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让秦始皇暴毙的恐怖预言(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19:52
 
 事情发生于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秋,预言“今年祖龙死”,也就是说,作案者的目的就是要向秦始皇传达一个信息:不出几个月,你就得死。这里面就大有文章了,如果预言不准,这个行动还有什么意义?也许反而会让秦始皇活得更滋润更自信。作案者不会不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可以断定,作案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诅咒秦始皇,而是为了让他警惕,“今年祖龙死”的真正含义是——你时日已不多,该想想后事了。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当时的秦始皇只不过是一个奔五十的人,准确地说才四十九岁,怎么会时日不多呢?原因在于他的身体状况。史书说,秦始皇“豺声”。就是说话时发出豺狼的声音,按当今的医学分析,很有可能是支气管病状。这病搁现在不算什么大病,那时却是顶厉害的顽症。而且,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起,到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的身体每况愈下。

  作案者的动机清楚了,整个骗局,扔玉璧、留预言、说“今年祖龙死”,对秦始皇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提醒,提醒他及时安排身后事。要知道,秦始皇从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他为了成仙,变得很诡秘,一般的官员都难以知道他的行踪,只有最亲信的人才能了解他的状况。因此,作案者可以锁定在秦始皇的亲信集团中。

  这样看来,作案者该浮出水面了吧?不,他看似离我们很近,实质上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唯一的途径,还得从动机来分析,这个人要提醒秦始皇安排身后事,皇帝重要的身后事是什么?

  当然是新君继位。而在这个问题上,秦始皇恰恰没有做出决断。

  那么,在亲信集团中,要秦始皇早日确立嗣君之位的人会是谁呢?

  你一定想到了李斯和赵高。这两个人既有作案时间,又有作案能力,并且对秦始皇精神、身体状况非常了解,具有很大的嫌疑。然而,他们却缺乏作案动机,因为这时候册立太子,对他们并没有好处。

  首先说嫌疑人赵高,这个人是赵国贵族的疏远族人,身世不好。小时候,他的父亲犯法被处以宫刑,他的母亲受到株连当了奴婢,后与人野合,生下赵高和他的几个兄弟。因此,赵高一生下来就被阉割了,长大后当了宦官。由于他精通权谋,很会来事儿,且通晓刑法,深得秦始皇恩宠。并让他教小儿子胡亥学习律令,审理判决诉讼案。胡亥也很喜欢赵高。可是,赵高后来犯了重罪,蒙氏家族的蒙毅削去了他的官职,并判处其死刑。幸亏秦始皇宠幸,才逃过一劫。至此,赵高和蒙氏结下了深深的仇怨。

  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假诏逼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时说:“扶苏与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边陲,已有十余年了。”

  这句话非常重要,它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扶苏参与政事在秦始皇吞并六国前就开始了,也就是说,秦始皇是将扶苏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

  第二,扶苏与蒙氏家族关系密切,一旦他即位,蒙氏的势力更强,赵高是死路一条。

  由此可见,赵高是绝不会提醒秦始皇册立太子的,他宁可保持现状。另一个原因,这时候胡亥年龄尚小,从秦始皇这方面考虑,他虽喜爱小儿子胡亥,但他有一个前车之鉴——他十三岁时登基,就因为年龄太小,无法掌权,只能将国事交付于大臣,最终导致吕不韦、嫪毐专权,险些酿成大祸。所以,他不会贸然立胡亥为太子。确立接班人,扶苏中选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赵高的嫌疑排除了。那么嫌疑人李斯呢?

  这个人是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李斯的档案很清晰,出生于战国末期,籍贯是楚国上蔡,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年轻时工作经历简单,当过掌管文书的小官吏。那时候,李斯到厕所方便,看到老鼠偷粪便吃,人一来,老鼠就惊慌逃窜了。过了一阵,李斯又在国库的粮仓里看到了老鼠,老鼠吃得白白胖胖,一副安然自若、大摇大摆的模样。李斯心中感慨:人有没有能耐,好比老鼠一样,全靠自己想办法。有能耐的就做官仓里的老鼠,没能耐的就只能做厕所里的老鼠。

  李斯本人当然渴望做官仓里的老鼠。他不是一般人,他不愿意过阴冷潮湿的小生活,他要过一种呼风唤雨的大生活。为了求得功名利禄,他辞去了小官吏的职务,前往齐国,拜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

  荀子虽继承孔子的儒学,但却对儒学进行了大改造,少了“仁政”的主张,多了“法治”的理念。这很对李斯的胃口。他勤奋过人,和荀子一同研讨“帝王学科”。这个学科的内容包括: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对待帝王,以及为官之术等等。

  李斯学成后,打算去往秦国。他把去秦国的原因告诉了荀子,那段话就像一个毕业求职意愿。李斯说:人生一世,贫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最大的悲哀。若要出人头地,就得成就一番事业。如今,齐王委靡不振,楚国无所作为,唯独秦王,试图吞并齐、楚而一统天下。因此,在秦国能寻找他合适的个人机会。

  荀子同意李斯的意愿,告诫他说,要注意节制,不要一味往前走,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李斯记在心里,不久,就来到了秦国。

  秦国的丞相吕不韦器重李斯的才干,让他当了小官。对李斯来说,当官不是目的,而是机会,能够接近秦王,这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此时的李斯还是很尴尬的,他既不能以立军功而崭露头角,也不能以理政显现自己的才干。他只有一个方法引起秦王的重视,就是上书。通过揣摩秦王的心理和分析当前的形式,李斯果决地给秦王上书。上书的内容是鼓舞秦王统一中国。书中,李斯用过去的秦穆公举例,说秦穆公时代强盛,但最终也未能统一中国,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的周天子势力强大,也有威望,不容易推翻;二是诸侯国也比较强大,可与秦国抗衡。但是,从秦孝公以后,战争不断,周天子和诸侯国的力量急剧下降。现在秦国强盛,是建立帝业,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扫平六国如掸灰尘。

  这番论述,对天下的实际情况分析得清晰透彻,而且,迎合、满足了秦王的心理,一下便得到了秦王的赏识。李斯被提拔为长史。

  身为长史的李斯,进一步向秦王奉献统一中国的具体谋略——从瓦解诸侯国力量入手。具体实施方式是:以财物重重贿赂六国君臣。目的是:让他们分崩离析,无法合力抗秦。然后,秦国各个击破。

  这一谋略效果非常显著。秦王便封李斯为客卿。李斯这颗政治明星,终于在秦国的舞台上冉冉升起。

  可就在一帆风顺之时,秦国国内掀起了一场运动,这个运动叫“反外国人运动”。起因是韩国派间谍以帮助秦国修渠为名,刺探情报。这场运动的后果是,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原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但是,李斯没有离开秦国,更没有因挫而颓丧。他在秦国边境蜗居,写了一道著名的《谏逐客书》上奏秦王。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说明历史上外国人对秦国的重要性,言辞非常恳切,令秦王动容。

  受《谏逐客书》感动的秦王,撤销了“逐客令”,并请回李斯,封他为廷尉。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威胁正等着李斯,并且,这一次他还杀了人。

  刚刚升任廷尉的李斯,刚看到光明前途的时候,他的同学韩非来到了秦国。韩非是韩国人,且与韩王同族。韩非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可是,他屡屡上书献策却不被韩王任用。韩非失望而愤怒。秦王很重视这样的人才,早就想见见韩非,将他收为己用。现在,秦国要攻打韩国,情势危急,韩王才起用韩非,派他出使秦国。

  从能力上分析,李斯知道自己远不如韩非。如果秦王留下他,重用他,势必成为自己的对手和仕途上的绊脚石。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必须除掉韩非。

  他首先给秦王分析说,韩非这个人不能任用,他是韩王的亲族,韩非爱韩而不爱秦,大王如果攻打韩国,他当然不会同意,这也是人之常情。

  秦王一听言之有理,想韩非既然不能用,就放他回国吧。而李斯的根本意图是要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他又说,如果放韩非回国,他就会为韩国出谋划策,对秦国十分不利,不如趁这个机会把他杀掉。

  就这么短短一句话,同学韩非的生命就葬送在李斯的手里。

  秦王示意李斯去除掉韩非,李斯便送了毒药给韩非。韩非知道李斯的为人,自己无论如何是逃不掉的,于是服毒自尽。

  从此,李斯再没有威胁,再没有对手。他辅佐秦王,于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统一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李斯认为,周朝采用分封制,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天下战乱不断。如今天下统一,如果再分封诸侯国,又将回到以前的分裂局面,应当采用中央集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