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十三)--(诗词鉴赏类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16:46

0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十三)--诗词鉴赏类(1)

时间: 2009年04月21日   作者:匿名    来源:网络资源

 

 

  (十三)诗词鉴赏类

  鉴赏说明:

  (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例:

  菊花一高雅莲花一高洁杨柳一惜别月光一思念落叶一失意春风一得意

  浮云一飘零落日一惆怅冬雪一冷峻秋雨一忧愁鸿雁一思远流水一叹婉

  大漠一苍凉旷野一凄清落花一感伤美酒一壮行红豆一相思竹林一闲趣

  孤灯一孤苦秋虫一凄凉故国一乡愁归燕一温情枯藤一萧瑟古琴一知音

  (二)注意作品中的“细节”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注意作品中的“典故”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点化前人语句。2、引用神话故事。3、明用历史故事。4、暗用历史故事。

  (四)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

  3、寄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如辛弃疾的《清平乐》。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五)注意作品的“含蓄美”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诗词中的体现有如下的情形:

  1、化景物为情思。如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堪为千古绝唱。“一片孤城万仞山”,次句写高山反衬下的孤城,透视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羌笛何须怨杨柳”,引入羌笛之声,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乡思离情,可谓“语绝而意不绝”。

  2、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

  3、侧面入手,反映正面思想。如《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已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具体写自己“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鬓毛,为下文作了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里含蓄着难言的深情。

  4、讽咏时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描写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二“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是曲笔,因为谁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因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声中的是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后庭花》”,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

  5、以小见大,言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又荒凉冷落了。“野花草”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此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6、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于一问一答中已觉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独辟新境,不再诉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永,余韵无穷。

  鉴赏举隅:

  一、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示例:破、鸣、点。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示例: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二、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你怎样理解“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的“无赖”?

  示例: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褒义。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于中流露了作者由衷的欢喜之情。

  20、词人在词中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

  示例:这首词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上片勾勒环境气氛,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三、四句勾勒老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的神态。下片勾勒一农户的三个儿子,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三、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满、压这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示例: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四、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作品巧妙地运用对话方式,揭示出暮春时节自然变化,其中“绿肥红瘦”一语,新颖传神。

  2、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的心情。

  五、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一、二两句中,诗人用“碧玉……‘绿丝绦’’写出了早春杨柳的嫩绿柔美特征。

  2、“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示例:把春风比作神奇的剪刀,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描绘出来了,突出了春风给大地万物带来了活力。

  六、早梅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示例: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示例: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七、绝句两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示例: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示例: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八、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示例: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在望。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九、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写景很别致,能体现“小”的景物有:泉眼、细流、尖尖角、小池(题目)。

  2、请你说说“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比喻义。

  示例:比喻新人崭露头角或新生事物刚刚出现。

  十、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是如何来写景的?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示例:这首诗是三四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像。写出了洞庭湖壮阔和气势恢弘的特点。

  2、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与亲朋失去联系,而且自己年老多病,孤单寂寞;更重要的是国家风雨飘摇,天下到处兵荒马乱。是个人的颠沛流离和国家的动荡不安促使着诗人“凭轩涕泗流”。

  十一、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抒发了诗人在旅途当中思乡情怀的诗句是:示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风正一帆悬”中的“风正”可否换成“风顺”?为什么?

  示例:“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含“顺”与“和”的内容。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一方面表现作者对北固山一带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及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由大雁北飞所引起的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

  4、如果将“风正一帆悬”改为“风正数帆悬”好不好?为什么?

  示例:不可以。因为“一帆”以小景衬大景,突出了江面的开阔;从对仗的形式看,“一帆”与“两岸”相一致

  5、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后人评价为有盛唐气象的名句,你认它的妙在何处?

  示例:诗人善于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富有生机;这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自然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着自然的理趣。

  十二、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中的周郎指,他生活在时代。示例:周瑜三国

  2、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你还能举出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不少于两个)示例: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3、“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中的“东风”有两层含义,各指什么?

  示例:一指自然界的东风,二指赤壁之战。

  4、诗人在本诗中有没有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他怎样分析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

  示例:诗人在本诗中有没有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就不能纵火,周瑜就有可能战败,构思非常巧妙。

  5、作者借“二乔”来象征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示例: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诗中的“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说的是什么意思?

  示例: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作者以二乔象征国家的命运,即东吴被曹魏所灭。

  7、这首诗采用了以小风大的手法,你能具体说出这种以小见大手法在诗的运用吗?

  示例:诗人题咏这一历史上的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这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以两个美女“大乔”“二乔”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

  十三、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诗人写了自己游历山西村,到农家做客,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示例:主要写了农村的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2、简述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示例: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3、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常有什么含义?

  示例:这一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又复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现在往往用来形容进入了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绝路缝生的情景。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示例:月光皎洁,山影倒映在溪水中,拄着拐杖的老人在月色溶溶的晚上兴致勃勃地去找同龄人聊天,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向往的安适和乐、怡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图画啊!

  十四、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早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本诗是如何将写景和议论结合在一起的?

  示例:一、二句写早春美丽的景色,三四句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

  2、诗歌中早春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是什么?

  示例:小雨中的春色、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

  3、“天街小雨润如酥”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

  示例:运用比喻修辞,用“酥”为喻,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4、品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韵味。

  示例: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恰当地抒写早春的美景。

  5、三四两句采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作用?

  示例:运用最比,突出早春的可爱。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韩愈将此诗送给张籍,也是为了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一下早春的气息。

  十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首句以写景发端有何妙处?

  示例:写眼前景点明节令,融情入景在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里,蕴含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恨。

  2、诗歌第二句“过五溪”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含有悲痛之意,将作者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情景突现出来。

  3、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示例:寄情于景对诗人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

  4、谈谈你对本诗中“明月”的理解。

  示例: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

  5、列举一句你所读过的相关月亮的诗句(与本句用意类似的),并作简要赏析。

  示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同,愿逐月华流照君。”

  赏析:一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寄托给明月。二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他。三说只有依靠他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

  十六、《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的“山河在”“深”表达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是什么?

  示例:“山河在”字面意思是祖国山河依然存在,其深层含义:反映叛军攻破国都,宫殿城池等被破坏,人民逃散,只剩下空空的山河;也反映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感情,觉得它依然“在”。

  示例:“深”字面意思是(春天草木)繁密。其深层含义诗人眼望中的春城草木繁密而又荒芜,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整治。

  2.品味“破”和“深”两字的表达效果。

  示例:“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使人触目惊心。“深”字表现了乱草遍地,一片荒芜,令人满目凄然。

  3.春日融融,鸟语花香,本是令人陶醉的欢快情景,但在诗人眼里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示例:这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4.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解释通常有这样的两种:一是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二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请说说这两种解释的文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示例:①是触景生情;②是移情于物,但两者都是情景交融,其精神是相通的。

  5、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望”的内涵。

  示例:“望”既指诗人看到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的惨景(即春望之景),又包含着对亲人团聚的守望和盼望(春望之情)。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作评价。

  示例: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7、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这首诗写于唐代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时期。“烽火”句,“家书”句分别照应上文哪句?“连三月”、“抵万金”分别写出了什么?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示例:“烽火连三月”照应“感时花溅泪”;“家书抵万金”照应“恨别鸟惊心”。“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表达了诗人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

  8、“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短短是个字分三层暗示“愁”字,请作具体分析。

  示例:①诗人因感时伤别,才四十多岁,却已满头白发;②因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离散妻小,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③白发越搔越少,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

  9、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示例: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溅泪,鸟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10、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十七、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发挥想象,描写一下“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画面,并说说这幅画具有怎样的特点?

  示例: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河滩上,一片迷蒙的冷寂。特点: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哪里?说说“寒”字的好处。

  示例:“笼”将烟、水、月、河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寒”,①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凄凉冷寂的氛围。②一个“寒”暗合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国运衰微的年头,那些官僚豪绅不以国事为念,反而聚集在酒楼中欣赏亡国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

  3、诗人不按常理,先写“夜泊秦淮近酒家”,而是先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①首先创造出一个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像一幅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符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③这样安排顺序,使第二句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揭示了时间、地点,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则为下文打开了道路。)

  4、“后庭花”指什么?

  示例:“后庭花”指歌曲《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沉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以此曲为亡国之音。

  5、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你认为诗人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写出类似的一句古诗句。

  示例:手法: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借题发挥,指桑骂槐。用意:诗人真正指责的是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情感: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类似四诗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请举例说明历史上不顾国家利益,寻欢作乐的两个例子。

  示例:南朝后主李煜不理国事,整日寻欢作乐,导致国家灭亡。南宋统治者整日欢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试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述诗人听到商女唱《后庭花》时的心理活动。

  示例:这《后庭花》不是亡国之音吗?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可是如今国运衰微,那些官僚豪绅不以国事为重,不以历史为鉴,反而聚集在酒楼中欣赏这种亡国之音。可悲啊,可悲,历史可能重演啊,唉!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十八、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请说说句中运用比喻的妙处。

  示例:此处的比喻生动的写出了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凄凉之景“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则是文天祥凄惨的政治生涯的写照。

  2、请写出能够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不少于两点)。

  示例: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⑶青山有幸埋忠骨,白发向人羞折腰。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3、本诗的背景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决心?

  示例:背景: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4、“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自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国事之后,就为国家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干戈寥落”说明抗金局面的艰难,包含了无限的辛酸和遗憾。

  5、请简要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妙处。

  示例: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承接上文的“辛苦”而说的,也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

  6、请简要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妙处。

  示例:前一个“惶恐”和“零丁”是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是感受,地名和感受暗合,作者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孤单无助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7、请简要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示例: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十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风烟望五津”即“望风烟五津”,用“五津”代蜀川,前加“风烟”二字的妙处是什么?

  示例:显得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2、请简要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所蕴藏的情感。能否写出与此相关的诗句。

  示例:本句诗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相关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

  3、“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示例:在分别时,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不要作小女儿情态泪湿沾巾,应坚强些,情谊深长,表现出诗人高远的志趣,旷达爽朗的胸怀。

  4、这首诗有何独特之处?

  示例:赠别诗大多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描写人物的悲苦缠绵之态,情调很伤感。但王勃之诗一反其道,另辟蹊径,不作悲酸语,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十、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诗看似平淡,实则内含丰富,请简要分析。

  示例:作者采用看似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及宦游人的乡愁及歉意。

  2、“巴山夜雨涨秋池”句中“涨”有什么表达效果?

  示例:涨既写出了秋雨满池子,又暗喻了心中的愁思。

  3、“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示例:“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示例: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5、请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相映的写作手法。

  示例:诗歌一、二两句由叙述转为写景,这是实写,后两句想象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是虚写。虚实相映,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

  6、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其中它们的内含有什么不同?

  示例: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以景衬情,表现其孤寂凄凉。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想象异日重逢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

  7、如果把“君问归期未有期”与“巴山夜雨涨秋池”对调好不好?

  示例:先写作者的乡愁,再用凄凉的秋夜雨景来加深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也更见作者之寂寞,能进一步把作者的思归之情推向高潮,由此产生想象,也就水到渠成。

  二十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岱宗”是指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是怎样扣住一个“望”来行文的?

  示例:岱宗指泰山,首联是远望,描写泰山的山势市的高大与连绵,颔联写近望中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颈联凝望泰山,写泰山景色的神奇多变、尾联仰望泰山,写想象中登临泰山之顶后的感受。

  2、颔联中的“钟”和“割”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请品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示例:“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也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割”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泰山高峻雄伟。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千古名句,试说说它成为千古名句的道理。

  示例:这两句话从仰望的角度和想象的角度写泰山,既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又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壮志。

  4、全诗紧扣“望”字着笔,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二十二、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点明诗人春游起点的一句诗:

  示例:孤山寺北贾亭西,诗人了望西湖湖面,所看到的景象是: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以动物的变化来写早春景象的诗句: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以植物的变化来写早春景象的诗句:示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既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全诗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以“爱”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二十三、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这是作者亲眼所见吗?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示例:不是作者亲眼所见: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象征了诗人美好的前景。

  2、“不畏浮云遮望眼”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示例: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浮云”比喻什么?“最高层”指什么?

  示例:“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二十四、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黑云”暗喻什么?“压”字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示例:“黑云”暗喻敌军的嚣张气焰。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这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示例: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向日之金光来显示守军的雄姿英发,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示例: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中“易水”二字让人联想到什么典故?“临易水”有什么表达作用?

  示例:“易水”让人联想到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一典故的作用?

  示例: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二十五、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护花”象征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示例:“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的追求。

  2、第一、二句抒写辞官离京时的什么心境?

  示例:忧虑、怨恨、失落。

  3、“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浩荡”有什么表达效果?

  示例:形容愁思之深、无穷无尽。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

  示例: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是新生命的赞歌,“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的追求。

  二十六、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1、全诗紧扣题目,叙述描绘了哪三层意思?

  示例: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

  2、试体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诗人以征蓬与归雁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的情感,抒发了自己身世浮沉之感和思乡之情。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意境奇特,气象博大。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示例:示例:大漠无垠,一缕狼烟冲天而起,直上云霄;远处的黄河如绵长的锦带,映衬着西沉的夕阳。

  4、古诗讲求炼字,请你说说“直”“圆”的妙处。

  示例:“直”状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狼烟直上云霄的气势;“圆”,状落日之低,给人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这两个字准确而又生动,烘托出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

  5、诗中用典的诗句是那句,这用典的好处。

  示例:“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途中得知军情,语透英豪,显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二十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散曲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示例:借助秋天迟暮的自然景物,巧妙地传达出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2、放飞思绪,想想曲中“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示例: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能表达欣慰之情即可)

  3、试分析“昏鸦”这个意象精妙之处。

  示例:傍晚时栖息在树上的乌鸦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

  4、有人说“小桥流水人家”是恬静明丽的景物,与全文渲染的孤寂凄楚的氛围似乎不太协调,你是怎么看的?

  示例:协调,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到如此安逸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

  5、小令前三句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示例: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这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几个连贯的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

  6、这首小令主要选了具有富秋天特征性的景物加以描绘,其用意是什么?

  示例:创造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二十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凄凉地”“弃置身”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不满。

  2、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向秀的“闻笛赋”王质的烂柯人,表达了世事沧伤,亲朋凋零的伤感及贬谪时间太长的不满和人事全非,时光不再的慨叹思想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示例:表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规律,告诉我们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依然要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的道理。

  4、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示例:对友的的感激及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5、体会“空吟”的表达作用。

  示例:人事全非,时光不再的慨叹。对友人的怀念。

  二十九、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无言”内涵丰富,试作分析,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示例:“无言”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也没有丝毫作用,也无人理解。写出了被囚禁的人有着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孤独与寂寞的感受。

  2、词的上片写词人眼中之景,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示例:词的上片写词人眼中之景,带有冷落凄清的色彩,词人借景抒情,寄寓了词人的寂寞、凄凉、愁苦的心情。

  3、举例分析上阕如何体现情景交融这一特点?

  示例:“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清秋”这都是后主眼中之景,渲染出一片孤寂凄凉的气氛,与后主内心的苦闷之情融为一体。

  4、词人眼中的月亮为什么偏是如钩之月呢?这里又寄寓了怎样的含义?

  示例:词人眼中的缺月,象征着人事的缺憾,寄寓了词人的寂寞与愁苦。

  5、体会词中“锁”字的妙处?

  示例:“锁”字既写出了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的清冷环境,又写出了词人被锁在深院中,悲愁无尽、寂寞无比的心境。

  6、“剪不断,理还乱”是用来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示例: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比喻纷繁、难以解开的愁思,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把愁思特点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了。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

  7、这首词中抒发了怎样情感?上下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示例:词人抒发了家国破亡、身陷囹圄的孤独、痛苦、悲凉和无尽的悔恨与惆怅。上片写景,情景交融;下片直抒胸臆。

  8、“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滋味”表达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结合词人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或者作者内心有那些愁思呢)词人为什么不说出滋味的具体内容呢?

  示例: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也就是说不出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际上这正是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三十、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一曲新词酒一杯”反映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示例:反映了词人经年以来就埋藏在心底的一种深沉的无法派遣的寂寞与惆怅。

  2、请想象出“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情景,由此可见词人内心惆怅的真正内容是什么?

  示例:暮春世界,群贤会聚,共酌春酿,觥筹交错,起坐喧哗,把酒听歌,同品新词,热闹非凡。词人的惆怅:好景不常,欢聚难再,人事变迁,聚散无定。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这既是写景,也是词人心情的反映。抒发了词人对人事的变迁、流光的易逝的慨叹,同时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微妙情怀。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两句好在哪里?

  示例:抒写了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和对人事变迁、飘散无定的惆怅。前一句是伤春,后一句是伤别,这两句将自然现象和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景中寓情,赋中有比,委婉含蓄,富有情趣。

  5、“小园香径独徘徊”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内心世界?一个“独”字好在哪里?

  示例:写出了词人忧郁的心情,词人孤寂、伤感无人能知,更无人能理解。他只能在往昔携手同游的花间小路上沉默无语,独自徘徊,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与思念之中。一个“独”字道出了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6、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示例: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有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7、这首词中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请找出其中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新”与“旧”对比,或“去”与“来”对比。好处在于“新”唱的是新词,“旧”昔日群贤会聚,把酒听歌时的环境,新词旧景的对比,抒发了人事变迁,流光易逝的惆怅和寂寞。“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8、词的上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示例:上片因今思苦,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流光的易逝。下片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了伤春坏人的感慨。

  9、这首词哪一句反映了物候观察。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现象?

  示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反映了物候现象,花开花落,燕、去燕归反映了春秋之更迭。

 

强化训练:

  (一)山中与幽人①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②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注释】①幽人:指隐居的高士。②卿:对好朋友的称呼。

  1.“一杯一杯复一杯”中连用三个“一杯”,这有什么好处?

  2.“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三)夏意

  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②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②席:竹席。

  1.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

  2.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四)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六)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此诗又名《》或《》,入乐后便成为别席离宴的绝唱。

  2.诗中写饯别饮酒为什么用“更尽”而不用“更进”?

  3.诗的前两句除交代送别时间、地点与环境外,还有其它作用,请写出两点来。

  (1)

  (2)

  (八)暮春

  翁格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①。

  注:①东风:即春风。

  1.从题目入手,分析诗人流露的情感。

  2.你如何理解“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的内涵。

  (九)诗二首

  其一

  王睿

  莫愁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其二

  郭沫若

  宁赴常流终不悔,做成雄鬼亦堪奇。

  亡秦三户因何故,日月江河一卷诗。

  1.“工人”现在多指工业劳动者。请结合诗的内容,解释“莫愁工人丑画身”中“工人”的意思。

  2.在“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这句诗中,作者对王昭君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同样,唐代诗人杜牧也用一句诗对三国人物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请写出这句诗。

  3.《诗二首》分别对王昭君、屈原作出了评价。请你试写一两句诗,对文天祥的品格作出评价。

  (十)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2.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十一)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十二)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子规”的别名是什么?它常在什么季节啼鸣?

  2.子规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

  (十三)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柴扉”写出了“园”的什么特征?

  2.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你认为其哲理是什么?

  (十四)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首联即对仗,其中对,对,诗人以工整的形式描写了分别处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2.诗中写“萧萧班马鸣”的作用是什么?(十五)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2.五柳原指谁?运用接舆、五柳两个典故有什么意图?

  (十六)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惊坐起”三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首尾两句景色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十七)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歌在画面的描写上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格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十八)题齐安壁

  王安石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薰。

  梅残数点雪,麦涨一溪云。

  1.“风暄草欲薰”一句写的是怎样一种景象?

  2.“残”和“涨”两字分别写出了梅和麦怎样的生长特征?

  (十九)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说说“湿”的妙处。

  2.古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你认为这幅“画”有何特色?

  (二十)十七日观潮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1.第一句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2.为什么要写“晴天”、“晚日”?

  (二十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二十二)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二十三)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龌龊”在诗中的含义是;“放荡”在诗中的含义是。

  2.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抒写什么感情?

  (二十四)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1.前两句照应题目,暗含有“不遇”的意思。请对此加以解释。

  2.后两句采用的手法,作者以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十五)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

  2.怎样理解诗句“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上一篇:0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十二)--名著阅读类(3)
下一篇:0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十三)--诗词鉴赏类(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