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第六卷(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11:51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  

   

  八、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不断地改进和变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大有文章可做。第806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中说,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所有制的变革,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底的,总是不能没有限度的。例如,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的性质总还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可是在一定时期内,即所有制性质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却不能不是不断变革的。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2、在劳动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31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生产力的不断迅速增长,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这种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场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的增长,反过来也会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这样在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沿着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道路向前发展着。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只是讲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但没有讲它们之间的矛盾。  

   

  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这里,例如领导人员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改进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  

   

  (二)企业管理制度  

   

  1、我们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第10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在国有化的企业中,人剥削人的现象归于消灭。在工人中间发起了社会主义竞赛。把一长制和劳动群众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管理原则逐渐确立起来。  

   

  毛主席评论说,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都是实行“一长制”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原则,应当同资本主义企业有根本的区别。我们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就使我们同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制度严格地区别开来了。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无产阶级专政保证创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劳动组织的类型。  

   

  “社会劳动组织”是个什么意思?我们创造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能不能说是一种社会劳动组织?  

   

  2、这十年中国营企业人与人的关系变化很大。第806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中说,例如我们的国营企业,解放以后,一直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而在这十年中间,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变化却是很大的。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文章。要领导者采取平等态度待人;一年、两年整一次风;进行大协作;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3、干部要放下架子,同工人打成一片。第455,45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体力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是统一的生产集体的成员,他们都极其关心生产的发展和改进。由此就产生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旨在不断改进生产的创造性的合作。  

   

  毛主席评论说,这段的最后一句话讲得好。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做工作。我们的经验,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态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而且破坏劳动纪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爷们。不能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用做工作,就自然会出现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创造性合作。  

   

  既然“体力劳动和企业领导人员是统一的生产集体的成员”,为什么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实行一长制,而不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呢?他们不能设想工厂的管理可以有一个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关于城市街道公社的材料,说明经过街道公社,把居民的生产、生活、教育组织起来,好处很大。这使我们在城市里找到了一条实现公社化的道路。这个问题,现在要积极抓起来。  

   

  4、规章制度也要不断改进。第400、307、45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计划化要求深入研究并尽量利用国内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保证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技术的迅速进步、工艺规程的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讲工艺规程的不断改进,当然是对的,但是没有讲其他规章制度也要不断改进。而且,不断改进的话好讲,真正做起来就难了。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彻底实行主要的和最繁重的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大段讲生产力的问题,没有讲清楚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规章制度的问题,有许多是同生产关系有关系的。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条件下,能够充分利用共同劳动的长处,采用最有效的生产组织、劳动组织和经营方法,吸引群众参加不断改进技术和生产组织的创造性的工作。  

   

  毛主席评论说,这段话的意思似乎可以包括不断地改进技术规程和规章制度。这本书里面不大讲生产管理、规章制度需要改进,这里写了是好的。不过,写是写了,做起来仍然不大容易。他们的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多少年来没有什么改进。  

   

  5、工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加强政治教育。第35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工会的使命是要促使劳动者的物质生活与文化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它们有权对于劳动立法的遵守实行国家监督,对劳动保护状况实行社会监督。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不讲工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不讲如何加强政治教育,只偏重讲福利。  

   

  (三)竞赛就是落后者要赶上先进者,社会主义竞赛要讲政治  

   

  1、社会主义竞赛就是落后者要赶上先进者。第46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不断改进生产组织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巨大的意义。要改进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就要同突击现象作斗争,要按预定进度表均衡地工作,采用流水作业法,以及实行其他各种措施。  

   

  毛主席评论说,社会主义竞赛就是落后者要赶上先进者,这是要经过突击才能达到的。人与人,组与组,企业与企业,要竞赛,要赶上先进,难道国与国就不要竞赛,不要赶先进吗?  

   

  2、“社会主义竞赛”这一节写得不错,缺点是没有讲政治。第46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社会主义竞赛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竞争。  

   

  “竞争的原则是:一些人的失败和死亡,另一些人的胜利和统治。  

   

  社会主义竞赛的原则是:先进者给予落后者以同志的帮助,从而达到普遍的提高。  

   

  竞争是:打败落后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  

   

  社会主义竞赛是:一些人工作得不好,另一些人工作得好,再有一些人工作得更好,——赶上更好的以达到普遍的提高。”(斯大林:《群众的竞赛和劳动热情的高涨》)  

   

  劳动者由于工作中的成就,不仅得到物质奖励,而且得到勋章和奖章,由于杰出的革新活动,更得到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和列宁奖金。  

   

  毛主席评论说,“社会主义竞赛”这一节,一般写得不错。引用的斯大林的话也好。斯大林讲了先进者给予落后者以帮助,求得普遍的提高。普遍提高之后,仍然有先进和落后的矛盾,又要求进一步的普遍提高。这一节的缺点是没有讲政治。  

   

  3、开展竞赛,还是要靠精神起作用。第19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竞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强大动力。工人阶级的广大阶层愈来愈广泛地参加了社会主义竞赛。利用各种形式的工资制,反对平均主义,这些刺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毛主席评论说,开展竞赛,还是要靠精神起作用。先进和落后是劳动人民内部矛盾。生产多和生产少,是矛盾。这里生产这个,那里生产那个,也是矛盾。如果没有矛盾,还要什么竞赛?  

   

  (四)聪明人往往出于地位低、被人看不起、受过侮辱的人中,社会主义社会中也不例外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才能和智慧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第37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大大提高劳动者的文化,能够全面发挥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而在资产阶级制度下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不可能发挥的。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在资产阶级制度下,劳动者的智慧和才能“是不可能发挥的”,这种说法缺乏历史观点。工人比起奴隶和农民来,他们的才能总要发挥得好些。资产阶级普及了教育,创造了现在这样的学校,这对于劳动者的智慧的增长和才能的发挥是有帮助的。当然,他们的目的是训练一批文明的奴隶,来为他们狭隘的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才能和智慧的发挥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2、文化高低和才智大小不是一致的东西。第741,742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形成逐步缩短工作日的经济条件。这就使社会成员有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知识和文化,来发展自己的全部体力和智力。  

   

  毛主席评论说,文化高低和才智大小这两件事情不是一致的东西。旧社会的规律是:被压迫的阶级文化程度低,一般地说他们知识少,但是比较聪明些,原因就是他们参加生产劳动,联系社会生活,他们的社会生活知识丰富;压迫的阶级,他们的文化水平高,书读得多,一般地说他们的知识多,但是他们比较愚蠢些,原因就是他们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科学发明也不一定出于文化高的人。许多工程师并没有发明,而普通工人反而有发明。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工程师和工人的差别,不是不要工程师。历史上常常是文化低的打败文化高的。在我们的国内战争中,我们的各级指挥员,从文化上说,比国民党的那些从国内和国外军事学校出来的军官低,但我们打败了他们。列宁说过,先进的亚洲,落后的欧洲。亚洲当时文盲多,欧洲当时知识分子多,文化水平比较高。  

   

  3、聪明人往往出于地位低的人中,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第42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地位决定于社会出身和财产;与此相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地位只决定于劳动和个人的能力。  

   

  毛主席评论说,说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地位只决定于劳动和个人的能力,这个提法不妥。聪明人往往出于地位低、被人看不起、受过侮辱的人中,社会主义社会中也不例外。  

   

  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知识都是经过困难、经过挫折得来的。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  

   

  九、社会主义的流通过程  

   

  (一)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综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  

   

  教科书说(第三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预算、信用和货币流通),财政体系依靠工农业产品的增长和商品流转的扩大。同时,财政对于生产和商品流转的发展,也给以积极的影响。  

   

  毛主席评论说,商品流转,就是产品进入流通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综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第637页  

   

  (二)商业和市场管理  

   

  1、合作社商业并入国营商业,比较节省。第613页  

   

  教科书(第三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说,在苏联,经营人民消费品的商业有下列形式:(1)国营商业,(2)合作社商业,(3)集体农庄商业。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是国营、合作社营两套系统。我们实际上是一套,即合作社商业并入国营商业。这不仅好办事,而且比较节省。  

   

  2、我们对商业的监督。第614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公共监督对于改善国营和合作社营商业和公共饮食业企业的工作,具有很大意义。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对商业的监督,主要靠党的领导、政治挂帅、群众监督这一套。  

   

  3、商业工作人员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第630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社会主义商业企业的纯收入是由劳动创造的:第一,是商业工作人员的劳动,第二,是社会主义生产人员的劳动。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所必要的劳动,没有他们的劳动,生产就不能转化为消费,包括生产和生活的消费。  

   

  4、我们对市场的管理。第137,13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通过有系统的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对市场的管理,对三类不同的物资采取三种不同的办法。第三类物资,允许人民公社和农民在集市上出卖,价格由国家管理,规定一定的幅度。这种办法,对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有好处。  

   

  5、苏联集体农庄市场的自由太大了。第49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集体农庄市场上的价格是在供求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对集体农庄市场有调节。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那里的集体农庄市场的自由太大了。说对这种市场的价格只用国家的经济力量来进行调整,这还不够,还要有领导,有控制。如果不控制,投机者就要大赚其钱。我们初级市场的价格由国家规定一定的幅度,不让小自由变成大自由。(三)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使使用价用价值的关系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第48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使用价值和价值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但会产生非对抗性的矛盾。  

   

  毛主席评论说,使用价值和价值,首先要有使用价值,要产品质量高,否则卖不出去,价值不能实现。当然,价值过高了也卖不出去。有些地方的粮食,从使用价值来看,同别的地方的粮食是一样的,但是收购价格定得太低,农民很不高兴。  

   

  2、计算劳动的两种形式。第70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随着共产主义的确立,社会将逐渐用工作时间直接计算劳动,而不再采用价值和价值的各种形式了。  

   

  毛主席评论说,现在计算劳动,采取实物计算和价值计算两种形式。实物计算形式,例如多少万吨钢,多少千匹布,多少立方土,等等,比价值计算形式,更易为人们所了解。  

   

  3、社会主义商品的两重性。第804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做总体评价时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虽然还有两重性,但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由于劳动力已经不是商品,社会主义商品的两重性已经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的两重性,人与人的关系已经不再被商品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如果照抄马克思的方法,从商品出发,从商品的两重性出发,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反而可能把问题模糊起来,不容易使人了解。  

   

  (四)工农业产品的价格调整的实质  

   

  1、我们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第49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正确计划工业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的必要条件。某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也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认为价格应当丝毫不差地符合于商品的价值。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价格时应适应消费品市场价格的行情波动。实质上这样的立场意味着放弃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优点之一——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和消灭生产中的自发性和无政府状态。  

   

  毛主席评论说,总之,我们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约束社会集团购买力,国庆期间嘱咐大家不要抢购商品,这就是计划。当然,价格问题是我们要注意的。前几年我们曾经提高了生猪的收购价格,对于发展养猪有很大作用,但是,像现在这样的大量的普遍的养猪,主要还是靠计划。  

   

  2、我们的办法是稳定物价。第52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实行的降低人民消费品价格的政策和提高货币购买力,是实际工资不断增长的巨大因素。苏联1947年到1957年间,降低日用品零售价格的结果,使这些价格的总水平差不多降低了56.5%,因而使居民得到了很大收益。同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物价上涨,据官方统计,生活费指数在美国增加了26%,在英国增加了62%。  

   

  毛主席评论说,这两小段中,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一个是消费品价格的问题。教科书说他们的办法是降低物价,我们的办法是稳定物价,一般的不涨也不降。我国工资水平虽然比较低,但是普遍就业,物价低,房租低,不收所得税;前几年发了公债,现在停发了,职工的生活并不坏。究竟是不断地普遍地降低物价好,还是一般的不涨不降好,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另一个是轻重工业品的比价问题。他们是重工业品价格低,轻工业品价格高。相对说来,我们是轻工业品价格低,重工业品价格高。为什么这样,究竟怎样才好,也值得研究。  

   

  3、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48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些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量”。长春汽车厂现在能够生产二三万辆,将来能够生产十几万辆。从使用价值来看,每辆汽车都是一样的。但是从价值来看,将来生产多了,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每辆汽车所包含的价值量就比现在大大降低了。  

   

  4、轻、重工业品的价格比率问题。第560,56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重工业和农业所创造的很大一部分集中的纯收入,也通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燃料、原料)的价格的调整,先转入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再以“周转税”的形式缴给国家。  

   

  毛主席评论说,苏联重工业品的批发价格定得低,可能有它的经济原因,这就是他们的重工业机械化水平高,工人用得少,产品成本低。也可能是重工业是在命令主义的方法下建设起来的,大家不那么关心,不那么积极,又不提高觉悟,结果使搞重工业的人感到横竖是国家的事情,谁也不愿意、不用心去搞经济核算,结果使重工业不能赢利,需要国家补贴。  

   

  他们的轻工业品的价格高,会不会使这种产品的市场不能迅速扩大?如果不能迅速扩大,那么,这样总的算起来,积累的资金不是更多而是更少,反过来,妨碍重工业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要好好研究。要做调查,找些人谈谈,也可以考虑派个代表团去苏联研究研究。  

   

  5、工人和农民在价格、税率问题上的矛盾。第11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在过渡时期,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之间是有某些矛盾的,例如在价格问题上,在税率问题上。  

   

  毛主席评论说,工人和农民在价格问题上、税率问题上的矛盾,在我们这里也存在。比较起来,我们在税率问题上的矛盾比价格问题上的矛盾要小一些。同苏联比较,我们在价格问题上的矛盾也没有他们那么大。最近准备把有些地区粮食的收购价格每斤提高一分钱,销售价格不变,因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而增加的支出准备采取对经济作物增加一些税收的办法来弥补。价格偏低,对粮农不利,对粮食增产不利,这是多年的问题。采取上述办法,就可以得到一个在现在看来比较合理的解决。  

   

  6、调整价格就是调整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第49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苏维埃国家的一切主要的经济、政治问题都是同价格联系的。  

   

  毛主席评论说,调整价格,就是调整工人和农民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过去我们提高生猪、油料、蚕丝的收购价格,最近又准备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都是属于调整这些关系的范围。  

   

  (五)价值规律是计划工作的工具,但不是计划工作的主要依据  

   

  1、价值规律是计划工作的工具。第492,49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正确计划工业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的必要条件。某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也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这意味着放弃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优点之一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和消灭生产中的自发性和无政府状态。  

   

  毛主席评论说,这段正确,有批评,有议论。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的工具,这是好的,但是,不能把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的主要根据。我们搞大跃进,就不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来搞的,而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根据我国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来搞的。如果单从价值规律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大跃进,就必然得出“得不偿失”的结论。从局部、短期看,大办钢铁好像是吃了亏,但是从整体、长远来看,这是非常值得的。因为经过大办钢铁的运动,把我国整个经济建设的局面打开了,在全国建立了很多新的钢铁基地和其他工业的基地。这样就使我们有可能大大加快建设速度。一九五九年冬,全国参加搞水利的人有七千七百多万。我们要继续搞这样大规模的运动,使我们的水利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从一年、二年或者三年来看,花这么多的劳动,粮食单位产品的价值当然很高,单用价值规律来衡量,好像是不合算的。但是,从长远来看,粮食可以增加得更多更快,农业生产可以稳定增产。那么,每个单位产品的价值也就更便宜,人民对粮食的需要也就更能够得到满足。  

   

  2、教科书把价值规律的作用夸大了。第497,49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由于掌握了价值规律,它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就不会带来资本主义危机的那种毁灭性后果。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段把价值规律的作用夸大了。资本主义的危机,是由它所有制性质决定的,而不是价值规律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所以没有危机及其“毁灭性后果”,主要不是由于我们掌握了价值规律,而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全国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没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等。  

   

  (六)教科书对斯大林的商品生产和价值理论的批判不足以服人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斯大林依据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的新原理。  

   

  斯大林在他最后一部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关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等等。但是这一著作,正如斯大林的其他一些著作一样,有一些错误的原理,例如,商品流通似乎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逐渐过渡到工农业直接进行产品交换的必要性已经成熟,低估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中、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作用,以及其他某些原理。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一著作,“正如斯大林的其他一些著作一样,有一些错误的原理”,这个说法太笼统了。  

   

  这里说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两条罪状,不足以服人。  

   

  斯大林在他的那本书里说过,有两种所有制就有商品生产。他说:“在集体农庄的企业中,虽然生产资料(土地、机器)也属于国家,可是产品却是个别集体农庄的财产;因为集体农庄中的劳动也如种子一样,是他们自己所有的,而国家交给集体农庄永久使用的土地,集体农庄事实上是作为自己的财产来支配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集体农庄只愿以商品的形式把自己的产品转让出来,愿意以这种商品换得他们所需要的商品。现时,除了通过买卖的交换以外,与城市的其他经济联系,都是集体农庄所不接受的”。斯大林批评了苏联当时主张消除商品生产的观点,认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国,也像大约三十年以前当列宁宣布必须以全力扩展商品流通时一样,仍是必要的东西”。教科书说斯大林似乎主张立即消灭商品,这个罪状很难成立。至于产品交换,在斯大林只是一种设想,他并且说:“推行这种制度无需特别急忙,要随着城市制成品积累的程度而定。”  

   

  另一条罪状是,“低估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中、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领域中,价值规律不起调节作用,起调节作用的只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和能够反映这种规律的国家计划。教科书写的这个论点,其实就是斯大林的论点。虽然教科书说生产资料是商品,但是又不能不说在全民所有制范围内“买卖”的生产资料是不转变所有权的特殊商品,不能不承认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这些论点同斯大林的论点,在实质上是差不多的。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一个真正区别,是前者反对把拖拉机等生产资料卖给集体农庄,而后者则把这些东西卖给集体农庄。第795,796,797页  

   

  (七)社会主义企业不能不计盈利  

   

  1、社会主义企业不能不计盈利。  

   

  教科书说(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经济核算是进行有计划的经营的形式。把个别企业的利益与全国的利益对立起来,就歪曲了社会主义经营方法的经济核算的基本实质。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核算的方法与为了追求最大利润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营方法根本不同。  

   

  毛主席评论说,两种制度的经营方法虽然不同,但社会主义企业不能不算账、不计盈利。第532页  

   

  (八)没有运输,生产过程就没有完成,不能转到消费过程  

   

  1、运输、包装所用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第628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社会主义制度下,商业中的流通费用有两种:第一、同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商品的运输、保管、包装等)有关的费用;第二、同产品的商品形式有直接关系的纯费用(如实现买卖行为所需要的开支)。这两种流通费用有不同的补偿来源。  

   

  毛主席评论说,运输、包装,不增加使用价值,但是增加价值。运输、包装所用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没有运输、包装,生产过程就没有完成,不能转到消费过程,使用价值虽然生产出来了,也不能实现。例如,煤炭在矿山开采出来了,如果堆在矿山,不由铁路、轮船、汽车运到用户手中,煤炭的使用价值是完全不能实现的。  

   

  2、运输对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重要影响。第45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理地配置生产,缩短运输线,可以大量节约社会劳动。  

   

  毛主席评论说,运输的合理或不合理,对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争取用一段时间,在山东、徐州、长江以南有煤炭资源的地方,建设新煤井,逐步做到不再从北方向南方运煤。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  

   

  十、积累和消费,消费品的分配  

   

  (一)积累、扩大再生产  

   

  1、积累的比重大一些是否有危险。第671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社会主义社会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资料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财富。构成国民财富的物质资料,按来源可以分为积累的劳动产品和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财富。按它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作为以往劳动的成果的那部分国民财富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增强。劳动产品的积累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极重要的指标。  

   

  毛主席评论说,我国一九五七年的积累占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七,一九五八年占百分之三十六,一九五九年占百分之四十二。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可能一九五九年增加得多了一点,比重大了一些。我们过去有过一种怀疑,苏联也有这样说法,就是说,积累比重太高了有危险。这个问题要看生产增长的情况。如果生产增长得很快,在这个基础上,即使积累的比重大一些,人民生活还能够逐步改善,也可以是没有危险的。  

   

  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必要的后备。第683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这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程中不会发生国民经济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为了防止和消除国民经济中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必要的后备。  

   

  毛主席评论说,这最后一句话讲得不对。拿我国来说粮食不能说已经建立了必要的后备,苏联也同样有这个问题。应该改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必要的后备。这是一个任务,不能说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已经解决了。  

   

  3、所谓后备还有剩余的物资。第39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物资后备、财政后备和劳动后备对于国民经济不断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毛主席评论说,所谓后备,就是除了正常的供应以外,还有剩余的物资。  

   

  4、结余过多了也不好。第642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预算、信用和货币流通),苏联的国家预算收入总额,1957年为6073亿卢布。1957年的预算收入比支出多196亿卢布。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过去多年中,曾经发生结余过多了也不好的问题。  

   

  5、储备过少不好。第54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要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就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并要经常反对过多地(超定额地)储备原料、材料、半成品和成品。  

   

  毛主席评论说,过少不好。我们过去曾因“库空如洗,市场紧张”,引起两次所谓反“冒进”。  

   

  6、为社会的产品也要分析。第33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为社会的劳动,它创造剩余产品,即为社会的产品,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劳动者自己掌握政权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社会的劳动同为自己的劳动一样,对劳动者是客观必要的。  

   

  毛主席评论说,为社会的产品也要分析,一部分是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另一部分是用于社会文化教育和福利保健事业的,其目的是增强人的健康,提高人的文化,养育后代,以便扩大劳动力的后备。这一部分可以说是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还有一部分,是用于国防这类公共消费的,是非生产性的,但它是为了保证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教科书没有作这样的分析。  

   

  (二)企业纯收入的分配。企业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权限不能太大。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由于经济核算制不断巩固,国营企业的纯收入在该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流动资金,保证基本建设资金),改进生产,奖励企业工作者,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意义越来越大。这就使企业及其全体工作者从物质上更加关心经济而有效地利用资金,提高生产的赢利。  

   

  毛主席评论说,这种办法会造成苦乐不均,企业在这方面的权限不能太大。第55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集体农庄的公积金实际上是由全体人民的劳动建立的,按其性质来说,接近于全民所有制。  

   

  毛主席评论说,集体农庄的公积金,主要是靠庄员的劳动。为什么说“接近于全民所有制”?第580页  

   

  (三)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  

   

  1、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第39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主义生产关系),利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是有计划领导经济的必要条件。这种规律的作用,使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执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计划,它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决定性动力。  

   

  毛主席评论说,前面说基本经济规律是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发展方向的规律,这里又说个人物质利益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决定性动力”,这不是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吗?而且后一种说法把消费品的分配问题当作决定性的动力,这是一种分配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就以分配问题来说,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在谁手里,这是决定性的问题。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教科书在这里不讲生产资料的分配,只讲消费品的分配,并且把消费品分配当作决定性动力,这是对马克思上述正确观点的一种修正,是理论上的一种很大错误。  

   

  2、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就有什么样的消费品的分配。第50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要求生产必须服从全面满足社会成员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一目的。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的增长和完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工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根本优越的地方就在这里。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根本优越的地方就在工资不断提高,很不对。工资属于消费品的分配。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的分配,有什么样的消费品的分配。前者是决定后者的。  

   

  (四)批判个人物质刺激  

   

  1、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实际上是最近视的个人主义。第462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关于社会主义竞赛一节时说,一不死人,二不使身体弱下去,并且逐步略有增强,这两条是基本的。有了这两条,其他的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教科书对于为前途、为后代总不强调,只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常常把物质利益的原则,一下子变成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有一点偷天换日的味道。他们不讲全体人民的利益解决了,个人的利益也就解决了;他们所强调的个人物质利益,实际上是最近视的个人主义。这种倾向,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队伍中的经济主义、工团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表现。历史上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英勇牺牲,他们也不是为个人的眼前利益,而是为他们这个阶级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后代的利益。  

   

  2、片面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反映了他们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第40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经济杠杆运用得越多,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生产组织、掌握现有技术和采用新技术的物质鼓励因素运用得愈多,这种斗争所收的效果就愈大。  

   

  毛主席评论说,这本书很多地方一有机会就讲个人物质利益,好像总想用这个东西来引人入胜。钱能通神。这本书没有体系,可是在这点上却有体系。他们说,这个问题和个人物质利益有关,那个问题也和个人物质利益有关。似乎离开了个人物质利益,就什么事也办不成。试问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物质鼓励出来的吗?这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反映了他们相当多的经济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他们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在这一种情况下,不靠他们的所谓物质鼓励,他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前一句话是讲要尽最大努力来生产。为什么把这两句话分割开来,总是片面地讲物质鼓励呢?在他们那里,唯物主义者就成为不战斗的了。  

   

  3、赫鲁晓夫说苏联比资本主义更注意个人物质刺激,简直不像样子。第475,68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前提是:用适当的方法把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使从事生产的工人和企业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从强制的重负变为光荣的事情。但是,劳动还没有像将来在共产主义社会那样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第一生活需要,因此物质刺激还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阶段,工人和集体农民的劳动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还存在着本质差别,因此,必须实行物质奖励来提高工作者的熟练程度。社会主义企业中的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毛主席评论说,赫鲁晓夫对艾森豪威尔说,苏联比资本主义更注意个人物质刺激。这种说法简直不像样子。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的观点时说,赫鲁晓夫所接受的遗产中,有两件事情很不好,一件是命令主义太深,一件是干劲不足。赫鲁晓夫除了物质刺激以外,没有其他的办法,也不想其他的办法。  

   

  4、教科书把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片面化了。第333,33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保证社会各个成员的个人利益能够同全民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用按照社会成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的方法,贯彻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来实现的。违反这一原则,必然产生个人利益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说,个人利益和全民利益的“这种结合是用按照社会成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的方法,贯彻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来实现的”。这里没有讲必要的扣留,而且把个人利益放在这种结合的第一位,就把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片面化了。  

   

  5、“精神鼓励”过头了也会变成个人主义。第42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个劳动者如果工作得好,在改进生产方面发挥主动性,他就会受到尊敬。这一切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前所未有的对劳动的新的社会刺激.社会主义使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深切地关心自己的劳动。  

   

  毛主席评论说,社会主义社会要有“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精神鼓励”拿老子的话来说,就是要“尚贤”,但“尚”得过头了,也像“物质鼓励”过头了一样,会变成个人主义。  

   

  6、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绝对化,一定要出毛病。第135,136,51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利用工人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是国营工业高涨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日益使工人和职员的工资与每一个工作者所消耗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适应。这就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毛主席评论说,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绝对化起来,一定要出毛病。他们的工资政策是以计件为主、计时为辅,我们则以计时为主、计件为辅。计件工资的毛病,是增加新老工人之间、强弱劳动力之间、轻重劳动之间的矛盾,助长工人为“五大件”而奋斗的心理,使人们不是首先关心集体事业,而是首先关心个人的收入。北京有一个工厂的仓库,从计时工资改变为计件工资后所引起的变化,有个材料,值得看看。这个材料还说明计件工资制也妨碍技术的革新和机械化的发展。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关于计件工资问题的观点时说,这里说,在生产自动化的情况下,不宜于实行计件工资,可是前面却说“广泛采用”计件工资,这是自相矛盾。  

   

  我们是实行计时工资制加奖励。这两年的年终跃进奖就是这种奖励。除了少数人如国家工作人员、教育工作人员不发以外,其他的职工都普遍发。按照劳动的多少、好坏,谁发多,谁发少,由每个单位的职工评定。  

   

  7、哥穆尔卡上台时强调物质刺激的教训。第670,671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作为以往劳动的成果的那部分国民财富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增强。劳动产品的积累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极重要的指标。  

   

  毛主席评论说,这句话讲得好。在波兰这个问题现在成为很大的问题。哥穆尔卡上台时,强调物质刺激,增加工人工资,结果工资增长的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他们不注意提高工人的觉悟。工人只想多要钱,不好好干,生产情绪不高,造成了吃老本、不能增加积累的严重状况,逼着他们现在不得不出来反对物质刺激,提倡精神鼓励。哥穆尔卡也说,钱收买不到人心。赫鲁晓夫一直到现在强调物质刺激,可以预计,一定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他开了很多支票,高薪阶层当然满意,广大工人农民要求兑现而不能兑现的时候,就会被迫走到强调物质刺激的反面。  

   

  8、强调物质刺激,一定会走向自己的反面。第57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从1953年起,社会主义农业加快了发展速度,这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结果,是党和政府为加强集体农庄和庄员对发展集体农庄生产的物质刺激而采取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措施的结果。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在集体农庄这一章里,特别强调物质刺激,可能是有原因的:过去国家从农民那里拿得太多了。斯大林时代过分强调集体利益,不注意个人所得;过分强调公的,不注意私的。现在走到反面,又过分强调个人物质利益,不大注意集体利益。这样强调下去,又一定会走到己的反面。  

   

  9、教科书把物质刺激绝对化是很大的原则性错误。第42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资本主义利用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和物质刺激来扩大对劳动者的剥削,以便尽可能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物质刺激则使生产增加,有利于改进工作者的物质状况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上说,物质刺激“使生产增加”。但是物质刺激不一定每年都增加。人不一定天天、月月、年年都要靠物质刺激。在困难的时候,只要把道理讲通了,减少一些物质刺激,人们一样要干,而且还干得很好。教科书把物质刺激片面化、绝对化,不把提高觉悟放在重要地位,这是很大的原则性错误。拿八级工资制来说,他们不能解释同一级工资中间,为什么人们的劳动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比如说,都是五级工,可是有一部分人就干得好,有一部分人就干得很不好,有一部分人干得大体上还好。物质刺激都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照他们的道理,这是解释不通的。  

   

  10、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不是唯一的原则,更不能当作决定性动力。第431—43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社会主义阶段,使工作者从个人的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结果是刺激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利用每个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对劳动结果的关心是社会主义经营的根本方法之一。  

   

  毛主席评论说,“决定因素之一”、“根本方法之一”,这个提法可以赞成。但是当作决定性动力,就不对了。要保证人们吃饱饭,然后人们才能继续生产。没有这一条是不行的。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总不是唯一的原则,总还有另外的原则,教科书中不也是常说“精神鼓励”原则吗?  

   

  11、他们老是提物质刺激,原因是政治太弱。第461,46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社会主义竞赛并给予人民群众的这个进步运动以全力支持。劳动者由于工作中的成就,不仅得到物质奖励,而且得到勋章和奖章,由于杰出的革新活动,更得到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和列宁奖金。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还有这样的意思,竞赛所以能成为最大的动力,还靠物质刺激这一条。他们老是提物质刺激,原因是政治太弱。  

   

  12、保持和扩大物质刺激对高薪阶层和富裕农民阶层有利。第27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苏联宪法不仅仅是宣布劳动者有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育权利,年老、患病及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保证的权利,而且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这些权利。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就创造了保证劳动者实际享受各种权利的牢固的经济基础。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就表现在这里。  

   

  毛主席评论说,苏联有个高薪阶层,在农村中还有富裕农民阶层。对这些人来说,保持和扩大物质刺激,对他们是有利的,取消物质刺激对他们不利,他们就会进行抵抗。  

   

  (五)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  

   

  1、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第475、18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前提是:用适当的方法把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使从事生产的工人和企业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必须实行物质奖励来提高工作者的熟练程度。社会主义企业中的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毛主席评论说,这本书在谈到物质利益的时候,不少地方只讲个人的消费,不讲社会的消费,如公共的文化福利事业。这是一种片面性。我们农村的房屋还很不像样子,要有步骤地改变农村的居住条件。我们居民房屋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房屋,主要应当用集体的社会的力量来搞,不应当靠个人的力量。社会主义社会,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彻底采用经济核算,彻底运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把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同社会生产的利益结合起来,在争取国家工业化的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评论说,“彻底”两字,带来个人主义危险。这本书在不少地方只讲个人消费,不讲社会的消费,不讲公共的文化福利事业。这是一种片面性。  

   

  2、社会主义社会消费资料包括个人财产和公共财产。第331,33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所有权普及于他们的劳动收入、储蓄、住宅、家庭日用品、个人消费品及其他日常设备。  

   

  毛主席评论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归劳动者享受的消费资料,一部分是个人财产,一部分是公共财产,如文化教育、公共医疗、体育等设备,以及如像西湖这样的游览地区。而且,这一部分公共财产,会愈来愈多。当然,这一部分也归劳动者享受,但它不是个人财产。如果把这两部分统统说成是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是不对的。  

   

  这里把劳动收入、储蓄、住宅、家庭日用品、个人消费品及其他日常设备等并列起来,不好。因为储蓄等类东西,都是从劳动收入转化过来的。  

   

  (六)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工作者是否勤勉决定于政治觉悟的高低。第43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一个工作者如果具有高度技术或更为勤勉和积极主动,他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在同样的条件下创造出较多的产品。这就是说,生产工作者的报酬也不可能一样,而应当符合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不然,对于劳动者就不会有提高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刺激作用。  

   

  毛主席批注:这个原则对。  

   

  毛主席评论说,工作者是否更为勤勉、积极、主动,决定于政治觉悟的高低。有的人文化技术水平高,可是不勤勉,不积极主动;另外一些人文化技术水平虽然低些,可是更为勤勉,积极主动。原因就是前一部分人觉悟低些,后一部分人觉悟高些。  

   

  (七)“彻底实行按劳分配”,带来个人主义危险;我们的工资制度,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  

   

  1、“彻底实行按劳分配”,带来个人主义危险。第183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关于经济核算的论述时,针对教科书“彻底采用经济核算,彻底运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把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同社会生产的利益结合起来”的论断,毛主席说,“彻底”两字,带来个人主义危险。  

   

  2、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第198—19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利用各种形式的工资制,反对平均主义,这些刺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毛主席评论说,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  

   

  (八)教育人民,要把个人的、局部的、眼前的利益,服从集体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要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而努力奋斗。  

   

  1、公私兼顾,先公后私。第57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从1953年起,社会主义农业加快了发展速度,这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结果,是党和政府为加强集体农庄和庄员对发展集体农庄生产的物质刺激而采取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措施的结果。  

   

  毛主席评论说,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  

   

  2、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第43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付给职工劳动报酬、分配集体农庄收入、组织经济核算、规定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等等的时候,物质利益的原则得到极广泛的应用。  

   

  毛主席评论说,物质利益也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应当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他们现在强调的是个人、暂时、局部的利益,不强调集体、长远和全局的利益。  

   

  3、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第807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说,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像他们那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不能把人引向“一个爱人,一座别墅,一辆汽车,一架钢琴,一台电视机”那样为个人不为社会的道路上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只看到足下,不想到前途,不想到远景,那还有什么千里旅行的兴趣和热情呢?  

   

  4、缩短工作日和免费分配。第52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苏联工人的实际收入比革命以前增加这么多,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苏联的工作日比革命前的俄国大为缩短,因此工人得到的每一工时的工资就较高。  

   

  毛主席评论说,关于缩短工作日的问题。鞍钢有的生产单位,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三班制改成四班制,六小时比八小时的效率还高一点。原因是精力更集中。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在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资产阶级曾经做过调查,证明八小时工作比更多时间的工作,效率更高,这样对资本家更有利,他们也就赞成了。  

   

  教科书最近的增订本,加了免费分配的意思,并且说这部分会愈来愈扩大。这个意思好。这种免费分配,具有共产主义的性质。  

   

  5、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第180,18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苏联在极短的历史时期内建立重工业,就要求苏联人民在初期忍受一定的牺牲。苏维埃国家把大量资金用于发展重工业,因而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内以高速度发展人民消费品的生产,从而在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上造成了困难。  

   

  毛主席评论说,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6、学文化,学技术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第50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这是劳动者的熟练技能所应得的。这就刺激劳动者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促使非熟练工作者不断上进,以便进入熟练工人的行列。这个意思就是说,为了多挣钱,就来学文化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人进学校,学文化,学技术,首先应该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工业化,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集体利益,而不应该是为了得高工资。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  

   

  十一、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以后,社会主义可能分两个阶段,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在苏联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彻底消灭了一切剥削阶级,完全铲除了产生人剥削人的现象和把社会分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根源。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中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完成农业的集体化,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联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  

   

  毛主席评论说,建成社会主义,也有一个“边”,要有笔账。例如工业占多大比重,生产多少钢,人民生活水平多么高,等等。但是,说建成社会主义有个“边”,当然不是说不要进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第259,260页  

   

  (二)批判“彻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提法  

   

  1、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要巩固,但不能强调过分。第73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最高阶段的特征是对生产资料的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向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过渡,就要求大力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国家(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说:要“大力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国家(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既然要进一步发展,怎么能“大力巩固”呢?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要巩固,但是不能强调过分。我们的公社化运动使他们有点不好办事,使得他们农村相当动乱。所以他们那里有人说:西风吹来好应付,东风吹去不好受。这本书的新增订本讲到了一些模糊的前途,例如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结合、接近、融合之类,但是对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他们仍然表示恐慌。他们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曾经造成很大损失,多少年还没恢复过来,因此,现在一提起就害怕。  

   

  有的同志说有三类社会主义国家:一类是退回到资本主义;一类是不满足于现状,不停顿地向共产主义前进;还有一类是达到一定阶段就停顿下来。就目前已知的情况来说,苏联的工业和农业,还是在发展,是不停顿的;但是在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这些方面,多年来基本上是停顿的,而且这几年来还出现了值得引人严重注意的倒退现象。所以,对他们的情况和问题应当进行分析。  

   

  2、两种所有制的并存不是永恒的,全民所有制本身也有自己的变化过程。第32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国营企业和合作(集体)经济之间的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差别。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两种经济的差别。两种形式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富强的根源,是全体劳动者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的源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毛主席评论说,同资本主义比较起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和全民所有之间的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差别。就社会主义经济内部来说,两者之间的差别又是根本性的差别。教科书把这两种公有制的形式说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对敌对势力来讲,可以说是不可侵犯的;如果就它们本身的发展过程来讲,那就错了。任何东西都不能看成永恒的。两种所有制的并存,不能是永恒的,全民所有制本身也有自己的变化过程。  

   

  (三)全民所有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1、全民所有制本身也有变化、变革的过程。第805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说,集体所有制本身有个变化、变革的过程,全民所有制本身也有变化、变革的过程,如体制下放、分级管理、企业自治权等。在我们这里,同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但是有的由中央部门直接管,有的由省、市、自治区管,有的由地区管,有的由县管。都是全民所有制,归谁管,归哪级管,只要一个积极性还是要两个积极性,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经常注意解决的很关重要的问题。人民公社管的企业,有的具有半全民半集体的性质。中央部门管的和地方各级管的企业,都在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具有一定的自治权。有没有这种自治权,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的发展,关系很大。  

   

  2、中央和地方都要注意发挥全民所有制的企业的积极性。第18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在政策上依据了经济发展规律,并善于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根据建成社会主义和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的任务,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毛主席在评论中谈到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建设方针的演变,然后谈到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体制问题。毛主席说,都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不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那些企业由谁去管,这些都是有关建设的重大问题。中央不能只靠自己的积极性,还必须同时依靠地方的积极性。过去中央有些部门,把地方办的事业不当作自己的,只把直属的企业看成自己的,这种看法妨碍了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和地方都要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去年有些基本建设单位实行了投资包干制,就大大发挥了这些单位的积极性。  

   

  3、一切企业专门由条条来管,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第45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必须在经济上把专业化、生产协作化和生产配置最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社会劳动的最大节约。苏联过去按照部门原则组织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结果使各部门所属企业的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发展受到限制,妨碍了生产的正确配置和经济地区内部各企业建立必要的经济联系。按照地区原则改组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以后,就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社会分工以节约劳动和加速生产发展。  

   

  毛主席评论说,一切企业专门由条条来管,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我们现在中央直属的企业只占百分之二十,其他的都归各级地方管,就避免了这种片面性。我们的教育也由中央和地方分管,现在的问题是,地方管的高等学校太少,科系不完全。以后要举办一些完全由地方自行分配学生的高等学校,开始可以成立这样的班或系。  

   

  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那时候各国内部的关系,看起来是领主和农奴的关系,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战车,武士,一个国家统一的程度,还不如达赖时的西藏,因为西藏的武装还是统一的。  

   

  (四)从集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  

   

  1、首先社有化,然后国有化,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45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关于社会主义企业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企业领导人员和工人群众之间的关系的根本改变时说,北戴河会议关于人民公社的决议的第五段,现在证明是正确的。首先社有化,然后国有化,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然公社里各个生产队向社有过渡,不是一个早晨全部过渡,而是一个队、一个队有先有后的过渡。全部过渡到了全民所有制,只要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只要还不向共产主义过渡,一般说来,还不会发生同苏联“对表”的问题。  

   

  2、人民公社由基本队有转变到基本社有的时候是队共社的产。第27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巩固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基础的观点时说,人民公社由基本队有转变到基本社有的时候,在一部分人中间,会不会发生抵触现象,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将来实现这个转变的一个决定性的条件,是社有经济的收入占全社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在转变的时候,是队共社的产,而不是社共队的产。社员在这种“共产”以后,比在这种“共产”以前有利。这样,估计绝大多数人不会抵触。但是,原来的队干部,那个时候不能像原来那样当家作主了,他们的管理权力势必相对缩小,他们对这种转变会不会抵触呢?  

   

  3、如果不从基本队有制转变为基本社有制,人民公社还不能巩固。第77,7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为了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在每一个国家中都需要有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开始于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完成于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实现——建成社会主义即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是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不能是别的任何东西,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毛主席评论说,华东协作区最近一次会上,提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人民公社从基本队有制到基本社有制的转变。他们提出了实现这个转变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使社有制经济的收入占到全社经济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到七十。如果不从基本队有制转变为基本社有制,人民公社还不能巩固,还可能垮台。因为生产队的公共财产不多,每年的收入大部分是分给社员消费掉了。一般说来,按每年的总收入计算,分给社员的约占百分之五六十,用于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的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缴纳给国家的占百分之七八,能够积累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人民公社实现了到基本社有制的转变,还是集体所有制。在实现这个转变的问题上,我们同赫鲁晓夫他们的意见分歧,或者说意见冲突,还不会很大;将来人民公社从公社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意见分歧可能就会大起来,就会发生所谓“对表”问题。  

   

  我们有极少数公社,在一九五九年春夏整社以后,还坚持了基本社有制,这些社可能在若干年内就要遇到如何处理从社有制转变到国有制的问题。  

   

  4、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一直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个不同所有制的基础上。第21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多成分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大工业,另一方面存在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大工业消灭着资本主义因素,而小农经济却经常地和大量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不能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散漫而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建立在这种基础上,归根到底是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崩溃的。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不能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散漫而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这个提法当然是正确的。从此逻辑地推论下去,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一直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个不同所有制的基础上。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矛盾,长期不克服,也有问题。最近辽宁省委的调查,华东协作区会议纪要中关于人民公社的意见,都提出了人民公社如何先从基本队有过渡到基本社有的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已经发生了队所有过渡到国有的问题。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矛盾,实际上是工农的矛盾。苏联两种所有制长期同时并存,但是他们一直不承认这个矛盾。德国有个老共产党员,看了我们的八届六中全会决议以后,给我们写了一封信,表示很高兴,认为我们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远景规划。  

   

  5、教科书不承认先使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第800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说,苏联现在还有三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人所有制。这种个人所有制当然和集体化以前的个人所有制不同。在所有制的变革上,教科书不承认先使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使整个社会实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然后再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他们用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接近”、“融合”的模糊观点,来代替一种所有制过渡到另一种所有制、一种生产关系过渡到另一种生产关。  

   

  6、两种所有制的长期并存也会有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第340,32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在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分配和交换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某些方面,以及有计划领导经济的形式,就会过时,就会落后于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而不再适合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这就必须改变生产关系和经济领导形式,使其适应已达到的生产力水平。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段还讲得好。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只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和领导经济的形式方面,存在着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而且所有制方面,例如两种所有制的长期并存,也会有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见,公有制的两种形式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性,它反映出工人阶级和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继而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的特点。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只讲公有制的两种形式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性,没有讲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也是客观的必然性。我们讲集体所有过渡到全民所有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过程,现在我国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河北省成安县的一个材料,说有些经济作物区的公社现在很富,积累高达百分之四十五,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高。这种情况如果发展下去,不使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全民所有制,工业和农业就会发生新的矛盾。  

   

  7、生产合作社还有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客观必然性。第21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小农经济逐步联合成以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生产合作社,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客观必然性。  

   

  毛主席评论说,下一步还有一个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客观必然性。  

   

  8、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长期并存总有一天不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215、21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在长期内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的观点时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长期并存下去,总有一天不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生活对农业生产越来越增长的需要,不能充分满足工业对农业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而要满足这种需要,就不能不解决两种所有制的矛盾,不能不把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不能不在全国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来统一计划全国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和分配。  

   

  9、首先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然后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第737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乡村的住宅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乡村里,对集体农庄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筑设备完善的、样式美观的庄员房屋,逐渐实现所有集体农庄的无线电化和电话化。集体农庄建设优良的学校、俱乐部、电影院和图书馆,这对于庄员们特别是青年们的共产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只讲把集体所有制变成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不讲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经过什么步骤、什么过程变成为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他们不同意我们提出首先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然后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前一种过渡,就是要把农业生产资料统统变为国有,把农民统统变为国家的农业工人,由国家发工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高速度发展生产,工作要有步骤。没有适当的步骤,又可能刮起“共产风”来。主要的步骤,将是在社有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社有经济占到了全社经济的一半以上,实现由基本队有到基本社有的转变。这样,再变为国有就好办多了。  

   

  10、将来我们的农村是一切国有化。第241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列宁的合作社计划的观点时说,将来我们的农村,不只是土地国有化,而是一切国有化。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初期,农民把公社化错看为国有化,不少地方发生农民把土地推给人家,自己情愿少种的现象。经过整顿,经过三级所有制的确定,农民已经看清楚人民公社还不是国有,而是队基本所有,现在农民转过来多要土地,多种土地了。估计展开机械化以后,到处更会感到土地不足,会普遍进行改良坏土地。  

   

  11、全民所有制也有一个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变化过程。第329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关于社会主义两种所有制的观点时说,人民公社将来从基本队所有,经过基本社所有,转变为全民所有以后,全国将出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这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它在一个时期内,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全民所有制。再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进而转变为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所以全民所有制也有一个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变化过程。  

   

  说两种公有制是富强的根源,现在可以这样说。但是,在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以后,这种源泉还会更加强大;到了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实现以后,那就更加强大得多了。教科书就是看不到事情的发展。  

   

  (五)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总有一天要完结自己的命运  

   

  1、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范畴像其他范畴一样都是历史范畴。第21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在过渡时期的多成分经济的观点时说,社会主义社会里面的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等,现在是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但是,发展下去,总有一天要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总有一天要被生产力的发展所突破,总有一天他们要完结自己的命运。能说社会主义社会里面的经济范畴都是永久存在的吗?能说按劳分配这些范畴是永久不变的,而不是像其他范畴一样都是历史范畴吗?  

   

  2、社会主义经济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第25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的观点时说,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不同的公有制组成的。这种社会主义经济,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难道就没有它进一步变化的过程吗?难道我们能让这两种所有制“彻底巩固”下去吗?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面的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这些经济范畴,难道是永生不灭吗?难道它们只有生长、发展而没有变化、死亡吗?难道不是像其他的历史范畴一样,都是历史范畴吗?  

   

  (六)逐步缩小以至消灭三大差别  

   

  1、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第19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发展大工业,首先是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基础的重工业,是消灭这些国家失业和农业人口过剩的必要前提,以前这些国家年年有大批人找不到工作,流亡国外。工业化促使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巩固并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必要的基础。  

   

  毛主席评论说,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斯大林对农民总是不放心,把农民卡得死死的,用拖拉机站来控制农民,结果吃了亏。  

   

  2、要把大城市居民分散到农村去,建立许多小城市。第73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城市和乡村间的本质差别的消灭,决不是意味着降低大城市的作用。伴随着工业在全国有计划的分布而来的是新城市的建设。城市是物质和精神文化最发达的中心,是大工业的中心,它将促使乡村获得现代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就是要用绿化城市和利用现代市政建设的一切成就的办法,来消灭人口密集现象和改善城市生活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既然要消灭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书上说是“本质差别”,为什么又特别申明并不是“降低大城市的作用”?将来的城市可以不要那么大。要把大城市居民分散到农村去,建立许多小城市。在原子战争的条件下,这样也比较有利。  

   

  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的消失根本上靠生产的发展。第50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刺激劳动者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  

   

  毛主席批注:根本上靠生产的发展  

   

  4、共产主义社会所有的人都叫共产主义劳动者。第704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随着从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向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的过渡,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城乡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的消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间的界限也将最终消灭。共产主义是没有阶级的社会。消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阶级界限也是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不同的根本特点之一,因为那时候生产资料和全部国民财富的所有者是没有阶级差别的人民。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消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阶级界限也是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不同的根本特点之一。”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消灭了,那时,工人不叫工人,农民不叫农民,知识分子不叫知识分子,所有的人都叫共产主义劳动者。  

   

  (七)每一个时期总有人反对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妄图复辟的资产阶级分子反对建立共产主义  

   

  1、每一个时期总有一部分人安于已有的制度而不愿改变。第27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巩固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基础论述时说,每一个时期,总会有这样一部分人,保持旧制度对他们有利,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对他们不利。他们安于已有的制度,不愿意改变这种制度。例如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对他们很有利,在转到按需分配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不舒服。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总要对旧制度有所破坏,不能只有建设,没有破坏。要破坏,就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抵触。  

   

  2、妄图复辟的资产阶级分子却不愿意建立共产主义。第711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敌对的阶级,所有劳动者都愿意建成共产主义,所以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不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敌对的阶级,所有劳动者都愿意建成共产主义”。但是,过去的剥削者、妄图复辟的资产阶级分子却不愿意建立共产主义。  

   

  教科书说,“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不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的”。只能说,不需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社会革命,但是还要有一种生产关系代替另一种生产关系、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革命。  

   

  (八)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要经过革命  

   

  1、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还要有一种生产关系代替另一种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向共产主义过渡不能说不是社会革命。第28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完成,同时就是向共产主义的逐步过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同共产主义的利益相冲突的阶级和社会团体,所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不通过社会革命完成的。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说得不妥当。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但是不能说这不是社会革命。因为一种生产关系代替另一种生产关系,就是质的飞跃,就是社会革命。我国个体经济变为集体经济,再从集体经济变为全民经济,都是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由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转变为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也不能不说是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  

   

  2、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第341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对抗性矛盾的观点时说,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  

   

  (九)按需分配是逐步实现的  

   

  1、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第36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使居民日益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能够同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日益增长的生产合理地协调起来,不会有生产过剩危机,因而有可能不断地扩大生产。  

   

  毛主席评论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个说法值得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有一种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怎么办?  

   

  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需要刺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也不断创造新的需要。人们对粮食的需要,在数量方面总不能是无限制的,但是在品种方面也会变化。  

   

  2、人民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第663页  

   

  毛主席在读完第三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预算、信用和货币流通)后评论说,人民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  

   

  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了,也不能一下子完全满足需要。因为需要是不断被创造的。拿过去来说,没有文字,人们就没有对文具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人们对文具的需要也随着创造出来了。拿现在来说,因为发明了电视机,所以人们对于它的需要也随着提出来了。  

   

  3、按需分配是逐步实现的。第283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观点时说,当然,按需分配是逐步实现的。可能是主要的物资能充分供应了,首先对这些物资实行按需分配,然后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推行到其他产品去。  

   

  (十)国家消亡,需要有一个国际条件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但在没有创造出这些条件以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仍然是迫切需要的,国家的一切职能要保存,而组织经济的职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家和国家的经济作用的削弱,会给共产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  

   

  毛主席评论说,国家消亡,需要有一个国际条件。人家有国家机器,你没有,很危险。第706页  

   

  (十一)现在提出消灭民族界限是反动的。但是,将来民族界限总有一天要消灭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由于对社会关系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旧的资产阶级的民族被改造成新的社会主义的民族。资本主义把民族分成利益对立的阶级和集团,而社会主义则在公有制和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把民族团结起来。  

   

  毛主席评论说,苏联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他们实行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办法。我们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有些人想援引苏联的办法,在中国成立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这是不对的  

   

  现在,区别民族界限,重视民族感情,对反对帝国主义有好处。现在提出消灭民族界限,是反动的,是有利于美国的世界主义的。但是,将来民族界限总有一天要消灭,各民族语言总有一天会融合成为统一语言。经济大发展了,文化大发展了,交通非常方便了,彼此往来非常密切了,就会感觉到各有各的语言很不便利,统一语言的需要就会愈来愈增长。第281页  

   

  (十二)共产主义要求更严格的劳动纪律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随着共产主义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就成多余的了。货币也就不需要了。产品将按社会成员的需要直接分配。社会将逐渐用工作时间直接计算劳动,而不再采用价值和价值的形式。广泛利用电子计算机。  

   

  毛主席评论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因为高度自动化,要求人们的劳动和行动更准确,那时的劳动纪律会比现在更加严格。第706页  

   

  (十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尚贤”恐怕还要继续下去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社会主义竞赛并给予人民群众的这个进步运动以全力支持。劳动者由于工作中的成就,不仅得到物质奖励,而且得到勋章和奖章,由于杰出的革新活动,更得到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和列宁奖金。  

   

  毛主席评论说,到了共产主义以后,“尚贤”恐怕也还要继续下去。产品按需分配了,物质刺激也还有那么大的作用吗?先进和落后这两部分人,在任何时期都是存在的。分别这两部分人,就是一个“尚贤”的问题。第461页  

   

  (十四)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是要发展的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关系消亡的设想时说,现在我们说共产主义社会分两个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这是马克思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所做的科学预见。进到高级阶段以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一定会出现新的阶段,新的目标一定又会提出来。第70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的观点时说,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过渡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东西必然是要灭亡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也还是要发展的。它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能够说到了共产主义,就什么都不变了,就一切都“彻底巩固”下去吗?难道那个时候只有量变而没有不断的部分质变吗?第25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观点时说,可以设想,将来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还会有无穷的变化,但是所有制方面不会有多大变化。第319页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  

   

  十二、国际问题  

   

  (一)国际资产阶级处于危机之中,资本主义世界非常不安宁  

   

  1、国际资产阶级现在处于危机之中。797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论说,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策略可以改变,而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国际资产阶级现在处于危机之中,任何风吹草动,他们都害怕,警惕性很高,但是章法很乱。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非常不安宁。第684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必要的后备的问题的论述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非常不安宁。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占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独立,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再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相对稳定。赫鲁晓夫说,“不要用武力去试探资本主义的稳定性”。这句话说得真没有意思。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会用武力去试探,而且资本主义已经不稳定,何必我们去试探呢?  

   

  3、现在的国际局势,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局势紧张多了。第314,315页  

   

  毛主席在读教科书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时论述了社会发展史,并对战后的国际局势做了简要的概括。毛主席说,人类历史进到铁器时代,才有两千多年,从发明蒸汽机到现在,不过一百七十多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粗石器时代最长。从粗石器进到精石器,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现在的国际局势,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局势紧张多了。当时,资本主义还有一个相对稳定时期,除了苏联以外,其他国家的革命都失败了,英国和法国很神气,各国资产阶级对苏联也不那么怕。除了德国的殖民地被剥夺以外,整个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并没有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日三个帝国主义国家垮台了,英、法也削弱了,衰落了,社会主义革命在十几个国家成功,殖民体系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再也不能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的相对稳定了。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体情况变了,但危机规律依然存在  

   

  1、现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同马克思时候的危机有所不同。第42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战后时期,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以资本主义梦想不到的高速度有计划地不断地向前发展,可是在同一时期,美国却遭受到1948—1949年和1953—1954年两次经济危机,结果生产下降,失业增多,而从1957年底开始,美国又发生了波及到其他资本主义各国的新的生产过剩危机。  

   

  毛主席评论说,现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同马克思时候的危机不同,有了变化。过去大体上是七八年或十年来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九年,十年中美国来了三次。  

   

  具体情况变化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规律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发展不平衡,在一个国家内部也是发展不平衡。  

   

  2、资本主义走向没落和完结。第33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与愈来愈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高速度的不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余地。  

   

  毛主席评论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来说,现在还能使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但是,同社会主义制度比较起来,就很不优越,而且日益走向没落和完结。  

   

  3、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是起调节作用的。第35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绝对统治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依据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自觉地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领导,而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资产阶级国家不能起这种作用。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关于“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资产阶级国家不能起这种作用”这几句话讲得太绝对了。实际上,资产阶级国家,对他们的经济是起调节作用的,例如美国政府出来干涉钢铁工人的罢工,就是一种调节。  

   

  (三)战争与和平。只有消灭了阶级,才能永远消灭战争  

   

  1、资本主义危机就是酝酿着战争。第26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自发的,生产的增长受到群众有限的购买力的限制,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和失业者的增加。资产阶级利用政权来维持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和失业者的增加”。这就是酝酿着战争。难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忽然不灵了么?难道在世界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就能够彻底消灭战争么?  

   

  历史的规律是,只有经过革命战争才能消灭阶级,只有消灭了阶级才能永远消灭战争。不进行革命战争,要消灭阶级,我们不相信。没有消灭阶级,要消灭战争武器,这不可能。世界上从有历史以来,没有不搞实力地位的事情。任何阶级、任何国家,都是要搞实力地位的。搞实力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军队是阶级的实力。只要有阶级,就不能不搞军队。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局部战争没有断过。第797,798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论说,只要阶级斗争存在,战争总有一天不可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局部战争没有断过。美国帝国主义现在的战略是,在准备大战的条件下,搞局部战争,连锁反应,一个一个地吃掉我们。这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帮助南朝鲜打北朝鲜,帮助南越打北越,都没有引起什么连锁反应。  

   

  3、国际范围内的斗争比过去都更加尖锐了。第70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即使到共产主义建成后,只要帝国主义国家还存在,只要它们对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进犯的威胁还未消除,国家还是必要的。但是,国家的性质和形式将取决于共产主义制度的特点。  

   

  毛主席评论说,目前的国际形势,仅仅是没有打世界大战,局部战争从来没有停过,国际范围内的斗争,各方面的斗争,比过去都更加尖锐了。  

   

  4、世界大战打不打,不决定于我们。第262,26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前提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劳动者手中,他们在以共产党为首的工人阶级领导下,为了全民的利益,利用这一政权来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前提是,国家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利用这一政权来维持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毛主席评论说,世界大战打不打,不决定于我们。我们不是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不是麦克米伦的参谋长,我们说了不算数。世界大战还是有两种可能性。即使签订了不打仗的协定,战争的可能性也还存在。帝国主义要打的时候,什么协定也不算数。至于打起仗来用不用原子弹、氢弹,那是另一个问题。曾经有了化学武器,但是打仗的时候没有用。经过极大的努力,签订打仗时不打原子弹、核武器的协定,打起仗来大家都还用常规武器,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即使两个阵营不打仗,也不能保证资本主义世界内部不打仗。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可能打。帝国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可能打。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现在就在打。  

   

  5、社会主义国家还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第265,26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的进攻引起剥削阶级的拼命反抗,他们在资本主义包围的支持下,进行怠工、破坏和恐怖活动。共产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同这些困难进行了奋不顾身的斗争,作了必要的牺牲,终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的增订本,在此之后,加了一段,说现在苏联已经不再受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了。这个说法有使人睡觉的危险。当然,现在的情况,比起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苏联的西方,有了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的东方,有了我们和朝鲜、蒙古、越南这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导弹可以打几千公里、万把公里。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周围,布满了美国的军事基地,这些基地的箭头,都是朝向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的。能够说,现在苏联已经不在导弹的包围之中吗?社会主义阵营已经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吗?  

   

  6、战争是阶级冲突的一种形式。第262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所需的条件地观点时说,最近,一九五九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共产党的会议中说,现在出现了永远消灭战争的可能性,出现了把一切物力、财力利用来为全人类服务的可能性。这种说法,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阶级分析,没有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区别出来。战争是阶级冲突的一种形式。有阶级就一定有阶级冲突。一般冲突方法解决不了的时候,就必然要用战争的方法来解决。不消灭阶级,怎么能消灭战争?  

   

  7、军区可以把管民兵的这个重要任务担当起来。第27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发展和巩固,国家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对剥削阶级的镇压这个职能消失了。保卫国家不受侵略者的的职能保存下来,国家组织经济文化教育活动的职能日益加强。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现在有些军区,觉得没有事做,可是他们又不想把管民兵的这个重要任务担当起来。  

   

  (四)争取十年、二十年的和平,是我们最早提出的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自发的,生产的增长受到群众有限的购买力的限制,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和失业者的增加。国家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利用这一政权来维持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毛主席评论说,当然我们是希望不打世界大战的,我们是希望和平的。我们赞成用极大的努力来禁止原子战争,并且争取两个阵营签订互不侵犯协定。争取十年、二十年的和平,是我们最早提出的主张。  

   

  如果能够实现这个主张,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很有利的。第263,264页  

   

  教科书第三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预算、信用和货币流通),不是说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程中不会发生国民经济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为了防止和消除国民经济中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必要的后备。  

   

  毛主席评论说,现在,美国和全世界有一种趋势,即很重视对中国的研究,很注意中国的问题。这是有原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十月革命成功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一些半殖民地的国家,都很注意对苏联的研究。原因之一是苏联作为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取得革命胜利的,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革命胜利了,又进行了多年的建设,而中国是亚洲的一个主要国家,也一定会引起人家的注意。欧洲和亚洲是世界上的两个大洲,这两大洲有两个主要国家革命成功了,这件事情引起了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第683,684页  

  

   

  (五)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1、两个经济体系之间有激烈的广泛的斗争。783,784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六章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两个世界体系的和平经济竞赛,并不排除两个体系的国家之间发生经济联系,反而要求建立和发展这种联系。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国家根据平等、互利和严守自己承担的义务的原则,尽力与资本主义体系的国家发展事务联系。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合作的发展,不但不妨碍这些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而且会为加强这种往来创造有利的前提和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了两个世界市场的论点。教科书在这里强调两个世界体系的和平经济竞赛,强调在两个世界体系间“建立和发展”经济联系。这是把实际上存在的两个世界市场变成了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中的两个经济体系,这是从斯大林的观点的后退。  

   

  在两个经济体系之间,其实不只是竞赛,而且有激烈的、广泛的斗争。教科书避开了这种斗争。  

   

  2、在国与国的关系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第755,75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六章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间的分工以每个国家的可能性为依据,并导向共同的繁荣。社会主义的分工可以使各个国家取长补短,集中人力财力发展本国有最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生产经验和干部的部门,这样就可以在工业中达到合理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在粮食和原料生产上达到最适当的分工。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段里面的提法不好。我们甚至对各省都不这样提。我们对各省的提法一向是:凡是自己能够生产的,就自己尽可能地发展,只要不妨碍全局。欧洲的好处之一,是各国林立,各搞一套,使欧洲经济发展较快。  

   

  我国自秦以来形成大帝国,那时以后,少数时间是分裂、割据,多数时间保持统一局面。缺点之一是官僚主义,统治很严,控制太死,地方没有独立性,不能独立发展,大家拖拖沓沓,懒懒散散,过一天算一天,经济发展很慢。  

   

  现在,我们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全国各省又是统一的,又是独立的。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是如此。从政治上来说,各省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服从中央的决议,接受中央的控制,独立地解决本省的问题;而中央的重大决议,又都是中央同各省商量,共同作出的。例如,庐山会议的决议,就是如此。它既合乎全国的需要,也合乎各省的需要。能说只有中央需要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地方就不需要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吗?从经济上来说,中央要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不要限制、束缚地方积极性。我们是提倡在全国统一计划下,各省尽可能都搞一整套。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只要能就地取材,就地推销,凡能办的事情,都尽可能地去办。不能办的事情,当然不要勉强去办。这里要注意,原料供应,产品销售,地方应当服从中央的调度安排。以前曾经担心,各省都发展了各种工业,像上海这样的城市的工业品会没有人要。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我们的各种工业品并不是多了,而是还很不够。上海最近提出了向高大精尖发展的方针,他们还是大有事情可做的。  

   

  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我们主张,各国尽量多搞,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自己尽可能独立地搞,凡是自己能办的,必须尽量地多搞。只有自己实在不能办的才不办。特别是农业,更应当搞好。吃饭靠外国,危险得很,打起仗来,更加危险。他们和我们相反,不提倡各国尽量搞,而提倡“可以不必生产能靠其他国家供应来满足需要的产品”。似乎想用经济力量来控制别的国家。他们不懂得,这样“管”起来,对他们自己也不见得有利。  

   

  3、小的国家和省份也很难什么都搞。第765页  

   

  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必须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分工。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都是中小国家,每一个国家发展所有的工业部门,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也是力不胜任的。  

   

  毛主席评论说,就某些产品来说,有些国家有这里所说的“力不胜任”的问题。蒙古人口不到一百万,各种东西都搞也有困难。我们国内有些人口少的省,例如青海、宁夏,现在也很难什么都搞。  

   

  4、社会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第757页  

   

  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说,资本主义阵营各国弱肉强食,发达国家以保持不发达国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落后状态为目的;而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国际分工,各人民民主国家便易于消灭从资本主义继承下来的经济落后状态和经济发展的片面性,为工业化创造有利条件,更迅速地发展经济和增进人民的福利。  

   

  毛主席评论说,在这行后面,新的增订本加了三段话,其中有句话说:“使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总的水平逐渐拉平”。据说,目的是想使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大体上相同的时间之内,一起进入共产主义。这个理论、这种提法,都不对。各国人口不等,资源不同,历史条件不一样,革命有先进和后进的区别,怎样拉得平呢?一对夫妻生了十个儿子,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聪明些,有的愚蠢些,怎么能够拉平?“拉平”实际上是布哈林的均衡论。社会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一国之内的各省,一省之内的各县,都不平衡。拿广东的卫生工作来说,佛山市和岐乐社搞得好,因此佛山和广州不平衡,岐乐社和韶关不平衡。他们反对不平衡,幻想平衡,是错误的。  

   

  5、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完全平等没有做到。第753页  

   

  教科书(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说,“在社会主义阵营,没有也不可能有经济扩张、不等价交换”。毛主席评论说,事实上有。教科书又说:“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多方面的合作,以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互助为基础”。  

   

  毛主席评论说,事实上也是没有做到。  

   

  6、事实上有政治性的贸易。第769页  

   

  教科书(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说,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没有一个参与国强迫对方接受他所不要的商品”,“不会有任何的歧视和不等价交换”。  

   

  毛主席评论说,不是那么一回事。事实上有卖肉带骨头的贸易,这是一种政治性的贸易。  

   

  7、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好。第775页  

   

  教科书(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说,贷款是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在资本主义世界,信贷关系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垄断组织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掠夺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在社会主义阵营,债权国不因给予贷款而有任何特权。贷款的条件十分优惠。  

   

  毛主席评论说,贷款这件事,斯大林在世时,赫鲁晓夫刚上台时,他们做的和这里写的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好,我们要懂得这个原则。根本的问题是制度问题,制度决定一个国家走什么方向。只要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就决定社会主义国家总是要同帝国主义国家相对立的,妥协总是暂时的。社会制度变了,这个国家走的方向就要随着改变。  

   

  8、印度的革命总是要成功的。第785页  

   

  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说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给予不发达国家的援助,不附带任何政治性或经济性的条件。根据1955年2月2日苏印协定,苏联帮助印度建设年产100多万吨钢的比莱冶金工厂,便是与不发达国家建立的这种新型经济关系的明显例子。  

   

  毛主席评论说,在相当长期内,印度大资产阶级可以剥削工人,但是这个工厂建成以后可以增加好几万工人,这样一个几万人的重工业企业,可以成为印度无产阶级积累力量的一个重要基地。从长远看,印度的革命总是要成功的,这个钢厂、这类企业,将来总是人民的财产。  

   

  现在尼赫鲁挂社会主义的招牌,行资本主义的实际,这对印度工人有欺骗作用。甘地主义的影响,也对印度工人有麻痹作用。印度还没有像蒋介石那样的屠杀人民的反面教员。这些都是印度无产阶级的不利条件。   

   

   

   

   

   

   

对《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修改和信件  

   

  (1958年11月10日、12日)  

   

  一  

   

  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此件经中央政治局批准后,发至各级党委党组织认真实行。在实行前,要加以充分讨论。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十日)  

   

  会议讨论了:(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二)公社问题;(三)城市公社问题;(四)要抓农业;(五)工作方法;(六)几个具体政策问题。  

   

  (一)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  

   

  经过讨论,归纳为下列五点:  

   

  1、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东西,我们叫作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内,全党全民的任务是完成社会主义的建设。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集中表现,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的全民所有制。我们有了一个不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这就是国营工业,大森林地,河道,领海,国营水库、水湖、水塘,国营农场、林场、牧场以及其他各项国营事业。这还只是一部分全民所有制,而非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时期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的全民所有制。  

   

  2、现在存在的以人民公社形式出现的社会主义大集体所有制,也就系小全民所有制,要逐步地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所有制。  

   

  这一部分包括几亿人口,主要是农民,还有手工业工人。他是〈们〉原先是个体的中小生产者,经过几个步骤,在1953年到1956〈1958〉年的六年时间,发展到了现在人民公社阶段。集体性逐步提高了。有可能开始向全民性发展,例如现在出现的县办工业,就带有向全民所有制发展的因素。但尚非全民所有制,可以称为县民所有制,即所谓小全民所有制。在全县范围内能够由县调配的劳动和产品,都属于这种制度。  

   

  3、社会主义的全面的全民所有制的含义,是(一)社会生产资料为全民所有;(二)因此社会产品(不但是生产资料的产品,而且是生活资料的产品)也为全民所有。在过渡时期的目前阶段,除国营企业和其他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已成为全民所有以外,人民公社的生产资料(土地、森林、水池、种子、肥料、牲畜、农具、农业机器、工业厂矿)和产品,应当逐步地增加全民所有的成分,即逐步增加生产资料的全民性部分和逐步增加产品能由国家调拨的部分,根据国家计划生产,根据国家计划调拨。  

   

  4、要能实现调拨和逐步增加调拨的比例,就必须有雄厚的生产资料,就必须根据国家计划和公社需要,增加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因此,必须不断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不断提高这两个部类的生产水平。  

   

  5、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产资料,就必须实现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即机械化和电气化)。  

   

  (二)  

   

  公社问题,其中有公社的性质问题,体制问题,分配问题,全民、集体、个人的关系问题,作息时间问题,食品问题,取暖问题。  

   

  1、关于公社的性质问题:  

   

  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公社在现阶段同时又是基层政权的组织。  

   

  公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  

   

  公社是实现两个过渡的最好的形式。这两个过渡是:一个,由社会主义的目前阶段到完成阶段的过渡  即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的过渡;另一个,由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到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的过渡。  

   

  公社是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结构的基层单位。  

   

  2、关于公社的体制问题:  

   

  现在有三种形式:一是一县一社,二是一县数社县有联社,三是一县数社县无联社。大家认为,县有联社的组织形式较好,一县一个社可以继续试行,一县数社无联社形式是不好的。  

   

  公社内部各级都应当有一定的权力和机动,以便发挥各级的积极性。  

   

  各地公社要一律冠以地名。  

   

  在劳动调配中,第一、必须实行和巩固生产责任制。第二、必须使生产各部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运输部门)的劳动分配要合理,劳动组织要适当。  

   

  县级工会组织取消。县妇联的组织目前暂不改变。  

   

  3、关于分配问题:  

   

  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一九六零年,或者略长一点的时间内,农村人民公社实现每年每人能够分配到150到200元。并且逐步提高国家对产品的调拨比例。争取在十年内(一九六七年以内)达到公社的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归个人,三分之一左右归公社积累,三分之一左右归国家调拨。  

   

  4、关于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应当实行大集体小自由的原则。  

   

  5、关于作息时间问题: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实现六小时工作,四小时学习,八小时睡觉,六小时吃饭和娱乐。  

   

  在苦战三年期间,在农村中实行十二小时工作和学习(一般的时候十小时工作,两小时学习。农忙的时候,十二小时工作),四小时吃饭和休息,八小时睡觉。  

   

  在城市中,一般地应当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维持八小时工作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加班加点。  

   

  6、一定要注意食品中含热量和营养分两个部分对于每一个人的起码必需数量。为此,要同营养学家商量,作出适当规定,不可疏忽大意。  

   

  7、立即作好过冬的准备。凡冬季在野外工作的必须有相当的宿舍。北方必须迅速解决冬季取暖问题。  

   

  (三)城市公社问题  

   

  1、采取积极态度,在城市中试行人民公社。  

   

  2、要分步骤地搞,各地进度可以有快有慢。大城市应当放慢。  

   

  3、城市公社必须要有生产基础。没有生产基础,是困难搞好的,即使组织起来,也办不了大事。  

   

  4、城市中在一个时期内,应实行工资为主供给为辅的制度,个人机动多一些。目前不宜过多地牵动城市人民现有的生活习惯和方法。  

   

  5、国营企业和大学校的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所有制,人员的调配)和管理权限不能改变,人员可以加入当地的公社,可以从厂长基金、超额提成、工会费用中拨出一定数目的经费,交纳公社。  

   

  6、地方国营的中小企业,可以下放一些给公社经营,保证上缴利润,原来这些企业的上缴利润由公社包缴。城市公社问题比较复杂,委托柯庆施[2]同志写一文件,提交武汉会议讨论。  

   

  (四)  

   

  在注意抓工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农业。一九五九年农业的关键是夏收,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在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九五九年一、二、三月四个月内,必须负起责任,用一个必要的时间抓农业,保证一九五九年夏季和全年的农业继续获得伟大的胜利。争取工业、农业、思想三胜利,山西省同志的这个口号很好,应当在全国推广。  

   

  (五)工作方法  

   

  1、在人民公社中,由于群众生活的集体化程度更高了,干部作风的好坏对群众生活的影响更大了,必须特别注意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不允许用简单化的行政命令手段去处理有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严格禁止和纠正假借组织军事化的口号而打骂捆绑群众和任意处罚群众的现象,严格禁止和纠正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用所谓“大辩论”、“辩你一下”,即整你一下的方法来压服群众的现象。  

   

  2、对于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一定要采取老实态度,反对谎报成绩,隐瞒缺点。无论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等哪一方面的数字,也无论对内对外对上对下,都应该是多少就说多少。是好就说好,是坏就说坏。现在有一种在成绩方面以少报多,怕说缺点的倾向,这是十分有害的;必须在全体干部中进行一次教育,彻底克服这种不良风气。  

   

  (六)几个具体政策问题  

   

  1、对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民主人士的生活水平,不宜改动。定息不宣布取消,要不要听其自便。愿意参加劳动的欢迎,不愿意劳动的不要勉强。  

   

  2、干部待遇问题,涉及面很大,要慎重处理。在改为供给制时,原则是上面高薪的要降低些,其余的基本维持,有升有降。  

   

  在农村工作的干部的薪给,既要照顾到农民的生活水平而略有减少,又不宜减得过多。必要时他们的薪给可由国家发给,不由公社开支。  

   

  3、工人的工资总额不能降低。由于取消计件工资等措施而减少了的部分,应当予以补足,并且略有提高。  

   

  根据毛泽东修改件刊印。  

   

  二  

   

  小平[3]同志:  

   

  想了一下,那个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还是稍等一下(大约两个星期左右),带到武昌会议[4]上再谈一下,得到更多同志的同意(可能有好的意见提出来,须作若干修改,也说不定),然后作为正式文件发出,较为妥当。这并不妨碍各省同志按照他们带去的草案立即在干部中传达、讨论和实行。是否如此,请你同北京同志们商量酌定。既然如此,郑州会议就是一个为武昌会议准备文件的会议,因此不要发公报。  

   

  毛 泽 东  

   

  十一月十二日上午七时  

   

  根据手稿刊印。  

   

  三  

   

  各省委、直属市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同志们和各协作区负责同志:  

   

  到郑州开会的同志们从郑州走后,我又想了一下。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宜于在武昌会议上征求更多同志的意见,然后发表,较为适宜。因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可能未到郑州的同志有些好的意见,也说不定。为此改变原定计划,中央政治局暂不批准,交给武昌会议再议一次。对这件事你们怎么处理呢?你们可以在这几天内,征求省地两级及个别县级负责同志们的意见,由你们将这些意见带到武昌,加以研究。这样做,时间耽搁也不甚多,不过十几天,并不妨碍大事。决议中有些要立即施行的,你们可以立即施行,仍如郑州会议时所约,并不变更。以上如以为可,即请照办。已另报告中央。  

   

  毛泽东  

   

  1958年11月12日于郑州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原笔录件刊印。  

   

  注释  

   

  〔1〕 这个文件原来的标题是《郑州会议纪要》,毛泽东把它改为《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日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是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重新起草的。参见本册第568---577页。  

   

  〔2〕 柯庆施,当时任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  

   

  〔3〕 小平,即邓小平,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4〕 指即将在武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举行。   

   

   

   

   

   

   

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  

   

  (1958年12月1日)  

   

  这里我想回答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既是真的,又是纸的,这是一个由真变纸的过程的问题。变即转化,真老虎转化为纸老虎,走向反面。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不独社会现象而已。我在几年前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不是真老虎,为什么要重视它呢?看来还有一些人不通,我们还得做些解释工作。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它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反动的、落后的、腐朽的阶级,在面临人民的决死斗争的时候,也还有这样的两重性。一面,真老虎,吃人,成百万人成千万人地吃。人民斗争事业处在艰难困苦的时代,出现许多弯弯曲曲的道路。中国人民为了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花了一百多年时间,死了大概几千万人之多,才取得一九四九年的胜利。你看,这不是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吗?但是,它们终究转化成了纸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这是历史的事实。人们难道没有看见听见过这些吗?真是成千成万!成千成万!所以,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向阶级敌人作斗争是如此,向自然界作斗争也是如此。我们在一九五六年发表的“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和“十二年科学发展纲要”,这些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宇宙发展的两重性,关于事物发展的两重性,关于事物总是当作过程出现、而任何一个过程无不包括两重性,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的。一方面,藐视它,轻而易举,不算数,不在乎,可以完成,能打胜仗。一方面,重视它,并非轻而易举,算数的,千万不可以掉以轻心,不经艰苦奋斗,不苦战,就不能胜利。怕与不怕,是一个对立统一法则。一点不怕,无忧无虑,真正单纯的乐神,从来没有。每一个人都是忧患与生俱来。学生们怕考试,儿童怕父母有偏爱,三灾八难,五痨七伤,发烧四十一度,以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之类,不可胜数。阶级斗争,向自然界的斗争,所遇到的困难,更不可胜数。但是,大多的人类,首先是无产阶级,首先是共产党人,除掉怕死鬼以及机会主义的先生们以外,总是将藐视一切,乐观主义,放在他们心目中的首位的。然后才是重视事物,重视每件工作,重视科学研究,分析事物的每一个矛盾侧面,钻进去,逐步地认识自然运动的法则和社会运动的法则。然后就有可能掌握这些法则,比较自由地运用这些法则,一个一个地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处理矛盾,完成任务,使困难向顺利转化,使真老虎向纸老虎转化,使革命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化,使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使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转化,使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转化,使年产几百万吨钢向年产几千万吨钢乃至几万万吨钢转化,使亩产一百多斤或者几百斤粮食向亩产几千斤或者甚至几万斤粮食转化。同志们,我们就是做这些转化工作的。同志们,可能性同现实性是两件东西,是统一性的两个对立面。虚假的可能性同现实的可能性又是两件东西,又是统一性的两个对立面。头脑要冷又要热,又是统一性的两个对立面。冲天干劲是热。科学分析是冷。在我国,在目前,有些人太热了一点。他们不想使自己的头脑有一段冷的时间,不愿意做分析,只爱热。同志们,这种态度是不利于做领导工作的,他们可能跌筋斗,这些人应当注意提醒一下自己的头脑。另有一些人爱冷不爱热。他们对一些事,看不惯,跟不上。[2]对这些人,应当使他们的头脑慢慢热起来。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日,在武昌  

   

  根据一九七七年九月十一日《人民日报》刊印。已编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  

   

  注 释  

   

  〔1〕 这是毛泽东在武昌举行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期间写的一篇文章。  

   

  〔2〕 在这句之后,原文还有“观潮派,算帐派,属于这一类”。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六日,毛泽东在审阅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编辑的干部学习材料《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几个问题》中收录的这段话时,删掉了这十一个字。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  

   

  (1959年2月14日)  

   

  马特:我有些理论问题不清楚,想在这里提一提。主 席 先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理论家,不知有无时间解答?  

   

  毛泽东:你这个说法不对。  

   

  马:理论著作我看过很多。我认为只有列宁和您的著作最好。  

   

  毛:忙于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研究理论问题。  

   

  马:我认为,所谓马列主义是指马克思和列宁两人的著作。其中属于认识论的唯物主义是普遍的真理,还有一部分是属于具体实用的而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考察的学说。就此而言,马列主义中属于后一部分的学说是否需要不断改变?  

   

  毛:你这个讲法不合适,马列主义至今未变。唯物主义并不等于马列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就已经有唯物主义,资产阶级曾经发挥了唯物主义,例如法国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也不是马克思发现的,例如德国过去有唯心辩证法。马克思是改造了这两种东西。他把唯物主义改造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为什么会有发展呢?因为有矛盾存在。他把辩证法改造成为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辩证法,这与德国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不同。至于马克思、列宁关于个别问题的结论做得不合适,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因为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例如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西方几个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结论。  

   

  马:这正是我要提的问题。  

   

  毛:列宁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列宁改变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说,说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  

   

  毛: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几个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现在改变了这个结论。例如,俄国经济比西欧落后,却首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就证明,无产阶级革命是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  

   

  马:这本来是没有预料到的,即使是列宁,也是事后才看出来的。  

   

  毛: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前就已经发现。  

   

  马:但是在二月革命之后。  

   

  毛:列宁在从事研究工作的后期,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帝国主义阶段,看出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有可能引起世界大战,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爆发革命,在东方国家中也有这种可能。  

   

  马:列宁是在以后才看出的。  

   

  毛: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了这个问题,并且得出结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2]当然,他没有预料到在什么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马:列宁说专政只能由一个政党执行,而主 席 先生说无产阶级专政可以由几个政党联合执行,这是不是离开了马列主义?  

   

  毛:不能说离开了马列主义。中国的民主革命,可以说是几个政党联合进行的,但是以共产党为首。中国有两次革命:一九四九年以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解决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统治的问题,那时我们没有触动民族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后一次革命,想必你也知道,就触及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以及个体手工业与个体农业的所有制。对这些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了几个步骤。后一次革命经过几年,已基本完成。这两次革命,都是以共产党为领导进行的。  

   

  马:中国解放的第二天我就知道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以后的事,中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却早已知道了。  

   

  毛:我们先动买办资本,而对民族资本我们好几年未动。至于个体农民,我们首先分配土地为农民所有,第二步才将他们组织起来,搞合作化。对于民族资本,我们分几个步骤进行改造,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公私合营。国家采取了和平赎买政策,分好几年赎买。现在,原属民族资本的那些企业都是由国家管理。  

   

  中国过去的资本主义,主要是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占百分之八十,民族资本只占百分之二十。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归国家所有以后,资本的主要部分就已归国家所有了。对民族资本我们采取和缓的政策。  

   

  马:很同意中国的做法。  

   

  毛:资本家现在同我们合作。  

   

  马:还有一个理论问题,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先在东方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毛:这个道理很简单。东方国家的统治者不能解决他们国家的问题,东方国家人民首要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些国家被西方国家剥削得很贫困。这里讲的东方,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即所谓帝国主义的后方。  

   

  马:马列主义有关实用的部分,现在有些已不适用了。比如西方国家,社会经济是垄断的,但政治上并不尽然,因为还有自由,这个自由并不影响社会的发展。所以,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上的专制这两个东西,是否可以分开来?  

   

  毛:这首先要对专政作分析,西方国家的所谓自由,实际上是资本家有剥削的自由。  

   

  马:同意。中国是把人们从经济上解放出来。  

   

  毛:西方国家的政权不可能由多数人掌握,而只由资本家统治,这就是独裁。  

   

  马:那些国家的共产党为什么不上台呢?  

   

  毛:因为资本家不允许。  

   

  马:在智利,共产党上台是有可能的。  

   

  毛:今天还是投资产阶级的票的人多。  

   

  马:为什么呢?  

   

  毛:中国过去也是如此,赞成我们的人开始也很少。经过二十八年,自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四九年,我们逐渐取得了人民的拥护。  

   

  马: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好几百年了,再过一百年也还会是那样。  

   

  毛:但是今后的情况是会改变的。  

   

  马:当然会这样,这就需要一个新的方案。  

   

  毛: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  

   

  马西方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问题的解决将要受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影响,但是你们说这将是马列主义的胜利,而不说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胜利。如果你们对马列主义采取这种态度,拉丁美洲人民就会怀疑马列主义。  

   

  毛: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专政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革命的理论,即运用这个世界观来观察与解决革命问题的理论。  

   

  马列主义应包含三部分:一、马列主义的哲学,这是理论基础;二、马列主义的经济学,这是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考察经济现象的学说;三、马列主义的革命学说,比如关于阶级斗争、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的学说。这三部分不能分割,而应视为马列主义的三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  

   

  马:世界观不变,是不是革命理论部分是可以改变的?  

   

  毛:要看是什么理论。比如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取胜的理论,是改变了马、恩的结论的。  

   

  马:如果把今天谈话的内容发表出去,会不会有人认为主 席 先生背叛了马列主义?  

   

  毛:我不认为中国背叛了马列主义。中国的党一贯遵守马列主义的原则,因为它是普遍的真理。这是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的统一的问题。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谈话记录稿刊印。  

   

  注释  

   

  [1]这是毛泽东同智利《最后一点钟》报社社长阿图罗·马特·阿历山德里谈话的节录。  

   

  [2]见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一九一五年八月):“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又见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九一六年九月):“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722页)   

   

   

   

   

   

   

在郑州会议上的讲话  

   

  (1959年2月27日)  

   

  一九五八年,我们在各个战线上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不论在思想政治战线上,工业战线上,农业战线上,交通运输业战线上,商业战线上,文化教育卫生战线上,国防战线上,以及其他方面,都是如此。特别显著的,是工业和农业生产方面有了一个伟大的跃进。一九五八年,在全国农村中普遍地建立了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的建立使农村中原来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扩大了和提高了,并且开始带有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分。人民公社的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得多,并且实现了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的结合,这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的农民,尤其是贫农和下中农,对于人民公社表现了热烈的欢迎。广大干部在人民公社运动中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他们表现了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极大的积极性,这是非常宝贵的,没有他们的这种积极性,要取得这样伟大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的工作中不但有伟大的成绩,也有一些缺点。在一个新的、像人民公社这样的缺乏经验的前无古人的几亿人民的社会运动中,人民和他们的领导者们都只能从他们的实践中逐步地取得经验,对事物的本质逐步地加深他们的认识,揭露事物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肯定工作中的成绩,克服工作中的缺点。谁要说一个广大的社会运动能够完全没有缺点,那他就不过是一个空想家,或者是一个观潮派算帐派,或者简直是敌对分子。我们的成绩和缺点的关系,正如我们所常说的,只是十个指头中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有些人怀疑或者否认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怀疑或者否认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这种观点显然是完全错误的。  

   

  人民公社现在正在进行整顿巩固的工作,就是说整社,已经或者正在辩论一九五八年有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有无优越性两个问题。各级党委在整社工作中,按照六中全会[2]的方针,采取了首先肯定大跃进的成绩、肯定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然后才指出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这种次序,这种作法是完全恰当的。这样作,可以保护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就干部来说,百分之九十几都是好的,都是应当加以坚决保护的。  

   

  现在我来说一点人民公社的问题。我认为人民公社现在有一个矛盾,一个可以说相当严重的矛盾,还没有被许多同志所认识,它的性质还没有被揭露,因而还没有被解决,而这个矛盾我认为必须迅速地加以解决,才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更高的积极性,才有利于改善我们和基层干部的关系,这主要是县委,公社党委和基层干部之间的关系。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矛盾呢?大家看到,目前我们跟农民的关系在一些事情上存在着一种相当紧张的状态,突出的现象是在一九五八年农业大丰收以后,粮食棉花油料等等农产品的收购至今还有一部分没有完成任务。再则全国(除少数灾区外),几乎普遍地发生瞒产私分,大闹粮食、油料、猪肉、蔬菜“不足”的风潮,其规模之大,较之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五年那两次粮食风潮都有过之无不及。同志们,请你们想一想,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呢?我认为,我们应当透过这种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即主要矛盾在什么地方。这里面有几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以为主要地应当从我们对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的认识和我们所采取的政策方面去寻找答案。  

   

  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要不要有一个发展过程?是不是公社一成立,马上就有了完全的公社所有制,马上就可以消灭生产队的所有制呢?我这是说的生产队,有些地方是生产大队即管理区,总之大体上相当于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有许多人还不认识公社所有制必须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公社内,由队的小集体所有制到社的大集体所有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他们误认人民公社一成立,各生产队的生产资料、人力、产品,就都可以由公社领导机关直接支配。他们误认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误认按劳分配为按需分配,误认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他们在许多地方否认价值法则,否认等价交换。因此,他们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的某些财产无代价地上调;银行方面,也把许多农村中的贷款一律收回。“一平、二调、三收款”,引起广大农民的很大恐慌。这就是我们目前同农民关系中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公社成立了,我们有了公社所有制。如北戴河决议和六中全会决议[3]所说,这种一大二公的公社有极大的优越性,是我们的农村由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的最好的形式,也是我们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好的形式。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完全肯定了的。如果对于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发生怀疑,那就是完全错误的,那就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问题是目前公社所有制除了有公社直接所有的部分以外,还存在着生产大队(管理区)所有制和生产队所有制。要基本上消灭这三级所有制之间的区别,把三级所有制基本上变为一级所有制,即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发展成为完全的、基本上单一的公社所有制,需要公社有更强大的经济力量,需要各个生产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趋于平衡,而这就需要几年时间。目前的问题是必须承认这个必不可少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什么向农民让步的问题。在没有实现农村的全民所有制以前,农民总还是农民,他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总还有一定的两面性。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农民脱离较小的集体所有制,通过较大的集体所有制走向全民所有制,而不能要求一下子完成这个过程,正如我们以前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农民脱离个体所有制而走向集体所有制一样。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提高到较富的生产队的生产水平的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因为公社年年可以由队抽取积累,由社办企业的利润增加积累,加上国家的投资,其发展将不是很慢而是很快的。  

   

  关于国家投资问题,我建议国家在十年内向公社投资几十亿到百多亿元人民币,帮助公社发展工业帮助穷队发展生产。我认为,穷社、穷队,不要很久,就可以向富社、富队看齐,大大发展起来。  

   

  公社有了强大的经济力量,就可以实现完全的公社所有制,也就可以进而实现全民所有制。时间大约需要两个五年计划,急了不行,欲速则不达。这也就是北戴河决议所说的,将需要三四年、五六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然后,再经过几个发展阶段,在十五年、二十年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以后,社会主义的公社就将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的公社。  

   

  六中全会的决议写明了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经过的发展阶段。但是没有写明公社的集体所有制也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这是一个缺点。因为那时我们还不认识这个问题。这样,下面的同志也就把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之间的区别模糊了,实际上否认了目前还存在于公社中并且具有极大重要性的生产队(或者生产大队,大体上相当于原来的高级社)的所有制,而这就不可避免要引起广大农民的坚决抵抗。从一九五八年秋收以后全国性的粮食、油料、猪肉、蔬菜“不足”的风潮,就是这种反抗的一个集中表现。一方面,中央、省、地、县、社五级(如果加上管理区就是六级)党委大批评生产队、生产小队的本位主义,瞒产私分;另一方面,生产队、生产小队却几乎普遍地瞒产私分,甚至深藏密窖,站岗放哨,以保卫他们的产品。我以为,产品本来有余,应该向国家交售而不交售的这种本位主义确实是有的,犯本位主义的党员干部是应该受到批评的,但是有很多情况并不能称之为本位主义。即令本位主义属实,应该加以批评,在实行这种批评之前,我们也必须首先检查和纠正自己的两种倾向,即平均主义倾向和过分集中倾向。所谓平均主义倾向,即是否认各个生产队和各个个人的收入应当有所差别。而否认这种差别,就是否认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所谓过分集中倾向,即否认生产队的所有制,否认生产队应有的权利,任意把生产队的财产上调到公社来。同时,许多公社和县从生产队抽取的积累太多,公社的管理费又包括很大的浪费(例如有一些大社竟有成千工作人员不劳而食或半劳而食,甚至还有脱产文工团)。上述两种倾向,都包含有否认价值法则、否认等价交换的思想在内,这当然是不对的。凡此一切,都不能不引起各生产队和广大社员的不满。  

   

  目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向广大干部讲清道理,经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使他们得到真正的了解,然后我们和他们一起,共同妥善地坚决地纠正这些倾向,克服平均主义,改变权力、财力、人力过分集中于公社一级的状态。公社在统一决定分配的时候,要承认队和队、社员和社员的收入有合理的差别,穷队和富队的伙食和工资应当有所不同。工资应当实行死级活评。公社应当实行权力下放,三级管理,三级核算,并且以队的核算为基础。在社与队、队与队之间要实行等价交换。公社的积累应当适合情况,不要太高。必须坚决克服公社管理中的浪费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去克服那种确实存在于一部分人中的本位主义,巩固公社制度。这样做了以后,公社一级的权力并不是很小,仍然是相当大的;公社一级领导机关并不是没有事做,仍然有很多事做,并且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公社在一九五八年秋季成立之后,刮起了一阵“共产风”。主要内容有三条:一是穷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义务劳动太多。三是“共”各种“产”。所谓“共”各种“产”,其中有各种不同情况。有些是应当归社的,如大部分自留地。有些是不得不借用的,如公社公共事业所需要的部分房屋桌椅板凳和食堂所需要的刀锅碗筷等。有些是不应当归社而归了社的,如鸡鸭和部分的猪归社而未作价。这样一来,共产风就刮起来了。即是说,在某种范围内,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当然,这里面不包括公共积累、集体福利、经全体社员同意和上级党组织批准的某些统一分配办法,如粮食供给制等,这些都不属于无偿占有性质。无偿占有别人劳动的情况,是我们所不许可的。看看我们的历史吧。我们只是无偿剥夺了日德意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和地主的一部分房屋、粮食等生活资料。所有这些都不是侵占别人劳动成果,因为这些被剥夺的人都是不劳而获的。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我们没有采取无偿剥夺的办法,而是实行赎买政策。因为他们虽然是剥削者,但是他们曾经是民主革命的同盟者,现在又不反对社会主义改造。我们采取赎买政策,就使我们在政治上获得主动,经济上也有利。同志们,我们对于剥削阶级的政策尚且是如此,那么,我们对于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又怎么可以无偿占有呢?  

   

  我们指出这一点,是为了说明勉强把穷富拉平,任意抽调生产队的财产是不对的,而不是为了要在群众中间去提倡算旧帐。相反,我们认为旧帐一般地不应当算。无论如何,较穷的社,较穷的队和较穷的户,依靠自己的努力,公社的照顾和国家的支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社和国家的帮助为辅,有个三、五、七年,就可以摆脱目前的比较困难的境地,完全用不着依靠占别人的便宜来解决问题。我们穷人,就是说,占农村人口大多数的贫农和下中农,应当有志气,如像河北省遵化县鸡鸣村区的被人称为“穷棒子社”的王国藩社那样,站立起来,用我们的双手艰苦奋斗,改变我们的世界,将我们现在还很落后的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乐园。这一天肯定会到来的,大家看吧。  

   

  除了平均主义倾向和过分集中倾向以外,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分配也有很不合理的地方。这就是用于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劳动力一般太少,而用于工业、服务业和行政的人员一般太多。这后面三种人员必须加以缩减。公社人力的分配是一个重大问题。争人力,是目前生产队同社、县和县以上国家机关的重要矛盾之一。必须按农业、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和其他各方面的正当需要,加以统筹,务使各方面的劳动分配达到应有的平衡。公社和县兴办工业是必要的,但是不可一下子办得太多。各级工业企业都必须节约人力,不允许浪费人力。服务业方面的人员,凡是多了的,必须减下来。行政人员只允许占公社人数的千分之几。文教事业的发展应当注意不要占用过多的劳动力。公社不允许有脱产的文工团、体育队等等。  

   

  我们必须把安排人民生活、安排公社积累和安排国家需要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同时统筹兼顾。这样,才算真的作到了全国一盘棋。否则所谓一盘棋,实际上只是半盘棋,或者是不完全的一盘棋。一般说来,一九五八年公社的积累多了一点。因此,各地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规定一九五九年公社积累的一个适当限度,并且向群众宣布,以利安定人心,提高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人民公社一定要坚持勤俭办社的方针,一定要反对浪费。在粮食工作方面,鉴于最近的经验,今后必须严格规定一个收粮、管粮、用粮的制度,一定要把公社的粮食收好、管好、用好。社会对于粮食的需要总是会不断增长的,因此,至少在几年内不要宣传粮食问题“解决”了。  

   

  最近各省都有干部下去当社员,这个办法很好。我提议各级干部分期分批下放当社员,少则一个月,多则一个半月。一部分干部可以下厂矿当工人。这个办法在去年已经行之有效,今年要更好地加以推广。总之,一定要不断地巩固我们同广大群众的联系。  

   

  采取以上所说的方针和办法,我以为,我们目前同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关系一定会很快地改善。广大农民从公社运动和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他们坚决要求继续跃进和巩固公社制度。这个事实,不是任何观潮派、算帐派所能推翻的。我们的干部在过去一年中作了很多很好的工作,得到了伟大的成绩,广大群众是亲眼看到的。问题只是我们在生产关系的改进方面,即是说,在公社所有制问题方面,前进得过远了一点。很明显,这种缺点只是十个指头中一个指头的问题。而且这首先是由于中央没有更早地作出具体的指示,以致下级干部一时没有掌握好分寸。如我在前面所说过的,这种情况在人民公社化这样一个复杂的和史无前例的事业中是难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向广大群众公开说明这一点,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克服过去一段时间内工作中的缺点,那么,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我们手里,广大群众就一定会同我们站在一起。必须估计到,一方面,那些观潮派、算帐派将会出来讥笑我们;另一方面,那些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将会进行破坏。但是,我们要告诉干部和群众,当着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对于我们丝毫没有什么可怕。我们应该沉得住气,在一段时间内,不声不响,硬着头皮顶住,让那些人去充分暴露他们自己。到了这种时候,广大的群众一定会很快分清是非,分清敌我,他们将会起来粉碎那些落后分子的嘲笑和敌对分子的进攻。经过这样一个整顿和巩固人民公社的过程,我们同群众的团结将会更加紧密。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亿多农民一定会更加心情舒畅,更加充满干劲。我们一定能够在一九五九年实现更大的跃进。人民公社的事业,一定能够在巩固的基础上蒸蒸日上,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根据中共中央文件刊印。  

   

  注释  

   

  〔1〕 指中共中央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七日至三月五日在郑州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2〕 指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至十二月十日在武昌召开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3〕 北戴河决议,指中共中央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七日至三十日在北戴河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六中全会决议,指中共八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