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朋客和唯乐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29:52


与闪客文化、博客文化、网游文化、快闪文化等新兴的网络亚文化相比,数字朋客(Cyberpunk)文化却不太新颖,但是与“古老”的黑客文化一样,只有在互联网真正全面普及之后,数字朋客(Cyberpunk)文化才显得如此绚丽,才如此堂而皇之步入我们生活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电脑和网络的大规模兴起,工业社会对人类的冲击似乎正在逼近阈值。在这种生存状态下,技术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思考的紧要课题。于是,“数字朋客”运动应运而生。人机联网,数字意识,进入虚拟空间……要体会这些事情的精神和哲学,那么你不能不了解数字朋克!
也许,你对数字朋客(Cyberpunk)这个词汇还很陌生,那么,最近火爆一时电影的《黑客帝国》(三部曲)一定非常熟悉。其实《黑客帝国》本身就是数字朋客(Cyberpunk)文化的典型展现。数字朋客(Cyberpunk)就是黑客帝国电影的精神内质。去感受这种数字化生存的真实!如果你还不太明白,那很正常,就跟着我们的旅程,来全面领略一下数字朋克(Cyberpunk)的精彩世界。
一、何谓“数字朋客(Cyberpunk)”
二、“数字朋客”文化发展历程时间表
三、“数字朋客”不仅仅局限于科幻小说
四、让电影告诉我们什么是“电子朋克”
五、《黑客帝国》:“数字朋客”的集大成者
六、“数字朋客”在电视、游戏和艺术中
七、《神经浪游者》:最出色的数字科幻小说
最新视点回顾
·网络新潮之闪客不完全手册
·“网恋”—难以抵挡的诱惑
·网络新潮之“快闪暴走族”
·网络新潮之“奇客”风云
·搜索:下一代杀手级应用
·病毒时代—“毒”霸网络
·网络游戏是不是数字海洛因?
·木子美现象和博客文化

你和“数字朋客”有多远?
我觉得数字朋客对高科技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我觉得数字朋客挺神奇的。
我觉得数字朋客是一种时尚。
我不了解数字朋客。
朋客什么的太过另类,离我太远。


责任编辑:风妖
电话:86-10-65283399-6550
一、何谓“数字朋客(Cyberpunk)”返回
70年代末,一代青年崛起了,他们不满现实,意图反抗。但他们不再试图推翻什么、建立什么,而是寻求个体的独立、嘲弄统治者、嘲弄整个制度。于是摇滚乐诞生了一个新的流派――朋克(Punk),其代表性成员有:雷蒙斯乐队、性手枪乐队、冲撞乐队等……[全文]
到了70年代末期,新的作家群体也出现了,他们和摇滚乐的回归有极为相似的背景和动机。这些作家把目光投向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网络、生物工程等等,形成了独特的科幻文学流派数字朋客……[全文]
在数字朋客作家看来,总存在一个系统在统治民众的生活,如强权的政府、家长式管理的公司或是信奉传统基督信仰的人群。这种系统总是依靠某种特定的技术来实现统治,如通过洗脑、假肢、克隆、遗传工程等方式,这种技术会扩展人机合体。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这便是Cyber的含义……[全文]
二、“数字朋客”文化发展历程时间表返回
1928 最早“朋客”这个词指犯罪的人
1948 神经机械学(“cybernetics”)这个词由Norbert Wiener创造
……[全文]
1968 《机器人会梦见电绵羊吗?》出版
1972 K.W. Jeter完成Dr. Adder(春季)
1973 “The Girl Who Was Plugged In”出版
《Gravity‘s Rainbow》出版
1975 Shockwave Rider出版
1976 The Ramones第一张专辑发表;朋客的开始
1977 处女作短篇小说《全息玫瑰的碎片》在《UnEarth》上发表(夏季)
性手枪乐队的Never Mind the Bullocks专辑发行;朋客变得众人皆知……[全文]
1982 软件出版(1月)
吉布森参加ArmadiloCon,并宣读了他的创作中的作品《神经漫游者》的序篇
“Behind the Mirrorshade: A Look at Punk SF”会议召开(10月)
Blade Runner(银翼杀手)发表……[全文]
1984 威廉·吉布森发表了长篇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
1985 日蚀出版
1986 《燃烧的铬》出版
1987 《机器战警》出版
1988 互连网蠕虫病毒攻击 (11月)
1989 《神经漫游者》的漫画小说出版……[全文]1990 《不同的引擎》出版
《硬件》出版
EFF组织成立
1991 《终结者2》公映
《硅人》出版
米开朗基罗病毒引起媒体恐慌(12月)
……[全文]
1994 《骇客帝国之蚂蚁》出版
《数据垃圾》出版
《Cyberia》出版
Phiber Optic因计算机入侵和同谋罪入狱服刑13个月(1月)
在法国,“Cyber SM”给虚拟的性欲第一次公开展示的机会(1月)
西方世界新闻媒体报告俄罗斯三分之二的计算机用户曾遭遇病毒,85%的病毒的诞生地是俄罗斯(11月)
地下媒体通讯杂志开始传播
《神经漫游者》的十周年纪念版开始发行(7月)
……[全文]
1997 一份数字朋客宣言由Christian As. Kirtchev出版(1997年2月14日)
自由软件出版(4月)
《Wired》的乌克兰版翻译完成(2月)
乌克兰最高法院裁定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违反宪法(6月26日)
根据Blade Runner改编的电脑游戏由Westwood游戏公司出品(11月)……[全文]
三、“数字朋客”不仅仅局限于科幻小说返回
当然,对“数字朋客”名词也有其他解释,比如著名新浪潮作家诺曼·斯宾那德就认为, 这个词汇可以是一个双关语,既可以理解为属于神经系统的魔术师。这是一种当代的魔术师,他的奇迹来源于将神经系统直接与电脑的神经系统相互连接,这样的连接将获得比撒满教士的法术和毒品的迷幻状态更加惊人的感受。这个名词的变体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解释成新的罗曼司体验者……[全文]
在今天,数字朋客不仅仅是科幻小说的一个流派,同时也指代一种生活哲学、亚文化、某些计算机用户。有人认为,作为科幻小说发展的一个时期,“数字朋客”运动已经结束……[全文]
尤其是我们今天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数字朋客文化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进一步繁荣,只不过,这一次,数字朋客文化情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包围着文化的生活……[全文]
四、让电影告诉我们什么是“数字朋客”返回
早在1968年,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就发表了具有数字朋客风格的作品《机器人会梦见电绵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并在1982年被拍成电影。在随后的日子里,许多此类风格作品陆续发表,各种全新的概念逐渐成形,直到1984年,威廉·吉布森发表了长篇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正式宣告了科幻小说“数字朋客”流派的诞生……[全文]
今天,比科幻小说更热闹的是好莱坞电影。因此,理解数字朋客一个直观的方法就是观看数字朋客类型电影。下面列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异形》、《黑雨》、《银翼杀手》、《发条橘子》、《乌鸦》、《第五元素》、《苍蝇》、《约翰尼·耐莫尼克》、《赤裸的午餐》、《机器战警》、《奇怪的日子》、《终结者》、《全面回忆》、《12猴子》、《黑客帝国》等……[全文]
一般来讲,在数字朋客类型影片中,未来的世界科技发达,但城市破败不堪,人们生活在光怪陆离的环境里。我们看到,这些影片的题材非常广泛。比如:《发条橘子》讲述了科学家将一个恶棍洗脑……《苍蝇》讲述了由于基因融合导致的一场灾难……[全文]
五、《黑客帝国》:“数字朋客”的集大成者返回
从《黑客帝国》到《黑客帝国III》,无数的观众看得一头雾水,无数的影评家惊呼影片中哲学成份太高。下面我们用26个英文字母来解读一下《黑客帝国》中隐藏的各种文化。我们惊奇地发现数字朋客成份很高,所以说《黑客帝国》是“数字朋客”的集大成者一点也不为过。
Alice In Wonderland(爱丽丝漫游仙境)Neuromancer(神经漫游者)
  1860年,在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Lewis Carroll)充满想象力的笔触下,好奇的爱丽丝在追逐兔子的过程中,悠然掉入了一个曼妙神奇的梦幻世界。1999年,在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中,怀疑世界出了问题的尼奥则追随一个有小白兔纹身的性感女郎来到地下Rave Party,从此而一发不可收拾,走入真实的荒漠……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爱丽丝当作《黑客帝国》的童话版呢?或者,《黑客帝国》是爱丽丝的成人版?[全文]   从1984年开始,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作家威廉·吉伯森(WILLIAN GIBSON)连续发表了三部内容相当诡异、场景和情节相互联贯的长篇小说。这三部作品分别是《神经漫游者》、《计零》和《蒙娜·丽萨超速档》。这三部作品一下子在久已无声的科幻世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吉伯森的三部小说有时被称为“矩阵三部曲(MATRIX TRILOGY)”,有时又被称为“漫生三部曲(SPRAWL TRILOGY)”……[全文]
Baudrillard(鲍德里亚)Oracle(先知)
  在第一集中,一个计算机朋克带着他的小白兔纹身女友来尼奥家做交易,尼奥从一本掏空的书中拿出一碟非法软件——注意,那本掏空的书就是鲍德里亚的名著《仿像与模拟》。这是我们第一次有据可查的看到鲍德里亚对《黑客帝国》的影响。而孟菲斯的那句著名台词:“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则直接出自书中第一章第一页的第二段:“It is the real, and not the map……[全文]  在希腊中部靠近帕拿苏斯山的特尔斐城,坐落着著名的阿波罗先知所在地--阿波罗神殿。其年代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17世纪,神殿入口处写着“认识你自己”。在《黑客帝国》中,同样有一位先知登场,而且家门口也刻着同样的标记(只不过是拉丁文)。地球人都知道,美国还有一家与“先知”同名的恐龙级IT企业:ORACLE公司, 主要生产数据库产品, 也是网络计算机的主要倡导者……[全文]
Cyberpunk(电脑朋克、赛伯朋克)Philip K. Dick(菲利普·K·迪克)
  赛伯朋克/赛伯空间一词源于科幻小说家William Gibson一篇关于神经计算机网络的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下文详述),在这篇引起巨大轰动的小说中,吉布森首先发明了“赛伯空间”(cyberspace)这个术语:“赛伯空间,一个被数亿操作员每天经验着的交感性想象……一个来自于人文体系中每一台电脑的数据吸引力的图式化表现……[全文]   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家。其作品一直探讨人的定义和真假二元对立的问题,被无数次的搬上银幕……迪克的作品将科幻与神秘主义、自身体验、纯哲学和低俗戏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简约的风格和标准的科幻手法之下,呈现的是一个更深层的世界——那里有极度的情感体验、纯哲学式的思考和不时涌现的惊人观点……[全文]
Descartes(笛卡尔)Quine(奎因)
  欧洲近代哲学创始人之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笛卡尔曾试图为科学建立起一套坚固的方法论基础,他的巨著《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其实就是“对第一哲学的冥想”。笛卡尔着重思维的精密性,不信赖感性经验……因此,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而身的存在则须推论出来。于是有了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汤勺并不存在”)……[全文]   Willard van Orman Quine,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逻辑实用主义"或"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在他看来,本体论问题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存在什么”(What is there)的问题。 而对“存在什么”的表述问题又可分两种……排中律要求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必须一真一假,不能都不真不假。也许用此可以排除我们对《黑客》无限套层的虚无世界观的困扰……[全文]
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Real(真实)
  现在,假设拿到红色药丸和蓝色药丸的不是尼奥,而是让·保罗·萨特,阿尔伯特·加缪,马丁·海德格尔,那么他们会如何选择?很显然,这三位存在主义大师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离开Matrix,进入真实的荒漠。也许那里令人痛苦,但毕竟还原了存在的真实……[全文]   可以说,《黑客》的核心问题就是奎因的本体论质问:“What is there”。真实,到底是存在主义声称的客观体验,还是仅仅是我们与外界互动产生的感官反应?如孟菲斯所说:“什么才是真?你怎么定义真?如果你说的是气味,视觉,那么所谓的真不过是一连串大脑翻译的电脉冲。”……[全文]
Fetishism(恋物癖)Socrates(苏格拉底)
  在《黑客帝国》衍生的众多“主义”中,恋物癖这一传统的性偏移病症也进一步演变为消费性的数码恋物——尤其是当超媒体取代超文本,虚拟现实取代传统空间之际,在影片中也足以发掘出很多乐趣。尤其是那令人无限着迷的子弹时间:在某样物体,某个部位,或某种动作上的,长时间/多角度的滞留和留恋。这正应了弗洛伊德的恋物癖概念。恋物的对象其实不是商品,而是主体的不愿移动……[全文]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知道自己无知。他说,他听到神谕说他是人间最聪明的人,可是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到处找有知识的人谈话,想推翻神谕。结果他发现这些所谓有知识的人并没有知识……《黑客》中的孟菲斯也扮演了这样一位精神导师的角色,他孜孜不倦地说服尼奥相信自己是救世主……[全文]
Gnosticism(诺斯替教)Trinitarianism(三位一体)
  初期基督教的一派,尊重某种灵的直觉,含有西亚、东亚哲学,曾被视为邪教。诺斯底的世界观是“二元论”(dualism) 的:宇宙有两个神,一善一恶。至高的神造了一连串的灵体 (aeons),都是神性的放射 (emanations of the divine) 。宇宙是由一位较低的“造物主”(Demiurge) 造的。物质则是邪恶的……《黑客帝国》的地下反判组织完全符合以上理念……[全文]   崔妮蒂的名字Trinity,即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合一。以三纪录的最神圣的思想,莫过于三位一体。好多宗教都有三位一体说。主教和基督教的说法是:天主圣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一体三位。天主的本性是爱;天主父是此绝对爱的自我给予;天主子是此绝对爱的自我接受于答复;圣灵则是此绝对之爱的自我合一。佛教有所谓三宝:佛,法,僧。道教有所谓玄,元,始三气……[全文]
Hedonism(享乐主义)Utopia(乌托邦)
  《黑客》第一集中的赛佛Cypher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者,为求感官满足而背叛了黑客组织……早在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的时代,人生的“唯乐原则”(Hedonism)即已得到了哲学上的确立:快乐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也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即使某人某一群体在特定时间内对这一原则有主动或被动的背离,那目的仍是追求终极的快乐。故追求快乐和躲避痛苦,乃人生之两大规定动作……其实,我们每日浸淫其中的网络,又何尝不是Cypher梦寐以求的牛排……[全文]   诺齐克在书中提出,只有一个政府极少干预的、功能上最弱的国家,才是一个最公正及值得追求的政治组织……书中他还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人体漂浮在巨大容器的营养液中,由一台“体验机”为我们提供刺激。就像《黑客帝国》提出的问题一样:如果机器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切快感,那么,你愿意像Cypher一样选择梦境么?Nozick的回答是“不”,因为那样就会抹煞一切可能的赋予存在以意义的行动。在“体验机”中,我们只是“不确定的斑点”……[全文]
Ideal Forms(完美形象/洞穴寓言)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
  关于完美形象(理想形态),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寓言。在这则“洞穴”寓言中,柏拉图假设有一群人“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甬道通向外面,它跟洞穴内部一样宽。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在这里,双腿和脖子皆被锁住,所以总是在同一地点。因为被锁住也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跟他们隔有一段距离的后上方,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条高过两者的路……而生活在Matrix中的人类电池,其实就是洞穴寓言的未来翻版。进一步说,观看《黑客帝国》的观众本身,何尝不是又一群洞穴的囚徒?……[全文]   另一方面,人可以进入一个纯粹由比特构成的第二现实之中,获得一种人类以前从未有过的生存体验。每一个人都可以如同古代神话中的神灵,自由地往来于“天上”与“人间”的两重现实之中。这个第二现实,就是所谓的“虚拟现实”。有时也被称为“人工现实”、“人工世界”……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克服现实世界(原子世界)的束缚,获得一种没有“重”的拖累,自由自在地飞升到一个理想世界的愿望……整个《黑客帝国》的世界,可以说就是一场超大型的虚拟游戏(virtual game)……[全文]
Jesus(基督)"Wake Up!"(苏醒)
  这个寓意再明显不过了。首先,尼奥的名字Neo,是英文One(救世主)的倒拼,同时意味着"新",他在Matrix的机器“豆荚”中苏醒,在Nebuchadnezzar(来自圣经,尼布甲尼撒二世,古巴比伦国王,曾攻占耶路撒冷,建空中花园)船上受洗。在第一部中,尼奥先是死去,而后被崔妮蒂(Trinity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一吻唤醒。弥赛亚式的复国救主象征充斥全片……[全文]   孟菲斯Morpheus这个名字来自希腊语中的morphe,其实是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的儿子梦神。这位睡梦之神有改变梦中事物的能力。在《黑客帝国》中,孟菲斯也确实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负责把每个人从虚幻中叫醒。“苏醒”这一动作在《黑客帝国》中有着特殊的寓意,它意味着重生,真理,升华,自我意识的觉醒,甚至力量的爆发。……睡眠和苏醒的意象在片中处处可见,在电影原声中也有所体现……[全文]
Kant(康德)Xenophobia(仇外)
  如果同样做一次红蓝药丸的选择,康德的出发点将与存在主义巨擎不同——不是进入真实的荒漠,而是进行一次道德选择,追求“至善”(the Highest Good)。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是欧洲思想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并不可逆转地确定了欧洲思想史发展的道路:它首先是唯心主义思想家,比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体系得以建立的动力……虽然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但这个“至高的善”是一切道德论理之基础。这种侧面迂回的自我确证有些像孟菲斯的执意信仰——尼奥必须成为救世主,否则一切将没有意义……[全文]   在第一集中,Agent Smith咬牙切齿地对被捕的孟菲斯讲述了他启示录般的世界观,“我愿意跟你分享一下我的小发现。那是我在试图给你们这个种族分类的时候得出的。我意识到你们并非哺乳类动物……这个星球上倒是有另外一种生命体遵循同样的模式。那就是病毒。人类是一种疾病,是地球的癌症和瘟疫。而我们,则是疗方。”在他看来,如果把整个Matrix系统比作一个有机体,那么以尼奥为首的反叛军显然就是入侵的病毒,而他,则是Matrix体内的异种抗体,免疫血清,唯一职责就是捕杀对机体有害的外来病毒……[全文]
Lacan(拉康)Yagyu(柳生家族)
  在考察主体形成的时候,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拉康认为,六至十八个月的儿童利用反映于镜子之中的身影确认自己的形象。这使他逐渐摆脱了“支离破碎的身体”而获得自己身份的基本统一性。镜像阶段之前,儿童仅仅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堆破碎的物体,他甚至对于这个不完整的身体怀有恐惧……请同学们参考黑客第一集中尼奥伸手触摸镜子粘起金属液体的段落(他在镜子中看到扭曲变形的自我),第二集中Agent Smith终于摆脱matrix的控制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也是“镜像阶段”的作用……[全文]   《黑客》第二集中,孟菲斯在高速公路上单刀劈车的生冷造型掀起了日本武士道的复兴。玩过《侍魂》的同学想必都记得独眼龙柳生十兵卫YAGYU JUBEI。……柳生“新阴流”剑术,主要是夺取敌方武器,尽量让双方保全性命,平安无事,因此又称“活人剑”。其真髓在于“无刀取”,即以空手制住对手或是空手入白刃的意思……这种以心御剑的方法,搬到Matrix中,就是孟菲斯在武道馆内对尼奥的点拨了:“你以为我比你更快更强只是跟我的肌肉有关?你以为你现在呼吸的是空气么?”……[全文]
Marx(马克思)Zen(禅)
  也许,《黑客2》中孟菲斯在锡安的演讲稿应该参考一下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机器和人……但是,我们的时代,Matrix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Matrix和人类斗士。锡安城的人类叛军,他们是地球的自由卫士,帝国革命的主力军,也是颠覆matrix等级秩序的无政府主义幽灵……[全文]   佛教禅宗博大精深,实非一段文字所能描述。其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色空相即,圆融涅槃……因果相续等诸多要义几乎都能在《黑客》片中找到对应。而影片台词更是处处充满机锋禅语,比如第一集中尼奥来到先知家中,在屋外看到一个光头小“和尚”用意念弯曲勺子,然后睁着一双慧眼对尼奥说:“不要试图弯曲勺子,那是不可能的。相反,要努力去认识真相……根本没有勺子…然后你就会发现,弯曲的不是勺子,而是你自己。”……[全文]
六、“数字朋客”在电视、游戏和艺术中返回
“数字朋客”在电视中
《死亡开关》
《X档案》第一部 剧本作者威廉·盖茨比与汤姆·马道克斯
《第一射击手》
《X档案》第二部 剧本作者威廉·盖茨比与汤姆·马道克斯
《马克斯·赫德龙》
《马克斯·赫德龙》电视连续剧,或《未来20分》
《时间机器》
一个走向邪恶的科学家,一部名叫TRAX的时间机器……[全文]
“数字朋客”在游戏中
角色扮演游戏(RPG)
Usenet - rec.games.frp.cyber
网络朋客相关角色扮演游戏的讨论。
Cyberpunk 2020
Cyberpunk 2020
角色扮演游戏《黑暗未来》。权威网络朋客角色扮演游戏的主页,由R·托索利安游戏公司制作。
Cyberpunk 2020 WEB文档
一个网络朋客2020的网络文档,保罗·托比亚制作……[全文]
“数字朋客”在艺术中

数字朋客同时也赋予了许多艺术家灵感。数字朋客艺术的思想自由无束的,当谈到计算机或绘图板后面的数字朋客时是无犹豫的余地的。这个技术与艺术的混合提撩拨起了艺术家的创作冲动。
现代《诗歌节选》
madbytes 制作
链接
数字朋客艺术走廊
莫斯科数字朋客俱乐部制作……[全文]
七、《神经浪游者》(Neuromancer):最出色的数字科幻小说返回
《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  在无数写电脑相关作品的科幻作家中,第一把交椅当然非威廉·吉布森莫属。他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一书,无疑是经典之中的经典。这是第一本同时获得“雨果奖”(Hugo Award)、“星云奖”(Nebula Award)与“菲利普·狄克奖”(Philip K. Dick Award)三大科幻小说大奖的著作,此记录至今无人能破……[全文]
1984年完成的《神经漫游者》,最大的成就就是提前预视了九十年代的电脑网络世界。吉布森不但在书里创造了“数字空间”(cyberspace,也译网络空间),计算机爱好者们被他所描述的精彩的而且与他们自己所处的世界非常相似的世界所深深吸引。同时也引发了“电脑朋克”(cyberpunk)文化——用一种迷恋高科技的目光来观察世界……[全文]威廉·吉布森
读者们都被吉布森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个梦魇般的想象世界深深地吸引了。吉布森用生动、惊险的故事告诉我们,电脑“屏幕之中另有一个真实的空间,这一空间人们看不到,但知道它就在那儿。……它是一种真实的活动的领域,几乎像一幅风景画!他幻想的这个空间,不仅可以包含人的思想,而且也包括人类制造的各种系统,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系统等等。”小说主角凯斯(居然与AOL创始人斯蒂夫·凯斯同名)是个“残废的”网络独行侠,他受雇于神秘力量,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机密情报。他一方面参与信息大战;一方面得查出幕后的神秘主使是谁……作为一个计算机牛仔,他能够使自己的神经系统挂上全球计算机网络,为了在数字空间里竞争生存,他使用各种匪夷所思的人工智能与软件为自己服务。事实上,凯斯并不想主宰世界,他希望能超越肉体的束缚,逃避废墟般的现实世界,在数字空间里浪游……幕后首脑出乎意料,小说结局发人深省。
将近20年以后,《黑客帝国》所描绘的网络虚拟空间,其核心框架也没有逃脱《神经漫游者》开拓的“如来掌”。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黑客帝国》就是吉布森描绘的网络空间的视觉呈现……[全文]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