前所用的方法,能夠幫助你安心,幫助你開啟智慧,這樣很好;如果你所使用的方法,只是一種安慰劑,或是一種麻醉劑,沒辦法治療病根,沒辦法把痛苦的原因找出來,這些方法就是屬於一種麻醉劑、安慰劑,或是興奮劑。真正的方法,就像醫生開處的藥方,以及幫助我們治病,是要找出苦因、找出病因,然後對症下藥。很重要的,找出我們的苦因,找出我們的病因,想要找出苦因、病因,一定要有相當的聞思基礎,再配合實修親證、止觀雙運,才能夠找出苦因、找出病因。當你找出苦因、病因之後,要治療就是使用各種方法、法門,法門不要只侷限一種,這樣好像是萬病都使用一種藥,有些藥方醫治某種病會有效,但是對於其他病症就不見得有辦法。
如果萬病都使用一種藥方,可能就是一種麻醉劑、止痛劑,它只是讓你的病症暫時止痛、壓制下來,沒辦法找出病因。所以,佛陀為什麼要講出這麼多的方法?就是讓大家在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症狀、情況之下,開處不同的藥物、對症治療。在我們人生的歷練過程之中,會罹患不同的「疾病」,包括我們的貪、瞋、癡、我慢、無明、自卑,都是我們心靈的疾病,佛陀講經四十幾年,就是幫助大家找出病因,「疾病」就是所謂的「苦諦」、「苦痛」,這是一個「症狀」顯現,但是你要找出「集」,所謂「苦、集、滅、道」,一定要找出「集」-疾病產生的原因,進一步「滅」,修行是讓我們內心的痛苦與不安,都可以消失、止息,可以出離苦海,是這一生這一世就可以做到,不是等待來生,不是等到他方世界。
我們內心的痛苦、不安,是現在世、是現在,佛法的珍貴就是針對現在的苦、不安加以治療,就是原始佛法、正法時期的代表。為什麼大家在「正法時期」的證果很快?意即我們內心的痛苦、內心的不安,這一生、這一世就可以解決,就可以治療好,原始佛法在講修行方面,都是乾淨俐落、直接切入,不必拖泥帶水,投給大家的藥方,不是止痛劑、麻醉劑,也不是安慰劑、興奮劑,都是對症治療,然後希望你早日來到不必用藥,就是完全的健康,來到「無為法」的世界。《心經》所講的,就是「無為法」的世界,我們不必在法門上面,較量高低、大小,大家要掌握住修行的重點核心,記得!第一、你要覺醒過來,第二、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把我們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找回我們自己、成就我們自己。
每一個人能夠成就自己神聖的生命意義,這樣神聖的生命使命就會發揮出來,意即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不要以為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是,每個人、每個眾生,都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這是很重要的觀念,絕對不是「我慢」。每個人都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以現代醫學來講,沒有一個人的基因密碼完全相同,每個人都有他的特殊性,每個人都是法界獨一無二的神聖,因此要活出我們神聖的生命意義,就是佛陀一直告訴大家的,你要自依止啊!把自己的生命找回來啊!不要一直向外去祈求,讓我們活出神聖的生命意義。在過程之中,就是要把我們的「無明」轉為「明」,掌握修行的第二個重點、要領、核心,就是把「無明」轉為「明」。
我們處在「無明」,就是無知、不了解,對真理實相、對我們身心內外,在不了解的情況之下,就是「無明」,這樣就會產生很多錯誤的幻覺,導致我們人生就是錯誤的走向,然後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面浮浮沉沉。包括身見、我見、貪心、瞋恨心、嫉妒心,自卑、我慢…,都是屬於「錯誤的幻覺」。因為我們對眾生的生命實相不了解,才會有這些錯誤的幻覺,統稱叫做「無明」。「十個結」裡面,最後的一個結就是「無明」,如果把「無明結」打開了,能夠把「無明」轉為「明」,了悟真理實相,就能夠體悟到《心經》的世界。當你開啟智慧、了悟真理實相,從此不再顛倒夢想,而會遠離顛倒夢想。《心經》所講的,就是把「無明」轉為「明」之後,那一種灑脫自在的世界。端視你何時把「無明」轉為「明」,要現在、還是等來生再說呢?原始佛法是強調現在、當下就進行,都是立竿見影,你一天的用功,就有一天的覺醒,三個月的用功,就有三個月的覺醒,半年下來,整個生命就一直在脫胎換骨,心靈都不斷在成長。
學佛修行、加入某個宗教,或是使用某個法門,如果已經超過一年,還沒有覺得明顯的成長、改變,就要重新再評估,是不是我們用功、精進不夠呢?還是這個法門、方法,沒辦法幫我們開啟智慧呢?以客觀、冷靜、理智、求真、求證的態度,某個方法、某個宗、某個派,頂多不超過二年,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檢驗。如果二年下來,還沒有明顯的法喜,沒有明顯的開啟智慧,沒有明顯發現過去的顛倒夢想,而有明顯的成長,都要重新檢討:是我們的精進不夠?方法、觀念、知見錯誤?還是這個法門、觀念、知見有問題?都要重新評估、客觀評估,這樣你的生命才不會虛度。
修行不是找一個心靈寄託,佛教也不是要你找個心靈寄託,這樣只是像找個安慰劑而已,我們內心的苦、不安,還是會繼續存在。佛教就是把我們內心的苦、不安,真正從根本來解決,這些苦、不安,就在於「無明」,因為我們對真理不了解。只要還不了解宇宙的真理實相,內心的疑結一定存在;只要內心的疑結還存在,你的苦、你的不安,就一定存在。不管你多麼虔誠的信仰,這是很現實的,就像說你肚子飢餓,還沒有吃到東西,不管你多麼虔誠的信仰,只要沒有」,或是一直寄託在未來,只要肚子的飢餓沒有填飽,縱使你再百分之百的相信,肚子的飢餓就是很現實的存在。
所以,我們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對真理、究竟歸依處,如果不了解,內心的疑結一定存在,就會有苦、有不安,就會抓東抓西、向外抓取。佛陀一直告訴我們「莫異依止」,不要向外去祈求,也不要到處去抓取,這樣向心外去求、去抓的,還是苦啊!還是不安啊!你可以虛心的向善知識學習,請他告訴我們如何能夠讓「無明」轉為「明」,讓我們內心的不安,不知究竟歸依處的「無明」,能夠找到究竟歸依處、了悟真理實相,這樣你才能夠大安心,大自在。禪宗一直強調「明心見性」,一定是要把「無明」的心沈澱、寧靜下來,把這顆污垢的心,讓它轉為「明心」,才能夠看到宇宙的真理實相。
「見性」是看到大自然的法則、法性,也看到我們的實相,因此不要把「見性」變為很抽象,「明心」有「明心」的過程,有「明心」的次第、步驟,今天向大家講述非常具體的修行次第與方法,就是「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在北傳佛教裡面,一樣有講到「四念處」,但是所行的次第、步驟與紮實工夫,沒有像南傳地區,以及原始佛法所講的這麼明顯。對空海而言,我是南、北傳方面,都各花費15年的時間涉獵,前半段15年是沉浸在台灣北傳的世界裡面,學習大乘方面的經典、方法,後半段15年則是學習南傳地區原始佛教的方法。直到公元2000年,經歷過30年的尋尋覓覓。公元2000年之後,就把南、北傳方面統合起來,因此對於空海而言,是沒有南、北傳之分,沒有大、小乘之別,因為二方面都有相當多的優點,把它們統合起來是最完整的。將來的世界、佛教、宗教,都會慢慢走向融合,大家彼此各學所長,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彼此包容,全人類的心靈品質,才會由分裂而走向成長、走向團結。
「四念處」的方法有四個重點-身、受、心、法,,是由粗到微細、由淺到深入,它是有次第的,如果前面第一步驟的「身念住」沒有開發出來,是不可能來到「明心」的階段。很多人一直強調「明心」、「明心」,但是卻非常忽略前半段「身念處」、「受念處」的開發,這就是爲什麼禪宗很快「曇花一現」的原因,一直強調快速,強調自己的根基、根性很高,高、高…,到後來就是高傲、我慢。學禪的人,沒有奠定前面紮紮實實的基礎工夫,很容易走向狂禪、我慢、傲慢。如果走上錯誤的方向,就會越修越行、越修越厲害。事實上,正確的修行,是越修、我慢越少,身心越柔軟、越慈悲。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絕對不會揹著一把劍,到處去跟人家較量;真正走在解脫道上,一定是會先回來淨化我們自己,亦即「世界佛教會」山門前面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的教誨。所有的解脫者、所有的智慧者,告訴我們修行的核心,就在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培育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把這些基礎奠定好,真正最重要的核心,就在於「自淨其意」那四個字。
如果持用八萬四千法門,卻沒有回來到淨化我們的心靈,都是在方便法上面繞。「四念處」的方法-身、受、心、法,到第三階段「心念住」的開發,是來到「明心」的階段,因為我們的心行是很微細、很微細的,比較粗的動作還會比較有感受,如果身體動作方面覺察不到,沒有下工夫去開發,在粗的方面都看不到了,怎麼有可能看到很微細的?!如果你沒有透過「四念處」的訓練、修行,逐步提升上來,很多情況是在展現我慢、展現自卑,你卻不知道;很多情況我們在展現瞋恨心、嫉妒心,我們自己覺察不到,因為我們的心沒有開發。為什麼「心行」(起心動念)覺察不到?為什麼我們的潛意識覺察不到呢?因為我們對於身體的覺察沒有開發,也就是「身念住」與「受念住」沒有開發,就沒辦法來到「心念住」的開發。
一、「身念住」的開發
禪宗一直強調「明心見性」,今天就跟大家講述這個方法。怎麼樣來到明心見性?第一、「身念住」一定要開發。在《阿含解脫道次第》這本書裡面有講到,「身念住」的開發,就是在日常工作、歷緣對境之中,請清楚覺察你當下動作明顯的地方,這是一個總原則。我們再加以細分,如果你正在走路,不要急急忙忙的一直衝動,走路也是在修行。走路的時候,清楚覺察自己當下正在走路,每一個腳步都清楚覺察;上下樓梯,也清楚覺察每一個腳步,我們的腳步是粗重、還是輕浮、還是柔軟,也要清楚覺察。我們在炒菜,也清楚知道自己正在炒菜的動作;正在切菜,也清楚知自己在切菜的動作。
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覺察你現在的動作,但是不要想說「這個好像太普通了吧?!太不神奇了!人家都講什麼玄中玄、秘中秘,你講的這些好像都太平凡了,沒什麼啊!…」事實上,最高深的方法,就是最普通的方法;最深奧的真理,沒有玄、沒有秘、沒有虛,都是很明顯如實的呈現在大家眼前。清醒明覺活在當下,清楚覺察當下動作,是非常有力、又快速,讓你醒過來的方法。佛陀、佛,就是覺醒者、覺悟者,怎麼樣覺醒過來?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就是開始慢慢醒過來了。
舉個例子,平常在流汗的時候,我們都是拿起毛巾擦汗,隨手抹一抹、擦一擦,然後就把毛巾放下,動作的過程都是很快速、又很粗魯。當口渴要喝開水,杯子一拿過來,然後咕嚕咕嚕就喝進肚子了。平常也是趕快要把一些事情做好,趕快準備一些鮮花,然後去供佛,趕快…,等一下就可以做早晚課,或是誦一些經,現在把這些事情趕快完成,然後就可以去打坐…,認為誦經、做早晚課或是打坐,才叫做修行。當然,這是一個修行的階段是不錯,問題是你浪費了太多時間,而沒有活在當下、在修行。
真正的修行,是在每個當下,事情沒有卑賤、神聖、高低之分,每一件事情都是神聖的,能夠重視喝開水的動作,當口渴想要喝開水,當伸手去拿水,也清楚覺察拿起的過程,包括要喝開水,在喝水的過程,也清楚覺察喝到口中,稍微品嚐一下,去感受茶水的甘露味。動作的過程,就可以活出生命的神聖,當你在喝開水,也可以喝出法界的莊嚴。如果懂得活在當下,清醒明覺做你當下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會變成很神聖,因此不要小看每個當下的動作,每個當下的工作,都是在修行。如果你懂得要領,上班、開車也是在修行,走路也是在修行,我在掃地、洗衣服、洗澡…等工作,都是在修行啊!清醒明覺的活在每個當下,這樣點點滴滴的連貫起來,就會不斷一直醒過來、醒過來、醒過來。
眾生最大的毛病,就在於很少把心安住在當下,我們的心常常跑到九霄雲外,想著遙遠的未來,想著遙遠的夢幻世界。當你的心、你的理想,都寄託在未來,你的現在、你的生命,就變成是「無明行」,就變成是虛幻過一生。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常常活在過去的陰影,活在過去的包袱裡面,不斷在懺悔、懺悔,心靈揹負著這麼多的沈重包袱,怎麼能夠灑脫自在、輕鬆自在?!不是說對我們的所作所為不負責,真正能夠對我們現在的生命負責,才是真正的活過來,唯有現在能夠清醒明覺的活過來,你的生命意義才會成為神聖。
所以,要成為覺悟者,最重要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活在當下。清楚的知道你在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由「身念住」開始,由我們的動作,肢體語言開始覺察。在打太極拳,也清楚覺察我們的動作;要跳舞,也清楚覺察你的動作。記得!活在每一個當下,覺察你現在當下最明顯的動作,絕對不要小看這一個動作,這是邁向大徹大悟非常重要的切入點。如果這一點沒有扣住,後面的修行次第步驟就免談了,你沒辦法來到「明心」,因為「心行」是更微細了。
二、「受念住」的開發
當身體的動作慢慢開發之後,再來是覺察我們的感受,第二個階段是「受念住」,就變成更微細了。包括更微細的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當我們在責罵別人、瞋恨別人,當下就要清楚覺察自己的感受;能夠覺察我們的感受,會問問自己:這樣好不好受?當我們在責罵、在瞋恨、在生氣之時,事實上受害最大、細胞死最多的,是我們自己,如果能夠回來觀照我們的感受,就會覺得:「啊!我何必自找苦吃?!」所以,能夠覺察我們的感受,很多的觀念、態度都會逐漸在改變、改變…,而且也能夠進一步體會到眾生的感受,來到「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要回來覺察到我們的感受,覺察到我們的心態,我們要的是什麼?我們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同樣的,我們也應該尊重每一個人。所以,覺察我們的感受是非常重要,這是「受念住」的開發。我們能夠覺察自己的感受,包括說在嫉妒別人,當我們嫉妒心生起,心量會變狹窄,心胸沒有打開,自己會開心嗎?頂多只是臉笑、心不笑,皮笑、肉不笑,就會變成「奸笑」(哈哈!)因此,要回來覺察我們的感受,能夠如實覺察自己的感受,就能夠體諒對方的感受。當別人在責罵我們之時,我們的感受是如何?就可以知道當我們在罵別人之時,別人的感受又是如何?這些修行都是很實際、很實用。
三、「心念住」的開發
「受念住」開發出來之後,因為有身受的覺察,已經慢慢能夠活在當下,而且覺察力越來越微細了,這時才有可能進入到第三階段「心念住」的開發,就更微細了。在《阿含經》提到,「心念住」要覺察的內容,包括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瞋心?有沒有愚癡?有沒有污垢、染污、扭曲?我們的心是凝聚的、還是很散亂的?我們的心是很專心、還是很散亂?我們的心是自卑、還是貢高我慢?我們的心量是狹窄、還是心量很廣大?當下都要去覺察。我們現在有沒有魄力要修行?有沒有決心要修行?一樣要覺察。我們有沒有定力?你有定力,就可以扭轉境界;如果沒有定力,就是會被境界牽著鼻子走。我們有沒有解脫的決心、魄力?都是屬於「心念住」要覺察的。
以上所講的重點,這些難道一定要躲在深山中,才能夠覺察嗎?難道一定要現出家相,才能夠覺察嗎?所以,修行是遍一切處,每天的歷緣對境,不管你在道場裡面,不管你在家庭裡面,或是在工作場合,一定多多少少都會呈現的,只是我們有沒有覺察到而已。或許你會認為:這些與修行解脫有關係嗎?當然是有絕對的關係,否則空海不必在這裡饒舌,不必浪費大家的時間,關係就在於我們的心。一般來講,我們是處在無明的情況之下,對自己的心行、潛意識不了解,當有貪心、瞋心,嫉妒心、心量狹窄,我們覺察不到,總以為我們是好人、是聖人,都以「正人君子」自居。當人我是非的衝突,都把自己界定為:「我是好人,我是受害者,我是無辜的、我是受冤枉的,我是代表正義之師,我要獅子吼…」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衝突就是這樣。
所以,佛教一直強調我們要回來淨化心靈,如實看到我們內心裡面,有沒有貪、瞋、癡、我慢?我們有沒有心量狹窄?我們內心裡面的界線有多少?要清楚看到我們內心的二元對立,我們有沒有自卑?有沒有我慢?…只要有這些情況,都表示我們還沒有真正了悟真理實相,都表示我們或多或少還處在顛倒夢想的世界。如果真正了悟真理實相,這些情況都會沒有了,而來到我們的清淨本心,亦即恢復本來面目,回到我們沒有污染、沒有污垢,很純淨的心靈品質。包括有沒有受污穢、有沒有染污、有沒有扭曲?都要覺察到,然而這是潛意識裡面很微細的部份,想要覺察到這些,通常要經過一段期間的聞、思,再加上有個專修的道場,經過幾天的用功,開發我們的覺性,在很單純的情況之下,讓我們一心一意的深入用功,開發我們的潛能,開發我們的潛意識。因此,「心念處」的開發,通常要有一段期間的專修。
但是,你們不要認為說這樣自己就沒希望了,現在的基礎就要先打好,如果你現在就很膚淺、很粗糙的過生活,就算有因緣排除一些困難,讓你參加禪修,你也靜不下來,坐在禪堂裡,也是坐如針氈、坐不下,一顆心一樣心猿意馬到處跑。所以,不要小看我們每天的修行,每天都抽出一點時間,讓自己能夠聞、思。如果有因緣、覺得不錯,每天至少抽出一個小時到二個小時,聽聞解脫道的一系列課程;每天再抽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來打坐。這樣一個月、三個月下來,就會有明顯的進步,絕對功不唐捐,你點點滴滴的用功、水到渠成,就會來到第四個階段「法念住」。
四、「法念住」的開發
「法念住」就是見法,也就是開悟,「明心」是第三個階段,第四個階段的「法念住」,就是開悟、見法。只要前面的基礎有了,就自然水到渠成,處處就能夠見法、開悟,都會一直的醒過來、醒過來,遠離顛倒夢想。這些都是真實、可修、可證、可達、不玄、不虛,需要大家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去做、去練習,只要你肯願意這樣做,沒多久就會證明空海所言不虛。
【幻燈片】
今天的幻燈片,有些會以滿正經的方式介紹,有時候也會用一些比較輕鬆的方式來呈現。我是覺得加拿大溫哥華地區,大家都滿精進用功的,整個素質水平都相當好,也都很認真在探討、求真、求證,不錯!相當好。因為大家能夠冷靜客觀、求真求證,智慧型的佛法才會興盛起來,也唯有大家客觀求真、求證,才能夠「為法做見證」,這都是非常好的現象。空海講經說法不用催眠,也不喜歡催眠,更不必權威,只是如實宣說我所了解的宇宙真理實相,我所了解的佛法「無上甚深微妙法」,所了解的佛法深義、精髓,至於是真、是假?也請大家不帶成見、客觀的檢驗、求真求證。當你證明到了之後才算,在還沒有證明之前,空海所講的這些,你都把它保留、不要否定,也不要盲目相信,透過你的求真、求證,證明這是真的,那才是。
現在與大家分享幻燈片,有些方面會以比較輕鬆的方式,有時候講經說法不要太正經八百,越正經八百,大家會繃得比較緊。事實上,很多很深的佛法、佛理,空海都用很輕鬆幽默的方式來講,如果大家有聽聞到我們講述的《金剛經》、《六祖壇經》,那些都很深奧的,但是我們都用輕鬆幽默的方式來宣講。
這一張是什麼花?天堂鳥,大家都知道天堂鳥,代表大家就是活在天堂裡面,知道嗎?天堂鳥就在告訴我們是活在天堂裡面,只是我們知道或不知道,有沒有發現這個事實而已,因為事實就是存在的,只是我們了解、不了解,明或無明而已。如果無明,生命就常常像「苦瓜臉」,有沒有看到苦瓜臉?上面的壓力、下面的壓力,左邊、右邊的壓力,把它壓得…,你看它壓在那裡,然後鼻子被壓得突出來了,然後二個眼睛、嘴巴在這裡喊:「苦啊!我好苦喔!」你就覺得自己活在很多的包袱、很多的壓力情況之下,你活在苦海裡面,就是這種情況。
法界大自然給予我們天堂,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情況?因為沒有了悟真理實相、我們不知足。怎麼不知足呢?現在我運用一些比喻,大家要會推理、聯想。當你是一隻在空中飛翔的鳥,就覺得很不滿意,希望能夠像一條魚,那麼大尾的在海中游來游去,認為海裏的魚比較大條、比較大尾,希望跟魚一樣那麼大尾,在海中游來游去。好了!下一世讓你有因緣成為一條魚,成為很大條的一隻大尾魚,又不滿足了,多麼希望、多麼渴望,像一隻小鳥這麼輕盈的在空中飛翔…。
眾生在六道裡面不斷輪迴、浮浮沉沉,就是這樣。這一世你本來希望到哪裡,好!下一站當你到那裡之後,又不知足,又想要到哪裡,不能安住在每個當下。當我是一條大尾魚,又想要飛上天了,像鳥一樣飛翔,於是就在海中,一直在修啊!修啊!然後希望能夠沖上天。這隻動物很可愛,這是前幾天在迪士尼拍攝的,迪士尼是寓教於樂,他把很多動物都加以幽默化,而且很可愛,但是這一張畫得有點…,神情覺得「這樣不夠好,人家都稱…龍,都那麼大條,人家的…馬都是很大匹、很龐大,我也稱為“馬”,卻怎麼這麼小?!…」牠有點自卑的神情,為什麼呢?牠會覺得「別人都比較大,跟我長得這麼不一樣,人家都有那麼多的角,我卻沒有什麼角,人家的翅膀也比較大,我的翅膀怎麼都比較小?!…」眾生都喜歡比較比大、比小、比高、比低…,有時候我是在“指桑罵槐”,你們沒聽懂嗎?(哈哈!)眾生就是喜歡比較,你的苦、你的自卑,就是這樣比出來的。有的人是展現自卑,有的人是走到另一-喜歡吹牛誇大,有的人就是貢高我慢。
當有一點小成就之後,就忘了我是誰、志得意滿;有一點小神通之後,就認為自己是最高、最厲害,喜歡吹牛就是變成「我慢」,前面是有點自卑,這裏就是「我慢」,一般眾生大部份都會在二端跑,不是在自卑的世界,就是在我慢的世界裡面。唯有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才會來到「中道」,來到「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沒有上下、高低、大小之別,沒有那些自卑,也沒有那些我慢;「正等」是體會到一切眾生都平等,雖然我們的長相會有所不同,但是不會在那裡比大比小。另外,眾生常常停留在迷信的層面,結果錯誤的表達心意,導致污染環境也不知道,把原來很神聖的一個宮殿,變成為一個觀光、人我是非的地方。
這是在馬來西亞檳城拍攝的蛇廟,幾年前到當地旅遊,因為導遊就住在這個島上,提及以前卅、四十年前,蛇廟裡面確實是有蛇群居住,牠們會出去覓食、然後回來,在那裡居住,就是蛇牠們居住的地方,當時也不少蛇,人、蛇都是和平共存,他說住在那裡,從小在那裡長大,沒有聽說過蛇咬人。但是後來知名度越高,觀光客越來越多,大家就把蛇當做神了,就在那裡一直拜、一直拜,結果你看喔!小的香不夠,這是叫做龍香,一支香可以點上好幾個月,都比龍高大,又高又粗,直徑至少廿公分以上,就像一根柱子,比我們後面的柱子還粗二倍,不只一支,有二、三十支的龍香,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