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隋唐五代----陶瓷品欣赏(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1:33:54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2cm,口径8.4cm,足径10.6cm。

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隋代青瓷继承南北朝青瓷的优良传统,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玻璃质感极强。此唾壶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为戳印,花纹简洁浅显而疏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釉兔钮莲瓣纹权 
   青釉兔钮莲瓣纹权,高12cm,底径12.7cm。

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钮。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此权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白釉罐 
    白釉罐,高19.2cm,口径9.7cm,足径15.2cm。
罐唇口,无颈,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无釉。胎骨呈白色,较为厚重。内外施白釉,外壁近足处釉不及底。釉薄而匀净,纯白无瑕,布满细碎开片。罐体造型饱满端庄,优雅而古朴。
 隋代,白釉瓷器在继承北朝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较之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面貌的珍贵资料。

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隋,高43cm,口径15cm,足径13.5cm。
瓶盘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四个由双股泥条制成的竖系,鼓腹,腹以下渐敛,近底处外撇。通体施青绿色釉,釉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洁白的化妆土,釉面开有片纹。釉下纹饰为划花和印花,颈、肩部均戳印圆圈纹,肩部有两道划花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三道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为忍冬纹,每层纹饰间均以弦纹相隔。由于考古工作者在安徽淮南窑遗址曾发现这种四系盘口瓶标本,在安徽地区隋代墓葬中也曾出土这类四系盘口瓶,由此推断,这件四系盘口瓶应为安徽淮南窑制品。

淮南窑黄釉高足盘 
    淮南窑黄釉高足盘,隋,高12.5cm,口径27.5cm,足径14.5cm。此盘直口微外撇,盘心坦平,有印花装饰,并有五个支钉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通体内外施黄釉,但外壁仅施半截釉。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制的器形。从考古资料看,高足盘最早见于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年)的墓葬中即出土有青釉高足盘。隋代这种器物比较流行,在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可见到。目前发现隋代烧制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巩义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主要烧制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黑点杂质。河南的巩义窑在唐代还烧制三彩高足盘。此件高足盘釉色偏黄,从其胎釉特征看,应属安徽淮南窑制品.

越窑青釉瓜棱壶 
    越窑青釉瓜棱壶,唐,高20.4cm,口径8.9cm,足径9.4cm。
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此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晚唐越窑的代表作品。

巩义窑绞胎枕 
    巩义窑绞胎枕,唐,高8cm,长12.5cm,宽8.8cm。
此枕造型小巧,呈长方形,枕面前低后高,前侧有一通气孔。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两色胎土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数组装饰,外罩黄釉。
经与窑址采集的标本相互印证可以断定,此绞胎枕属于河南巩义窑产品。巩义窑绞胎器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绞胎,即以深、浅两色胎泥相互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种是贴面绞胎,即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绞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将薄片粘贴到器物上。这种做法一是为了节省绞胎原料,二是为便于做出各种图案花纹。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唐,高11cm,口径10.7cm,足径15.8cm。
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罐通体绞胎,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花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三足罐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银器,以三彩数量较多,此外还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

三彩盖罐 
    三彩盖罐,通高23.5cm,口径12.8cm,足径12.8cm。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平底圈足。罐盖尖顶,出边,直口,盖与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罐口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
 唐三彩陶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此件三彩盖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鲜明亮丽,纹饰仿唐代流行的蜡缬染织物的图案纹样。尤其是此罐器型完整,更为难得。

三彩刻花三足盘 
    三彩刻花三足盘,高6cm,口径27.7cm,足距17cm。
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底无釉。
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图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由于采用了素烧工艺,胎体致密,釉色以绿彩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在三彩盘中较为少见,堪称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三彩双系罐 
    三彩双系罐,高12.5cm,口径13.5cm,底径6.9cm。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罐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此罐以瓷土作胎,胎体坚致洁白,烧成温度较高。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青釉凤首龙柄壶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各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此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玻璃质感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其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

唐花瓷双系罐 
    花瓷双系罐,高19.9cm,口径7.4cm,底径10.7cm。罐口微外撇,短颈,颈两侧对称各置一系,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近底处刻深弦纹一道。通体施黑釉,近底处露胎。乌黑的釉面上装饰四块灰蓝色斑块,似色料自然流淌而成,妙趣天成。

白釉奓斗 
    白釉奓斗,高9.9cm,口径12cm,足径6.9cm。
奓斗口外撇,口沿呈漏斗形碗状,扁圆腹,平底。器里外施白釉,底无釉。

此件奓斗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雪白,造型规整大方,在唐代白瓷中属上乘之作。

白釉狮子 
    白釉狮子,高10.8cm,底径6.3cm。
狮子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狮的眼睛及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长方形,上下垂直,四周施褐色釉,深处呈黑色。
唐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制瓷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此件白釉狮子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
术的一件杰作.