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乐原则和人类心理驱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56:10
理解了平民化传播中,节目参与者的“参与动因”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受众的收视动因又是如何的呢?为何面对鸡毛蒜皮,邻里琐事这些“新闻碎片”,人们却乐此不疲地收看?为何对于媒体上播放业余选手的业余作品人们的宽容度前所未来的增加?为何像《超级女声》这样的节目中时常出现的五音不全的“丑女大联欢”,依旧能够吸引眼球,观众看得指指点点却不肯换台?
我们印象中的受众是“严格的”“苛刻的”“难以取悦的”,因此我们提倡传播要具专业主义精神----传播内容要能塑造人、传播形式要具专业水准-----因为受众是“唯美的”。然而平民化传播却反映着另一番图景:碎片且缺少重大意义的新闻内容(与先前的新闻评价标准相对而言);业余的、原生态的、白描纪录式、缺乏提练的新闻表现形式;表现“丑”、表现“破坏”、表现“毁灭”(英国有个平民化传播的节目《Distraction》很多期节目即表现了这一主题),这样的传播方式却大受欢迎,受众观看的内在心理动因又是什么呢?
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为例,这个节目创作的初衷据说是要“快乐中国”的,意即让中国的每一位观众在观看《超级女声》时都会感到快乐,节目的看点之一就是:看“超级女声”就是为了“看别人出洋相”,“看别人被残酷地刷下去”。为此节目不但确立了“无门槛”的准入机制,一些赛区的组委会甚至还明文规定,演员不能化浓妆,最好不要化妆。这些节目制定的限制措施,目的就是给受众带来更多的快乐,有观众说:这群看上去有点傻、歌唱得也不怎么样的选手让我们信心大增!为什么“扯掉包装”-----成为《超级女声》吸引受众的一个看家法宝呢?
按照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人所有本能的目标都是降低自身的紧张感,人的本性遵循“唯乐原则”的,意即渴望“享受与放松”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力。人们都具有“生本能”与“死本能”(攻击本能)。人们在这两种本能的驱使下,去释放紧张、寻找快乐。人们可以从追求快乐本身获得愉快,比如说“审美体验”带来的愉悦感;与此同时,也可以从攻击驱力上获得愉快----包括看恐怖影片、参与竞争性体育运动、作讥讽性对骂等不同活动都能使人们感到愉快与紧张的消除。 “超级女声”号称要“快乐中国”——我们看到了电视观众在屏幕前指指点点的兴奋表现;我们看到了网络上喷薄而出的谩骂口水,从而可以想像得到人们在谩骂之后心理上的痛快;我们也可以想像得到,现场观众在投票决定选手去留时的快感…这些都是当人们面临压力时,通过启动自身的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机制与投射机制来消除眼前的紧张状态的一种做法。
人类有攻击和残暴的本能,破坏与毁灭的东西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获得快感,成为快乐的另类来源,比如,很多人喜欢看《动物世界》中狮子猎捕斑马的场景就是这个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暴力美学的电影备受追捧,“暴力程度与票房的收入成正比”,这往往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受众收视的一个深刻的也是基本的内心动因是:希望看别人受苦-----从中不但能实现自己的攻击驱力,释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同时还能从别人的灾难中感受到自己的强大,从而降低自己的焦虑与担忧。麦克亚当斯在“讲故事的研究”中发现:人们是怎样借助编造自己最崇高的、最英勇的、最典型的故事来赖以生存的,而与此同时,人们也倾向于相信他人“丑的”“懦弱”与“被摧毁”的故事,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另一个支点。
“建设性”的快乐与“毁灭性”的快乐都是人们内心唯乐的需求。平民化的传播正是在这二者之间找寻平衡,抑惑将其中任一发挥到极致----娱乐的本质即在于此。(中华传媒网/栾轶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