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宋代陶瓷品欣赏(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17:00:16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宋,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
 碗敞口,碗式较深,浅足露胎。里外施两种釉,外施酱釉,点以浅黄色斑点,里为窑变花釉。碗内壁饰3组酱色菱形开光式剪纸纹样。
  将民间剪纸贴花艺术直接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是吉州窑匠师的创举。

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 
    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宋,高19cm,口径5cm,足径6.8cm。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纹饰部分露黄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画,装饰效果极强。

吉州窑绿釉刻花枕 
    吉州窑绿釉刻花枕,宋,高9cm,枕面26.5—22cm,枕底24—19cm。
枕如意形,底中心有长方形孔。通体施绿釉,底素胎无釉。枕面依枕形外周划复线开光,开光内刻叶纹4片,枕侧戳印朵花。
绿釉枕是宋金时期比较流行的瓷器品种,尤以北方窑烧造较多,如河北定窑、磁州窑,河南鲁山窑、宝丰窑、禹县窑等均有制作。此枕纹饰与在吉州窑窑址中采集到的标本类同,为吉州窑绿釉器物之典型。

吉州窑白地褐彩盖罐 
    吉州窑白地褐彩盖罐,南宋,高6.5cm,口径5.5cm,底径6cm。
罐直口,直壁,平底,附嵌入式盖。外壁采用白地褐彩装饰,主题图案为缠枝卷草纹,盖面饰一折枝花卉纹。图案简捷流畅,自然大方。这种装饰技法缘于北方磁州窑,但又有吉州窑自身的特色。其底色与纹饰色彩的对比没有磁州窑强烈,即白地泛黄,黑花发褐。江西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墓出土的奔鹿纹盖罐等器物为此类瓷器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宋,高9.6cm,口径16.2cm,足径4.9cm。
器口内敛,腹部渐收,底圈足。通体施黑釉,盏里施满釉,盏外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黑色。器里外口沿釉色呈黄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状。 

此茶盏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阳窑器物。北宋时期因宫廷盛行斗茶之风,所以这种胎体厚重、釉色漆黑似铁的茶盏流行一时。在这种茶盏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状的黄褐色条纹,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称“兔毫纹”,兔毫纹属于结晶釉的一种。除“兔毫纹”盏外,建阳窑还生产“油滴纹”盏,这些黑釉盏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种。 

建窑黑釉兔毫盏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6cm,口径12cm,足径4cm。
碗敞口,斜直壁,小圈足。碗黑胎,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凝聚处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筋脉状黑褐色兔毫式纹,俗称“兔毫”。兔毫盏在我国很多地方如江西、山东、河北等地都有烧制,其中以建窑所烧“建盏”为最。该器造型古拙质朴。
 由于兔毫盏的盛名,宋代诗人多有赞美之辞,如蔡襄《茶录》中云:“兔毫柴瓯新,蟹眼清泉煮。”黄庭坚词中有“研膏溅乳,金屡鹧胡斑”之句等。

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 
    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高6.7cm,口径20.8cm,足径6cm。
碗敞口,浅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质莹润,足内无釉。碗内刻划双婴戏莲纹,线条流畅,纹饰清晰。
宋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釉瓷以生产民间日用瓷为主,饮食具、酒具最多,盒类次之。青白釉青中有白,白中闪青,以介于青白二色之间而名。青白釉瓷胎体轻薄,所印、刻的花纹迎光透视,内外可见。景德镇烧造青白釉瓷的窑厂很多,以湖田窑规模最大,其产品种类丰富,质量精良,最具代表性。此碗即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一件代表作。

青白釉双狮枕 
    青白釉双狮枕,高15.5cm,长17.5cm。
 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为如意形,其上刻缠枝花纹;中部雕塑双狮作搏斗状;下部为腰圆形,枕底胎厚重无釉。其整体施青白釉,釉色匀净。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生产的一种重要瓷器品种,是古代窑工仿照青白玉的外观而制作的,又有“假玉器”之美称,以景德镇地区的产品质量最佳。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它清凉沁肤,爽身怡神,颇受人们的喜爱。唐宋时期一度广泛流行,宋代各窑曾大量烧造。这件宋代青白釉双狮枕,不仅造型生动,釉色莹润,有玉的质感,且兼具实用与欣赏双重价值,实为瓷中精品。

青白釉刻花梅瓶 
   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6cm,口径5cm,足径8.5cm。
瓶小口出边,溜肩,肩下渐收,内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腹部刻缠枝花卉。
 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较为典型的修长形梅瓶略显粗短。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现,青白相映,素雅恬静。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胎质洁白,声音清脆,因此有专家认为传说中对“柴窑”的品评,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很可能是指这种青白釉而言。宋代青白瓷主要以盘、碗类居多,瓶类器物传世较少,故此梅瓶愈益珍贵。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径5.2cm,底径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盖面印有密集的锦纹,纹饰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
带铭记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镇窑的产品中比较常见,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产品上所作的标记,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一般均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记”阳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写作“合”。目前已发现的有“段、许、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等13家。这种带作坊名称标记的青白瓷盒在国内外均有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品竞争之激烈。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色。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识。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径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
    此花盆托胎体厚重坚硬,造型美观实用,是典型的宫廷用器。其釉面莹润匀净,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绚美艳丽,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宫廷用器。

钧窑鼓钉三足洗 
    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禹县是钧窑的发源地。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禹县的古钧台找到了宋代为宫廷烧制御用钧窑瓷器的窑址。钧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从“一”至“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数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说明尺寸大小适中。钧瓷以釉色取胜,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色千变万化,素有“钧瓷无双”之说。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宋,高15cm,口径20—16.5cm,底径13.4—10cm。
花盆呈长方形,折沿,斜直壁,平底,四角有足。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书目字“十”。
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这件花盆造型古朴大方,釉色典雅润泽,是一件备受皇室青睐的艺术品。 

钧窑鼓式三足洗 
    钧窑鼓钉三足洗,宋,高9.2cm,口径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装饰鼓钉一周,分别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外底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一”。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蓝中泛紫,绚丽夺目。
鼓钉洗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造型品种,这种富于装饰性的器物配以如意头形足活泼轻巧,匠心独具。此为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钧窑月白釉瓶 
    钧窑月白釉瓶,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
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等,胎重釉厚。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品。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海棠红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
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滋润。
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称月白,具有萤光般的幽幽光泽。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六”。
 传世宋代钧窑瓷器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较为少见。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 

龙泉窑三足炉 
    龙泉窑三足炉,高12.4cm,口径14.5cm,足距9.2cm。
炉折沿,短颈,扁圆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腹部与三足对应处饰有三条凸起的直线纹。通体施青绿色釉,三足底部显露酱黄色。
此炉釉色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炉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条棱线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装饰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显露出数道规整的白线,分外醒目。 此炉造型仿青铜鬲,因此又称鬲式炉,是龙泉窑的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