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为何能容忍持续负利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09:51
2010/09/16 08:07:59中国央行为何能容忍持续负利率?崔宇

    8月份中国经济数据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CPI,3.5%的同比涨幅也创下了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如果粗略地把一年期存款利率与月度CPI同比涨幅之差作为实际利率的衡量,那么自从2010年2月以来,中国已经连续7个月出现实际利率为负(即负利率)的情况。
    负利率意味着存款的缩水,是对储户财富的掠夺,如果持续下去,不仅储户难以忍受,而且监管部门也会忌惮存款大量流出银行和通胀预期的进一步增强,但中国央行对于负利率的容忍度却超乎想象。
    从历史上看,在1990年9月-2010年8月这240个月中,约有80个月出现了负利率现象,分别是1992年12月─1995年11月、2003年11月─2005年3月(不包括2005年1月)、2006年12月─2008年10月(不包括2007年1月)和2010年2月至今。可以看出,负利率一旦出现一般会持续较长时间,如果不考虑1992-1995年间由于价格闯关改革等带来的“异常”现象,平均也要持续20个月左右。

    当然,在持续负利率期间,中国央行也并非无所作为,只不过动作或者稍显迟缓,或者幅度较小:在2003年11月─2005年3月期间,只是在2004年10月加息一次;虽然自2006年8月就开始加息,而且在2006年12月-2008年10月间,又连续加息六次,但这期间一直没有摆脱负利率。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0月,由于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央行还曾两度降息。
    由上可知,中国央行历史上对于负利率具有很强的容忍度,而且加息的时机和幅度也并不太参考负利率的情况,更多的是参考宏观经济走势。因此,即使2010年2月至今已经持续出现负利率,也不一定会“逼迫”中国央行加息以保证实际利率为正。那么,中国央行对于负利率的容忍度为何这么高呢?
    首先,负利率其实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算法,中国央行可能更多的是引导大家“向前看”。比如,尽管2010年2月至今出现负利率,但它也只是意味着在2009年2月─2009年8月之间存入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实际上是缩水的。这一切都过去了。“向前看”的话,未来CPI和存款利率都有可能出现动态变化,按照中国政府的设想,通过加强农产品供给和打击价格炒作,再加上去年四季度CPI基数较高,未来CPI可能会有所回落,那么负利率的现象就有可能缓解,而不必通过加息的方式来解决。
    其次,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负利率的最大威胁在于存款的分流,但从历史上看,即使出现负利率,其也不一定会导致大量存款流出银行,只有企业和居民预期未来CPI依然会大幅上升,而且负利率会持续存在时,才会导致一定的存款分流,但规模仍然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存款和利率应该是正相关的,如果金融体系的利率被压制得太低会导致吸引不到存款,从而带来“金融脱媒”、资本积累的不足和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但实际上,存款水平不仅受到利率的制约,还受到收入水平、投资渠道、人口结构和收入分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即使利率水平较低甚至经常出现负利率,但银行存款还是扶摇直上,目前M2/GDP也已经接近破世界纪录的200%。另外,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来看,从1990年9月的4900亿攀升至2010年8月的约29万亿,2008和2009年每年都增长约5万亿,今年至今也增加了约3万亿。所以,中国央行更多的是担心存款太多了,而不是存款分流,过去20年间,只有20个月左右出现过月度储蓄存款余额的减少,即使在股市和房市火爆的2007年,最大的月度减少额也不过5000亿元左右(2007年10月)。
    最后,压低实际利率甚至纵容实际利率为负恰恰是中国金融体制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一做法似乎和“金融约束理论”遥相呼应。该理论认为,通过对利率进行管制(主要是存款利率管制)和限制市场准入或对金融业直接竞争进行限制,会在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这样,金融机构对“租金机会”的寻租行为就会激励其对贷款进行监督和提供吸收存款的优惠条件,以获取更多的“租金”,从而既能减少利率管制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又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实现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
    但是,由于中国的金融机构大都属于国有,贷款也更多流向了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天然具有道德风险,“租金”也很容易被国有企业管理层和监管者据为己有,即使企业部门短期会通过低资金成本因素推动经济增长,但却可能是低效的,躺在低资金成本的摇篮里很难有动力推动技术进步,而金融部门也会在坐享垄断租金的过程中丧失提高效率的动力。随着投资渠道的增多和储户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中国早晚也会面临利率管制导致的资本不足和资本外逃的窘境,“金融约束理论”只能作为一个短期指引。
    目前看来,8月份,中国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都企稳或者反弹,即使中国央行选择存贷款利率一同上调也在情理之中。如果选择上调存款利率而贷款利率不动的非对称加息更是合情合理,要知道,存款利率的上调不仅是为了遏制通货膨胀,更是为了保护大多数储户来之不易的财富。当然,这取决于中国央行对于负利率的容忍度,但中国央行必须要认识到,储户对于负利率的容忍度在下降,一旦存款有所松动和流出,通货膨胀将更加难以控制。 传资本充足率上限将提高 五大行缺口或达万亿  继上周日(9月12日)27国就《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后,有消息称中国监管机构正在酝酿基于《巴塞尔协议III》框架下符合自己国情的新银行业监管规则。新规则拟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高提至15%。  五大行平均资本缺口2000亿  最新达成的 《巴塞尔协议III》规定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在一定期限内将普通股比例 (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由目前的2%和4%分别提高到4.5%和6%,资本充足率维持8%不变。同时还要求建立2.5%的资本留存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有消息称,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即资产规模在5000亿以上的银行,监管层最新规定拟将普通股比例(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设定为6%、8%和10%,相比《巴塞尔协议III》平均提高了2%左右。资本留存设定在0~4%,必要时可以提高到0~5%。另外,还规定了1%的附加资本。对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则没有附加资本的限制。  按照以上的定义,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及大多数上市商业银行都可定义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那么,按照以上数据的上限计算,10%的资本充足率加上5%的留存资本,总资本充足率将达15%;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将达到13%。  由于中外财务准则的不同,中国的银行财报中只显示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即对应《巴塞尔协议III》中规定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  根据2010年上半年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半年报数据,本报记者大致计算了一下在15%资本充足率和13%核心资本充足率下上述银行所面临的资金缺口(数据见右表)。  可以看出,农行需要补充的资本和核心资本最多,分别达3626.82亿和3310.49亿。交行最少,分别为621.55亿和891.69亿。同时,五大行总资本缺口达10946.2亿,平均为2189.24亿;一级资本总缺口达11332.19亿,平均2266.44亿。  2009年全年10万亿的贷款投放使得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由2008年底的12%下降到2009年底的11.4%。  根据2010年中报显示,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普遍下降。工、农、中、建、交5大银行中,除交行和中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上升外,其他3家普遍下降,农行降幅最大,达1.02%。  高利差时代或将结束  中国银行业总体上属于资本消耗型,由于主要收入来自利差,对资本补充的需求很大。在经历了2009年信贷扩张的大幅资本消耗以后,如果新规则得以实施,那么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本短缺困境。  中国银行某行业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我也听说了资本充足率或将提高到15%,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中国银行业将面临三重压力。第一是由于体制问题导致的利差收入过高,这样使得银行忽略掉了其他一些业务。这也是我国银行业面临转型的一个根本结症所在。第二是由于新规则将对资本充足率大幅度提高,使得银行资本需要大规模的补充,那么银行大规模融资的影响在经济上行期的时候一切都好,一旦经济进入到震荡下行期,银行暗藏的资产风险都会暴露出来,导致坏账的急剧增加。最后是息差越来越小,迫使银行业加快转型。其原因在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发债融资成本越来越低,银行对其贷款也越来越难;现在的银行为了抢存款,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使得银行在利差方面的收入越来越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刘煜辉此前对记者表示,中国银行业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利差,对资本的补充要求很高,资本充足率一直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是,新规则的实施也将是中国银行业转型的一次机会。    【相关传闻】    传银监会将向大型银行设置15%资本充足率    【相关新闻】    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 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升至6%
    工行一月两抛再融资计划 截至6月资本充足率不达标
    上市银行半数发布中报 资本充足率普遍下降
    金融业再融资潮:银行还缺2400亿 险资IPO或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