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的慈孝文化 中华慈孝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3:04:53

宁波江北区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孝”的传说

  江北的慈孝文化原始母本是董孝子——董黯的传说。董黯是西汉江都相董仲舒的六世孙,家住宁波城北慈湖北岸的谈妙涧,自幼失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日,董母病重,对儿子说:想喝娘家的大隐溪水。董黯一听,立即前往大隐挑水救母,一天又一天……不知是水的甘冽沁入母亲的心田,还是儿子的孝行感动了上苍,天天喝着儿子挑来的大隐溪水的董母终于转危为安。之后,董黯在田间锄草,忽然从地下冒出一股清水,像泉涌一样,这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甜,犹如大隐的溪水。董黯就地掘土为井。乡亲听说此事,纷纷称赞是董黯的孝行感动了天地。而董黯回答,是母亲的慈爱感动了天地。董家的邻居王家母亲常与董母黄氏聊天,一次聊到自己的身体,说:“我吃穿不愁,就是身体不如你好,不知为什么?”黄氏说:“这是儿子待我孝,儿子孝,我的心情好,身体自然就好了。”王母听后,回家告诉儿子王寄,希望儿子能像董黯一样孝敬母亲。没想到王寄非但没有听进去,反而趁董黯外出之际将黄氏打成重伤。董黯回家见状,跪在母亲床前痛哭,说:“都是儿子不孝,让母亲遭此大罪”。黄氏说:“不怪你,是我自己失言造成的。”不久,黄氏含恨去世。董黯悲愤交加,他想立即去报仇,但想到王母只有王寄这一个儿子,如果现在杀死王寄,也等于要了王母的性命,他又于心不忍。终于等到王母去世,董黯砍下王寄的脑袋,祭于母亲墓前,即去官府自首。

  汉和帝听说了董黯报仇杀人的事情,觉得其孝行卓然可嘉,便于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二月十五日,发了一道《征孝子董黯擢议郎诏》。这样,就产生了“甬上孝子第一人。”乡亲们以董孝子为骄傲,人们将董黯挖的那口土井命名为“孝子井”,将土井上游的渠水,也就是董黯居住的那谈妙涧取名“慈溪”。之后,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先后提笔撰文,留下自己对董孝子赞颂的心迹。虞翻的《孝子董公赞》写道:“往者孝子句章董黯,尽心色养,丧致其哀,音身林野,鸟兽归怀,怨亲之辱,白日报仇,海内闻名,昭然光着。”南宋景定三年状元方山京的《吊董孝子井》曰:“古井千年尚著名,只缘慈孝不胜情。碧烟自好浓霜白,何必溪流擅独清?”在众多赞扬声中,最具实质意义的可能是房琯的一项决策了,唐开元年间,县令房琯拟迁城规划时,选址在与孝子井一山之隔的浮碧山南边,又将原城山渡时的“句章县”改名“慈溪县”。

  一个人的孝行感动了天地,一个人的孝行影响了古城。受董孝子的影响,“邑有董孝子遗风,人知孝爱,乐循理事旧矣”,之后的慈城,又涌现了唐孝子张无择,宋孝子孙之翰。

  据传,唐代张无择立官为民,廉洁奉公,后因父亡,他弃官奔丧,并在父亲坟墓边搭建草棚相伴,读书养性,有泉水从草棚旁涌出,有灵芝生长在溪边,人们称赞是孝行感动天地。因有张孝子的孝行,慈城流传开了孝顺井的传说。

  宋代的孙之翰侍母极孝。母亲病重时,他日夜侍奉以至昏厥。宁波知府赵伯圭大为感动,问他为何如此,他只言心中惟有母亲,只想救活母亲。

  因为有了三孝子的孝行,历史上的慈城还被命名为“三孝乡”、“三孝镇”和“孝中镇”。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孝”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累积的一条光芒万丈的人性准则。在董孝子的影响下,慈城历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孝子孝女,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慈孝文化形态。1957年,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在慈城周边拍摄了十多座碑坊,其中的三座孝子坊诉说了孝敬、孝顺、代父受难等不同主题的孝子故事。以孝而名的“三孝乡”,随着时代发展,其慈孝文化有了不同的内涵。

  “慈”的传播

  众所周知,自汉代以后,中国慈孝文化强调子(女)孝,而相对忽视了父(母)慈。从人性的角度看,单向流程式的慈孝文化,如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似乎有点残酷,而在慈城,人们继承了先秦儒家“父(母)慈子(女)孝”的文化传统,始终强调父(母)子(女)之间的双向对流关系,如《四明桂氏家谱》的家训有这么一条:“为卑幼者固当尊敬长上,而长上者又当爱惜卑幼,切不可加以无礼之事。”

  在历代的慈母中,最富有戏剧情节的是三娘。三娘是慈城谁家的母亲因传说版本不同而不同,但主题却一样,那就是三娘是慈祥的女人。宁波俗语曰:“六月的日头,后娘的拳头”,作为后母的三娘却给予儿子倚哥春天般的母爱。不说三娘为维持生计而披星戴月忙于织布,就说面对每日叛逆白眼的倚哥,三娘不知吃了多少苦呢,但她照样孜孜引导倚哥奋发读书以振家业……三娘的慈爱,使倚哥终于浪子回头,并在科场折桂。

  据传,现在慈城冯岳彩绘台门旁的三娘井诉说的就是三娘教子的故事。而且三娘教子后被搬上舞台,成为一传统戏剧。

  旧时的家庭,三世同堂较为普遍,四世甚至五世同堂也不稀罕。慈城人强调父(母)慈子(女)孝的同时,还时刻提防因过度宠爱养出逆子,《拗孟公的传说》是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一个教本,这也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说的是一对夫妇中年得子溺爱儿子的故事。故事通俗易懂,告诉人们“养不教,父之过”的道理。

  慈城的大家望族常把家训记录于各自家谱之首,如桂氏的家训曰:“为祖者要拣择好先生教子孙,初教《三字经》、《状元诗》、《社诗》,次读《孝经》……”

  自唐开元起至1954年,1000多年间,慈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作为当时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慈城还有“家诗户书,科第相继,甲于东南”的风尚。慈城是宁波府首开县学之地,私塾也相当发达,到清光绪年间,慈城的冯氏、董氏、陈氏等12个家族创办了14所私塾。这些私塾不仅招收自家子孙接爱启蒙教育,还招收外族求知学子读书。书法大师沙孟海就是从鄞县到慈城冯君木的私塾读的书,他曾回忆说:“我是山村孤童子,负笈到城中。受先生知遇,奖掖逾恒。1919年秋,招我住入他家西偏小轩,亲自督课。”因为有良好的教育,慈城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美誉,一个小城考出了500多位进士。

  董孝子的遗风,更使这块古老的大地流淌着温馨的慈孝颂歌。在慈孝名册中,记录着一个名叫冯元仲的孝子。慈城冯氏素有名硕相望之称,冯元仲因淡泊名利而隐居城东的汤山,并筑堂采药,以卖草药为生。汤山草堂边有一望烟楼,冯元仲每天早起就要登楼向城里眺望,如无炊烟者,他都会施舍银米。自古读书人多贫寒,于是他的汤山草堂常常成了穷秀才们的客栈,有一书生携母在草堂内住了数年,一年除夕,他实在无颜再居,就悄悄陪着母亲下了山。元仲知晓后,连夜追回这对母子,还烧了热气腾腾的腊肉年夜饭款待。

  与冯元仲一样,慈城人似乎都愿意接过慈孝的接力棒,通过自己的行动,又将单纯的孝行演绎成崇高的博爱。如今,慈城老人还记得“云华堂”、“宝善堂”两个慈善机构。

  由翰林杨泰亨创办的云华堂历时半个多世纪,作为民办的慈善机构,一直靠乡贤们“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得以生存。云华堂收养弃婴、孤儿和孤老,还兼办有200位学生的小学。人们牢记着有功于云华堂的人:秦润卿、秦子敬、董恒祥、陈章夫、叶志康,还有一位名叫陈芝霖的老人。陈芝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徒步往返十多公里,到云华堂帮助堂内的老少。陈家子孙先后移居上海后,陈芝霖不愿随晚辈同行。为了行善,这位老人自学中医,熟读《本草纲目》等医书,收集了许多民间土方、偏方,调制了不少膏药,为无力求医的邻里乡亲治病……

  因为博爱,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的慈城人,无论他们身居何地,离家乡有多远,慈城似乎是他们摘不断的根,一旦赚了钱,他们就不会忘记家乡,就想着为乡亲们做一些善事、好事。慈城现有三所百年学校——慈湖中学、中城小学和崇本学校,这是乡贤们创办的民办学校,还有保黎医院——全国第一所引进X光机的民营医院;普迪小学——创办于二十世纪初的“民工学校”……这里凝聚着历代慈城孝子的慈善之心。

  慈城的别称为慈水,还有慈江、慈湖。慈城因董孝子的孝行而得名,又因众多孝子的慈善之举而传播。正因如此,2008年1月10日,江北区被命名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

  “爱”的传承

  董黯被皇帝敕封为孝子以后,孝名从慈城传到了宁波。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在宁波的祖关山建董孝子庙以作纪念。明朝洪武四年,董黯被敕封为“董孝子之神”,并于每年六月六举行祭祀,以弘扬孝道。这样,祖关山成了宁波第一个慈孝文化的传承地。

  与祖关山同样蕴含慈孝文化的另一地名是江东区的惊驾桥。惊驾桥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一说是当年康王赵构,一路被金兵追杀着逃到明州,在骑马路过此桥时,马突然受惊,将赵构从马上摔下,从而得名。另一版本说是因乾隆皇帝寻父而得名。旧时的宁波城厢,有座孝闻坊,这是表彰宁波的另一孝子杨庆性而建。

  2004年12月,江北境内的傅家山遗址出土了象牙雕鹰头器,这是宁波先民对鸟类崇拜的实物。宁波民间传说中的不少故事是借鸟来流传的,比如《念娘鸟》、《哭爹鸟》、《怨鸟》、《竹杠鸟》等,以动物喻人,是希望借此来实现教化功能。在江北的庄桥街道流传着《敲破猫饭碗》的传说,故事在太婆、婆婆和孙媳妇三代女人间展开。自古婆媳关系难处理,三代两对的婆媳关系更是微妙,太婆年老卧床生病时,婆婆不孝,常用一只猫吃的碗盛饭给太婆。太婆过世了,孙媳妇敲破这只猫饭碗,简单的故事,却道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

  宁波人的中秋节是八月十六。宁波人的中秋节为什么与众不同呢?传说有三个版本,第一,宋代宰相史弥远因工作无法及时赶回鄞县老家过节;第二,明朝工部尚书赵文华因浙江沿海的大潮汛,回慈城老家路上顺便视察而耽误;第三,慈城老百姓同情小康王赵构落难而延迟一天。这三个民间传说,不管哪个版本,差不多都蕴含着慈孝文化固有的“爱”的内涵。

  慈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在慈城发源,又能在宁波大地上广为传播、传承,这是因为宁波是个充满爱心的城市。爱,是传承慈孝文化的土壤。

 


作者:未知 来源:宁波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