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建构与知识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6:36:06


            今年八月初,借访学之便,笔者参加了由多伦多大学知识创新与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for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IKIT)主办的知识建构暑期研讨会(Knowledge Building Summer Institute,KBSI),

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挪威、日本、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的数十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作为知识

建构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代表人物和知识创新与技术研究所的创始人马琳(Marlene Scardamalia)和卡尔(Carl

Bereiter)便是这一研讨会的召集人。

    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是知识建构的研究与实践,包括知识建构的环境(Knowledge Forum,KF)、评价及

其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和实践,因此参会者主要包括知识建构相关的研究者、知识论坛的应用者、中小学学科教

师和技术开发人员,而且大部分参会者都有一定知识论坛运用经验,与IKIT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说,经过

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知识论坛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逐渐扩大,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此前,笔

者对知识建构有一些了解,但也仅限于文本的解读和理论的学习。通过本次研讨会,算是有机会对知识建构、

(KB)和知识论坛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

    知识论坛是知识建构的环境,主要采用一些学习支架(如My theory…I need to understand…New information…

This theory can not explain…A better theory…等)支持学习者发表一个初始的想法(Idea),然后发展形成一个更

好的想法(Big Idea)。知识论坛可以将学习者不同的想法可视化,以便发现想法之间的关系。尽管从知识论坛

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思想来看,似乎有助于发展学习者的某一想法,但是作为学习支架(Scaffolding),似乎并不

应伴随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换言之,开始的时候,有必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那么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

之后,同样有必要撤离学习支架,毕竟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产生想法,并使想法发展成熟的能力,而不

是让他始终依赖于脚手架。这也就是笔者为什么对于KF用于研究生、教师以及成人学习抱有怀疑态度的原因。笔

者曾在读研的时候“被”应用过一个类似于KF的平台,其中也有各种学习支架,然后每次发帖子或者资源的时候

必须选择一种支架才能发表。也许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样确实容易分析数据,但是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需要这

样的思维支架吗?这样的支架是在促进还是在妨碍学习者的思维呢?显然,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每个人都有各

自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用支架这种方式告诉他们如何思考会有意思吗?

    还有一个比较相关的问题,知识建构在哲学认识论上承认知识的协商建构,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和自主建

构,知识论坛也确实有助于知识建构,然而当知识论坛的工具,如脚手架不断充实完善的时候,似乎就很难说它

是在促进还是限制学习者的思考和意见发表了。就好比我们说创造性是可以培养的,但创造性能训练(training

吗?显然不是,技能性知识可以通过城程式化训练达到熟练掌握,而创造性,知识创造(Knowledge Creation)能

力是可以单纯训练就能成的吗?可能也不是。因此,对于知识建构环境、学习环境的创建而言,同样如此。那

么,真正存在一个无所不能的理想学习环境吗?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给学习者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而不是给他设

定太多的条条框框。

    对于知识论坛这一支持知识建构的技术平台而言,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知识论坛的很多底层设计理念是先

进的,但是在技术实现的时候却往往力不从心。倒不是因为技术过于尖端,更可能是由于教育研究经费的局限影

响了研发的进度,毕竟研发需要一定的成本。这其实反映了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普遍问题:教育技术研究领

域应该将技术研发作为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吗?还是应致力于将大众技术尝试引入教育领域加以应用呢?无论是否

应该,在教育领域进行原创性教/学技术研发的成本是不容忽视的。

    知识建构作为一个笼统概念是容易理解的,但当它与不同学科,如科学、数学、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的时候,

我们期望学习者最终构建起怎样的知识呢?只是一个个想法吗?还是形成想法的过程?显然,对于不同学科、不

同学习者而言,所建构的知识也是不同的,尽管存在共同知识,但知识之间的差异性也不容忽视。这就对知识建

构的评价提出了挑战。我们相信知识论坛使学习者建构起了一些知识,但是怎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何特点,知

识的建构方式是什么等问题却似乎无从知晓。这些问题其实已经有点心理学的味道了。因此,教育研究的角度和

细度(细致程度)确实太重要了,角度可有优劣,但细度却并非越是细越有价值,而要视问题而定。知识论坛在

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为很多中小学所应用确实是巨大的成就,作为一项教育研究,它无疑算是比较成功了。然

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却并不容易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